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到了就能脱颖而出散文

时间:2021-06-09 19:28:13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你做到了就能脱颖而出散文

  2000年的夏天,重庆街头巷尾谈论着两件大事,但是都与力帆有关,一是力帆出资5800万元,收购了隆鑫足球俱乐部及其球队;二是投资近3000万元,打造重庆青年报。文体活动本来就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何况是如此具有震撼力的事件,力帆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重庆家喻户晓的民营企业。

你做到了就能脱颖而出散文

  力帆集团掌门人尹明善,也从鲜为人知的幕后人物,一夜之间,让人们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如同众多成功的名人一样,有关尹明善的故事,也流传甚广,有说他是老师出身,有说他来自媒体,也有人认为他从海外归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这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板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做后盾,重庆青年报从上到下,对前景充满了希望,更有一些骄傲和自豪。而普遍受到资金困扰的同城其它媒体,自然是羡慕嫉妒恨。

  重庆青年报还具有另一个优势,主管单位为重庆团市委、主办单位为新华社重庆分社。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具有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非一般媒体可以相提并论,而且在媒体管理较为严厉的当下,还意味着将享有部分“特权”,如信息来源、行业地位和媒体待遇等。

  与生俱来的成渝矛盾

  重庆与成都作为近邻,关系一直不好,两地人互相对不上眼,由来己久,矛盾深沉。

  矛盾始于何时,又因为什么?不得而知,我从记事时起,就听大娃儿们说,成都崽儿很锤子,不耿直,喜欢假打。其时我还没接触过成都人,但已受到了传统教育影响,潜移默化中便对成都人产生了憎恨和排斥心理。

  我后来加盟华西都市报,并在成都工作了一段时间,身边都是成都人,便逐渐对两地人的矛盾有了认识。

  重庆人在“火炉”中生长,性格刚烈,粗犷豪放,崇尚粱山文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成都人在“天府之国”长大,和风细雨,温文尔雅,追求红楼梦文化,修身养性,享乐成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两种人如同猫和鼠的关系,矛盾天成,合得来才怪了。

  悲摧的是,重庆青年报中,很多部分员工来自成都,剩下一半就是重庆人了。开报之初,两种个性的员工,尚能相安无事,成为不了朋友,也没成为敌人。可是好景不长,就像性格不和又没共同语言的夫妻一样,拌嘴吵架,在所难免,发展到后来,先是分床而居,最终离婚走人。

  在重庆青年报共事的成渝两地人,也大致经历了这个过程,并成为当时重庆新闻圈发生的一件大事,烙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领导,也是老师

  时任重庆青年报总编龚建平和副总编傅小渝,均来自于华西都市报。前者任经济新闻部主任、副总编;后者为编委、重庆记者站站长。

  我加盟华西都市报,是该报创刊时的1995年,先在体育部当记者、编辑,后到重庆记者站,专事文化新闻采访报道,也大量采写过经济和社会新闻,涉足领域广泛,各种新闻题材均能熟练驾驭。

  我在华西报时的直接领导是傅小渝,一位正直、善良又才华横溢的人,对新闻研究颇深,观念新颖,富有创意,写作能力少有人企及,对我有知遇之恩。在他调教下,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该怎样拟写采访提纲、如何与采访对象交流、又怎样策划新闻和写出有份量的稿子。

  傅小渝还是一个典型的重庆男人,耿直爽快,乐于助人,酒量惊人。对手下员工不但从工作中加以帮助,还对其生活和为人处世,加以引导和指点。同时以身作则,大量阅读书籍和专业知识,把记者站建设成了一个学习型团队,一个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一个战斗力超强的媒体单位。

  华西都市报时代,虽然龚建平为副总编,但不是我的直接领导,接触交流机会不多。1998年,华西都市报挑选了部分干部,赴海南度假,我作为一名记者,本来没有资格享受如此待遇,但报社破格批准我参加,让我受宠若惊,还与龚建平有了零距离交流机会。

