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1-06-19 12:45: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通用16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通用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通用16篇)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

  她从小多灾多难,饱受生活的压迫,却找到了兴趣,找到了精神的寄托点。而我们,时代的新生儿,从小就走上了父母、社会给我们铺上的坦途:糊里糊涂的进了学校,学着那些有的没的。再好的东西只因非自愿而索然失去了兴趣,以至于现在的我在想:我有目标吗?有理想吗?清华不能说是理想,考上了不还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往前走,奔的或许只是以后的好工作好日子,而我们真正的追求是什么?

  赵美萍可以为了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放弃一个成为有钱人的机会,虽然,相对于后者,前者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也是非常艰难的。每每想到她我便联想到了我自己。我整天在偌大的校园里面忙碌着,做着作业看着书,想着要成为一个有知识的有内涵的……的什么呢?形容词再多也没用,因为缺了中心词。工程师吗?说实话,不知道。在走进学校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我毕业以后将会是一个工程师。爱它吗?说不好。要我为他而全心全意的奋斗,那更是办不到!那么,所有的努力便只归结到日后舒适的生活。

  原来,在很久以前,我就已经开始为物质忙碌了。当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我的精神该寄托在哪呢?赵美萍的苦难,是她的大学,是比我们所念的好千百倍的大学。因为她的大学是她精神的寄托点,而我们的,现在看来只不过是教我们为物质生活而不懈努力,而已。现在看来我们的大学倒成了我们的苦难了!因为我们的精神还是游离的,即使我们每天都可以过得很充实,可是,我们所做的是我们真正想做的吗?我们经常说追逐物质很肤浅,那我们每天勤奋努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突然,之前关于苦难所有的感动都变得渺小了,受过苦的人很多,可是像她一样的却很少。只因她对文字的执着。这执着,打动了我。

  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到过的一样,她的苦难是她的财富。我觉得她的苦难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因为受了好多苦,便不会对生活挑三拣四,对现实各种不满,容易满足的人终究是幸福的。再想想大学生的我们,打着养活自己的口号挑剔着各种“廉价”的兼职,望着长远的未来却不曾想过从现在开始。这么多的不满足不禁让我自问:你有什么闪光的地方让社会、让他人主动来满足你自己却站在一边挑剔!再这么下去,恐怕将不是我们选择自己的命运,而是命运淘汰了我们。真想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学生们说一句:眼高手低的年轻人,你有什么资格?

  边读小说边思考着,如果我是赵美萍,我会走到哪一步。对于我这种还没有尝过生活的滋味的挂牌大学生,甚至于不知道逆境究竟是什么。稍稍自信一点,或许生活所迫,我会去砸石头,努力的去砸石头,但是,摆脱现状逃出那个地方?不见得了!恐怕首先进入脑海的便是,一个女子,去向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该怎么过活?甚至于,会不会有“别人都没去我也不去”这种荒谬的念头?说实话,我没有这个自信。假设我走出了那个地方,在我成为一个技术人员的时候,我会不会不满足自己的生活而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会不会为了迎接生活挑战生活而果敢跳槽?我更没有自信了。假设……不能再假设了!差别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我仰望着她——她嘴巴里面的小学生。也许这就是赵老师能够成功而我只能默默无闻的原因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我也认真思考了几天。像赵美萍那样的目标,我还是没有。我有执着,不过,也许那是一种习惯,是从小就被灌输的。在学习上要优秀,要有毅力,要坚持。但是,坚持什么呢?坚持使自己变得优秀,最终的目的还是一个美好的未来!甚至于这个未来是不是我想要的都没有考虑过!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努力,为未来努力,如果不想做行尸走肉的话!又或许,慢慢的,我会爱上我在学的东西而改变追逐的方向!一个是为了未来的物质,一个是为了未来的自己!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2

  看完了赵美萍的《我的大学我的苦难》。看的过程中,掉了好几次泪,为作者坎坷的命运。边读我边在脑海里勾勒着一个小女孩苦苦挣扎着的画面——6岁丧父的她是如何眼睁睁地看着从此与至爱的父亲阴阳相隔,迫于生计被卖作童养媳的她是如何在别人家里挨饿受冻饱受欺凌,13岁的她是如何扛起笨重的铁锤砸碎一块块巨石,她又是如何面对缝纫师傅的嘲笑和打击,后来奔波到上海的她又是如何的干起洗碗端盘子的活计,而后来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那家缝纫工厂里出人头地,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她是如何默默地经营着自己的梦想,看书、爬格子、发文章,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撑着她苦心经营着。

  从江苏到安徽,从安徽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小学毕业的她从无助的采石女到缝纫工到洗碗工到技术工到《知音》杂志社知名编辑,她一直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奋力搏击。而今,终于攀上高山采摘到仙草,终于潜入水底觅得骊珠。

