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规划复习题

时间:2021-11-04 18:46:35 资料 我要投稿

生态环境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什么是生态规划?生态规划一般认为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社会、经济、自然等条件,提出不同层次的开发战略与发展决策,合理布局和安排农、林、牧、副、渔业和工矿交通事业,以及住宅、行政和文化设施等保证自然资源得到最适当的配置,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规划的概念: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4、生态环境规划的原则:

(1)以生态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原则;(3)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4)生态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5)综合分析、整体优化原则。

5、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1)环境调查与评价(2)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3)生态环境功能区划(4)规划方案优化与决策(5)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条件

6、生态环境规划的作用有哪些?

(1)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战略重要手段

(2)生态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3)生态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4)生态环境规划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7、简述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基本分为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

(1)准备阶段:明确编制任务,落实编制计划;调查研究,弄清问题;拟定环境规划编制技术大纲;部署编制任务(2)编制阶段:确定规划目标与指标;环境预测及生态监测;编制规划方案;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投资估算与可行性分析;完成规划文本(3)报批阶段:经上级政府、人大审批后,由计委、环保部门、城建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环境规划概论

1、环境规划的特征和作用。

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2、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系统原则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3、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调查,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确定,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选,规划实施计划设定,规划实施与管理、反馈。 其中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1)按规划期划分

长远:10年以上

中期:5-10年(最常见是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环境规划的核心)

短期:年度环境规划---五年规划的年底安排,可以对五年规划进行修正和补充。

(2)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3)按环境要素划分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4)按照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

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

(5)按性质划分

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5、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并说明其特点。

A、孕育阶段(1973-1980)

(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

(1)实现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变(2)初步形成了环境管理思路

(3)建立了国家、省两级环境管理机构和“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4)开展了以水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污染源调查,解决了局部问题。 (5)在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阶段。

B、尝试阶段(1980-1990)

(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地位,作为基本国策(2)明确地方政府、企业、环保部门之间的环保责任(3)四级环保机构建立(4)环境法制建设加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5)实现了环境管理思想的转变(6)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C、发展阶段(1991-2000)

(1)提出实行持续发展战略(2)在规划方法和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3)完善和丰富环境保护规划内容。(4)在制定规划的方法上有很大进展(环境承载力、冲突论、GIS)

D、完善提高阶段(2001-2005)

(1)制定了《要编制技术大纲》

(2)从应用上看,出现了大量流域环境规划、生态规划与区域环境规划

(3)从方法论来看,大量的模拟模型、不确定性优化与风险决策模型得以应用。

E、转变约束阶段(2006--)

(1)将环境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保证国家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环境保护工作宏观指导的重要手段(2)把防止污染作为重中之重

(3)编制定位由计划演变为规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被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4)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

6、简述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方向)。

A、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战略

1、环境总体规划与要素规划 2、国家环境规划与区域、地方环境规划

3、环境规划与其他部门规划 4、时间尺度衔接过渡问题

B、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

1、目标约束性转变 2、经济导向性转变 3、空间调控性转变

C、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系统模拟与预测技术、规划方案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技术、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等等。

7、环境规划的定位

(1)环境规划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复合生态系统,他可以指整个国家,也可以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2)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3)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科学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

(4)环境规划的只要内容是预先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盒建设作出的统筹安排和部署。

(5)环境规划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玉树条件下作出的综合优化,他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奇数,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6)全国性环境规划有全国宏观综合考虑,明确全国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环境保护目标;而国家性环境规划则应具有国家及法律效力,能协调各行政区域,个部门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冲突问题,且实现资金管理的国家统筹规划 。

第三章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1、什么是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环境容量以量化的形式直观表述了人类活动过程中自然环境的耐受能力,因此在环境评价、布局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在应用中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 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 ; 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它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如何?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作出安排,还要以环境承载力 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 。

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不破坏或少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甚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其 目标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制定经济发展的最优政策。

3、从环境规划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区域环境规划的成效,应充分体现人地和谐共生这一主线。

从环境保护角度促进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观念和实践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人类发展要与地球生物圈承载能力相适应;正确处理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出;建立生态观念;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

4、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是什么?

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归纳为:(1)生产:即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

(2)生活:即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境。

(3)还原:即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

(4)信息传递:人类一方面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例

(1)人工性;(2)脆弱性----依靠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3)可塑性――聪明、理智的人是绝对的主导;(4)高产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5)地带性――自然子系统的特点;

(6)综合性――三大系统联系紧密、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为补充。

5、如何理解复合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与指导作用?

复合生态系统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收集、储存、识别和核 ,功能区的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环境问题的识别,未来趋势的预测,方案对策的制定,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模拟,多目标方案的评选等等,都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密不可分。

人类活动对复合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子系统,任何一个功能造成影响,都将干扰系统的运行机制及状态,进而破坏复合生态系统。当前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即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 4个主要矛盾。(1)要求自然环境相对稳定而实际剧变 (2)自然环境改变的快速性和恢复调节的缓慢性---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恢复调节本领还不够

(3)资源有限而人类需求无限;(4)地球体积、物质有限而人口增长无限。 ----需要进行环境规划

6、论述城市地域结构、集聚效应对环境规划的作用?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也就是说,以最小的土地、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环境投人费用,获得最大的环境经济效益。合理的地域结构,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各方面的费用。

7、何谓循环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生产模式,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特征:(1)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2)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3)循环经济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8、试述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学的关系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宏观上,它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即围绕产业发展,如何将生态学的理论与

原则融人国家法律、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中,以促进国家及全球尺度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繁荣; 中观上,它是部门和地区生产能力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法论基础。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分展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