  龚建平也好喝酒,海南期间,我便成了他的“陪酒员”。早饭之外,中午、晚饭必喝,每顿至少半斤以上,白酒为主,花雕为辅,由此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因此当他就任重庆青年报总编,有人向他提起我时,他脱口而出,“李伟耿直。”并对傅小渝提出的由我担任文化新闻部主任一职,马上点头答应。

  玩的就是虚晃一枪

  2000年,重庆报业竞争仅限于内部,即同城媒体之间的战斗,没有外援和外来资金。重庆青年报打破了这一格局,借助力帆注资脱胎换骨,又因实力雄厚,从报业水准优于重庆的成都,大量引进人才。因此,不但引起了重庆其他媒体的重视,还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最大“敌人”。

  打击“敌人”的手段之一,就是掌握对方创刊时间,在发行和内容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骚扰和打击,让“敌人”一露面,就遭遇迎头痛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重庆青年报自然深知对手的这一战略思路,悄然无声之间,便制订了应对之策。重庆青年报预定的创刊时间是10月8日,我们也以此为工作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们内部的信息,竞争对手完全有可能一清两楚,如此,我们便处于被动状态。重庆青年报高层,便施放烟雾弹,来了一个声东击西。

  精雕细琢模拟报

  我们按照报社布署,“真枪实弹”地打造模拟报。出了一期之后,又出了一期,采、编、美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娴熟,记者找到了感觉,编辑顺了手,美编轻车熟路。每出一期,都像正式出版一样,召开评报会,点评每个版面、重头稿子,与同城媒体进行比较,指出优劣之处,然后张贴在评报栏上,让大家提意见,发表建议荐言,给予打分。

  由此可见,虽然出的是模拟报,实际上都是在按正式流程工作,员工们进进出出,四处奔波,既繁忙又紧张。我负责的副刊和文娱版,每次在评报会上,都会获得好评,不仅版面编辑出类拔萃,新闻报道也与众不同。我对每期的重点稿子,都导入了策划功能,如一场演唱会,惯常操作都是写一篇消息,我却把视点集中到演出背后,关注演出的来龙去脉,以及演员们演出过程中,在后台的情况,以此形成一个组稿,面面俱到,入木三分。

  同时,我把新闻与活动相结合,策划了“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面向社会征集歌曲和歌手,计划制作歌曲小样和拍摄MTV,并拟在电台和电视台播放。

  如此一来,我及我的'版面,不火都难。

  报摊上的“不速之客”

  临近国庆了,报社同仁从夏天一路走来,尽心尽力,全力以赴,都有一些疲惫了。报社领导决定,在位于嘉州的菜香园大酒楼,搞一次聚餐。

  那天,以部门为单位,择邻而座,把酒言欢,兴高采烈。更大的喜事发生在第二天,重庆青年报犹如天兵神将一样,出现在重庆大大小小的报摊上,并以其新颖、大气和贴近市民的新闻,很快便被一抢而空。

  这是重庆青年报应对竞争对手的一次动作,出其不意,剑走偏锋,根本没在预定的日子出报,而是提前了将近十天。竞争对手被打了一个手忙脚乱,昏头转向,赶紧组织人手,策划选题、编辑稿件、加大发行,以此进行强势反击,以期把突然出招并立足不稳的重庆青年报打压下去。

  高手出招,胜在无形,令人防不胜防。当竞争对手以为重庆青年报己经抢滩登陆,并有长驱直入的打算,便匆忙构筑工事,准备进行大肆反击时,重庆青年报再出奇招,让对手围而歼之的打算,一举落空。第二天,重庆报摊上各大报纸蜂拥而入,每家报纸都比往常厚了一倍,内容也是精心编排,看得出是专为阻击重庆青年报而量身定做的。可是,茫然四顾,却不见重庆青年报影子,有备而来,却一拳落空。重庆青年报出了一期就没出了,好不让竞争对手懊恼和愤怒。

