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与流言三人谈:灾难不可避免 人类需要智慧

时间:2021-11-06 15:52:57 资料 我要投稿

灾害与流言三人谈:灾难不可避免 人类需要智慧

2011年03月25日 09:37:40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流言止于智者 李卫森画

访谈嘉宾: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者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历史学者

吴根友: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副院长,哲学学者

主持人:王斯敏

一场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震动”了全人类的神经。于千万受灾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痛之前,在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的阴影之中,恐慌情绪一度呈现蔓延之势,侵入生活,侵入人心。灾难、恐慌、流言,这些自古就困扰着人类的元素,到底能否避免?灾难如果来袭,我们应怎样正确应对?答案或许并非技术性手段那么简单,我们需要的,更是一种心态与理智。——编者

■ 灾难不可避免,人类在不断应对灾难中学会生存,并逐渐变得聪明

主持人:人类总是会与各种灾难迎面相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用古埃及“不死鸟”浴火重生的传说,来说明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一连串灾变、苦难中不断前进的。灾害真的无以避免吗?

吴根友:灾难与人类历史并存,正如疾病与生命并存一样,永远不可能避免。因此,我们总要有居安思危的精神准备与物质准备。

但这并不是说人类在灾害面前无所作为,坐以待毙。人类就是在不断应对各种灾难中学会生存,并逐渐变得聪明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了解逐渐加深,很多灾害是可避免的。大禹治水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解决水害的经典例证,而新中国农业生产中治理蝗虫灾害的经验也可为证。即使像地震、海啸这样一些目前看来很难预测的灾害,也可通过人类的制度文明规定,避免灾难后因救助不及时、不得力而引发人为的新灾难。因此,人类对灾难的正确态度是:努力把握自然规律,通过预警机制,将伤害尽可能降到最低。

王子今:历史上的灾异、灾变、灾害,都是自然环境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来说,作为异常感觉记录下来。就自然本身来说,可能是正常的。人类对于人类史,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对于自然史,尤其无知。就人类现今的智力而言,要说灾害的“完全避免”,无异于梦呓。但是,人类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灾害,克服灾害造成的困难。

何怀宏:灾害可分为自然的天灾和人为的人祸。对人类而言更重要的是,不要让人祸超过天灾,或让人祸加重天灾。如果天灾已经发生了,就最好激发出它砥砺个人德性、砥砺民族精神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善加处置,从最坏的处境中也可以引出好的东西来。自然灾害终归要过去,它“加害”也只“加害”于一时,而精神德性却可以润泽长远。人类的`发展是长期的进程,一次灾祸过后,如果能吸取教训,在以后的日子里未雨绸缪,预先布局防范,那么也不失为一种变祸为福的转化。

■ 将需要理性解决的问题交给恐慌,反会在本不致于发生灾难的地方造成灾难

主持人:灾害来袭之前,先蔓延开的往往是恐慌。恐慌的源头何在?“杞人忧天”只是一种病态吗?这种恐慌和我们所说的“忧患意识”有何不同?

何怀宏: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妨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镇定,冷静才能思考,才能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应对灾难。将一个本来最需要理性来解决的问题交给了一种混乱的情绪,反而会在本来不致于发生灾难的地方造成灾难。比如说飞机突然遇到强气流,本来可以安全度过,如果旅客都恐慌地往一个方向涌,就很可能使飞机失去平衡而坠落。

王子今:“杞人忧天”是一篇反映人类自然环境观的寓言。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告诉他天地都不会坠坏。“长庐子闻而笑之”,提出了更深层的认识,以为天地最终确实会归于“坏”。“子列子”又“闻而笑曰”:说天地“坏”是错误的,说天地“不坏”也是错误的。他说,对于遥远的危机,杞人的忧虑是不必要的。这种态度看起来消极,却是比较清醒的。劝说杞人的人,一如“愚公移山”中的“智叟”,所提出的见解其实是比较切近实际的。其实,人们在灾变发生时的“恐惧”,有时源生于类似“杞人”的不必要的“忧”。

吴根友:借用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我认为人在灾害面前的恐慌,是人类在无限的大自然面前从根本上表现出无知,并因为无知而表现为无能为力的潜意识的自然的、不自觉的流露。

“杞人忧天”的故事并不荒唐。真正关怀全人类命运的宇宙学家或人类学家们,都会担心地球有一天不能居住了,人类怎么办?中国历史上的杞人,至少是一个有宇宙学家想象力并关心人类命运的人。只要将这种忧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辅以追求科学的实际行动,“忧天”就会转化为未雨绸缪。但只空想不行动的“杞人忧天”,当然不是“忧患意识”,而是病态的。从思想史角度看,“忧患意识”是帮助小邦周战胜大国殷的政治意识,后来普泛为中华民族居安思危、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荒政事业发达,至少自西汉开始,到清乾隆前期都有自己的荒政机构。“二十五史”的《帝王纪》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每位皇帝不断下达救灾与减免灾区税收的诏令。这是“忧患意识”在历史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

■ 对“不根之言”斟酌而断,见怪不怪,方能“其怪自败”

主持人:德国学者诺伊鲍尔在其著作《谣言女神》中指出,“谣言来自历史,影响历史,更阐释历史,杀伤力实在可怕。”在网络时代,流言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远超从前。当此之时,怎样守住内心,冷静应对?

