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时间:2022-07-20 14:44:50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精选19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精选19篇)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

  今年暑假,我津津有味地读了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

  这部长篇小说叙说了小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6岁就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并成为令人瞩目的青年音乐家。他在困苦和艰难中成长,受到了许多磨难。他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的音乐生涯充满了坎坷和不幸。在异国他乡,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和挫折。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伟大的音乐大师。

  小说最后一章——《生命之光》中对于克里斯朵夫在生命弥留之际对美好回忆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文中这样写到:钟声复起,天已黎明!美妙的音乐在空中回旋。它们是从远方来的,从那边的村子里……他整个人生像莱茵河般在眼前流着。他所爱的人们仿佛浮现在他的眼前。他的一生就像这条充满生气的莱茵河,静静地流向遥远的天边……这么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不禁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

  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也使我深深懂得:在成长的道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我要以克里斯朵夫为榜样,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和挫折,做一个勤奋努力的好学生。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小说,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本小说,非常有感触。《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成名作,他花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一百多万字如史诗一般的长篇小说巨作。

  小说的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拉小提琴的艺术家,但是这个“音乐家”不求上进、借酒消愁、喝醉打老婆、虐待孩子。克里斯朵夫在现实生活中痛苦而艰难的挣扎,甚至因为饥饿,险些丧命。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在不段的抗争。他6岁时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他为人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受到了不少磨难。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许多宝贵的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音乐大师。他临终前的自白:“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让我深深感动。相比之下,我们要比克里斯朵夫幸福的多。我们不用去低声下气地捡公爵的赏钱,不用在十几岁就担起家庭重任,不用面对一个酒鬼父亲,不用到处流浪谋生……在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下幸福的学习和生活。

  克里斯朵夫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放弃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或挫折,“任它风吹雨打”,让自己变得坚强!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3

  1915年,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年份。而对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来说,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的长篇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登上了诺贝尔奖的宝座。

  一个世纪过去,一个懵懂的少年怀着对先哲的敬仰,毅然翻开了那本长篇著作。全书共分为上下两部,一共1000多页,看似页数不算太多,可是字密密麻麻。情节算是比较平缓,不时有着关于政治、哲学的论述,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实是有些“超纲”。这本书,它给我的,不仅仅是思想的改变,更是灵魂的触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克里斯朵夫。它放荡不羁,它特立独行,它善良天真,它坚定不移。它虽才华横溢却被世人抛弃,而它能依旧坦然前行,从不止步。谁能否认,他不曾幻想过这样的人生?而当一个作者笔下“真实”的克里斯朵夫呈现在我眼前时,可想而知,我灵魂中最为热血,最为真诚的一部分,被唤醒了。我虽不如他那般天才,可也不甘于芸芸众生中消逝人生。我也想和他那样,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战胜命运之轮。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青壮年时的克里斯朵夫,那样的他,是无数男生憧憬成为的人。

  然而,老年时的克里斯朵夫却不再如此,也理应不再如此。文章中有着数不清的转折点与铺垫,使克里斯朵夫的性格慢慢的转变。他变了,变的不再那么刚强不屈,不仅仅与以前的种种敌人和解,还反过来教育如当年自己一般的青年。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情世故,挚友挚爱的逝去,触犯法律不得不辗转他国……他还是我憧憬的克里斯朵夫吗?当我回看起青年时那个被我视作英雄的他,我不禁问自己:又或许,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呢?

  也许到了今后人生的某个路口,我会豁然开朗。克里斯朵夫,他,从未改变。我,也要坚守。

  我想送给大家一句非常喜欢的句子,作为文章的结尾,“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一个生机勃勃的人,为什么要到本身以外寻找阳光和生命呢?”(周珈同)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4

  生命没有脚步,却健步如飞,年华就象流水,逝去无情。生命赋予我们幸福的同时也降临了无数的苦难,有了苦难,有了遗憾,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

  那个在戏剧院里被克里斯朵夫无缘无故送票邀请看戏的女子,原来就是安多纳德,一个消瘦的身影,是经过了什么苦难的洗礼,才有如此的飞跃?是经过什么样的蜕变,才有这样美丽的生命?

  儿童时代,“安多纳德是个美丽的褐发姑娘,一张法国式的妩媚而忠厚的小圆脸,眼睛很精神,天庭饱满,下巴很细气,小鼻子长得笔直,——好似一个法国老肖像画家所说的,是"那种清秀的,很有格局的鼻子,有种微妙的小动作,使她显得神情生动,表示她说话或听人说话的时候心中很有点儿细密的思潮"。这时的她,是多么美丽,傲气!在富裕温馨的家庭里,安多纳德越长越出众,不仅别人告诉她,她自己心里也高兴也知道。美女历来有美好的前程的吧。恰是这样的美女在苦难的面前会比常人来的撕心裂肺的疼。

  安多纳德的父亲让人给骗了。早该知道会被骗的。像老实人受骗一样,他们在做这种事的时候,会瞒着所有的人。“一个人一生常有这种糊涂事,仿佛到了某个时期非把自己弄得身败名裂不可;而且还怕有人来救,特意避免一切能够挽回大局的忠告,象发疯般迫不及待的往前直冲,好让自己称心如意的沉下去。”

  一夜之间,死了父亲,失去了全部,顷刻之间,财产、地位、名誉、尊敬、朋友,就连梦想都毁于一旦啊!世态炎凉,债主逼债,安多纳德不得不随母亲逃亡巴黎。贵族的傲气,劳累疾苦,母亲也撇下安多纳德和弟弟奥里维,离开了人世啊!