  不禁想起《红日》里面的歌词——”命运总是颠沛流离,命运总是曲折离奇”。但是命运从来不会捉弄一个自强不息永不放弃自己的人。

  和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相比,我自己的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从5岁上学到今年25岁一直都过着几乎无忧无虑的生活,虽然期间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波折,但是跟作者的比起来,真的不足挂齿。我时常抱怨自己没有出身在书香门第,时常抱怨自己没有温柔体贴的父母,时常抱怨父母不能给我带来荣耀,时常抱怨我不能很好的发展是因为家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时常抱怨我不能做成某件事是因为我精力有限。其实呢,往往是我自己在给自己设限。

  毕竟过了20年衣食无忧的日子了。虽然谈不上高端洋气上档次。但父母也尽力了。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我的抱怨太多而感恩不足。我也常常感觉自卑,为一些和我某些朋友格格不入的小事,为我迟迟没有融入这个城市,为我的血液里将永远流淌着农村人的质朴。或许,我应该像作者一样去闯一闯去拼一拼。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臣服于命运,但内心决不妥协,在我能争取的范围内奋力前进!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3

  很久没写什么读后感了,也很少去看书了。昨天朋友推荐我看《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今天看完了。感想甚多,虽然我们并没有作者那么多的苦难,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而且她的奋斗史很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同时也感觉到了我在对于自己工作中一些错误的看法。

  我们很庆幸自己没有那样的经历,看过的人都会想“我也是经历那边,会是怎样的结果”。但是从文章中得知那些经历对她以后的成长他坚忍认真的性格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作者自己说“那段不堪回首的砸石经历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烙印,它时刻提醒着我:不要懈怠,不要停止,不要在宁静而富足的现实生活面前停滞不前,也不要被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烦恼所击垮。那么苦难和艰辛的人生我都在少年时便经历过了,还有什么能够摧毁我呢?”。其实这都是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得出的不同的结果。当你经历过的时候它才会在你生命中变得深刻而有意义,所以我们面对苦难的时候是可以选择直接面对,直接挑战的,困苦总会像纸老虎一样的。读完这本小说以下几点是我非常深刻和学习的。

  一、工作中,认真、刻苦、敬业的精神;工作后我们不乏有许许多多的抱怨,认为老板是在吸咱们的“血”认为老板抠。其实别人之所以创业就是为了挣钱,节省开支,把金钱看的宝贵是每个老板的天职。而且做老板是准备赚钱的不是准备亏钱的。工作中我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我给公司带来了多少的效益,给公司做了多少的贡献。没付出是不会有回报的。而且要想到做好工作不是为公司,而是为自己。

  二、明确自己的方向;自己的梦想在那里,自己的目标在那里,以后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要做怎么样的事这是需要明确好的。不管差距有多大,梦想有多难实现。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努力的去争取。

  三、做出选择前需要准备工作;比如你自己要想成为一个作家,那么你就必须准备,准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认可的过程,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就盲目的过去,选择一行之前没有任何准备有的甚至不了解那一行,这样怎么会成功呢?首先自己都说服不了的话,更别谈说说服那些“聪明人”

  四、别安于现状;有野心,有梦想不是坏事情。人总是要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

  五、决定要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认为自己能做到的,就要坚决一些,也就是说人要有果断而明智的执行力。

  以上几点第一点是我感受特别深的!同时也感觉是作者成功实现自己梦想的关键。

  都是大山走出来的孩子,虽然梦想不一样,但是她行我一定也行,即使旁边同意的人安于天命了。我们然要与各种苦难搏斗,战胜了那是属于你的财富。没战胜那也是属于你的经验,唯有放弃你就什么都没了。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4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书,被文中主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

  这本书的作者出身卑微,家境贫寒,自幼丧父,小小年纪便辍学上山砸石头,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的重负,用血汗挣来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供妹妹读书。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她依然对生活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望,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艰难的生活作不屈的抗争。19岁那年,作者因母亲生病欠下巨债而到上海打工,先后做过餐馆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时装公司技术员,吃尽千辛万苦,但作者怀着一股“一定要出人头地”的信念,顽强拼搏,终于在海纳百川的大上海树起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了打工族中的佼佼者。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爱拼才会赢,有志者事必成!

  老师评语:文章语言准确,句子通顺。小作者能够把书中人物的故事描述出来,大致能够抒发自己的感受。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感受描写得在具体些就更好了。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5

  这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一本书,依稀记得读这本书的时间里明白了许多道理。作者赵美萍的人生经历是痛苦的充满磨难的,但是也是不屈的、励志的。家境贫寒的她在幼年丧父后靠着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苍白的文字难以表达她所经历的苦难,但是这就是她的人生。她也告诉了我们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变得苍白无味,没有人的生活是坦途,要把生活中的不幸、苦难当做人生中的调味剂。

  作者的一生中灾难总是是不期而至的,猝不及防的灾难的来临,摧毁了她懵懂幼年的平静与温馨,父亲的倒下使得作者与母亲相互扶持,她一边守着母亲一边就着煤油灯看课本,在漫漫长夜中,习惯了在黑夜中思索或阅读。那些知识也成了她孤寂的寒夜中惟一让她感到温暖和不再害怕的精神抚慰。这也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所在,既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文化见识的积淀。苦难的终点终会是美好的,作者从小学文化到记者、编辑,打工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这也让我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能先把困难想在前头的,否则就没有信心了。

