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纯粹的问题散文

时间:2021-06-15 20:45:06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小而纯粹的问题散文

  一、死去

小而纯粹的问题散文

  我梦见自己即将要死去,是死在家乡最为熟悉的下川地里。

  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种责任。当一个人没有做完一件自己想要去做的事,那的确是一种遗憾。

  喃喃呀语中的楚痛,即将死去的心里那种可怕的阴影,害怕、惊恐、忧虑、难过……

  堂而荒之的诅咒与憎恨,还有心际尚且苟残的奇迹的出现。挣扎,逃奔,畏惧,竭尽全力所要冲破厄制思想,穿越时空和环境的束缚与感性的未知力量。这一切都压抑着一个灵魂的重生,罪孽的反复。

  “死去何所道,托体共山阿”,死亦死也,逝者并没有多大的悲凄,与一个生命的结束并不代表一个过程的结束,生只是一个经历,活着也不过是展示一个躯体的存在,死只能代表一种过程,一种结果的最终完成。

  死去,其实很好。

  当一个过程所要演绎,蜕变的使命于不经意间掺杂入本性中原本不该存在的叛逆,或者说在经历一个过程的时间复杂度中留不下一点对事物最终的思考,呼吸着越是深沉,残喘着就越是严重,交替着也就越是失败。

  于是,我又想到了活着,想到了时间。

  因为任何活着的象征,不得不去用时间的尺寸和量度,来衡量它所具有的最初价值。

  活着与死去,这是一个非哲理性的范畴。

  活着,也就预示着时间浪费的开始,虽然在生命的自始至终,我们都在竭力的挽回,并且努力的争取和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和节约时间,但是从一开始,我们便忽略了其原有的内在本质价值,其实任何一个生命的开始,注定便是痛苦的开始,不管他的过程在怎样的变化,到了最后,都是要以花费或多或少的时间来度量权衡,作为善终唯一的结局。

  有开始自然就少不了结果,在此之间无非是所要经历时间长短的问题。过程越是反复曲折、绵亘错杂,结果的表现方式就越是强烈有度,激情澎湃。至此,我也不敢再想下去,也不敢再想的太多,说实在的话,因为我也是个害怕结果的人。

  死了,死了,该是时候了,因为我分明不能够再进行任何的创造,我成了一个废人,一个不中用的人了。时间注定要我沉默,沉默也就恰恰代表我的死亡。

  对我来说,做梦是可耻的,尤其是做死去的梦。

  而我分明感觉到自己胸口有千斤的重荷,好几次在深眠中,我都嘶哑竭力的想去移开压在我胸口的重重沉痛,夜已深了,我没有清醒,手并没有足蹈。

  我害怕死去,我是个懦夫。慌乱中我不能够自己,所以我只能死去。

  头有点隐隐的作痛,死去的梦不再变的可耻,可耻只是一个概念,可耻只配作个词语。

  我终于醒了,醒的很不光彩。死去,我才明白原来苟且偷生的这么怕死。

  我真是卑鄙,我这么想着,其实活着的我,更应该敬仰死去的自己,这是没有一叮点理由的肯定逻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我却我真的怕死!因为一夜之内,我的手始终都在胸间无形的压着。

  没有思想的灵魂失去创造和劳动的信念,在现实与行动中又不能左右自己的意识,梦幻恰好证明死去的躯壳,只能是时间的见证。

  我不再咒骂自己,我也不再诅咒自己了,因为突然间我感到自己很伟大,因为梦幻中的死去和死去过的我,使我这才真真的体会到了活着的美丽,活着的可爱和活着对于生命的珍惜。正因为死去,我才认识到自己原本失去了些什么,没有失去些什么,还剩余多少没有死去的生命价值。

  我的心里从没有停止过矛盾。

  我还活着。

  人心不准。

  这个世界变的越来越虚伪,虚伪的有时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

  当一个社会在大谈特谈诚信、道德、素质的时候,而这个世界却正是在这种舆论的遮掩下演绎的越发浮夸和虚假时,这只能说是一种社会畸形堕落的表现,换句话说,这其实正是一个时代对于社会和良知的荒谬悖论。

  我不能妄谈人们所嬗变认知的仁义道德,伦理素养到底象征和表示着什么,然而人心在世风日益变味的社会,蛊惑促使社会只能以商业化的利益形式去衡量价值观、道德观。于是,人心不准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一个人们不必大惊小怪,见怪不怪的普遍事情。

  说实在的话,这个社会真的特别缺少“诚信”,因此大力倡导诚信、素养、素质,呼吁人心所向,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今,我都不知道该怎样的去评价这个涵义。是用一种褒扬的方式去刻意的赞美呢,还是用一种贬斥的态度去横眉冷对呢?

  有时候我也感觉人心的可爱,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却是一种无奈,我只能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彩的时代,这个社会是一个多样的社会。我不能因为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替代现实的美丽和丰富。看来,我纯属是一个无聊透顶的人。

  如今,人心不准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书面语言,他是有深刻内涵的,里面藏着包罗万象的复杂理解。正如像现在漫天飞舞的广告词一样,语言华丽,优美迭荡,悦耳动听。但是当真正的去寻求它本身内在固有的真实性和价值性时,它所能够承载的原本信息量到底能有多少呢,无怪乎人们彼此间都需要心怀警戒,这也怨不了任何人的孰是孰非。

  所谓是: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你不吃亏该谁吃亏。正是人心间报着这种私利性的杂念,于是你骗我,我骗你,你不骗我,我也骗你,吹牛撒谎,坑蒙拐骗,勾心斗角,明枪暗箭。如此周而复始,循环链制,层层下去,人心不准那才怪哩!