  正处花季年龄,放飞梦想年龄的安多纳德不得不独自挑起重担。“她唯一的念头是教养弟弟,直到他进高等师范为止。一朝进了高师,他一生不用再愁生活,前途有望了。所以非要他达到这一步不可,无论如何都得活到那个时候。那不过是五六个辛苦的年头:一定能撑到的。这个意念给了安多纳德很大的勇气,使她整个身心都振作起来。”

  一个人无论再怎么艰难困苦,都需要精神支撑。“安多纳德已经没有当年才子佳人的梦,不再是娇生惯养的孩子,把人生想作在美妙的日子和情人散散步那么回事了;如今她认为生活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每天都得来过一次,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年复一年,一寸一尺的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她觉得倘使能够在一个朋友的怀抱里躺一会,跟他共尝甘苦,由他来守望而让自己闭一会眼睛,一定是非常甜美的。她知道这都是梦想,可还没有勇气完全丢开这个梦。”

  胆小、懦弱、没用的弟弟辜负了姐姐,落榜了。“安多纳德勉强笑着,仿佛事情并不严重;但她的嘴唇在发抖。她安慰弟弟,说那是运气不好,容易补救的,下年一定能考取,名次还可以高一些。她可没有说,为了她,他这一年是应该考上的,她身心交困,恐怕不能再撑一年了。”“六年以来,她大大的改变了。从前她是多么大胆,什么都吓不倒的,现在却养成了静默与孤独的习惯,反而以脱离孤独生活为苦事。幸福的岁月过去了,嘻嘻哈哈的,快活的,多嘴的安多纳德也跟着消灭了。忧患使她变得孤僻。”

  好不容易在德国谋到一份教职,却因在戏院遭遇克里斯朵夫而被辞退了。柳岸总会花明,苦难总会过去,光明总会来临。奥理维考上了高师。“安多纳德牵着奥里维的手,把他带到父母的遗像前面,那是靠近卧床,在屋子的一角,对他们象圣殿一般的处所。她和他一起跪下,悄悄的哭了。”

  似乎安多纳德完成了抚养弟弟的任务后就要静悄悄的离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安多纳德这盏生命灯终于要耗尽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给克里斯朵夫写信,她是深深爱着克里斯朵夫的。这个羞涩的少女临终了还不知道要写什么,要说什么,她语无伦次的叫他,跟他说她爱她。她真的完全麻痹了,这是一封永远不会寄出去的信,没用地址,没有人收。安多纳德只想给自己最后的情感安慰。

  她完成最后的心愿,走了,哼着那首歌:我将再来,我的亲爱的人儿,我将再来…… 接着她又昏迷了……她离开了世界。”

  安多纳德活着读者的心中。她的生命因蜕变而延续升华。在活着的这一刻,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无限魅力,酣畅、自由、满足。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5

  读到《约翰克里斯朵夫》卷四时候,我就迷糊了,像走进了迷宫,摸不到头绪了。克里斯朵夫虐无忌惮的抨击他的前辈,他的偶像,不管任何一个人嘲讽他,他一如既往的对一切谎言一改摒弃,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样的举动,若现在放在我们班里,大家一定跟风似的边鼓掌变凑热闹的喊到:好……然后是一阵阵诡异的笑。

  人就是应该对自己自信一点嘛,自己认为对的就去做,即使错了,那自己也吃一堑长一智了。干么要为人家说你几句,你就改变本来你的性情啊。看在大学里的芸芸学子,他们通常是为别人而活着,特别是女孩子,最要不得别人的闲言碎语。比方说,我一同学花了想心血钱好几百去买了一件短袖衣服,哎呀,欢欢喜喜的穿新衣服去上课,女同看了学肯定是用很惊奇的眼光看,不时发出“哇…”的声音,自己听了心里还是沾沾自喜的,心想好不容易花了血本买了一件衣服,终于没有白买啊。就在这时,一个调皮捣蛋的男同学嘻哈的说啊:“哇,你这衣服怎么穿上去感觉你老了好几岁啊?”这话一听,完了,我同学心里甭提有多憋屈了,三番五次的问我们“我是不是穿了这衣服真的老了好几岁啊?”,最后还没反驳就在心里决定再也不穿这件新衣了。