王子今:灾异往往导致流言,流言扰乱人心,可造成大面积人群的愁苦、忧郁、绝望。对传言的鉴别是十分重要的。顾炎武曾以“不根之言”的表述,指出“流言”没有根据。朱熹的说法则是“浮浪不根之言”。在流言盛行时,应当有智慧之士判别澄清。这就是韩愈所说的,“亦在大贤斟酌而断之,‘流言止于智者’,正谓此耳”。

汉成帝时代,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汉书·成帝纪》记载:建始三年秋,一名女童听说洪水将至,竟然闯入皇宫中。《汉书·王商传》也记载:“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于是,汉成帝召集公卿商议。大将军王凤建议太后、皇帝和后宫乘船避难。大家都附从,只有左将军王商以为“大水一日暴至”的传说只是“讹言”,主张“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汉成帝于是否决了王凤的建议。后来,经过调查,证实“大水至”确实是“讹言”。

流言考验定力与智力。对待流言,应听取《尚书·大禹谟》中的告诫:“无稽之言勿听。”唐代道树禅师的故事也可给我们启示。这位名僧“结茅于寿州三峯山”,时有野人“言谭诡异”,又以异光、声响等“眩惑于人”,“师之徒众,常为惊怖”。道树禅师告诫徒众:“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后来这些异象果然消失。于是“远近闻之,靡不钦服”,这就是所谓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何怀宏:恐慌多来自从众心理,从根本上预防恐慌,就要努力做一个能运用理性独立判断的人,平时就要训练清明理性并积累常识。东晋主持淝水之战取得大胜的宰相谢安年轻时,有一次和朋友出海,突然风浪大作,朋友都很惊慌,唯其神色镇定。突然,一个大浪打来,大家都往一个方向扑去,这时他才慢慢说道:“如果这样,我们就真的回不去了。”于是大家安静下来,终于合力将船驶回。而众人也由此感到谢安有“足以镇安朝野”的雅量。事情常常如此:经过冷静坚韧的努力,终于在似乎是绝境的条件下找到了出路。

吴根友: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社会,人们最易相信谣言。“三人成虎”与“曾子杀人”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制止谣言的最有力方式就是利用权威的新闻机构,及时发布事件发生、进展的真实境况,并引导大众从专家的高度看问题。

■ 建立预防、治疗灾害的“灾害学”知识体系

主持人:恐慌自不可取。那么,在灾害面前,人类能怎样做?有人改“流言止于智者”为“流言止于治者”,看得出人们对政府抑制流言寄托了很大期望。

吴根友:正如谚语所说,吃盐的人总要生病。但我们并不因为人生病就放弃对健康的追求。灾难对于人类的生存也是如此。对付疾病,人类发明了医学,建成了高度体系化、专业化的医院。然而,面对灾害,我们还没有建立预防、治疗的“医疗”体系。人类应当像研究人的生理那样去研究灾害,建立一种灾害学知识体系,对各种灾害进行类似人体研究的病理学、生理学、档案学研究,并从哲学的高度思考灾害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盲目恐慌,培养一种从容面对灾害、积极应对灾害的达观心态。

流言不仅在智者面前被按下不表,停止传播,而且还会因为智者众多而根本没有产生的温床。政府应当发挥制止流言、谣言的功能,但不是通过强制的手段,而是要通过科学知识与现代技术手段,以理性的方式实现。对付本质上非理性的、多变的、像白骨精一样的流言,只能用理性的“金箍棒”去击碎。

王子今:有学者指出,“自然灾异与社会危机最易在民众中诱发讹言”,“然而官方渠道提供的相关信息,常被人们认为不完整、不清晰、故意隐瞒真相,难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于是,谣言和类谣言就会应运而生,广泛传播。”(吕宗力:《汉代的流言和讹言》)可见,人们对社会管理者抱以更高期望,不是没有道理的。另一方面,流言也造成了对社会智力的考验,进步的社会应当有智慧的声音发布和传播的渠道。

何怀宏:“流言止于治者”,有其道理。最好是让两句话合一,即“智者”和“治者”合一,让“治者”也同时是“智者”。政府应当诉诸一种公共理性,也率先表现出一种公共理性。而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政府也应当有一种基本的信任。公信力是社会的宝贵资产,如果它贬值甚至破产对我们每个人都是灾难。

■ 对自然保持谦逊的态度,防患于未然

主持人:人类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些灾难的隐患。是自此拒斥科技,还是继续老路,或者其他?

王子今: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这种“取消”,这种“报复”,有时会形成相当严重的灾难。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对于有可能危害环境,最终危害民生的新科技开发,应当慎之又慎。

吴根友:高科技的确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割伤人类自己。但我们还是要学会更好地利用这把剑。可以说,高科技犹如空气与水,或者说已经像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肚内一样,钻入了人类生活的每个细胞。也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维持着一个相对过得去的生活条件。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某些事件而否定人类整体的科技进步。我们只能从此类事件中寻找经验教训,努力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如果说一个有心人久病能变成良医,那么各种灾难也会让人类逐渐学会自我保护。当人类不断从灾难阴影中走出来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以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理性态度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反思,探索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流言?灾难 的新闻

“梧桐让路”之争调查:城市管理如何更科学

盘点地球自然灾害太空照

【灾害与流言三人谈:灾难不可避免 人类需要智慧】相关文章:

经验谈 考研英语需要顿悟的智慧04-01

人生需要智慧02-08

赚钱需要智慧01-01

自然灾害人类的天敌07-08

人类的灾害800字-想象作文01-17

人类智慧的光芒初中作文04-25

充满人类的智慧的句子10-20

流言05-15

也谈人类中心主义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