科技工作者和生态文明

时间:2021-10-30 19:45:45 资料 我要投稿

科技工作者和生态文明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科技工作者和生态文明

给予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科技工作者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是科学家的基本职责。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决定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关键因素。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活动的主体,对科技活动中伴随的某些危险要比普通人认识得更清楚;同时现代科技工作者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会受到格外的信任。研究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人类的和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社会责任的诸方面

二、 1.对自然界负责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以前几代人给我们创造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这是一份最宝贵的礼物,它使我们有可能生活得比以前无论哪一代人都要自由和美好,但是这份礼物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巨大风险,它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科技进步给世界带来空前繁荣和文明的同时,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成果的不当应用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污染,同时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也越来越频繁,如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同时也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全方位地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生存与发展。

2.对社会的发展负责

科技工作者是社会的人,其活动既非真空也非孤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既影响社会,也受社会的制约。作为活动结果的科研成果或技术发明的应用,对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是有害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应对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产生的后果负责,即承担社会责任。因为科技工作者掌握专业知识,他们比其他人更能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应用的背景,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价有关科技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民众进行科技教育。

当代科技革命的新发展赋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们的行为后果常常大到难以预测。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工程、核能、新材料等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还带来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危害甚至灾难,或者给一些人带来利益而给另一些人带来危害。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成为极需重视的问题。

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人类已经改变了自己生活的基础,但人类前进的步伐却不能协调一致。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超级系统——全球性的“超系统”,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却被划分为各种利益单位,每个单位都在谋求自身的发展,甚至为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优势而不惜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的这种不适应和矛盾状态,使得科学技术无计划、无节制、甚至无目的的发展,给人类造成困境。尽管科学技术带来的风险和灾难性的后果并非出自科学家的本意,但是人作为科学的本体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和灵魂,它决定了科学存在的意义,世界只能是人的生活世界,科学的终极关怀只能是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科学背离这一终极目标,其发展就可能会演变成人类的灾难。

三、怎样承担社会责任

1.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人们在寻求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了科学文化,在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寻求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中形成了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神体现。我们要把崇尚科学技术与张扬人文情怀相统一。每一个科学家如果要想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做出一番业绩,成为一个活得有意义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的世界观,把握客观规律,通过正确的人生观,懂得活着为了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正确的价值观,确立高尚、进步的价值追求,实现完美的人生价值。

主要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加强对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科技事业是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崇高事业。崇高的道德修养是从事科技事业的必要前提。在科技界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养成。科学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科学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修养,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导向,为科技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2.做好科技成果的评价

自觉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问题,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工作的一切可能后果进行检验和评估,一旦发现弊端或危险,应改变甚至中断自己的工作,如果不能独自做出抉择,应暂缓或中止相关研究,及时向社会报警;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其他知识之上,避免科学知识的不恰当运用,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应当从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层面规范科学行为,并努力为公众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做出贡献。

科学家作为高科技活动的主体,不能不在科学活动的开始阶段,认真做好关于这种活动对于自然和社会将产生后果的预见和评价。现代社会和高科技的发展,迫切需要这种预见性,以防止评价的滞后可能带来的社会和科技后果。

3.正确应用科技成果

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对人类至关重要。它从精神上改变了我们时代的气氛。对整个社会来说,它将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并决定我们怎样生或怎样死。它拥有行善和作恶的决定性力量。 科技活动的最高宗旨是为人类谋福利,而科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既可为人类带来益处,又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是趋利避害,还是趋害避利,这取决于科技活动主体,即研究和利用科技的人。其立场有赖于科技工作者的良心,良心在人们进行行为动机检查、行为过程监督、行为后果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工作者在科技研究和成果应用中,应承担相应的社会与伦理责任。

四、总结

科技工作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科学研究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研究致力于获得可检验成果的知识,科学的诚实性和严格遵循良好科学实践规范,是科研工作质量的必要保证。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

产力的开拓者,是科技知识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科技工作者的言行在社会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应当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模范和表率作用。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广泛深入实施,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面对这种局面,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崇高使命,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不但要在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身体力行,而且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率先垂范。要从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从道德修养和言行方面严于律己,真正不辜负人民的期望,无愧于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是科学家的基本职责。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决定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关键因素。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准确把握未来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和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解决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祖国和人民赋予中国科技界的神圣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坚持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为已任,以满足人民大众现实需求为已任,为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工作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科学研究持续性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研究致力于获得可检验成果的知识,科学的诚实性和严格遵循良好科学实践规范,是科研工作质量的必要保证。科技工作者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始终不能松懈,这是科研工作保持独立自主以及享受自律性的一种持续性要求。如果缺乏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违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必然走向不科学、反科学甚至伪科学。科学家竺可帧在他的《利害与是非》一文中指出,只看重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供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是不行的。学习了一些科学知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科学在缺乏“科学空气”的地方不可能健康地发展。这种科学空气就是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精神主导的氛围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才能长盛不衰。