微观上,则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方法,涉及企业的竞争能力、管理体制、发展战略,行动方针等。

复合生态 人类生态 产业生态

在环境规划中贯穿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建立企业、产业(或者园区)以及区域等不同层次的资源循环和污染减排体系,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需求以及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产业结构调整、污染物源头消减和环境质量达标提供根本保障。

9、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

复合生态系统(由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于1981年提出)

空间结构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生态学

第四章 环境规划的内容

10、环境规划目标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概念: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应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社会上满意

应能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目标制定后,规划应围绕目标进行

规划实施过程中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管理的方向和依据。

基本要求:1、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具体(时、空)、客观、可计量

2、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

两方面目标都可以达到---协调型环境规划

3、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可达性和可操作性(可时空分解、便于管理、监督、检查和实行)

4、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不能太低

1、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1)环境保护投资分析:分析环境规划实施所需的资金保障

(2)技术力量分析:环境管理技术、污染防治技术、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

(3)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调查核实现有削减能力、分析潜在削减能力

(4)其他分析:环保意识分析、法规的执行情况

11、环境评价

环境调查和评价,是环境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通过调查,监测、评价,了解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特点。

1、定义: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

自然环境评价主要为环境区划和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服务。一般应包括区域自然环境现状、大气环境污染现状、水体环境污染现状、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噪声污染现状和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2)经济、社会现状评价

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区域相关的经济因素

区域内相关的社会因素

(3)污染评价

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根据污染类型,进行单项评价,按污染物排放总量排队,由此确定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污染评价还应酌情包括乡镇企业污染评价和生活及面源污染分析等。

(4)环境质量评价

13、环境预测

定义: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目的:掌握未来环境问题之所在,以便在规划中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概念: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

整体性---完整、全面---反映整个复合生态系统和环境规划全过程、科学性---正确选择、制订 规范性---为指标精确性和可比性---对各种指标进行分类和规范化处理。、可行性---有用、能用、适应性---考虑实际(环境统计)条件和工作量、选择性---注意代表性和可比性 类型:(1)环境质量指标 ---是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了实行总量控制而采用的一系列指标(表3-1),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是为环境质量指标服务的。

(3)环境规划措施和管理指标---为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而设的支持性、保证性指标。

(4)相关性指标---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搬来的和环境规划密切相关的指标。 ――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

3、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预测的类型(1)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社会经济按现有趋势发展,环保管理、技术、投资维持现有水平,未来环境质量状况。为得到环境质量下限值

(2)目标导向预测(理想型)按人们的主观愿望进行环境保护所能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 为得到规划期环境质量上限值

(3)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根据规划,客观实际的预测,环境规划实施后所能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1、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

引用其他规划中的分析预测,目的在于据此知道社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 社会发展预测的重点是人口预测;

经济发展预测的重点是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预测、工业总产值预测。

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

容量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容量怎样变化,污染物排放有没有超过环境容量; 资源预测――主要是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和资源利用效果的预测

3、环境污染预测

*现有污染物的发展变化;

*新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量;

*污染造成的损失。

4、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规划措施)

*污染治理效果预测

*环保投资预期进行预测

――以便规划时进行合理化再安排

5、生态环境预测

--对规划区的森林、草原、物种,以及城市的水资源、绿化,农村的耕地、盐碱地、水土流失等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期发现生态破坏因素。

4、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含义: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目的:合理布局(环境功能区的合理布局、配合社会经济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具体确定环境目标;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基本内容:1.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

2.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3.在各功能区内,根据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4.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将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作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5、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与部门环境区划的区别是什么

综合环境区划主要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部门环境功能区划一般可分为大气环境功能区、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噪声功能区等

6、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A 分析调查评价结果、污染源调查,环境现状评价,环保实力调查等。了解现有环境现状、问题、治理能力。B 分析预测结果、搞清规划期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期内环境承载力的变化,所需的污染削减量,以及可能争取到的环保投资,可以采用的污染治理技术。搞清规划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C 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以便知道现实(非现在)和目标间差距D 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明确环境保护方向、重点、主要任务和步骤。E 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规划的主体内容,规划的实质内容。

7、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决策步骤:1.目标制定阶段2.信息调查阶段3.方案设计阶段4.方案评估阶段5.方案选定阶段

6.反馈调查阶段

(三)环境规划方案决策影响机制、

首先与下列因素相关:决策者的决策智商、决策倾向、决策方法

1、决策风险的影响

由于未来不确定性,决策者本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或者决策者的疏忽,确定的实施方案不一定是最好的。实施以后可能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损失

因此决策者会小心、保守。一些创新(利用新技术)的方案可能不会被采用

2、决策时效的影响

决策有时效性,决策结果针对某一时段来说是合理的,长远来说却可能有缺陷。

规划方案也有适合的时间范围。

决策者总是想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和最少投入实现环境规划目标---因此往往容易接受、选择“短平快”式的规划方案(政府官员任期)---可能选择临时性的规划方案。

如:饮用水源污染 ①治理;②从外引水

(3)社会成本核算的影响

---实施某一环境规划,投入多少,效果怎样,进行比较。

相同的成本,效果最好的方案肯定被优先选用;产生相同的效果,成本越低的方案肯定被优先选用

但实际上并一定是正确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

4、决策机会的影响

规划决策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对某一方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评价,决策者站在自己现在位置上考虑选择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应该是比较实在的 应该在最佳的时空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规划方案付诸实施。