  社会在变,人的思想和观念在变,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心向善。我们的一生原本很简单,只是真正懂得了珍惜、知足、感恩、奉献的人又有多少呢?

  人类曾今凭借理想、信念、希望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史,并以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人们却常常迷失了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和人性的荒诞。

  人心不准,不准的是一种心态;人心不准,不准的更是一种良知。

  呼唤爱心,追求美好,阐释向善,倡导诚信,弘扬正义。

  奋斗着总是美好的!

  二、情感世界

  在任何以感情作为诱饵,或者任何以感情作为筹码、代价、目的、方法的一切行为都是卑鄙的、可耻的。

  爱一个人是要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现他(她)的发光之处,如果在彼此的情感世界里,始终都没有以一种宽慰的眼光去看待对方,认识对方;或者是始终没有一种以谅解的心情去理解对方,审视对方,那么这种感情便是没有保障、基础和时间观念的。

  如今,情感之类的东西,又往往与金钱的多寡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首饰、项链、鲜花,在带有严重的以物质为载体的物质世界里,情感便显得十分变味和虚伪。

  这一切都只是最初的一个浅显得写照,在其后的日子里,别墅、汽车、洋房、信用卡,还有精神世界里极度膨胀的大量物质产物,以及各种心理无节制的.满足欲望、情钱交易、权钱交易、情权交易等等。

  在爱情由纯洁、珍贵、幸福、美满逐渐向虚无、奢靡、变质的方向层层过度演绎时,情感已不再是情感,生活已不再是生活,这只能是称之为十足地“罪孽”。

  在此,我不敢过多的胡乱理解什么,但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和一刻都不能停息地内心世界,一直压抑着一股让我长时间不能喘息的楚痛,以一种极为强烈地意识,茫然驱使着我,只能漫无边际的胡乱思考和野性拓展。

  人生,生活,他们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难道他真的是有规律性,或者是正像迷信所说的,其间有一种混沌、无形的力量,隐隐间驱使或者主宰我们的命运。我一时一刻都不能停止思考。

  情感世界,一个多么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的词语,他在人们幸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内心无法磨灭的忧伤、痛苦,和一种极为深刻的血泪代价。

  至此,我是应该长歌当哭呢,还是低眉沉默呢?我的心在隐隐的作痛,很疼,很疼。

  情感世界,情感随笔,演绎着诗人内心对物化世界的极大悲痛,一个满目苍凉的秋意,把整个夏日的炽热都融化在记忆永恒的情感角落。

  人们都说秋天预示着收获,预示着成熟,但对我来说,秋天更是孕育着凄凉和悲怆,我的目光和意识只能给予我认识大自然的心态,只能是带着一种情绪化的思想去看待问题,寻求解脱。

  我的内心和灵魂无时无刻,不在发出痛苦的呻吟和万般无奈的呐喊与悲痛。

  物化世界,让我如歌如泣。情感世界,让我如狂如痴。

  我的灵魂,我的心魄。上苍了,请赐予我无形的力量吧。

  诚然之,生存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有理由选择快乐的生活。

  三、哲理思考

  中国人向来崇尚哲学,并且对此是情有独钟。中国哲学实际上是某种强调实践、策略思考的经验主义,往往带有超强的哲学思考。

  从古代中国的《老子》、《列子》、《论语》开始,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哲学思考一直在华夏大地上从没有停止过剧烈地思考。

  真理、逻辑、知识、自由、人性、公正、因果、民主、平等。哲学问题,往往又是建立在对社会、对生活的理性思考上。

  近年来德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柏拉图对话语》、《周易》,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里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这一切无不闪耀着人性世界里伟大的思想光芒。

  每年11月第3个星期四是“世界哲学日”,2005年中国的哲学日在吉林大学举行,在事先进行的调查中表明,中国古代的《老子》,《列子》名列前两位,其后是柏拉图、孔子、苏格拉第等三位哲学家。从中我们可以品味出,真正地伟大哲学家应该是被人们广为认可,并且被社会大众广泛阅读、用心接受者。其中古典哲学从古到今一直是被人们公认的,并且是影响最大的哲学。

  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大都比较感性、注重直觉,中国的诗词、字画都讲求意境,但西方人的思维是理性的、现实的,他们更注重逻辑、写实。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有进步的意义,但是过于注重人对自然的感觉和人对自然的顺从,必然减少了人对自然的好奇和征服欲望,“形而上学”的文化传统,只能让我们的文化比较“虚”。

  “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是最根本的哲学命题,古代中国把这个现象描述为“利”与“义”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重仁不言利,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实现的方法,这个“道”其实就是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是对“利”的一种理性评判。

  从中国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必然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而西方经济学建立的基础是“人都是理性的,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西方毫不回避个人的贡献以及对个人的物质回报。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君子不言利”的,道德高于利益,但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社会为什么近代科技落后、文化乏力,与我们的文化忽略了人的本性是有关的,这其实也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中最大、最明显的哲理思考。

  社会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在变,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浮沉演绎史,唯独哲理思考根深蒂固在社会和人的思想中始终不变,人类渴求和平、和谐、幸福、自由的愿望和期盼将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愈演愈烈,经久不变。

  哲理思考,这始终是人类寻求进步与发展的一个永恒思考和伟大话题。

【小而纯粹的问题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爱到纯粹散文02-07

足球很纯粹,让我们也变得纯粹散文07-26

纯粹的爱情是什么散文02-17

纯粹的岗位薪酬引发的问题 -管理资料01-01

纯粹理论的纯粹性01-20

纯粹作文10-07

纯粹教育09-01

水乡的纯粹作文08-19

纯粹_600字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