  你说你是不是傻啊,你难道还不知道那捣蛋的同学平时就有一张多嘴巴吗?你看看,这多浪费啊,刚刚买的这么贵的一件衣服,就因为一句话就这么白瞎了,你想想看,自己现在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却快活的花着父母赚来的钱,你说花了那就花了吧,下次检点一点就行啦,看来不是自己赚的还真的不知道这钱来不得不容易啊,你何必就因为一个人片面的眼光而把一件原本适合你的衣服给压箱底了呢,你生来难道就是专门花钱的啊。我真是服了。

  这是普遍的校园现象,每个人都太在乎别人是怎么看自己的,不管自己在做什么,只要有一个否定的声音,那基本上是进行不下去的。我们真的太需要克里斯朵夫的精神了。出现不一样的声音的时候,自己应该要听清声音,仔细判断,衡量得当,综合采纳。

  有一段是这样写克里斯朵夫:“他看看周围,想想自己,一点束缚都没有,他是孤独的……孤独的!多快乐啊,独立不羁,完全自主!多快乐,摆脱了他是束缚,摆脱了往事的纠缠,摆脱了所爱所憎的面目的骚扰,多快乐,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俘虏,做着自己的主人!”。是滴是滴,要做自己的主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机立断,不要犹犹豫豫,叫你做你就做,扭扭捏捏像啥样啊!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机会,缺少的只是抓住机会的心。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不是无人给我们机会,而是我们没有让机会发现自己的胆量。我们之所以与成功无缘,便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6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题记

  他无力地在黑暗中挣扎,歇斯底里地释放激情,换来的是木讷,是嘲讽,或是舆论。

  他热爱艺术,他会抨击无知的文字,幼稚的音乐,他会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自己的音乐。

  他渴望过快乐的童年,美满的生活,酗酒的爸爸折断了他最初的梦想翅膀。

  他渴望有一段炉火纯真的爱情,背叛、欺骗、拒绝,在爱情的道路上一无所获。

  他渴望自己的友情是亘古永恒的,然而,命运注定他将是孤独的。

  不!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有音乐,他有梦想!对,他就是克里斯朵夫。

  青年时期拼命奋斗,为的要控制自己,战胜一切,跟别人争取生存的权利。就是胜利以后,还得日夜警惕,守护者他的战利品,并小心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历了友谊的快乐的考验,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他不胜骄傲,以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了,不料峰回路转,丧失、情欲、羞耻……这些上帝的先遣队无情地把他打得头破血流。但他任然坚持着与命运做斗争,因为他是克里斯朵夫,是一个真真实实的自己。

  我欣赏克里斯朵夫,欣赏他在冲破黎明的黑暗之前的从容与淡定,而我做不到。

  其实我也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简简单单的自己,但是总是忍不住会去抱怨生活,抱怨命运。不知道该怎样去改变生活的一切,每天总是忙忙碌碌地做着一些重复的事情,也会忐忑不安,觉得不该就这样去挥霍自己的青春。

  我欣赏他的超凡托俗却又出类拔萃,他的音乐中有自己感情的迸射,他把自己对音乐的追求看作是上帝的要求,缪斯的宠爱。为着音乐的梦想,他铿锵有力地抨击那些无知的阶级者。克里斯朵夫走在音乐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终于到达了重生的彼岸。有时候我也会傻傻地想,命运会给一个人重生的机会吧,但更多的我还是会相信命运。以前或许我也会傻傻地说上帝把音乐造诣的光环投给了克里斯朵夫,而我什么也没有,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生,不会有像他一样辉煌的成就,会在那拼命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是现在不会了,其实想想,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比任何一个幸运的人都更黑暗吧,上帝只不过给了他一个美丽的音乐基因,却夺走了他的父爱,夺走了他的尊严,夺走了他的友谊与爱情。而给我的是完整的家,珍贵的友谊还有世间最宝贵的一切。我该怎样去拥有?克里斯朵夫能在黑暗的质点里学会坚强,难道我却只是一味地抱怨命运的不公?不!绝不能!

  我欣赏他对爱情对友情执着的追求。他总会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哪怕周围的环境再黑,他也会摸索着前行。他可以为了一个朋友,从德国赶去法国。也许正是这样异国的情感,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固了。他们一起为着艺术奉献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很少的争吵,很快乐很惬意的生活。朋友走了,他又重新归于孤独,但他理解朋友。他会笑着告诉自己,他并不痛苦,因为在他已经走过的道路上,孤独一直是他的伙伴。比起来我想我是幸福的,身边的朋友很多,他们总能在我最无力的时候给我最大的支持。我知道自己的固执与倔强,争吵以后总是不会去承认错误。很多时候所谓的“冷战”,相见时勉强的一笑,然后默默地离开,其实也会很难过,却始终做不到对自己对朋友更加包容,哪怕只是一声道歉,也许,我不够细心,对周围的事物并不敏感,学不会那些安慰的话,听着好朋友的抱怨,一句“没事”往往敷衍了一切。是克里斯朵夫让我明白了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替代无比亲密的友情。是的,现在的我会是快乐的,至少比克里斯朵夫幸运,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友情。失去朋友的克里斯朵夫脸上狰狞的表情让人心酸。那么我还有什么可以值得去抱怨的呢?至少黎明之前我的生活并不是完全的黑暗,并且有一颗启明星正不断的升起。我应该去感谢生活,感谢命运的安排……

  他筋疲力尽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他结束了他一生的斗争……我懂了,我的斗争刚刚开始,我的道路并不被黑暗所包围,在我的道路上,隐隐约约,我能看清方向。光明最终将战胜黑暗,一定,一定!