四、规划方案决策系统的运行模式、

单一的经验型规划决策机制-----管理者凭经验决策

综合的知识型规划决策机制-----依靠专家群进行决策

系统的智能型规划决策机制-----运用软件支持系统辅助决策

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基本措施:

1、采取协调和审议措施

从五年计划到年度计划本身需要协调、审议(1)规划部门内部的协调的调整 P77 (2)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调整(投资、实施、政策制定等部门)(3)与周围临近地区的协调调整

(4)与国家机关协调调整(与上级统一

2、 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1)制定资源利用开发标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2)统计报表制度:月报、季报、年报(环保投入、污染治理、综合利用、排放浓度、量) 监督;为下一年计划提供依据

(3)依法控制、环保法规落实到实处有利于环境规划的实施将环境规划目标转变为环境管理目标,成为地方环保规章制度的一部分。

3、科学研究方面的措施、利用科技进步优化规划方法;采用生态工程方面的成果用于环境规划;推广应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

发挥的功能:1.完成综合机能 2.完成诱导机能3.完成科学的、合理的机能4.完成调整环境的机能 5.完成确保实行机能

9、结合环境规划法说明其动态管理的内容

(二)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控制管理:

――协调、调整

1、环境规划空间控制、集中控制机构和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之间通过信息沟通实施管理,对规划全过程控制。管理机构之间

2、环境规划时间控制

――规划的管理者根据规划实施者定时的反馈信息进行控制管理

---信息反馈时间和反馈回路的控制。

反馈回路:闭路---有完整的反馈回路;半闭路---有反馈机制,但有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开路---没有反馈机制,管理者自行了解情况、控制(交通噪声)

3、时空偶合的全过程控制

――两个控制系统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对环境规划的实施进行动态控制管理 ---若管理者是一个,还是比较容易沟通的。

(三)环境规划的组织管理、1、建立与完善环境规划管理组织机构、按行政区划进行环境规划,一般由当地环保局作为管理实施部门。跨地域的环境规划,要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委员会。

2、形成完善的环境规划管理手段:人大是对本地区环境规划决策和监督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各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承担者。环保局是规划实施的具体办事机构。环境委员会,是规划实施的协调机构。

15、环境规划的制度管理(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

(4)环境目标责任制;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限期治理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第五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1.论述环境承栽力的内涵,对几种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种群数量的Logistic法:优点:该方法是承载力研究的基石,它强调承载边界的概念成为现在承载力研究的基本点,广泛应用于种群和群落生态学,适于单一资源短期利用潜力的粗略计算 缺点:不能反映影响承载力大小的原因和作用机制,不能计算长期的承载力,难以胜任计算多尺度、多因素、考虑干扰和过程效应等要求的承载力

转换法:包括生态足迹法、能值分析法、第一性生产力法。优点:对承载力的诠释更清晰和明确,体现社会一经济一环境复合系统的运行过程,适合大区域承载力的粗略计算

缺点:缺乏对社会一经济一环境系统结构、机制的深入探讨,也没有考虑系统对象的多方面因素,比较粗糙和简单,精度比较低。第一性生产力将承载力完全简化为植物性产出,环境、人类的作用和不同资源自身的作用差异没有考虑。生态足迹法和能值分析涉及因子少,因子之间的关系过于简单,难以体现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依靠转换率或调节因子来实现不同资源、环境因子的方法对于有具体特征的特定区域显得很不准确

资源差量法:优点:原理易懂,计算简单。缺点:不能反映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及人民生活水平变化与承载力大小之间的双向作用

状态空间法:优点: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较准确地计算某区域某时间段的承载力状况 缺点:构建承载力曲面较困难,所需数据、资料较多

综合评价法:优点:考虑因素较全面、灵活,适用于评价指标层次较多的情况

缺点:所需数据、资料较多

2.论述环境规划对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压力内涵的界定。

(一)环境承载力、压力内涵的界定

区域环境承载力定义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区域和技术水平内,在环境载体结构、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环境载体所能承受的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极限,或者环境载体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3.根据本章介绍的`方法,模拟对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环境承栽力和环境压力的计算

4.简述环境规划决策特征及决策分析模式。

(二)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

1.非结构化特征 ――不属于结构化决策

结构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条件清楚明白,问题判断逻辑性强,表现为重复性、例行决策 非结构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条件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中的因果关系不是很清楚,是一次性的、非例行的决策。

环境规划决策属于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决策。

--复合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相互影响因素并未搞清;经济行为、社会活动的不确定性(但规划中某个具体问题的决策也有结构化决策问题)

(三)环境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模式

根据环境规划决策分析基本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可归纳为两种类型: 一是基于最优化技术来构造的环境系统规划决策分析模型,可称之为 “ 最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

另一种是基于各种备选方案进行 系统 目标的模拟分析,从而选择满意方案,可称之为 “ 模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

最优化――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前提下,争取获得可能范围内最佳效果---建立数学模型,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环境规划决策难以进行最优化处理:

(1)环境、经济、社会其中一项作为最优化目标,另外两项只能作为约束条件――不能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2)复合生态系统难以满足建立最优化决策分析数学模型的要求。

“模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是直接基于环境规划决策分析的对策-----目标树框架,就各个备选组合方案,分别进行多种目标和综合指标的模拟(包括环境质量、费用及社会影响等)和评估的决策分析过程。

――通过对多个方案的模拟实施结果的分析评估,选出优秀方案

适用于多目标决策,适用于环境规划这样的复杂系统的规划决策分析。

5.简述费用-效益方法进行环境规划决策的基本过程及评价准则。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基本程:明确问题-----环境质量与受纳体影响关系确定------备选方案影响分析-----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计算--------备备方案效益费用评价及选择