  策划为王的报媒市场

  出了一期就撤了,重庆青年报的“游击”战术,让竞争对手摸不着头脑,疲于应付,还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战争处于观望期,重庆青年报正好静下心来,打造内容,建设团队,为发动正式战略做准备。

  这是一个策划为王、内容制胜的时代。我在策划了“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的同时,掀起“头脑风暴”,又策划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活动。

  当时,英藉重庆作家虹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出版发行后,市场反响热烈。使得名噪一时的电视剧《来来往往》制片人黄诚坚,看中了这部作品,拟与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作者张永琛合作,把《饥饿的女儿》改编成电视剧。

  我获得这个信息后,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把三人邀请到重庆,以挑选演员的名义,进行宣传造势,既有新闻可写,还能起到宣传报纸的作用。通过圈内关系,我掌握了黄诚坚电话,与他取得联系后,说明了我的打算,并以重庆青年报的名义,请他来重庆做客。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欣然应允。

  他来那天,我与部门同事钟光林、黄胜男去机场迎接,然后安排到位于两路口的重百大酒店住宿,并把详细计划告诉了他。黄诚坚觉得我策划的方案好,答应张永琛的工作由他来做,我去搞定正好回渝度假的虹影。那时,重庆青年报已经创刊,影响较大,我与虹影联系后,她答应配合我的工作。

  报纸上开始连篇累牍发布新闻,主题是将为拟拍电视剧《饥饿的女儿》挑选演员,以及小说作者虹影、编剧张永琛、制片人黄诚坚,将作客重庆青年报,共谋下一步合作计划并亲自挑选演员的报道。

  一时万众瞩目,火爆异常。

  张永琛如约从天津赶到重庆青年报,虹影也来了,加上先期到达的黄诚坚,三位腕级人物,让这次活动和新闻报道,全面升华,取得极大成功。

  犯人应征力帆队歌

  尚在出版模拟报时,我就策划了“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并进行了报道。但10月8日报纸正式创刊时,因为《饥饿的女儿》缘故,便决定放在以后再搞。围绕《饥饿的女儿》开展的活动结束后,似乎到了该启动的时候了。

  可是,突如其来的两件大事,再次打乱了我的部署,还把全部精力放到了这两件大事的运作之中。

  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即将在重庆播放,剧中主演陈坤,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重庆人。部门记者刘春燕,建议把他请到报社,举办一个小型观众见面会。我同意了,陈坤也答应了,并且也成功地举办了。随后,报社给我下达了另一个任务,力帆足球俱乐部面向社会,征集球队队歌活动,波澜不惊,反响平平,叫我做一个策划,让队歌征集活动,能够火爆起来。

  我以前看见一篇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有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应征,结果获得了特等奖。我决定复制过来,运用到力帆队歌征集活动中。但是,这种身份特殊的应征者,又在哪里去找呢?

  必须主动冲击,不然策划方案就将流产。幸好刘春燕父亲,是公安系统一名狱政科长,管理着两所监狱,如果得到他的支持,这个策划方案必定能够成功。

  一个上午,我和刘春燕乘报社专车,先去拜访了他父亲,然后到监狱,向负责人介绍了情况。这是一个一举三得的策划方案,报社掌握了独家新闻;力帆足球队队歌征集产生了社会反响;监狱通过在押犯应征队歌,说明教肓和管理有方。

  在监狱方支持下,两名素质较高的经济犯,联合创作了一首力帆队歌,并投稿到了力帆足球俱乐部“队歌征集办公室。”刘春燕随即进行了采访报道,立即引起广泛反响,不但让鲜为人知的队歌征集活动,成为关注焦点,还吸引了重庆各大媒体的重视,纷纷与俱乐部联系,要求进行采访。在俱乐部安排下,一天下午,包括重庆电视台在内的各家媒体,赴监狱进行了实地采访报道,使我的策划方案,得以成功实施。