  无论怎样,先做了再说,如果因害怕失败而不做,就连可能的希望都没有了。她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人生哲理——苦难,是一所人生的大学。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6

  石缝间夹生的野草,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条件怎样艰苦,它都要努力成长,迎接阳光的照耀,迎接雨露的滋润,迎接风儿的安慰,这句话用在作家赵美萍身上再恰当不过。

  我在塔读文学书城里随意浏览,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我没上过大学,想着大学里的文化氛围,书香校园,人文环境都很好,对大学一直都充满着憧憬,怎么上过大学的人会说它是苦难,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它不是一本简单的自传,而是作家赵美萍挑战苦难人生的真实故事。她出身卑微,家境贫穷,自幼丧父,当过童养媳,遭受过村霸恶魔的欺负,亲人的冷落,迫不得已跟着母亲逃到安徽,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十四岁便退学上山砸石头,用柔弱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供妹妹读书,供年老体迈的生病母亲和继父。继父家里一贫如洗,就这也要遭受他家人的横眉冷对,怕她争夺继父的家产。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她依然对生活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翼,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艰难的生活做着顽强不屈的抗争。十九岁,在上海打工,做过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服装厂技术员……吃尽千辛万苦,但她仍然怀着坚强地信念,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在打工之余,坚持写作,笔耕不辍,最后成了一位知音杂志社的编辑,终于破茧成蝶。真的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当我看完这本书,泪流满面。自己也出生在农村,年龄跟赵老师相仿,她所吃的那种苦,我能想象到、体会到。我被赵老师这种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回想自己生活的那种苦,跟赵老师比起来那就不叫苦。我们比赵老师幸运,所以更要懂得珍惜,找到自己的追求,更要努力地奋斗。

  面对生活的挫折,抱怨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逃避是懦弱的表现,脆弱更不是放弃的理由。我们要有自己的追求,人生很短,我们更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对于苦难,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是灾难和挫折,也可以是挑战和机遇,不同的态度造就不同的人生。在前进人生的道路上,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像赵老师一样,活出自己灵魂的重量,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人格,接受社会的洗礼,找到丰富的内心,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通过这本书,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方式要发生改变,因为有些溺爱孩子,生怕她吃一丁点儿苦,现在意识到错了,我不让她现在苦,以后世界会让她更苦。亡羊补牢为之不晚,让孩子在这本书中感悟苦难的力量,明白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如果生活没有苦难,就像一览无余的平地,既没有挑战,又没有好奇!战胜苦难,苦难是财富,被苦难战胜,苦难是灾难。愿我的女儿幸福地生活,如果不能,让她在苦难中学会勇敢和坚强!(李建宇)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7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当我读完《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舒了口气,泪水再次溢满眼眶,悄然滑落,这已不知是第几次因赵美萍的遭遇触动内心那根小小心弦。我不知该如何讲述赵美萍传奇的人生经历,也许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的那首冰心的小诗,最适合不过了吧。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是一本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励志之书,是一本挑战苦难人生的纪实佳作,讲述了作者对命运的顽强抗争,最后梦想成真的故事。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不幸,是天才的晋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人生要尽力的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轻言放弃。作者赵美萍做到了,她不仅没放弃,而且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出身卑微、家境贫穷、年幼丧父,这些没能阻碍他的茁壮成长。砸石头、服务员、服装流水线女工,这些没能压垮她的顽强意志。她一步步的前进,怀着“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坚定信念,终于在大上海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处在那样困难的环境,我们很难想象作者赵美萍是以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执着,怎样的坚强面对所处的困境。作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遇到一丁点困难,又是抱怨,又是哭诉,当我们真的面对这种困境时,又会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是放弃?是逃避?是颓废?还是匆匆了结自己的生命。因此,这就是赵美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顽强不屈。

  “经历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座金矿!”,我敬佩她的顽强拼搏的意志,永不服输的性格,最敬佩的是她那好学求知的精神。在艰苦的打工生涯中,她没有放弃求知的欲望,没有放弃她的挚爱—读书。打工生涯艰辛忙碌,但她仍挤出时间读书考证,生活环境艰难困苦,但她仍执笔耕耘理想种子。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有传道授业的老师陪伴,有书香四溢的宝库——图书馆,有优美舒心的校园,有激动人心的各种竞赛,这么多的良好条件,本应看到的是积极向上的面孔,不断进取的学生,如饥似渴的阅读。然而,现在到处都是低头族,电子书已经代替了纸质书。手机通信已经代替了面对面交流,人们开始浮躁,不再静下心来认真做事。其实,当你迷失自己时,想想正在辛苦劳作的父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想想身边所提供得良好环境,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使人善辩。”既然阅读有那么多好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图书馆是个宝藏,其中珍品等待我们去发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好好把握现在,利用种种有利条件,去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明天!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8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本书我读了3遍,赵美萍那离奇的人生经历,让我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一次又一次地震撼。