序原则:1、净效益最大 2、费效比最小

6.数学规划法有哪些主要方法。

(一)线性规划(二)非线性规划(三)动态规划

7、多目标决策分析的概念

(一)决策问题的多目标体系

由于目标多了,衡量决策的标准也就多了,并且各目标间还往往存在矛盾,给决策带来了困难。所以首先要建立多目标体系(二) 决策方案的多目标评价选择

1、两方案的比较(三种结果)

任一多目标决策问题,对其任意两方案Ai、Aj两两比较,必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 方案Ai优于Aj,即方案Ai比方案Aj所有目标值都好;

方案Ai劣于Aj,即方案Ai比方案Aj所有目标值都差;

方案Ai与Aj难分优劣,即Ai的部分目标值比Aj好, Ai的部分目标值比Aj差。

8、结合一个环境规划的例子,讨论如何建立层次分析决策模型

1、概述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适用于结构比较复杂,目标较多且不宜量化的决策问题。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对同一级的要素,根据评价尺度建立判断矩阵;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计算综合重要度,确定评价方案的优先序,提供决策支持.

小结:环境评价方法:环境评价主要由评价对象与指标、评价准则、评价方法3个相互联系

的技术要素构成;

污染源评价主要包括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类型,单项评价主要通过超标率和排放强度来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则通过等标污染负荷和污染负荷比来进行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单因子评价指数和多因子评价指数法(均值型、加权型、内梅罗) 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方法

环境预测是环境规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环境规划决策的基础。我们主要了解了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预测方法选择与结果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方法,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预测、GDP预测、能耗预测、用水预测方法 环境承载力、环境压力的计算及预测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种群数量的Logistic法、转换法、资源差量法、状态空间法、综合评价法。

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压力的计算思路:环境承载力由天然载体和获得性载体共同提供。环境压力包括四部分:消耗生物资源造成的环境压力;消耗能源造成的环境压力;污染物的消纳造成的环境压力;由获得性载体的承载力转换的环境压力。

环境规划的决策分析

环境规划决策就是从几个经过优化的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实施方案。

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环境系统规划的决策分析模式最优化决策分析模型、模拟优化决策分析模型。

单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主要有费用-效应分析法和数学规划法.

费用-效益分析法通常采用净效益或费效比等评价准则;

数学规划法包括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

所谓多目标决策分析,就是运用种种数学支持技术,来处理以下两个问题:

(1)根据所建立的多个目标,找出全部或部分非劣解;

(2)设计一些程序识别决策者对目标函数的意愿偏好,从非劣解中选择“满意解”。 有限方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矩阵法、层次分析法

第六章 大气环境规划

1、描述大气环境系统组成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p204)

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日常所说的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污染源

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污染源控制、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

城市生态子系统:大气环境保护的保护对象,以人为主体,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教育、医疗、居住)

2、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弄清问题、通过调查、评价、预测找出现在和规划期内大气环境主要问题。

(2)确定环境目标、确定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大气环境目标

(3)建立污染源和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确定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4)选择规划方法与建立规划模型、根据具体的污染物确定

(5)确定优选方案、通过多个方案的比较和反复论证

(6)方案的实施

3、简述能源构成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

答:1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 2能源消耗费得增加 3 大气污染物产生量的增加 4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 5大气环境质量恶

4、简述大气环境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玫瑰风向图)

5、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组成及各组成部分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完整的大旗环境规划包括多反面的内容如:大气环境评价、大气环境污染预测、 大气环境目标确定及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划分等 2、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预测,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情况。大气污 染预测确定主要大气污染物, 影响排污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和预测排污量增长对大气环 境质量的影响。 而制定科学, 合理的大气环境目标是编制大气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之 一。 正确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是研究和编制大气环境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也是实 施大气环境总量控制的基础前提

6、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目标。如何确定大气环境规划的目标?

大气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在区域大气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和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7、为什么要进行大气功能区的划分?如何进行划分?

1、 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的区域, A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分别划分为一、 二、 三类功能区, 各功能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大旗环境标准,来保证这些区域社会功能的发挥 B 、应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科学地合理地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 C、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大气环境目标的控制对策,有利 于实行新的环境管理机制 2、大气功能区的方法一般有:多因子综合评分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适宜度分析法 及层次分析法等。按多因子综合评分法为例,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可采取一下步骤: 确定评价因子,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单因子权重的确定,单因子综合分级评 分标准的确定,评价结果的最终确定

8、简述大气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内容。

①画出污染源分布图②排污量及排污分担率 ③排污系数

9、简述大气污染源现状评价的方法,如何确定大气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评价(1)方法选择,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位置、排放规律、排放方式、污染物特征等,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标化评价法评价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潜在危害,经分析比较确定出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标化评价常用的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排毒系数法。

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根据国家确定的量大面广的大气污染物,如烟尘、工业粉尘、SO2、NOx、CO等,以及在本区域污染源调查中发现的排放量大的大气污染物(如氟化物),或是排放量虽不大但危害严重的污染物(如铅)作为初步选定的主要污染物;

逐个计算这些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较其潜在危害;

按等标污染负荷的大小进行排序,一般截取排在前5位或前6位的5-6个大气污染物作为主要污染物。

主要工业污染源的确定

逐个计算本规划区域各工业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

根据等标污染负荷的大小由大到小排序;

按国家规定确定截取线,第一道截取线所截取的工业污染源,其等标污染负荷之和占全区域工业污染源总等表污染负荷的65%左右;第二道截取线所截取的工业污染源,其等标污染

负荷之和占全区域工业污染源总等表污染负荷的75%左右;第三道截取线所截取的工业污染源,其等标污染负荷之和占全区域工业污染源总等表污染负荷的85%左右。

10、简述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通常选用环境质量指数(EQI)法或分级评比方法

11、什么是大气总量控制?为什么要在大气环境规划中实行总量控制?