  太阳的脸上挂着忧郁的神情,是的,他冲破了黑暗,沐浴着阳关。他是一个真正的克里斯朵夫。明天的我,也会是一个真正的简简单单的我;明天的我,也会在黑暗的质点中学会坚强…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7

  生活是一个不断负重的过程。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之后都在不断地承受苦难,与外界进行斗争。老虎狮子要不断地担心明天是否能够果腹,而鹿和羚羊则要不断地担心自己将成为别人口中的食物。人类也是如此,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要担心有人要夺走他的王位。每个人生活中都多多少少地充斥着苦难,《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卷一则为我们描述了幼年的克里斯多夫是如何发现自己人生中的苦难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卷一《黎明》描写了克里斯多夫少年时期的故事。克里斯多夫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不太成功的音乐家,而母亲则是一名文化水平不高的乡下女性。克里斯多夫的童年生活既有家庭的温暖,又有因贫穷而造成的苦难。

  在卷一的第二部中,克里斯多夫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母亲养家糊口时的辛劳,以及在面对权贵时所表现出的无奈。这些使得克里斯多夫幼小的心灵受到刺激。而这些刺激为他的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这些苦难使得克里斯多夫的精神更加强壮。

  苦难使我们强壮,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肌肉的生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的肌肉纤维数量在出生后基本不再变化,而肌肉强壮与否要看肌肉纤维是否粗大。体育锻炼会使肌肉纤维粗大,是因为体育锻炼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破坏肌肉纤维的过程,肌肉在承受压力时,肌肉纤维会发生破裂,使人产生酸痛的感觉。肌肉纤维在自我修复过后则会变得比原来要粗大,也使人的肌肉更加发达。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承受苦难的过程,不断的苦难虽然会使我们受伤,但在自我修复之后,我们的精神则会变得更加强大。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8

  约翰·克利斯朵夫作为一名音乐家,其音乐人生就成为小说描写的主要内容,而他对音乐精神的理解与不懈追求,对现实生活平庸和势力习气的反抗,就成为小说刻画其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的重要线索,所以自由不羁的音乐精神成了克利斯朵夫高尚灵魂的体现,也构成了小说内在的精神主线。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更主要的是,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音乐中的交响曲一般分四个乐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著作,分成四册书,从结构上看正象交响乐那样,分成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这四个乐章,气势浩荡,浑然一体,鸣响着时代的强音。

  第一乐章(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第二乐章(反抗、节场)写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过激、横冲直撞地征讨当时社会的艺术谎言,攻击德法两国的节场。第三乐章(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乐章的热情、僧恨成为对比,弥漫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执,是咏叹友谊与爱情的悲歌。第四乐章(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飘,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是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的境界,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音乐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绚丽的画面:在广阔的田野上,大地和小鸟快乐地合唱;主人公克利斯朵夫像一株小草,沐浴在阳光和雨露下成长。其中序曲表现了“黎明”、“清晨”的场景,衬托出主人公感官与感情的逐渐觉醒,揭开了“生命赞歌”的序幕。接着一股强烈的音流从远到近,以弱到强向我们流来,逐渐展示成一位倔强、反抗的少年形象,他正是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接着主部和副部跳动的节奏音型不断地交换力度,由渐弱、弱到最弱,由渐强到强。它们像太阳在冲破乌云,闪烁出灿烂的光辉,象征着主人公在少年时期同黑暗势力英勇博斗。

  其中有生活在阶级界限森严的环境里的克利斯朵夫,他看不惯母亲低声下气地接受主人家的恩赐;对父亲把他训练成一头玩把戏的动物而非常愤慨;特别是他和贵族小姐弥娜恋爱的悲剧,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进一步孕育了他反抗的情绪,这种斗争有时失败,有时胜利,变幻无常,乐曲的变化,正是反映了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时节奏的发展与声音的渐强相结合,造成在力度上的巨大高潮。当密集的音群达到顶点的时候,便开始逐渐分化成辉煌的颤音,起初是在高音,以后逐渐下降,最后回到最初跳动的音调,于是完成了克利斯朵夫生命的少年阶段。

  如果我不接触《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一些体验,内心隐秘的东西,还有深埋心底的某些情愫,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激发出来。可是读书的过程,作家用娴熟的技巧,深入人心的细致入微的笔法,竟一点点把你那些精神上的内核级别的东西都激活了。它使你意识到生命在苏醒的感觉。你开始真正称得上审视你的内心。因为克里斯多夫奋斗的一生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你也会遇到或者正在经历抑或早已伤痕累累,罗曼罗兰借克里斯多夫的所思所想,恰恰和你某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一旦你开始产生共鸣,你便接着开始接纳那种思想。于是凡不够作者崇尚的标准的,在作者价值观中,不符合对应年龄应该有的情感以及理智的力量,统统被你拿来与自身做对比,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修正自己的很多不好的看法。作品中的田园风光的描写,正像一部“田园交响诗”。它那浓郁的,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旋律,呈现给读者的是大自然和农村生活的图景:这里有美妙的溪畔景色;也有村民们愉快的聚会。这些画面反映了人的崇高和生活的欢乐。这旋律清新、明快,给人一种艺术享受。这种优美、动人富于幻想的“田园交响诗”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表现了其对幸福、欢乐生活的向往。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9