  赵美萍原本是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女孩,父母目不识丁,家乡的人们愚昧无知,这样的生活环境,没能打破她求知的梦想。由于家庭的变故,赵美萍6岁丧父,9岁在继父的威胁下与母亲、妹妹逃离家乡。母亲远嫁安徽,她却被送人做了童养媳,受尽屈辱。11岁有幸跟随母亲到安徽生活,因家境贫寒,13岁小学毕业做了采石女,上山砸石头养家糊口。17岁去做绣花女。19岁逃婚到上海打工。给人在餐馆端过盘子,在服装流水线上做过缝纫工、技术员、在广告公司做过业务员……吃尽千辛万苦,她怀着一股“一定要出人土地”的信念,顽强拼搏,终于在海纳百川的大上海树立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了打工族中的佼佼者。在她艰苦的生活中,她一直没有泯灭对文学的热爱。打工之余,坚持写作,笔耕不辍,终于以飘逸的文字,超然的灵气敲开了文学大门。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杂志之一《知音》杂志的编辑。

  自己生活在幸福中,根本不知什么叫苦难,但又常常叫苦,走近赵美萍,才知世上竟有如此苦难而又如此坚强的女人。她经历的苦难让常人不可致信,让人震惊。与她相比,自己真是惭愧。

  赵美萍是一个坚强、自信的人,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自身的弱点:懒散、自卑、意志不坚……她的经历让我明白: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只要坚强不屈,努力克服,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她的经历也让我看到了成功地希望:一个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执著地去追求,终会成功。

  对于赵美萍来说,苦难是一所大学,是人一生的宝贵财富。在生活中自己也应保持这种敢于吃苦的心态,把苦难当作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当作自己走向成功的一块跷板。

  比起赵美萍我的处境好她一千倍,自己应知足,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因此,自己更该努力去进取,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9

  因为有些准备,所以知道了最后的最后,作者并不没有进入大学。开始时对于题目会感觉困惑,但随着内容的深入,我知道了原来作者将自己人生中的苦难比喻成了大学。立意很新颖

  作者全篇写了自己各个年龄段的生活,文章语言朴素,却表现出了作者对那一段苦难的记忆犹新。通过描写许多的心灵波动,生动的展现了一个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前后变化。很难想象一个仅有十几岁的孩子会将人情冷暖看得如此透彻。年幼的作者因为爸爸的患病成了“过节的老鼠”没有了玩伴,找人谩骂。或许重那时就已经注定了“萍”字的漂泊生活。命运的玩笑并没有就此停止。半夜叩窗到家庭暴力,再到逃亡。期间展现的并不仅仅是法律的疏漏。还有赵家人的冷漠,文章对人走茶凉有了更好的诠释。“美英”和“红英”是这篇文章中众多的对比之一。“美英”、父母领养的孩子。平时互不往来,只因为嫁人的时候没有得到麦箱而长生怨恨,最后更是帮杨东启抢走麦箱。对于养父的灵牌被扔熟视无睹。又在养父办丧事时痛哭。这前后的反差就成了嘲讽中的嘲讽。而“红英”并没有因为长时间的不往来使亲情淡漠掉。虽然并没有因此收留“美萍”却还是再后来给了她很多照顾。还有“陌生人”和“亲人”的对比,小小的孩子眼中噙满着的泪水又有多少人能读懂?

  上天的恶趣味,还是没有停留。时间一直在改变着所有。母亲从温柔贤淑到泼辣彪悍。“我”从柔弱学生女变成蛮横的采石女。世态炎凉,有多少是可以预知的?过早的对外面世界产生向往。试问:一个青年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去背负“私奔、离家”这个污名?

  我很喜欢全文的第三大章,他以一个外来妹的眼光去剖析上海。包括了上海白领的鄙夷,饭店老板的'非礼,同机床打工妹的德惨死等等。都激发了他的好胜心,自强心。

  “萍”即使是已经落脚在了上海还同样是辗转于各处的房屋寻找住所。

  在一切的事情都告一段落之后。天使终于眷顾了这位女子。多年来的热爱文学。使它拥有了高于常人的文学功底。又因为身世的原因更使他拥有多于常人的经历。文学、成了他事业的跳板。或许有人会觉得结果太过顺利,与之前的种种坎坷并不相符。可是经历了风雨后又怎么能不是彩虹?没有重重的偶然,又怎么会有必然的结果?所以一切在我看来都很合理。

  只是在第四大章中,我看到了太多感谢的话。或许是我太敏感了吧。我总是能体味出一种奉承的味道。感谢很多在进入“知音”之后给予她帮助的人或许并没有错,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呢?在本人结合当时作者发表该书的背景。此时仍在做编辑一职,并没有达到那种晚年写回忆录的必要。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表达这一意思吧——奉承上级。