大气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 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 以确 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实行浓度控制和 P 值控制已不能阻止污染源密集区 域的形成,也不能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现有大气污染 特征,提出在我国城市推行区域大气总量控制法。只有实行总量控制,才能建立大气 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定量关系, 建立污染物削减与最低治理投资费用的 定量关系,从而确保实现城市的大旗环境质量目标。

二、大气环境污染预测

(一)大气污染源源强预测

(二)大气环境质量预测

1、比例法 5、线源扩散模式

2、箱式模型 6、面源扩散模式

3、高斯扩散模型 7、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

4、多源扩散模式 8、灰色预测模型

三、大气环境容量分析

1、某一环境单元中大气环境容量模型

Au=V(Sa-Ba)+C0

2、运用大气污染预测模型进行反推

12、大气总量控制技术方法主要有哪些?

大气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一) A-P值法计算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

A值法

A值法属于地区系数法,只要给出控制区总面积及各功能分区的面积,再根据当地总量控制系数A值就能计算出该面积上的总允许排放量。

A值法是以地面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值,使用简便的箱模式而实现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总量控制;是对以往实行的P值法的修改。

P值法

P值法则可以对固定的某个烟筒控制其排放总量,但无法对区域内烟筒个数加以限制,即无法限制区域排放总量

(二) 反推法计算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

环境预测时经常是知道排放量来预测浓度值

总量控制时是知道浓度限值来求控制区允许排放量---反推法

13、大气污染负荷分配原则有哪些?

1、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 2、一律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 3、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14、P203第13题(上交)

15、 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减少污染物排放量,1、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2、集中供热,3、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

(1)控制颗粒物排放(2)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4、实施清洁生产5、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三、植物绿化

大气自净能力——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因发生稀释扩散、沉降和衰减现象,而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能力。

------减少污染物削减,降低治理费用

1、污染源合理布局2、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3、增加烟囱高度

16、“两控区”划分的基本条件

(1)酸雨控制区:

降水PH

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 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植被对硫沉降的承受能力不同,临界负荷反映能力大小

SO2排放量较大 控制单元组成部分,污染源

第七章 水环境规划

1、水环境规划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水环境规划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水质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二是水资源利用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以实现水体功能要求为目标,是水环境规划的基础;后者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它以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宗旨,是水环境规划的落脚点。

9、水环境规划的基本步骤

(一)明确问题:(二)确定规划目标(三)选定规划方法(四)拟定规划措施

(五)提出供选方案(六)规划方案实施

2、何谓水污染控制系统?

水污染控制系统:污染物的产生、排出、输送、处理、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可大可小(可以是整个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或某污水处理厂的规划)

3、简述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是以国家颁布的法规和标准为基本依据,以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地 区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 以区域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佳综合效益为总目标, 以最佳适用防治 技术为对策措施群, 统筹考虑污染发生—防治—排污体制—污水处理—水体质量及其与经济 发展、技术改进和加强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调查、监测、评价、预测、模拟和优化 决策,寻求整体优化的近、远期污染控制规划方案。 特点:在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中,规划方法的选择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也是规划的核心 内容。根据解决水污染问题的途径,可将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分为两大类,即系统的最优化 问题和规划方案的模拟选优问题

4、城市水污染控制规划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以国家颁布的法规与标准为基本依据,以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区域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最佳适用防治技术为对策措施群,统筹考虑污染源发生—防治—排污体制—污水处理—水质质量及其与经济发展、技术改进和加强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监测、评价、预测、模拟和优化决策,寻求整体优化的近、远期污染控制规划方案。

5、简述水资源系统规划的目的、任务和规划层次。

目的:水资源系统规划将作为区域内各项水工程设计的基础和编制国家水利建设长远计 划

的依据 任务: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改善生态环境要求,以及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 需求,结合区域内水资源的条件和特点,选定规划目标,拟定合理开发利用方案,提出工程 规模和开发程序方案。 层次:1、流域水资源规划。2、地区水资源规划。3、专业水资源规划

10、水污染控制单元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

11、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

平均化过程是设计条件的主要过程,即在稳态条件下平均化,或在概率分布条件下平均化。由此构成了两类设计条件:

随机(或概率分布)设计条件

稳态(或定常)设计条件

12、水污染控制规划模型

(一)最优化控制模型,1、排污口最优化 2、最优化均匀处理3、区域最优化处理

(二)模拟选优

6、简述水环境容量的定义,及相关因素和类型。

(一)概念――在给定水域范围和水文条件,规定排污方式和水质目标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该水域最大允许纳污量。 ――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按水环境目标分类:A、自然水环境容量。B、管理(或规划)环境容量C/规划环境容量 2、按污染物性质分类:A、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B、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

C、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 3、按降解机制分类:A、稀释容量 B、自净容量 4、按可再生性分类:A、可更新容量 B、不可更新容量 5、按可分配性质分类:A、可分配容量 B、不可分配容量

容量大小与水体特性,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特性有关

13、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

一、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一)清洁生产工艺(二)浓度控制法(三)总量控制(四)污水处理(五)污灌 (六)氧化塘

二、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 (一)人工复氧(二)污水调节(三)河流流量调控

三、生态修复技术1、恢复城市水系环境2、恢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维护和改善河流水系的景观效果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

14、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一、费用效益分析二、方案可行性分析 (一)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二)污水处理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三、水环境承载力分析(一)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二)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述

7、水污染源预测包括哪些内容?

