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信念

时间:2021-11-08 11:16:14 资料 我要投稿

我的教育信念

我的教育信念——-我们的“唯生主义”

我的教育信念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的不断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支撑那些优秀教师不断走下去的力量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念。

信念不只是理想,而且是深入骨髓、融入血液的东西,是信仰,是一种支撑你排除万难去努力达到一个目标的力量,只要人在,信念在,就不会停止前进和探索的脚步。 一个有了信念的人,便有了至高无上的追求,体现在生活中,就是有了目标和原则,所有行为都会围绕这个目标,这个原则不可违背。一旦有了信念,多少利益都不会为之所动。

教育需要有信念的人。——编者

1985年,我从淮安师范学校毕业,到2001年,这16年里,我先后在灌南县五队中心小学、五队中学、灌南县教师进修学校、灌南县中学等学校任教。

16年的时间,不算短。现在回想,这16年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凝结在已逝岁月的某个点上,一时似乎很难辨出清晰的场景了。或许是这最近8年的办学生涯,在我的心上刻痕太深,对我的生命叩击太重,竟挤窄了此前的记忆?那16年和这8年,我始终是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从教书,到办一所学校,是同一个我。

办学之初,我们曾郑重写下:“我们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在于:在人间构建传承人类进步文化的圣殿;给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个最健康、最温暖的环境,带给他们梦想和力量;使学校少些浮泛、空疏和无益的劳作,多些有序、快乐和坚实的进步;从而使社会减少灰暗、烦苦和贫乏,增加光明、希望与和平,理性、文明与宁静。”8年了,这一主题,我们呈现了多少?对教育、学校,我们做了些什么,能说些什么呢?我时常感到茫然,感到惶愧。

2007年,我们全校一到九年级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改革,是由于我们看到课堂上教师的“一厢情愿”不仅未能带给学生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也未能带给学生好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无奈的、痛苦的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师的“一厢情愿”,既体现在课堂的“名词”层面也体现在课堂的“动词”层面。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都是教师规定好了的。而且,学生做得“怎么样”,也由教师说了算。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总结出相对凝定的课堂学习方式——自学·交流。自学和交流是我们课堂的两个基本“板块”。我们以为,这是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的一个“反动”,是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自学”),是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以本来就应有的表达自我的权利(通过“交流”)。自学,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面对文本,面对课程,面对世界;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也是一个执著的世界。交流,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面对生命;这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横向碰撞,求证、纠偏或补充,质疑、丰富或拓展,欣赏、激发或鼓励??构成师生学习共同体,构成课堂生活的“狂欢”。

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态,我们对学校教育中的诸多方面和环节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理解。 关于课堂、学生和教师,关于课程、学校和教育,我们相信——

课堂,是学生学习行为得以进行和完成的地方,是学生学习生活得以实现的地方;课堂,四方的空间和45分钟的时间这一时空形式,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完全属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都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评价一堂课,完全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一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固然重要,但远不如在学习的方法、能力、习惯和兴趣方面“学会”了什么更重要;课堂学习,是一个过程:是认知过程、体验过程,

也是生活的过程;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是学生在学习,在生活;课堂上,教师是第n+1个学生,他带着他曾经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经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是自主的.人,是社会的人,是成长中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学生的每一个时刻,也是不同的。他走进校园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昨天,拥有了经验、记忆和习惯,学校教育,必须以此为基点。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在教师身边,一直在成长中的学生,只是继续成长;因为教育,他会更好地成长。我们只能给他环境,给他资源;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变化,使得学校教育复杂而艰辛,却也让教育充满魅力和趋于神圣。

教师,是以专业优势生活在孩子们中间的成年人,他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他的专业修养和职业尊严在于:他爱学生,他珍视学生的生命和生活,他愿意而且能够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感情和感受;他还愿意而且能够面对世界,面对学生的学习。他的专业能力体现在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发现并面对学生的现实,知道学生当下是怎样的,发现学生的可能性,知道他们可能怎么样。经过努力,他能达到什么水平?他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作为社会人,他将何以自存和自立?帮助学生从现实走向可能,就是教育,就是教师的职能。教师的工作,是说,更是听,倾听学生有声的语言,也倾听学生无声的语言。没有倾听,没有发现,没有了解,就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没有教育。教师,没有“独立”的社会价值,教师的价值完全体现在他对学生的作用之中。教师不是站在学生和世界之间,而是和学生一同面对世界。

课程,是生活之林的一棵树,是生活之树的一片叶。也许学生的目力只能够凝视一片树叶,但我们要让他知道这片树叶之所从来、之所从属,要看到树木,看到森林。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是浑然的人、物、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切景象都依其天性而产生、变化、发展、消亡。世界不是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的形态存在的。学科,是学科本身的需要,不是世界的需要,也不是学生生命的http://http://www.unjs.com/news/559ACA6087B7489E.html需要。丰富的生活、无数的人们、无数的事件??都是学生的课本。课程,可以最大化到整个世界。符号形态的课程,只是狭义的课程。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部分,是社会本身,而不是独立于、凌越于社会的存在。只有当学校担当社会责任、具备社会职能、拥有社会的丰厚和深远时,才称得上是学校。较之校园外的社会生活,学校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更有序,更纯美,更合理,从而,也更社会。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校园里所有别的人(同学、教师和员工),校园里一切的存在(地面、墙壁、图书??),都是他学习、生活的资源。一群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教育,应该让学生愿意并且能够自主地学习,自主地生活。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教师,是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人。

只有当学生把学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当作生活本身时,才有理想的学校教育。

不必描述当下中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不必列举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质询和不满;从“误尽苍生”到“教育是没有用的”,只这样的言语,就足以说明学校和学校教育、教师和教师工作的当下处境。

学校,依然是社会的需要,依然被关注和期待;依然会有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走到这个“叫做学校的地方”来,度过他们最美好的青少年时代;我们依然会和孩子们在一起,继续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应该为学生做什么?我们能够为学生做什么?我们将永远面对这样的自问。

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不断成长着的个体;学生,是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校园生活的

一切存在和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唯生主义”,就是我们的信念。

从先秦、古希腊到如今,那些曾经解释过教育、改造过教育的人们,他们用文字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时光、怎样的场景、怎样的叩问、怎样的追寻?

从城市到乡村,从江南到塞北,在当代中国的中小学,我们的同道在各自的校园里怎样面对他们的学生?那些孩子有着怎样的校园生活?

在我们自己的校园里,这1000多个孩子和100多个大人,当他们面对文字、面对世界,当他们相互面对,当他们面对自己,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究竟发生着什么? 我们在了解,我们在实践和思索,我们会一直实践和思索下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

?

【我的教育信念】相关文章:

信念之于教育07-10

教育信念的力量01-20

我的信念07-24

我的信念01-21

《我的信念》说课稿01-01

〈〈我的信念〉〉教案10-10

我的信念教案07-10

我的信念-作文05-12

我的信念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