  总体看此书应该算是一篇励志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世界上有很多大学生出身的编辑、记者、作家。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只读到小学毕业、砸过石头、端过盘子、做过流水缝纫工的编辑、记者、以及作家呢?我要做那一个,做绝无仅有的那一个!文凭是别人的财富,而苦难就是我的财富,是我的大学。”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很有感染力。听完后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所以我谨以此段话作为该读后感的结束语吧。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0

  一位仅比我年长十岁的女作家赵美萍,将她三十五年的成长经历写成了一部自传体的纪实文学——《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书中记录的不是她的求学史,而是她的苦难史。家境贫寒,自幼丧父,随母改嫁,14岁辍学上山砸石头,一个柔弱的采石女靠着一锤一锤的砸石子养活着一家人,甚至还供妹妹上学;为了偿还因母亲生病欠下的巨债,19岁独自闯荡上海,先后做过餐馆服务员、服装厂流水线女工、服装厂技术员、广告公司业务员。凭借从未放弃过的对文学写作的热爱与执著,打工之余仍笔耕不辍,痛苦的成长换来了精神的升华,最终成为知名编辑、记者、旅美华人、作家,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作家。

  读完这本书,感慨良多。

  苦难的经历就是一笔财富。作者和我同为七零后,但是她的成长过程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小小年纪就要去面对家庭的支离破碎,去感受生活的不易,去承受她这个年纪根本无法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苦难,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她,却是一笔财富。正如赵美萍在书中对人生的一句感悟:“成长是痛苦的,但生活并未停止。”苦难的成长历程激发了她奋斗的精神与毅力,教会了她勇敢与坚持,并最终为她带来了成功的回报。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苦难二字相去甚远,拥有幸福的家庭、稳定的生活环境,四平八稳的上着学,小学、中学到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有了事业,有了家庭,一路走来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即便如此,对于任何人来说,再顺利的成长历程也会有痛苦和挑战。上学时升学考研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工作中竞争的压力、评职称的压力,每个人都要面对,只是我们对这些痛苦和挑战的理解和感悟不同罢了。那些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的事情,经历过后,都会在心里留下一道或深或浅的痕迹,会让我们在多年后和别人提起时说到:“当年,我是怎么样熬过来的。”而这些,丰富了我们对人生经验的积累,也构成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赵美萍在如皋市体验生活

  苦难不是放弃奋斗的借口。苦难的折磨让她的生活变成了灰色,艰难的境遇一度使她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怎样的痛苦,才会让人认为死是一种解脱。在我看来,任何人处于她的境地,都有充足理由让自己放弃努力,可是她没有,反而一次次的去抗争,去试图改变命运。奋斗的过程虽然艰难,但是成功的回报更加丰厚。她的奋斗是为了生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挣扎,是身处逆境却仍然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乐观与坚持,充满苦难与伤痛的成长经历更加衬托出她的这份坚韧与执著的可贵,这也是我每读此书都会在唏嘘动容的同时获得更多精神动力的原因。

  我们都不希望生活在苦难中,苦难也绝不是我们逐渐成长成熟的必备因素。但是当苦难来临时,当面对挫折时,我们能够以何种心态去看待,以何种精神去应对,以何种毅力去度过,这才是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和感悟的。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缺少了它,生命就会苍白无味!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1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我为文中赵美萍的童年感到悲哀与同情。她的童年时灰暗的,灰暗而又那么的遥遥无期。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一个贫苦,无知的年代。

  他家里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亲,父亲,和一个比她小4岁的妹妹。小学那年,他的父亲由于麻疯病,被遣送到了医院。儿时的玩伴说她是麻疯病的女儿,故意的疏远她,更可怕的是,他们就因为这个欺负,甚至是欺打她们。弱小的心灵倍受践踏。但是她要坚强,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软弱下去。爸爸的病很严重,加上母亲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里的贫困,不的不逼她坚强而且成熟起来。是的,成熟。于是她一个小学4年纪的女孩子担当了家里的劳务,早上起床,给家里做饭,然后捡牛粪,拱猪,等等一些本该是大人担当的活,然后去学校。晚上回来又要重复着早上的动作,夜里她就拿着书看,因为看书已经成了她在家里的唯一娱乐。

  终于在几个月后听到了她父亲要出院的消息。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为疼爱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过做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现在已样。暑假妈妈把去医院里照顾爸爸的事情交给了她,她很高兴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应该出院的那天早上一个断绝了他期望的噩耗传来,由于护士打错了药剂,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盖着白布的父亲身上,哭的是那么的伤痛欲绝,外人的声音渐渐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创的心灵上又划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妈妈闻讯赶来,直接晕倒在了医院门口。后来医院给了20块钱的安葬费,带着爸爸的尸体回到了家里。从此她的生活越来越黑暗。