(一)污染源排放量预测

1、工业废水排放量预测

(1)排污系数递减率法(2)万元GDP排污系数法(3)年排水系数法

2、生活污水排放量预测

(1)人均污水排放系数法(2)年排水系数法

(二)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1、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预测2、生活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8、水环境质量预测方法主要有哪些?

水质基本预测方法

水质相关法:水质流量相关法、

河流、湖泊水质的灰色预测模型、

河流、湖泊水质的多元回归分析

水质模型法:河流完全混合模型,

一维河流稳态模型、

湖泊水质预测模型 、

湖泊富营养化水质预测模型①沃伦维达模型②狄龙模型③合田健模型④康菲尔德模型

第八章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

1、什么是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有哪些类型?

是指生产建设、日程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有3类,即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

2、什么是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是在资源利用最大化、 处置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 对固体废物管理系 统中的各个环节、层次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 体废物管理系统处于良性运转

(1)总体设计;确定规划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建立规划指标体系

(2)数据调查与分析; 污染源调查;固废处理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调查;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调查;周围环境调查;

(3)规划模型开发;建立固废管理控制系统的规划模型

(4)规划方案生成及后优化分析。规划方案的设计优化、决策分析

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对象

主要对象:城市垃圾

要考虑怎样使城市垃圾最大化回收和处理费用最小(收集、运输、处理、处置) 原因:

危险废物以法律法规规定了其管理程序

工业固废要求企业自行处理、消化

第九章 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1、什么是噪声?什么是噪声污染?

噪声——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音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在环境领域: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害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2、简述不同类型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1)规划优先原则(2)先入为主原则(3)过失责任原则(4)无污染免责原则(5)分类指导原则

(一)交通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1、设置声屏障2、修建低噪声路面,减少轮胎与路面接触噪声3、建设降噪绿化林带4、生源控制5、公路、铁路、民航等部门制定专项噪声控制规划,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二)工业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应用新材料,改进机械设备的结构以降低噪声、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提高零部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以降低噪声、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以降低噪声

2、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利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原则降低噪声,利用地形或声源的指向性降低噪声,利用绿化林带降低噪声,采取声学控制措施降低噪声

三)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选择低噪声的施工机械以降低噪声,同时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降噪处理。建立建筑施工申报制度。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现场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群众信访和纠纷查处力度,保护城市区居民安静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控制方案

1、商业活动的噪声污染控制方案,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采用其它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对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等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进行降噪处理,使其边界噪声达标排放。

2、文化娱乐噪声污染控制方案,经营中的文化娱乐场所,其边界噪声不得超标排放;如达不到边界噪声标准限值,应采取降噪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的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时,应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家庭室内娱乐活动,应当控制音量或避开周围居民休息时间,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3、简述噪声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噪声的评价标准,应采用以下相关国家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9660-1988)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GB12525-19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1990)

4、社会生活环境噪音排放标准

A,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健康医疗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该区昼间的等效声级应小于50db,夜间应小于40db

B、1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该区昼间的等效声级应小于55db,夜间应小于45db

C、2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该区昼间的等效声级应小于60db,夜间应小于50db

D、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音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该区昼间的等效声级应小于65db,夜间应小于55db

E、43类声环境功能区,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音对好走位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又分为4a类和4b类两种,该区昼间的等效声级应小于70db,夜间应小于55db

第十章 城镇环境规划

1、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内容

(一 )现状调查及评价

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调查。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调查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等评价。

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如各生物种群的数量、种类、分布等。

4.环境效应调查评价 环境污染对人体、动植物等影响的经济分析。

5.国土综合开发设想 中心规划区布局、规划区外围布局、农业发展设想、供水设想、交通设想、综合开发方向和 目标等。

二)基础研究

1.大气污染研究 2.水环境污染研究 3.生态环境条件分析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土地及人口问题分析。

(三)环境预测与规划

1.确定研究目标、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开发区及规划小区环境承载力分析。

3.开发区经济发展结构及投资预算分析。 4.环境污染预测 5.环境污染控制研究 。

6.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设计。 7.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 8.开发区工业与城镇布局调整规划。 9.开发区交通规划。 10.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建议。

2、简述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城市规划包括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 首先,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即对所 要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土地利用、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状 况,以及对大气、水、土壤、噪声和固废等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详尽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并适当地作出相当的环境质量评价。 然后,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规划。即根据现有状况和发展 趋势对规划年限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科学预测, 根据环境功能状态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及相应的 环境目标,进行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设计,对城市大气、水体、噪声等进行污染综合 整治规划、 制定固体废物和工业污染资源管理控制规划, 以及对城市的交通运输、 能源供给、 土地利用和绿地建设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

3、社区环境规划的内容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把城市化和现代化有关内容量化为具体指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社区建设的目标。

(二)社区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

建立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最大的困难是必须把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指标综合在一起。

规划指标应体现社区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开放性。

规划指标应体现这种跨边界性。

应体现对环境要求的前瞻性与超前性。

(三)环境背景调查与环境质量评价

1.环境背景调查

社区环境背景调查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对社区的上风向带来空气污染以及边缘带产生噪声污染的调查。

2 社区环境评价

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或社区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要进行动态适应性评价,一生-一如动态选择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动态选择评价的时空边界,动态选择累计效应与累计影响评价的方法。

(四)社区环境预测

社区环境预测主要是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让大家共同管理社区事务,采用的方法常常是特尔菲法

