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絮的心思散文

时间:2021-06-30 10:56:13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杨柳絮的心思散文

  食用油,对于今天人的生活而言,几乎就是脂肪的代名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为健康而担忧,各种身体指数超标,当然也少不了高血脂,于是便开始大力提倡素食生活,少油脂食品。

杨柳絮的心思散文

  饭菜少油于我是不爱的,每每听到那些素食主义或高血脂等等的话,再看到我们如此浪费,母亲便会一声叹息,“唉,现在的人”,接着就会来一阵痛说革命家史,说的最多的当数名不见经传的“油絮子”。

  "油絮子",由秋天熟透的玉米棒子外面的包衣编织而成,外形特像一只莲蓬,是做饭或做饼子为防粘锅擦锅用的。记忆中,村里人家锅台上必备两样东西,一个是盐坛子,再一个就是放着油絮子的碗,农户人家,可以没有油坛子(有人家油坛子是藏起来的),但油絮子是不可缺的,不然会被人说成不会过日子。炒菜或做饼子之前,锅里先滴一滴油,用油絮子擦擦,就不会粘锅,若是再节省点,直接用油絮子擦,时间久了,雪白的油絮子变得黑乎乎的,但主妇们一定不舍得扔,一个油絮子可以用上几十年甚至几代人,虽然黑乎乎的,但在那个年代并没有人嫌弃。

  玉米,在我们这有个俗名叫大黍,外面的包衣叫大黍裤,大黍成熟的季节,黍裤到处都是。路边、树下,草垛边随处可见。村里的女人虽不个个都是编织能手,但编织活经过代代手口相传也并不是难事。那时候的女人们手工活大多是纳鞋底,再就是这些时令的手工编织,除了编一些生活用品,编个油絮子更不在话下。

  编油絮子选材不是很严格,但也有技巧。一大堆大黍裤里适合编油絮子的并不是很多。首先要半干半湿,太干,编的过程中容易撕裂,太湿容易发霉;其次颜色要白而匀,黍裤要比较完好的,有的在撕开玉米的同时破损的太严重也不行;再一个,还要大黍裤底部带蒂,便于编好的油絮子好拿。有心的女人在掰大黍棒的时候就开始留心选材了。

  饭后小歇,三五成群就开始了。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若是成群更是热闹。一会家长里短,一会男人孩子,一会哄堂大笑,一会打打闹闹,再一会有人唱起山歌.... ...说笑间,大黍裤在这些淳朴善良的女人们手中变换花样,蒸馒头用的笼屉、针线匾、箩头... ...种类繁多,虽说不上精巧,倒是经济实用。若是跟现在网站和超市出售的`手工艺品比起来,我只能说,土的掉渣。可是女人们乐在其中,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既编织生活,也编织梦想和快乐。

  西院新来的媳妇真是手巧,小小的油絮子也能玩出花样,瞧,油絮子正面一只蝴蝶呼之欲出,女人们扔下手中的活,围观的,讨教的啧啧不已。

  “下地啦”,一声吆喝,女人们各自离去,场面顿时冷清了起来,麻雀们和小鸡这时赶来捡食大黍裤堆里的虫子和少有的大黍粒。大黍裤静静地等待女人们的再次光顾,说不定一场雨过后,就再也没人看一眼了,发霉了、变色了,就成了烧锅的柴火了。再看见女人们聚在一起编油絮子,那就得到来年秋收。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年代,穷苦人家的孩子几乎家里、田里都是一把好手。我母亲也不例外,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活一定不会落在别人后面,编个油絮子那是小菜一碟。也许是基于传统的节俭,虽然换个新的油絮子轻而易举,但我记忆中的那放在灶台上的碗里的油絮子,一直就是那个黑乎乎的泛着油光用了很久的,带着艰苦生活痕迹的油絮子,或许是祖上传下来的也未可知,泛着现代人望而生畏的黑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人家的灶台上,早已经不见了油絮子的踪影,那个年代的生活却永远定格在父辈们逝去的岁月里,那油絮子时不时地从母亲的口中冒出来

  “看谁谁的衣服穿的跟个油絮子样,看不见布眼了”

  这是在说谁的衣服太脏,衣服的本色都看不见了。我恍然,那时人们热衷油絮子舍不得轻易更换,并不是因为对它有多么的爱,而是对生活的无奈。透过那泛着黑光的油絮子,可以看见更多的是人类的顽强和坚韧,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

  我清楚地记得外婆和母亲用油絮子擦锅时的模样,至于家中什么时候没有了这个东西还真记不清了。有些东西随着生活的改变消失于无形中,尽管于脑海留下烙印,毕竟于现实生活太久远了,太不入时,该放下的就放下吧。

  油絮子永远的走出了村里人的生活,也许现在的孩子永远也不知道油絮子长什么样,我倒是希望能让他们看看,多了解一下过去的艰苦生活,决定去向母亲讨教。

  那个记载了几代人艰苦岁月的油絮子,也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不知我能学会编吗?

  我很期待。

【杨柳絮的心思散文】相关文章:

柳絮,柳絮杨凝,柳絮的意思,柳絮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逆流的心思散文12-17

父亲的心思散文10-23

柳絮纷飞散文12-09

牧童的心思优美散文12-19

柳絮飞扬的日子散文01-21

又是柳絮纷飞时散文01-26

古杨散文12-17

柳絮,柳絮刘禹锡,柳絮的意思,柳絮赏析 -诗词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