  这一卷 ‘女朋友们’,除了对雅葛丽娜、塞西尔、法朗梭阿士、亚诺太太的大篇描写,还提及了弥娜和葛拉齐亚。

  弥娜,克里斯朵夫的初恋。在克里斯朵夫的记忆里,是个美丽的像鲜花般的少女。

  克里斯朵夫回到故乡的时候,偶然碰到了弥娜。他耐着性子,想在这个如今美丽而肥胖、一直叽叽呱呱、大声叫嚷的女人身上找到他的小弥娜;然而,他失败了,他的小弥娜,从这个女人身上已经几乎寻觅不到了,真是相见不如怀念,一些美好的回忆只能让它在记忆里沉睡吧!

  葛拉齐亚,这个充满了自然灵性的女子,她认识克里斯朵夫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和表姐高兰德一起跟着克里斯朵夫学习钢琴,那时候她就觉察出了克里斯朵夫的可贵之处,默默的喜欢着他。

  如今,她长大了,二十二岁,成了裴莱尼伯爵夫人,她默默的关注着克里斯朵夫,利用自己的力量暗中帮助他,帮他撤去敌人的语言攻击、请他去演出、让他可以回到故乡而不受当地警察的追捕……

  克里斯朵夫终于见到她了,他们愉快的交谈,克里斯朵夫对葛拉齐亚既感动又有温情,他爱上了葛拉齐亚(作者这么写的,可是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突兀,不过,爱情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谁知道怎么就爱上了呢,爱情本身就是一个谜。),而葛拉齐亚如今对他,只有恬静的友谊了。

  短暂的相见,葛拉齐亚就要随着丈夫离开巴黎去美国了。

  他们的这次相遇,就这样结束了。不过我觉得,他们终还是要有交集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0

  之前对亚诺太太的印象,就是一个极害羞的女子,她是克里斯朵夫曾经的邻居,30多岁,没有子女,与亚诺先生非常相爱。

  在这一卷里才真正地认识了亚诺太太。

  这是一个多么恬静的人儿啊!内心丰富,安静从容;一株小植物、一只猫、一件旧家具、一本心爱的书,都能使她内心充满了欢乐。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充实而满足。

  她的丰盈充实也默默地影响着身边的人,比如塞西尔,她本身健壮而快乐,但遇到困惑的问题时,还需要依傍看似娇弱的亚诺太太;比如克里斯朵夫、奥里维都喜欢向她倾诉。

  最让我感动的是亚诺太太在雅葛丽娜抛夫弃子后,与克里斯朵夫关于女人的长谈。身为女人,她对女人的需求了解得多么透彻!

  她可怜雅葛丽娜,理解雅葛丽娜的痛苦,她知道雅葛丽娜毁了她丈夫的生活,也毁了她自己。

  “你们从来不替身边的女人着想,只管用你们的方式去爱她们,决不操心去了解她们。”

  确实如此!该让不少自诩为“好男人”们好好想一想。他们自以为把钱给老婆,不缺吃,不缺穿,不打老婆,不骂老婆,就是爱老婆,就是对老婆极好了。太自以为是!

  关键是精神上的痛苦!连亚诺太太这样的女人也不可避免,差点做出了傻事!

  她认为使婚姻快乐的说法,我也赞成:

  “两个人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知道彼此都可靠,不是由于一种单纯的爱情的信仰,———那往往是虚幻的,———而是由于多少年共同生活的经验,多少灰色的、平凡的岁月,再加上渡过了多少难关的回忆。随着年龄的老去,情形变得好起来……这些都是不容易的。”

  通过亚诺太太的叙说,知道当时的法国社会对女人,尤其是靠自己谋生的女人相当的不公平、不友好。

  她希望男女平等:

  “但愿男子自认为是女人的弟兄而不是她的俘虏或主宰!但愿男人和女人都能排斥骄傲,少想一些自己,多想一些别人!”