(五)社区环境功能区划

对社区内功能区的功能要与整体规划相匹配,依据自然条件的特点划 分功能区,以及利用环境开发的潜力以及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特殊情况可以经济发展的特点、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

(六)环境规划方案的优化

1.规划方案

为达到规划目标,可采用多种方案。方案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环境管理行

动计划、土地使用行动计划、社区参与行动计划、环境健康行动计划和能源保护行动计划等。

2.方案优化

首先对采用的方案进行费用一效益分析,如果效益大于费用,则方案被认为是可行的。 其次,要考虑所采用的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对于技术难度较大或技术方面投资太大的方案,要对它的可行性进行慎重考虑。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提供的所有方案中,要尽可能的选取能带来可持续性的规划方案。

3.方案实施

(七 )地方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

通过立法手段,确定社区环境规划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法定地位,完善其编制和审批执行程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之规范化,最终使社区环境规划从目前的物质规划向全面的社会发展规划转变,真正使规划为公众服务,为谋求社会进步服务 。

4、乡镇环境规划的内容

1.制定环境规划的目标

环境规划的前提是确定环境规划目标。首先根据规划区域的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提出区域的环境功能,进而确定环境目标。

环境目标要有针对性,不仅要着眼于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还要致力于在规划期内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做到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2.建立规划指标体系

乡镇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可分为基础性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两大类。

基础性指标包括社会经济指标、自然环境指标、环境状况指标等。

环境保护指标包括污染控制指标、环境管理指标、自然保护与建设指标。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查

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有制结构、产业布局;掌握县域城镇发展水平,人口及构成状况;掌握影响县域(镇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特点。

(2)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查明乡镇工业“三废”排放特征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查明城镇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产生、处理情况;农药、化肥的年销售量、利用量和残留量等。

(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对于县域(镇区)范围内大气、水、土壤和噪声中一些指标进行调查评价 。

(4)对土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查,查明存在的主要生态破坏问题 。

4.环境污染预测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分析城镇发展方向,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人口及组成的变化; 对工业“三废”排放量,生活垃圾处理量,农药化肥施用量进行预测;

对乡镇大气、水、噪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对可能产生的城镇及镇郊生态破坏与资源损毁进行分析和预测,指明主要环境破坏问题及主要破坏区域。

5.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县域(镇区)范围内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分异规律,以及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把特定的地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环境单元。

6.制定环境规划方案

(1)制定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2)制定自然生态保护规划 (3)制定工业发展结构与合理布局规划

(4)制定环境管理规划

第十一章 生态规划概论

1、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现代生态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

(3)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 (4)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5)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 (6)由“软科学”走向“软”、“硬”结合

3、生态规划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生态规划的目的

①保护人类健康,提供人类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

②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

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生态规划的目的可以总结为:

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规划的基本任务

(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系统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4、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有哪些?

(一)生态学与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问题进行研究,形成和完善了系统论的概念和范畴,从系统的角度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本质和规律。

(三)生态规划的科学基础——人类生态学

1、概念: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生物圈、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人类生态学以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任务就是探索不同层次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辨识系统中各种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关系,寻找调和这些矛盾的技术手段、规划方法和管理工具。 3、基本理论: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

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生态规划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趋适开拓原则 、协调共生原则 、区域分异原则 、高效和谐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5、生态规划的有哪些基本类型?

生态规划的类型

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区域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 、生物圈保护区规划 。

按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划分有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等生态规划。

按社会科学门类划分主要有经济生态规划、人类生态规划、民族文化生态规划等。

6、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生态调查

1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是最直接的方法,尤其在小区域、大比例尺规划中,实地调查更为重要 2历史调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与影响,形成资源枯竭、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多是历史上人类不适当的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后果。在生态调查中,对历史过程进行调查了解,可以为规划者提供探索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线索。

3公众参与的社会调查生态规划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公众参与。因此,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区域内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发展的要求及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公众的愿望。同时,通过社会调查,进行专家咨询、座谈,可将专家的知识与经验结合于规划中。

4遥感调查、近年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为及时准确获取区域空间特征资料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发展与应用,遥感资料的处理得到技术上的保障,已成为生态规划的重要资料来源。

2.生态分析与评价

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运用生态系统及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规划区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与过程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和了解规划区域发展的生态潜力和限制因素。它主要包括:生态过程分析 、生态潜力分析 、生态格局分析 生、态敏感性分析 、土地质量与区位评价

3、决策分析

生态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提出区域发展的方案与途径。生态决策分析就是在生态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对象的发展与要求以及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与选择经济学与生态学合理的发展方案与措施。主要包括: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规划方案的制定、评价与选择

第十二章 生态评价及其方法

1、生态评价的特点

主观性:评价过程受评价者效用原则及个人偏好影响,也受其识别能力和环境状况的局限,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不确定性:评价对象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粗糙的、模糊的及随机变化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偏序性:生态评价比较的是一个多属性的目标系统,生态因子空间不是全序,而是偏序

2、生态评价的内容

1、系统辨识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辨识,目的是找出目标系统的差异,为决策者提供利用机会、避免风险、调整结构、改善功能的较为直观的决策依据。在辨识过程中有三类因素十分重要。 ①主导的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②关键的正、负反馈环节及过程。

③重要的风险与机会。

2、行为模拟

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的结果评判所采取措施的好坏,以及对外部干扰反应的强弱,常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灵敏度模型等进行。

3、趋势性预测

对系统有关的单因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如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产值等,可采用多种模型。例如趋势外推法、投入/产出、回归预测、类推灰色预测等。

