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四六级成大学生之痛?

时间:2021-09-07 09:10:34 大学英语 我要投稿

四六级成大学生之痛?

    作为历时17年之久、中国最权威的英语水平测试体系,四、六级尴尬不断,被指责已严重阻碍人才培养和发展:聋哑英语、作弊成风、学位成痛……废除四六级呼声四起。四、六级究竟怎么了?

四六级成大学生之痛?

  从每一级入学考试到种种的职称评定,中国人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英语考试的梦魇。是英语在向我们“殖民”吗,还是我们的文化自卑感在作祟?有谁计算过中国人为学习英语掏出多少钞票?又有谁计算过就在此刻有多少中国人正苦背单词?由于每年有大量的考生不能通过四六级考试,于是四六级考试成了考生口中的“纸老虎”---薄薄的一纸考卷却“吃掉”了无数考生。

  来自“象牙塔”的心声

  中学到大学有6年的跨越度,英语是这6年间的必修课,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学就学习了2-4年的英语课程。学生们有了6-10年的英语基础,为什么到了大学,“哑巴”英语现象依旧大量存在?

  西南政法大学心理学教授王安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最初接受教育开始,学生就被告知英语很重要。他们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占用了初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高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大学二分之一的时间。中考、高考要考英语,大学英语有四、六级考试,进一步深造还必需考托福、雅思、GRE、GMAT。尽管当今的教学已开始逐步走向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思维还影响着众多师生。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还处于“我教,你学”的局面,而不是“你学,我教”的状况,这和教师的思维方式、学生的素质、教材难度的确定,以及中学应试教学模式影响的延续性等因素都有很大关联。

  王安白说到,在中国大学里,汉语的阅读和写作,在众多现代科技文化必修课程的冲击和挤压下严重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同为语言工具的英语却在课程表里不断的膨胀。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最多的时间读的是英语,而不是专业书;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必备的利器是英语四、六级证书,而不是专业课成绩。在研究生录取中,英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英语教育的显赫地位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衡。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新兴的轻工业产业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合格蓝领缺乏的“技工荒”,拥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和技师更是凤毛麟角,后继乏人。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职业技术学校严重缩水,林林总总的各类应试式的英语培训学校铺天盖地,生意兴隆。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1级学生小吴说,我们从咿呀学语的幼儿就开始认识英文卡片;小学生除了学校正常英语教学外,周六周日还要被父母在早已沉重的书包里硬着心肠塞进原版教程,起早贪黑送入五花八门的英语学校;到了大学又碰到的最让人痛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四考试,学校要求不过四级就不能获的学位证,那就意味这四年的大学是白读了。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命题的老师们是出于什么想法。总之是什么难考什么,什么你不知道你没见过的考什么。似乎只有把你考倒了,考糊了才能显示出考试的水平来,其中对语法的掌握和分析占了考度的大部分比例。为了能通过考试,我们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语法记忆和辩析上面。成天记啊背啊,甚至猜题来背。而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考试时得心应手了,实际生活中却仍然开不了口,还是哑的聋的。而实际上,这些“聋哑者”还不是四、六级考试中最感疑惑的人。最疑惑的还要算那些屡败屡考,仍然屡考屡败的大学生们。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1级学生小李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李是进入大学第二年的时候才考四级的(也不知学校是什么意思,大一的时候不能参加四、六级考试,说是没有资格!只能是在大二时才能考。)小李总共考了四次,每次是五十八、九分,总是达不到六十。

  心情一直很低落,很郁闷,他说,我在大学近四年的日子里,时间占的最多的是英语,几乎全部的时间是发在英语上,可还是不能通过。

  小李对记者说,目前,在大学里的四、六级过了级的与没有过的是高校里继贫富差距之后的又一道两极分化的分水岭。四、六级过了级的就像是进了天堂,如果不需要准备考研生的,那就是意味着大学已经读完了,可以无忧无虑、放肆疯狂的玩;可以评优入党,好像硬是要高人一等。如果没有通过四、六级考试的,那就是还在地狱里挣扎,在心里就好像低人一等。四、六级过了的同学是不会与没过四、六级考试的同学一块儿玩的。当然,没过四、六级考试的同学他们的心里是很自卑,也是不愿意与过了四、六级的同学交往。

  揭开四六级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