  书中所有的女性当中,最喜欢这个亚诺太太!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1

  读罢卷一,克利斯朵夫童年青少年期的成长故事,充满青春童真的悸动。

  克利斯朵夫本是一个孩子,他擅长幻想,渴望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切生灵接触。他本想在一个完全属于他的空间之中,尽情地发挥他奇特的想象。我想那个空间里有着奇特的魔鬼,离奇的神仙。每个夜晚,微风踏着轻盈的步伐飞翔盘旋,河流海涛呼呼的鼓动,青蛙和蟋蟀高唱英雄的乐章,欢乐的灵魂在欢快的舞动。

  然而,事实并不会这样理想。可怜那粗暴的酒鬼父亲整日为了虚荣拿戒尺逼着他练琴,使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不过,尽管如此,他仍然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这个由黑白乐谱构成的世界似乎正是他梦中的世界。在这里,他看到了一队队的步兵、善良的精灵与凶恶的魔鬼。

  与克利斯朵夫的父亲相反,给他黑暗黯淡的童年带来一丝光明的人是他的舅舅,高脱弗烈特。

  克利斯朵夫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有来自宫廷乐师父系血统的遗传,也决不能少了来自母系一方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由高脱弗烈特舅舅,那个清瘦,佝偻,居无定所,游走在城乡各处的货郎来施放。他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以原野上的泥土和草木的形态,唱出民间质朴的音乐。有一段他讲给小克里斯多夫的话,震撼心灵。他穷,他卑微,但他给了孩子最真挚的亲情。克里斯多夫一生真正得到的坦诚之爱不多,来自高脱弗烈特舅舅的爱温暖了他的童年,他的朴实的音乐灵性也必然影响到以后的岁月。

  我欣赏高脱弗烈特舅舅,他让我感受到最淳厚的人性,最真纯的音乐,像平野乡间的土地树林溪水野花,流淌着,沉睡着,在阳光下晨风里舒展着,呼吸着。又在转眼间,被冬天的白雪覆盖。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2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我大概还没有达到,因为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时不时耳边萦绕着从那个年代飘来的音乐,交织着着位伟大音乐家所经历的孤独,苦痛,悲伤和逆境中的希望。因此,一页页都流淌出最真实的心灵的源泉,使人激动,而情绪不由自主地就随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时而欣喜,时而低落,时而令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仿佛在我面前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书,而是一股心灵的源泉,这种精神层面的享受高于一切物质,《约翰·克里斯朵夫》所包含的内容远高于一部小说,而是为读者们展示了一位音乐家交响曲式的一生。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原型而塑造的克里·斯朵夫一生都在追求者着真善美,而在黑暗现实的压迫,遭受着的苦难中,他从未放弃过希望,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与包含他所有喜怒哀乐的音乐为伴,用坚定的理想和自由的灵魂超越痛苦。因此,我想他不仅是位音乐家,同时也是一位永不妥协,永远战斗的战士。也许这也是书前“献给世界各国受苦受难,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自由心灵”的原因。全世界每天都在更新而克里斯朵夫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书中人物形象罢了。

  试想全世界有多少克里斯多夫一样的人物,贝多芬一句“为了更美,没有一条清规戒律是不可以打破的”激发了一代青年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而克里·斯朵夫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热爱音乐,而他本身便是一部不朽的交响曲,宏伟,深厚拥有丰富而专注的情感,但他始终未能遇见“高山流水”的知青。也许对大部分艺术家而言,他们所需要的只是表面的物质,金钱和所谓的成功,但克里·斯朵夫却憎恶这些可笑的“艺术的谎言”或许对他而言,成功并不全部,音乐界,其他人士的认可,那些不理解音乐却欺骗自己赢一时风头而为他喝彩的人们的掌声不过罢了。他始终追求者艺术的真理和对美的强烈渴望。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碰见痛苦和绝望,当克里斯朵夫背负着自己疲倦而受伤的情感的躯壳独自一人来到黑暗边缘的时候,我们好像又看他内心深藏这的点点星火,仿佛释放出来便可以燃烧整个夜晚一般。这便是一位战士的希望。

  我说,克利斯朵夫是孤独的,他坚强刚毅的心最终战胜了心里阴暗面,积极热爱着音乐艺术的精神最终脱离了消沉病态的艺术理念,而克里斯朵夫也在这种与清浮虚伪的社会斗争中。变得真正地坚强起来,最后留给人们深深的思考。而他也并不是完全孤独的,因为他遇见了葛拉齐亚和奥利维格拉齐亚给予了克利斯朵夫最无私的关怀,在他迷失了自我之时,唤醒他的灵魂,重新感受自然之美。而奥利维则在精神世界与克里.斯多夫相互依存,在物质空虚的日子里,两个高尚的灵魂共勉共进,最终共同达到了精神层面的一个理想境界,而像这样的友谊在现代社会似乎只能憧憬。而我们过多带有世俗成分的评价,也是不妥当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3

  经典名著,总比不上流行文学那么吸引人,那么吸引人,但钻进去后,你才会明白,经典的力量!