4、对策性预测

人为控制某些因素,分析其改变对系统状态变化趋势的影响。它属于强迫性的,用于检验分析对策可能带来的结果。

总结

生态评价具有不确定性、主观性和偏序性等特点。

生态评价所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属性、多标准和多层次的综合大系统,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属于多属性评判问题。必须建立多目标的评价体系,而且评价体系要在系统中具有评价、预测和控制的功能。

生态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因子综合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评价法、神经元网络评价法等。

第十三章 生态适宜性分析

1、为什么说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内涵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区域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子,对资源环境要求与区域资源现状进行匹配分析,确定适应性的程度,划分适宜性等级,从而为制定区域生态发展战略,引导区域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分析比较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各种方法。

形态分析法:形态分析法较为直观,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其景观类型或小区的划分及适宜性的评价需要较高的专业修养和经验,从而限制了其应用;二是适宜性分析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主要取决于规划者的主观判断。

因素叠置法:因子叠置法直观性强,有明显的优点。但过程较为烦琐,当因子多时,使用颜色或符号较为麻烦,有时叠加后不易分辨。另外,叠置时将各因子的作用同等对待,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异,同时,因子之间可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将其叠加可能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 麦可哈格从生物群落结构中得到启发,提出了土地利用集合的概念,即共存的土地利用或多重利用方式。

因子组合法:线性与非线性综合法用于生态适宜性分析,通过对各因素赋予相对分值和权重,克服了因子地图叠置法的不足,适合于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析运算,因而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各因子的相对赋值和权重给定无一个客观的标准,主要依据使用者的主观判断;将各类因子之间的关系简化为线性关系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另外,因子组合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各类因子之间要保持相对独立,这就要求要有一套科学的因子选择判断准则,特别是当评价因子多的情况下因子的组合与选择尤为重要,而目前这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逻辑组合法: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 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大小反映了区域现状资源条件对发展需求的适宜性程度,可以根据生态位适宜值的大小确定初步的区域发展方案和措施。

3、在生态规划中,生态适宜性分析与生态承载力分析有何关系?

生态承载力评价的重点是生态环境质量不降到可接受程度所允许的最大限值。在评价中涉及两个重要概念,即“发展变量”、“限制因子”。

发展变量往往用区域社会经济、人口发展来度量;

而限制因子则是区域内限制人类活动进一步增长的因子,其最大值多由国家、地方标准确定(如空气质量标准、水质标准等),也可由专家讨论或背靠背评判得出。

在生态承载力分析中,关键问题是确定限制因子与发展变量的关系,以及如何估算限制因子对发展变量的限制程度

在生态规划中,适宜性分析与承载力评价涉及不同问题。适宜性分析用于评价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而承载力则回答在保证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到无法接受程度时所允许的发展限度。 将适宜性与承载力结合,可以使规划更科学、合理。同时,可以回答以下的问题。

(1)在维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规划区域有多大的发展余地?

(2)自然、社会资源对维持该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何?(3)若要适应人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花费多少财力、物力用于提高承载力,有什么可行的措施?

第十四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规划

1、怎样理解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生态实质?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l)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沙化 (3)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4)水资源短缺 (5)湿地萎缩 (6)酸沉降范围广

2、什么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生态示范区有什么意义?

生态示范区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的一项长期性(1996~2050年)环境保护建设计划。 主要目的是把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协调为典型的示范区域,以便于指导各地类似区域的建设,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任务,统一规划,综合建设,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一个行政区域。生态示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一般可以乡、县和市域为基本单位组织实施。

3、区域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辨识2.区域生态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选择3.区域生态经济分区与发展方向4.主要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任务规划5.经费概算与效益分析

6.实施生态规划的保障措施

第十五章 景观生态规划

1、景观生态规划

概念: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2、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则目标

规划目标可分为3类:一类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第二类是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而进行的规划,第三类是为当前不合理的景观格局而进行的景观结构调整。

2、景观生态调查

景观调查的主要目标是收集区域的资料与数据。

获取资料的手段:历史资料、实地调查、社会调查和遥感及计算机数据库。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地质、水文、气候、生物/形地貌因素,土地构造、自然特征、人为特征

文化因素,社会影响、政治和法律约束、经济因素

3、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

4、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是景观生态规划及管理的基础。

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的结果,客观而概括地反映规划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就是景观生态图。可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图件。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或景观的美学价值入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适宜性分析的方法有整体法、因子叠合法、数学组合法、因子分析法和逻辑组合法五类。

6、景观功能区划分

功能区的划分从景观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景观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

7、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成本效益分析

对区域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

Forman认为,一个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考虑规划区域较广阔的空间背景;

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

规划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

规划方案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政策约束,这样可供选择的折衷方案才清晰、明确。

景观规划中5个必需要素:

时空背景、整体背景、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特性

3、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关系

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管理构成了景观生态建设,属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从国内外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来看,内容不尽相同。

景观生态设计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着眼的范围较小,往往是一个居住小区、一个流域、各类公园和休闲地等的设计;而景观生态规划则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重新配置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区域,使整体功能最优。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从空间上对景观结构的规划,具有地理科学中区划研究的性质,通过景观结构的区别,构建不同的功能区域,而景观生态设计强调对功能区域的具体设计,由生态性质入手,选择其理想的利用方式和方向。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是从结构到具体单元,从整体到部分逐步具体化的过程。

【生态环境规划复习题】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规划》实验07-10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07-10

浅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07-10

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分析07-10

吉林市人工湿地生态环境规划的设想09-04

高强度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生态环境规划为例07-11

关于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规划》几个问题的探讨01-14

中国环境规划的对策研究12-30

我国环境规划思想体系初探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