  妈妈的病是属于那种很突然的病,一秒钟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钟后或许她会晕倒。后来她得知爸爸并不是妈妈的原配。妈妈年轻的时候,外公给妈妈定的娃娃亲,嫁给了一个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两次的殴打母亲,母亲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来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妈妈才获得了重生,后来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几天后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亲。由于父亲的死,她们显得是那么的无助。那男的要求母亲继续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亲死都不从。母亲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胁和殴打。又一次他居然扬言要杀掉她们,无奈之下,一家3口决定逃出那男人的视线,在出逃的那段时间,她懂得了亲戚的虚伪。她们逃到了一个远方的姨家里,姨收留了她们,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妹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安徽。把她一个人丢在了家乡。然后叫一个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条件的她得当男人儿子的童养媳而且得供她上学。妈妈的作为让幼小的她开始怨恨母亲。

  从此,她便在这男人家里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么的低贱,她是多么的期盼母亲能够回来带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后来母亲过来看望她,并且哀求安徽男人带她一起去安徽,后来经过母亲的哀求,终于答应下来。同时还得哀求现在照顾她的男人放她走。后来他如愿以偿的和她们来到了安徽。

  但是继父家里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依然是一贫如洗。一间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继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们一家人,狭小的空间拥挤的犹如一道狭缝。她知道她并没有摆脱命运。

  小学毕业那年,她凭优秀的成绩被重点初中录取,但是继父却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上初中。只好辍学在家。后来12岁的她去砸石料。悲恶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她18岁,18岁那年母亲病重了,恶性胆囊炎,家里负起了沉重的债务。1100多元,对那时候来说已经是一笔巨额。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来,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几经波折,最后在一家服装厂做功。在她心里,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对于她来说,每天都是噩梦的家。所以让她深知,她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出色,过的比别人更好。于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下坚强的工作下去,通过总总的努力,获得了日本老板的认可。同时她的文笔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从小的经历使他更加的不安于现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那个她工作了6年的工厂。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后终于完成了一个,小学文凭,当上《知音》编辑的奇迹。

  一个小学文凭的人,尚能做出这番业绩,是在是不容易。更是让所谓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这便是验证了古人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幸福乱其所为"吧,人的一生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只要你认真的对待,乐观的对待所有问题,把所有的不幸当成你成功的动力,那么,成功之路便在脚下。最后她说,“我很庆幸我能够有这么苦难的人身,如果没有这些,我不知道我现在是怎么样的”是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所叫做苦难的大学,它究竟能够培养多少成功之人呢。苦难,他孕育的是那份不甘,逆流向上的精神。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2

  有志者,事竟成,那无志者呢?今天,我读了《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这篇小说,使我对“志”的理解更近了一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主人公赵丽萍从一个农村小丫头,立志要打拼,结果步步高升,成为打工妹,技术员,编辑最后小有名气。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苦难便是这条路上的坎;如果说人生是一袋面,那么苦难便是一个筛子;如果说人生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大道,那么苦难就是通向成功路的奠基石、

  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模范共青团员刘玲。刘玲是北京五十五中的学生,七年前,她患了骨癌,左腿胫骨被烤成“木炭”,钻心的疼痛是她夜不成寐,但她仍乐观向上。她趁同学们不在时为大家做贡献。老师同学心疼她,但她仍然这样去做。住院时,她碰到一个病友,因无药可救而乱叫。她走过去,为那阿姨唱了支歌,歌声感动了不少的人,其中就包括那位阿姨。她自知自己已无法扭转病势,但仍手不离书,生怕丢了功课。

  刘玲的事给我们大家都点亮了思维,难道穷人,乡下人。相貌不好的人就干不得大事业吗?比如我,脸上有粉刺,相貌不佳,可相貌不佳又怎样?我还不是活了14年,何况学习成绩也不错。从我小时候,心中就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提升实力,让别人看得起自己,用实力挽回自己丢失的尊严。而如今,我实现了,我在初一(2)班立足了,也成功挽回了自己在以前丢失的尊严。可见,人有了志向,无论在哪,努力去做,就能成功。

  强者,可以忍辱负重,但就对不能忘记。你在苦难中前进,就是在磨砺中前行。难怪,作者会把苦难比作大学!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3

  自昨天晚上到今天中午一口气看完了《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不论是那个名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他们的骨子里面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一种不灭的信念!也让我重新认识到,苦难的人生,是一种不灭的信念在支撑着前进的动力!

  好久没有写日志里,感觉对于自己内心的表达又显得那么生疏了!曾经对于自己的承诺没有兑现,一而再,再而三的给自己找一些说服不了自己的借口,来掩饰自己心中的那份不安,每当看到别人曾经的青春是那样的拼命,看到赵美华从一个砸过石头,在餐馆端过盘子,在服装流水线上做过缝纫工、技术员,在广告公司做过业务员……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负,用挣来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供妹妹读书。最后,她以小学文凭和发表的数百万字作品,大胆应聘著名期刊《知音》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并被破例录用。