  开头第一段,一连5个小短句子,将意境直接铺开,可怜的媳妇,死板无奈的父亲,主人公就隐藏在摇篮中,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他,睁着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人之初,性本善。我早已忘记生命初期的小想法,但一定也是这样的好奇,快乐,博爱。人生来都是相同的吧,我们被放在同一个点,像鸟兽一样欢快地向四周散去,共同撑满了整个世界,人性也因此变得丰富。回头看看,我们也不知道是在哪个路口变得不同的。

  小时候,我们喜欢定规则,那是自己心中的守则,像小约翰,他在心里规定红色地砖中间的一道道沟槽是桥,草毯是船,其余都是河,母亲照旧走过让他很生气。那时的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最厉害的,是天地的王。不知是因为愚昧还是天真,无畏无惧又莽撞,终于被成长的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向生活妥协。可惜临了临了才发现,自己一生追求的不过还是做自己的王。生活,其实是一个圈。

  小约翰生命的岔路口是那么一天。他第一次尝到了人间的不公道,他小小的心中第一次没有了快乐,盛满了痛苦与委屈:两个孩子的强凶霸道,那太太的强凶霸道,父母的强凶霸道。他不能理解。他心中的一切都动摇了:对父母的尊敬与钦佩,对人生的信心,他的博爱,天真及他的道德信仰。可他不承认自己的弱小,他在心里用最厉害的方法惩罚了自己,安心的睡了。

  一切都过去了,可小约翰的世界有了那么一点儿变化。所有痛苦化成一层薄纱覆在他曾经满是轻快的心灵上。

  生活不会放过任何人,等待他去品尝的不公道,艰难,苦难还有很多,直到你世界的光辉消失,接下来呢?不是涅盘就是堙没。

  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早上睁开眼睛,不再因为面前灿烂的阳光而欢喜;不再因为树上清脆的鸟鸣而惊喜;不在因为上学路上的蚂蚁而雀跃。

  当世界被你习以为常,亲爱的,请问问自己:你那什么来重新燃起生活的活力?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4

  假期里,我有幸读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断断续续我也读完了这本书,看了以后有很多感慨想抒发一下。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主人公约翰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他的家族很多人都从事音乐事业,而且他本身也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天赋。由于受到舅舅和祖父的影响,他对音乐有很强的情感,他非常坚强,音乐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他的思想却没有被世人理解,他非常孤独。后来因为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许多人看到了他的才华,但是由于他不愿意向上层人士屈服。最终他经过不断地努力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

  这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我读完以后感受到克里斯朵夫其实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嘲讽甚至被诽谤,但是他始终没有选择低头和放弃。

  从这部小说中,我想到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不可以被打倒”。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压力,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希望以后我们尽量改正自己,独立面对问题。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5

  我不能准确地形容出自己对《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感受,甚至在看过了三遍之后。只感到他带给我的感动、启示和力量是以前任何一本书都未曾有过的。或许,我能从心底挤出“强者”两字来做一个笨拙的形容,但书中处处洋溢的奋斗、抗争和苦痛又怎能简单地用“ 强者” 一言概尽?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获得更多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同,可能就是他对成功的定义,也是他 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但对克里斯朵夫来说,这,并不是全部。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渴望获得社会,至少是音乐界的承认,但他更大、更强烈的渴望却是对艺术、对真理的追求。为此,他所做的一切,包括了他的音乐和他对巴赫、舒曼、瓦格纳等作品的批判,被当时的社会看作是离经叛道而加以排斥。正如傅雷所说的“为了精神的自由丧失了一 切物质上的依傍”。但克里斯朵夫所做的一切并不只是年轻的冲动,对传统的抗争始终充斥着字里行间,始终伴随我的英雄一生的坎坷历程。或许,是因为我有不少朋友,所以我不能很好地体会克里斯朵夫对奥多、 对奥里维那近乎爱情的友情。但每当我合上书,问自己:我真的象克里斯朵夫那样虔诚地对待每一段自己的友情了吗?我真的获得了象克里斯朵夫和奥里维那样互通心灵的友谊了吗?我真的能象克里斯朵夫那样将友谊升华到完全无目的、无功利的境界吗?…… 我在克里斯朵夫高大的身影下低下了头……

  对于克里斯朵夫晚年的转变,记不得在哪一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评论:“他万念俱灰,躲避斗争,向现实妥协……”、“他不仅和原来的敌人和解了,而且反过来讥笑从事反抗的新的一代……”我觉得,作出这样评价的人 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克里斯朵夫的斗争精神。克里斯朵夫对青年人的反抗精神从来未曾否定过,他始终是带着赞赏的眼光看待青年人的反抗和斗争,他觉得,在斗志昂扬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但对传统的反叛,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了解的继础之上,克里斯朵夫反对的正是那种不顾一切 的盲目斗争。而这,正是饱经风霜的长者的睿智。在克里斯朵夫心中,始终 存在着两个灵魂:“ 一颗是受着风雪吹打的一片高原,另外一颗是威震着前者的、高耸在阳光中的积雪的峰尖……”

  中国的古语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就是克里斯朵夫晚年的转变,他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对自己的征服,完成了一个对新的自 我的塑造。我想,这可能就是罗曼罗兰将最后一章命名为“复旦”的缘故吧。怒涛翻滚的黄河奔腾千里,最终注入了大海,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家园。如果结合罗曼罗兰另一巨著《巨人三传》来看,我觉得,永不妥协、永远战 斗的贝多芬正是青年克里斯朵夫的真实写照,晚年的他则处处闪烁着托尔斯泰宽容、睿智的身影,而他一生对爱情、友情、生活的坎坷追求又与米开朗琪罗如出一辙。罗曼罗兰将三位巨人的伟大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永远的 强者-克里斯朵夫,我的英雄!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6