  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

  接二连三的策划了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后,搁置己久的“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到了不得不动的时候了。这时己是2000年12月初,马上就将迈入新世纪,在不启动就晚了。为了保证活动的成功举行,我找到了重庆音乐人邹怀阳、谢涛,叫他们围绕主题,写几首歌曲。

  活动正式启动,报名参加活动的重庆业余歌手,很快便超过了100人,由邹怀阳作词、谢涛谱曲的《世界的重庆》也创作完毕,交到了我手中。报纸在文娱版上开辟专栏,每天都予以报道。接着歌曲进入录制音乐小样阶段,同时我叫重庆电视二台“万家灯火”栏目导演程韬,拍摄MTV。这一切,我们都作了跟踪报道,并持续到12月31日。

  那天即2000年12月31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播出了《世界的重庆》,晚上黄金时段,重庆电视二台播出了《世界的重庆》MTV,并对策划这次活动的重庆青年报及我本人,做了专题介绍。我由此脱颖而出,成为重庆媒体界新生力量的一个代表,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引起了力帆老板尹明善的注意,并给了我一个成为风云人物的机会。

  老板主动约见我

  我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因为接二连三的出彩,让我充满成就感,身心轻松,累并快乐着。报社工作的特殊性,一般是下午上班,开选题会,审稿编稿。这些事做完,便到晚饭时间了。然后开始做版,反来复去之后,基本上就是晚上十一、二点了,如果遇上突发新闻事件,组织稿件,撤稿换稿,重新编排,折腾下来,至少凌晨一点多钟了。

  这是一种黑白颠倒的工作,适合年轻人做。因此多年以后,我主动离开报社,从事那些能让人生活正常的工作。不过在当时,我却非常享受这份职业。有一天,报社办公室的丁德娟告诉我,老板尹明善,叫我给他去一个电话。我问找我有什么事吗?丁德娟说,不清楚。你打了电话就不明白了吗?说完,她把尹总电话给了我。

  我转身就把这件事搞忘了,或者说我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那时年轻,血气方刚,什么都不在乎。又过了几天,再次遇到丁德娟,她说,尹总又来电话了,问我怎么还没给他联系。我说忘了,我一定找时间打给他。一转身,我又把这件事搞忘了,一头沉浸在自已的世界,管他老板不老板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我从一开始就给尹总留下了深刻印象,要知道像他这样的大企业家,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趋炎附势者,想方设法靠近他。而他主动约见我,却不“受我待见”。反差太大了吧,怎不对我刮目相看!但我确实不是故意的。

  第一次通话

  事情过去很多年了,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跟尹明善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整个过程。

  那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去报社上班。快到报社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语气急促,声音有些嘶哑,开口便说,“李伟老师,我是力帆集团的尹明善,晚上有空吗?我想与你见一面。”我一点也不惊喜和激动,但是却懂得长幼尊卑,马上说,“尹总,你是我的领导,千万不要叫我老师,你才是我的老师。”另外,虽然晚上是我工作最忙的时候,但想到尹总己经连续三次找我了,今天又主动约我,称得上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了,我若再找理由拒不见面,不是矫情,而是缺乏应有的礼节和处世之道了,便对尹总说,“我再忙也没尹总忙,晚上有空,在哪里见?”尹总在电话那头,“嘿嘿”笑了,很开心的样子,说:“晚上9点半,在‘小天鹅’宾馆见。”

  尹明善虽然是报社投资人、重庆著名企业家,我却从没见过他,根本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晚上见面时怎么办?总不至于,再去电话问他“你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老板要是知道有员工不认识他,肯定会不高兴甚至恼火的。我不是为了讨好他,纯粹出于对老板的尊重抑或是一种礼貌,都必须让尹总觉得,我对他非常了解和熟悉。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找一个认识他的人与我一道去,而且最好还是朋友,不至于见面时候,因为不认识而造成难堪,更不因此被当做笑话,流传出去。

  于是,我开始打电话询问朋友,终于有一位叫做彭斌的哥们,说他在电视上见过尹明善,还答应陪我去现场“指认”。

  力帆一夜成名

  尹明善及其一手打造的力帆集团,在重庆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和企业,是收购隆鑫足球队。