  这样的高度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就如赵美华在应聘知音编辑时说的那句话一样,苦难就是我的大学!没有经历磨难的人生是残缺不全的人生,没有经历苦难的人生更不会珍惜这匆匆的时光!但我读完了《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仿佛书中的画面历历在目,久久不能让我平息!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想了自己的家乡,回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看到生命一次次的夺走了身边亲人的生命,我只能告诉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谁也无法预测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生命最终逃不过规律的轮回,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有去面对的。直到今天我还未曾想明白,我要在我有限的生命里留下一些什么,只是这样碌碌无为!更没有明确的方向,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但却未曾找到。有人问我,你的理想,你的目标是什么,我最终不能够给别人一个明确的答案,包括自己。

  总想把这段时间的经历给翻了出来,重新静下心来思考今后的路在何方,我最恐惧的不是苦难,而是没有目标,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了方向,也会让人慢慢的在纷扰的人世间沉沦下去,耗尽了毕生的时光也没留下什么,带给自己只是那些遗憾。

  总想给自己一个期限,却不知道这个期限是多久!现在给自己最大的安慰就是,一些事情总要经历过,才能给自己一个兑现梦想的承诺!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4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是时在《知音》杂志编辑赵美萍老师写的自传类型的文章。她从一个小学毕业生成为《知音》的编辑,这一路来,期间的奋斗与挫折,数不胜数。

  她在失去父亲后,经过千万的波折,她和母亲妹妹从苏北的农村来到安徽的继父家里,但生活却没有丝毫的好转,生在他乡处处受人排挤和欺负,母亲和继父的婚姻也并不幸福,小学毕业的她不得已离开学校到山上当起了采石女,拼命赚钱养家。听到同存一个在上海打工的人讲起外面精彩的世界。不敢人生就此下去的她去了上海。她最早在一家餐馆做帮工,因为老本的骚扰愤然辞去。之后她进了童装厂,她在周围人的质疑和不屑中一步步做出自己成绩。在介绍与童装厂的合约之后。赵美萍决然的跳槽进了广告公司,开始了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在这家公司,她创造了最短时间拉到业务的记录。后来,他在强烈的竞争下成为《知音》的编辑,进入杂志社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编辑和写作中去。如今,她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成了众人羡慕的成功者。

  从赵美萍的亲身经历中我深刻的感觉到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成功,是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挡的,而且我们所谓的苦难想对她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总是抱怨别人不给我们机会,或家里条件太差,从小没经过培养,甚至还会认为是别人影响了自己。我们总是喜欢逃避责任,遇到一点小错则就不敢面对。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太好了,从小就没受过什么苦,不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不会想到以后我们的人生该怎么办。由此,我想现在的我也因该是真个样子吧。

  刚开始来到大学,我就对自己说我要怎样怎样,斗志昂扬。可是在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之后,就开始不自信了,很多事都不敢尝试,怕自己会被别人笑话。虽然自己知道,只要努力去做了,根本就没人嘲笑你,但是一直都走不出自己的那个圈圈。曾有过几次尝试,但是结果都不怎好。也就因为这样,自己就越来越不相信自己了,总是在没开始时就否定自己。因此,以致现在的自己什么能力都没得到提高。但看了这本书后,我真的觉得我不能就此下去,赵美萍她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虽然苦难一次又一次降临在她身上,但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战胜了它们。而我的那些苦难算得了什么呀,还有我现在又有什么资本不前进呢?

  大一快过去了,过去浪费的时间已不能挽回了。我现只想好好珍惜现在的,努力为我的梦想奋斗。我想,从现在起,我不可以再做一个胆小鬼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坚强的面对。我相信,任何苦难都不能让一个为梦想执着的人倒下。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5

  前几天,读完了《我的困难我的大学》这本书。其中很多感触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述的,真的,面对作者这般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那种坚韧,我自己是彻底的抬不起头来。作者的童年经历那段,我有很认真地去阅读,因为我的童年也是在不幸中跌跌撞撞走过的。本以为,那么悲惨的童年会把她折磨的不能承受,最终也是伦为生活的奴役。可是不管这艰难,困苦,不幸,怎样去折磨她,最后她以自己超越常人的能耐完成自我的蜕变,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童年时期,本来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可是一切就在父亲的离去后都变换了,毫不夸张地说在父亲还没生病的时候,作者的生活是在天堂般的生活,在父亲离开人世后如坠入地狱。面对亲人的无情,陌生人的好心,作者内心的痛楚是无法想象的。犹如我的童年时期父母离异时候承受的痛苦,面对破碎的家庭,面对妈妈的痛苦,面对一些亲人的冷漠和欺凌,我的童年是在不安,痛苦中度过的,然而和作者的经验却让我回想童年却是那么幸福,虽然爸妈离婚,可是他们还健在,虽然生活过的不好,可是姐弟在身边,虽然有个后妈,可是亲妈不离不弃,虽然受人欺凌,可是日子还是可以过的下去。最难能的是作者在经历很多困难后依然保持着那份对学习的热爱,即使是省吃俭用,即使是无书可读的时候仍然可以保留那份对理想的追求。这是很多身处幸福却不懂珍惜的人的鲜明对比,我自己也是,童年根本就没有学习,求知很强的欲望,对学业的追求也是在认知慢慢积累后开始的。而且我在求学的欲望中绝对没有作者的万分之一。