科技工作者要有主动服务于社会的崇高理想。科学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科学与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和支持。哲学家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价值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美国家喻户晓、并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的科普作家和教育家”的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被媒体评论为“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我国更不乏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钱学

森先生是中国科技界的典范,他早年在美国反华势力的压力下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铮铮铁骨,至今仍然令人们由衷敬佩。王淦昌先生在已届花甲之年时,仍克服艰难困苦,在荒漠上从事科研攻关,直到年逾九十后还在关切研究工作。卢嘉锡先生在晚年以提升了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鞭策自己,每天第一条即自问“为四化大业谋而不忠乎?”这些科学家的崇高精神总是能够带给我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新的时代,我们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更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更多地关心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技工作者肩负有造福人民的重任。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点,“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而后者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而恒久。在今天人们的普遍认识里,科学家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他们是科学的载体,是科学的化身。这就意味着科学家行为具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属性,也意味着科学家在启发和引导社会发展方面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科研活动,有效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民众;另一方面,科学的进步还必须赢得社会的充分信任,包括公众对科学、对科学家的信任以及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信任。

科技工作者应当成为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纵观科学发展史,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始终是凝聚和激励人们为科学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爱因斯坦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充满强烈社会责任感、有着高尚人格和治学精神的伟大科学家。他在追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科学家的道德品质比他们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和历史进程也许有更重大的意义;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事实上,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从来都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标杆。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科学家,不仅因其在科技事业上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更因为其品德的高洁而成为社会的楷模,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我国来说,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这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永恒的神圣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力争取得新的进步,创造新的业绩,才能真正担负起时代和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才能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态文明时代的科技观

作者:梁红军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新科学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的一体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更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日益深刻的时期。科学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反映关系,技术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科学与技术二者之间既存在着紧密联系,也具有本质区别。如果说,中世纪的科学还是“神学的婢女”,第一次、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则吹响了依靠科技改造社会的嘹亮号角,并经过300年左右的时间把工业社会的理念和模式渗透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每

一个角落,那么,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将推动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型,引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但是,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并正在给人类展示这样一个互相矛盾的事实: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生存危机前所未有的加深,人类正陷入一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难困境之中。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我国为解决上述困境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过程。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力量。

第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历史表明,经济的起伏与科学技术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从生产实践中发源,受生产推动而发展,同时又促进生产增长,造福于人类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已起到首要作用,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

第二,科学技术是政治上的影响力。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鼓舞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和动力。同时,这又可以大大提高它的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赢得较高的国际地位。科学技术已经处于外交斗争的最前沿,新科技革命对于当代国际政治的本质性影响在于,它极大地拓展同时又极大地制约了一个国家主权的行使范围,对传统的国际法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三,科学技术是军事上的战斗力。每个时代的军事技术都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从冷兵器时代的大刀长矛到热兵器时代的火药火器,从机械化时代的飞机大炮到信息化时代的智能武器,四次大的军事变革,深刻地体现了科技进步对世界各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军队编成、军事力量、战争实力等产生巨大影响。在和平时期,科学技术还产生威慑力,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安全。

第四,科学技术是文化上的创造力。科学技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是文明程度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科学的本质是创新,人类借助于科学创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书写人类文明的辉煌。

科学技术还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约束和建构。

“知识就是力量”,对待科学技术的乐观态度自文艺复兴以来被人们广为认可和接受。但同时,科学理性、技术理性无孔不入,具有造成“单面的人”、“单面的社会”的巨大危险。基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滥用或误用,产生或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伦理道德难题,特别以“全球问题”的加剧为表征。科学技术这种与生俱来的双重效应,在国际上引发两大对立派别几十年的激烈争论,批判和反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思潮尤为突出。对科学技术的评价,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把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其如何被社会应用区分开。人类离开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但科学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

在当代,基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其负面效应的反思,急需我们用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加以引领和重构,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等方面加以贯彻落实。推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清洁化,消费方式绿色化,进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科技工作者和生态文明】相关文章:

关于海洋和生态文明的作文09-02

呼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12-28

生态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06-26

《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述评12-30

生态文明口号11-29

生态文明的曙光10-18

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10-11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12-30

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