  爱,母爱,与孩子对母亲的爱,这两者有何关系。母爱,那是天性的仁慈,孩子对母亲的爱,那是母亲应得的回报。对于女儿来说,大声道出自己的爱,那是女孩的纯真,但对于男孩来说,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爱,有口说不出,作为一个男生,我能理解这种心情,因为心中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难为情。从克里斯朵夫的身上,我能隐隐地感觉到这种感情。

  克里斯朵夫的生父去世后,打经常陪在母亲身边,因为他不愿让母亲独守空房,但他也懂得珍惜,珍惜这份唯一的爱。父亲那严厉的爱已不复存在,身边只有母亲那柔似水的爱陪着他,所以他明白,母亲也需要爱,那份爱就由他来提供。

  克里斯朵夫的行为让我不禁地想到了我自己,虽然我也深爱着母亲,但我却没能像克里斯朵夫那样出色。进入高中后,我发现我经常和母亲吵架,因为学习的压力,因为与朋友的交往,因为与家人的为人处事······我也经常抱怨,抱怨母亲的不理解,抱怨母亲的唠叨,抱怨母亲的约束。这些便理所当然地使我和母亲的感情上产生了难抹去的伤痕。但看过《约翰·克里斯朵夫》后,我才渐渐发现,我没资格抱怨,又何必抱怨?母亲受过的难远比我多,远比我哭,那有为什么要抱怨,为什么还要躲在门后一个人流泪?

  爱,大声道出你的爱,珍惜你的爱吧!珍惜你所有的,珍惜你难得的,不必让它的一去不复返成为你一生的遗憾。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7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直寂寞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是的,不需要改变,在那个角落里,宁静地守候、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华秋实,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大自然以其恒久的美简简单单、平平凡凡,人类的心路历程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不断地改变,升华。活着的个体,总有其神圣的一面,体现在永远的追求中、奋斗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得到与失去的一生……罗曼罗兰借助主人公为我们描写出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灵历程。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世界里,无论世事怎样纷纭,他却始终保持着那颗心的渴望和追求,这使他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能够达到心灵渴望的高度。理想、爱、壮志、精神,诸多不可或缺的东西,令他的心灵丰富,反映在他的音乐世界里,那就是伟大、辉煌、真诚、美。小说通过刻画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给阅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读之,心灵得到震撼。

  我喜欢这部著作,我喜欢主人公,我喜欢富有追求的生命,喜欢心灵的丰富与充盈,喜欢真诚、善良、美,喜欢理想、纯洁、伟大……凡是使人类灵魂高尚、充实的精神、情感,同样也会在琐碎的俗世里给我深深的感动,令我神往。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8

  读完了《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我感觉自己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在书中,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胆小和不坚持,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有一个孤独的灵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把风声、水声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融入在他的音乐里,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虽然他才10几岁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音乐的追求,虽然所有世人对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反过来看看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长笛,虽然有良好的环境好老师,但有时怕吃辛苦,能少练的就少练,反过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国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啊!

  当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落魄音乐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们争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一点都不骄傲。显示了他的平凡和伟大。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弃、不自卑的面对逆境和困苦;不骄不燥的面对成绩;用情之真,爱之切的心态去面对友谊。我相信,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乐,从今之后,也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相信,音乐不仅让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变得绚烂迷人,也会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 篇19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生活中的润滑剂。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像是每一株绿草不论多么渺小都需要阳光雨露,不然他就会变得扭曲枯萎。关爱就是这样中央,如果一个人缺少了关爱那么他的内心就会一点点的冷却,并且会变得奇怪。每个人都需要关爱。

  克里斯多夫从小就开始一点点的的发觉社会的冷淡、生活的艰辛还有无法得到关爱的无奈。小小的年纪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每日枯燥繁重的工作,让他仅仅14岁的身体出现了不晓得损伤。并且没有父亲母亲的关爱更是他心痛。父亲只会打骂和发酒疯,而软如的母亲无法给予他余姚的关爱。所以一点点的,他的内心变得既渴望温暖有害怕做出自己的圈子与他人交往。

  因为缺少关爱,两个拥有相似灵魂的少年走到了一起。一个因为自己的冷淡强硬而缺少朋友,另一个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没有交心的朋友。也正因为如此克里斯多夫和奥多才把两人的友谊看的特别重要。从两人来往的信件中可以看到恋人对他的重视程度。正如歌中唱的那样“我们一个夏天一个像秋天,却把冬天变成了春天”,两人拥有相同的孤独灵魂,所以克里斯多夫在信中写道“我拥抱你的灵魂”。

  虽然最后两人分开了,但是他们给彼此留下的印记和温暖是会让他们永远难忘的。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正如每一株草都需要阳光雨露。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03-29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01-18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01-04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范文05-08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01-21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500字08-20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精选13篇)06-19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04-22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