  人很多时候都必须坚强,自己去面对很多事情,即使是在最害怕的东西面前还是要想办法去解决,绝对不能依偎别人。书中作者在一场暴风雨后回到出租的小屋看到满屋的水,水面上还有一条巨大的蟒蛇时,内心得恐惧和不安,恐怕是语言无法描述的,那种悲哀那种无助我恐怕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作者在害怕,恐惧,不安绝望的时候,作者却选择勇敢用扫把轻轻的把这个让她内心恐惧的生物指引出那水滴不停的陋屋。蛇是我最害怕最害怕的动物,当看完这个章节时,我自己也试着把自己置身于相同的环境中,来想象自己会是怎样处理,怎样面对,怎样解脱。可是这样的场面也是我无论怎么样都无法想象自己的反应,或者这是我的对这种处境不能承受的表现吧。

  当作者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她所承受的辛酸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种看似痛苦的煎熬其实是她不断蜕变的过程,过程是万般痛苦的,可是生活的不幸,无奈,逼迫,让这个农村的女孩学会了忍耐。在打工的生涯中用汗水换取生活的物质,用笔去书写耕耘理想的种子。由一名小学学历的外来打工妹变成知音杂志社的主编,其中的磨练,其中的曲折,其中的历程,我都万般佩服。

  看完本书,首先我的心态变得很好了,面对一些会让自己痛苦的事,不会让自己无厘头的乱想,自己发呆,自己痛苦,我也会看的很开了,生活应该是锻炼,创造自我的,不是在纠结在毫无意义的事,因为这本书让我意识我的生活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生命还没有焕发出应有的光彩。我要用不断磨砺自己去开创自己生活的篇章,不断创造新的历程,积极面对生活给予我的一切,包括苦难,挫折,痛苦。其次,生活应该积极拼搏,用青春撒下热血,播种理想的种子。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16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作者是赵美萍,在这本书里,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了讲述那象牙塔里的带着不羁,迷茫与痛苦的青春,因为经受了生活太多不公平待遇而自卑,怯弱的小女孩形象,他最亲爱的爸爸,因为麻风去世,这个家在瞬间崩塌,而母女三人也从此步入了永无止境的黑暗。她和妹妹还有妈妈三人相依为命,即使这样,命运的天平也不会向他们倾斜一点点,因为被村上的恶霸缠上,在那个法制还不健全的时代,他们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成长是痛苦的,而生活并未停止成长。”这是本书开始的第一句话。而奠定这痛苦基调、过早而又彻底地摧毁了萦绕于作者懵懂幼年的平静与温馨的,是一场不期而至,猝不及防的灾难—父亲的病变。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作者赵美萍从未踏进过大学,但有着很多大学生不可及的睿智。其实苦难才是最好的大学,他可以磨砺我们的意志,小女孩的成长史痛苦却又振奋人心,就像破茧的蝴蝶,那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赵美萍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就像一颗被压在大石下的野草,不管遇到怎样的压力,都不要停止生长。用野草一样的生命力,直面我们的工作中任何挑战。

  阅读,让她明白了:苦难是一笔财富。所以她在后来的生活中将她的自信,坚忍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样的坚忍,让她在进入那个广告公司后创下了用最短时间拉到业务的记录。而对于文学的坚持,则成就了她的编辑工作。

  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她凭着对文学的热忱与坚持,四处投稿,因此与《知音》结下不解之缘。在参加《知音》笔友会时,她无意间听说《知音》要面向全国应征编辑,虽然三个应征要求中有两项与她无缘:一是大学本科学历;一是三年的编辑工作经验。但不服输的她决定冒险一试。她将发过的作品全部复制寄给杂志社,期望打动考官。最终她成功了,用她的苦难财富!

  此书中,作者这样描述自己:“如果用植物来比喻那时的我,狗尾草应该是最恰当的——它在农村随处可见,任何动物都不喜欢它,但它总是倔强而卑微地生长着。任何雪雨风暴都不能使它彻底苦味和灭绝。”是啊,风雨无法摧残,野火无法烧尽,霜雪无法冻残,这就是生命和意志的了力量。

  看完本书,我的心态变得很好了。面对一些会让自己难过的事,不会让自己无厘头的乱想,自己发呆,自己痛苦,我也看得很开了,生活应该是锻炼,创造自我,而不是纠结毫无意义的事。面对生活,抱怨不是应有的态度,逃避不是合适的方法,脆弱不是放弃的理由。只有泰然迎上去,走过崎岖和荆棘,才能达到更远的目标和更广的高度。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通用16篇)】相关文章:

《我的大学》读后感通用15篇02-26

我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苦难04-05

我的大学,我的航天梦征文: 《我的航天梦》02-02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通用10篇02-08

读《我的大学》有感02-11

英语作文:我的大学09-04

《我的故事》读后感03-19

《我的房东》读后感04-16

我的舞台读后感02-10

我的班级我的家作文(通用15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