  始于90年代中期的足球职业化改革,让足球联赛成为最受人关注的一项体育运动。当时双休时,看足球联赛成了一种娱乐方式,全国各地的球市更是火爆异常,每场比赛,赴现场观看的球迷,至少都有二、三万人。重庆直辖前,川渝一家,只有全兴足球队。球队大本营设在成都,主场比赛时,除了少数铁杆球迷赴现场看球外,重庆人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比赛。直辖后,川渝分家,重庆拥有一支自已的足球队,便成了当务之急。由寰岛集团和公安部前卫体协共同组建的寰岛足球俱乐部,便于1997年落户重庆,填补了重庆没有甲A球队的空白。

  球队当时球星云集,有高峰、姜峰、彭伟国、韩金铭、符宾等,均为国脚,还聘请了前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德国人施拉普纳为主教练,后换成了有着“铁帅”之称的韩国人李章洙。1998年,隆鑫集团接手寰岛足球队,继续引领着重庆的火爆球市和超高的关注率,直到力帆的出现,才改弦易辙并把力帆足球队的大旗,挥舞到今天。

  力帆收购隆鑫足球队,是2000年的时候,当时还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一幕:时值当年足总杯冠军争夺战,比赛上半时,重庆队的旗号还是“隆鑫”,但下半时,名称就改作了“力帆”。原来在中场休息时,隆鑫集团与力帆集团完成了交接仪式,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程贻举向“力帆”董事长尹明善颁发了俱乐部标牌。力帆一接手球队,便获得了一个冠军,加上近6000万人民币的收购价,涉足体育产业,一时声名远播,一夜成名。

  在“小天鹅”见面

  晚上我要见的就是这样一位响当当的著名人物,但我一点也不激动,更不紧张,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着“无欲则刚”。

  临出发前,我在副总编李永琪和傅小渝办公室,交流着工作上的事。末了,我说尹明善今天打电话给我,约我一会儿在小天鹅宾馆见面。俩人不由自主,同时“啊”了一声。李永琪表情严肃的对我说,这么大一件事,怎不早说。见前要汇报,见后更要汇报,而且还要给新华社领导汇报。我一下子就蒙了,什么情况,有必要吗?

  我开始紧张起来,意识到尹明善不仅是一个老板那么简单,还是报社的投资人,更是与新华社重庆分社和重庆团市委,关系密切的合作方。他的一句话,便有可能改变报社的命运。对他不重视不行。

  我与先期赶到报社的彭斌一道,提前到了小天鹅宾馆。坐在大厅,通过透明玻璃,观察着来往车辆和进出人员。他在错误的辩认了几辆轿车后,指着从一辆“宝马”上下来的一位戴眼镜的瘦高男人说,他就是尹明善,绝对没错。我马上迎上去,装着熟悉的样子,热情地说:“尹总,我就是李伟。”对方笑咪咪地望着我,伸手与我握了一下,说:“好。”然后带我进了茶吧,点了两杯茶,非常客气地叫我喝。尹总对我开报以来,在重庆青年报上策划的活动,似乎了如指掌,还逐一问起了这些创意背景和实施过程,特别提到《饥饿的女儿》和“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我都言简意赅地做了说明。他还问起了我的工作经历,我也如实作了介绍。临走,他掏出一张名片给我,但有意思的是,他又用笔在上面写了一个手机号码,并且强调,名片上的手机掌握在秘书那里,手写的号码是直拨手机,我有事找他就打这个。

【你做到了就能脱颖而出散文】相关文章:

你收到了我的真心的散文01-26

怎么你就能做到02-08

只要敢想,你就能拥有02-08

如何使你的简历脱颖而出10-17

如何让你的Resume脱颖而出01-01

如何让你的简历脱颖而出?01-01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01-01

做营销?这五个指标你做到了吗02-08

我能为你做最好的事情散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