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会伤人》读后感

时间:2021-04-29 14:10:13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校会伤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1

  现在初三一个班级的学生大概有三类:

  一类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自觉,但在内容多、进度快的初中学习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压力很大,甚至有一种挫折感,需要老师去扶他们一把,助他们一臂;

  第二类学生是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只想睡觉,作业完成不了,回家除了打电子游戏之类的爱好,其他皆无;

  第三类学生是学习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高,成绩优异。

  针对这种情况,这学期我校为了初三的孩子们进一步在学业上更进一步,毕业时能升到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决定进行分层教学,使得孩子们对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试行半个学期,经调查不同层次的31人,百分之百说有好处,学习态度变了,也有目标了……但我读了《学校会伤人》这本书,结合我是教B班的,想想这批学生原来确实是受到从小学到现在的学校各种“教育”,伤到了:

  “每天”丢失学习的乐趣;

  相信我们不聪明,不能很好地学习;

  相信我们的能力已经固定了,不能通过努力、训练、外来干预或自我理解而得到提高;

  相信我们“只是中等或就是差生”而已,感觉自己不断在变得渺小;

  在学校里经历了羞辱,这种痛苦和焦灼的记忆产生了广泛的焦虑感,把自己封闭起来;

  由于过去在学校受到不公待遇。不被注意的经验,对于老师以及权威人物有着一种长期的、习惯性的愤怒;

  由于学校的经历,相信我们在智力或认知方面“不如别人”;

  不太愿意动用智力;想要做正确的事情或“就是把任务给完成了”;

  容易非此即彼的观念来判断别人和我们自己,比如简单化的聪明、愚蠢,艺术、非艺术的分类。

  这样一对照,我把对待B班的孩子态度不仅仅是学业,更多的是情感投入,给他们创造成就感,因为“教学也是一种才能、一种爱,以及一种富于灵感的激情,应该给学生在生活的每一分钟里带来了活力、智慧、平衡以及乐趣”。在与我们的孩子或学校里学生的互动中,我们变得像成人一样对于教育和学习有着一种未经处理的强烈的感觉。

  站在家长角度看这本《学校会伤人》,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但我也希望他们在情绪和精神层面上,在学校里“过得很好”。所以这样看:这本书又是写给家长们的,你们拷问着自己,如何才能保障孩子们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安全,并且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表现,以及如何在学校体系中有效发挥作用,这个体系似乎一边在邀请你加入和互动,一边又在把你们推得远远的。

  站在老师角度看这本《学校会伤人》也是写给老师们的,你们可能对工作中全无改变或过多的状态感到困惑,这种状况似乎是孤立与刺手的,你们想要寻找在自己工作中以新方式进行思考的问题。

  我在反思: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学习被当作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个过程,每一种学习经验都可以通过容易汇报的数字形式来加以评估,由此,他们自己就是未成形的产品,在这个制度里等待着被塑造、标记和分出等级来。说到底重要的研究是什么?就是为了我可以上一个好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住在一个富裕的地方,等等。

  但是,我们这样对待肯定是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如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各种各样,而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和通晓世界是我们当代人们最普遍和最便捷的渠道,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在世界各个行业上都得到了运用,它给我们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我们的估计。如马云,他并算不上一个聪明的人,从他的求学途中就可以看出。读书时,小马云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师院,还是个专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分,第二年19分。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科技大学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他不安于现状,他有他的梦想,才创造出“阿里巴巴”,还有很多伟人也是这样。

  而现在的我对待初三B层学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他们,找准定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让他们有快乐,有伙伴,有上进的心,公平对待,体验团队的合作及竞争的必要等等,也理解学校为什么会伤人,以及如何医治自己愈合伤口、恢复功能,是我看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学习者有能力治愈这些伤口,这需要他们得到恰当的检查和找前因后果,并且把教育环境变得更为人性化,更少让人感到羞辱。不过我们还必须承认在人的生命中投入学习的价值。

  所以,另一方面读了《学校会伤人》就感悟到学校也是会培养人的地方,做到“多一把培养的尺子,就不会伤人那么厉害,而是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要在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改的群体关系,各方共同进步。此外,评价主体还应包括家长和社会部门,使评价系统更为开放,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我校的百名典型,学业优秀及学业进步奖,还有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开展多方面的平台,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使评价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聪明的,在学校学习上快乐,充满勇气的,都是可以去实现梦想的。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2

  最近,开始读《学校会伤人》这本书,感触颇多。

  这几年有很多成人在回忆自己当年的学校经验时,都非常为当初那个弱小的小孩同情心疼不已。美国学校趋向于用一套标准化测验来测试预测学生的智力和发展。这种固化孩子智力的方法完全是给孩子贴上了各种标签“蠢”、“普通”、只有少数孩子被预测很“聪明”。

  在我所教的学校中,也是如此。根据成绩给学生划分为1号、2号、3号、4号。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的差异性使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1、2、3、4”的标签对孩子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新生儿是没有任何自我概念的,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取决于周围人,特别是父母的对待。父母对孩子的看待方式和对孩子能力的肯定或造就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成熟的父母会欣赏孩子探索实践后增加的能力,得到认同肯定后的孩子更加自信、自爱和自尊。也就形成了“我能行”的自我概念。

  反之,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写到:“一般来说。儿童的自我评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自己举足轻重。另一种则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只要稍加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持后一种评价的孩子总是会听到身边的成人一次次地对他们重复“你将一事无成!”或“你这蠢”之类的'话。

  不仅很多父母如此口不择言,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也经常出言不逊,给孩子贴上固化的标签。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无论身体和思维。这一秒与上一秒不同,明年与今年决不同。

  所以,父母,老师,学校都万万不该给孩子贴标签。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也写到:“每个小孩无论他多么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让他丧失勇气,胆小怯懦。

  孩子对自己的成长环境没得选,父母、老师、学校有责任为孩子塑造一个不贴标签、让孩子自由快乐成长的环境。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3

  学校会伤人,而我们是举刀的刽子手。美国作家科尔斯滕。奥尔森《学校会伤人》一书,打了现行教育体制一记响亮的耳光,而我们却无可辩驳,因为字字句句真实而诚恳,让你不得不反思。

  我不禁想到同学聚会时,那些已经毕业近20年的人,回忆起曾经在学校所受到的伤害,所有的细节,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细细描绘,尽管过去这么多年说起来竟然情绪依然很激动。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刚进入师范时,农村中学毕业的我普通话很差,一回普通话老师让我起来念一个绕口令,念得很糟糕,我唯有以微笑掩盖自己的窘迫,然而老师很不屑的批评:念成这样还好意思笑?我伤心了很久,至今记得。念及此,身为老师的我心中很是不安,不知道我的学生今后在聚会时会怎样说我,我是否也曾那样伤害过他们。

  然而读过这本书,心更不安,学校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并不仅如此:创造力之伤、顺从之伤、反叛之伤、麻木之伤、低估之伤、平庸之伤、完美主义之伤等等。

  其中令我感触倍深,无法释怀的是完美之伤和麻木之伤。我们都在以完美主义要求学生,这种完美主义是极其狭隘的。有些学生也许很有艺术细胞,然而你却只用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来要求他,扪心自问,你就没有弱项吗?我就不擅长唱歌,死难听。如果拿唱歌来考试呢?这种完美主义还表现在当一个孩子竭尽所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时,你依然用更高一步的要求来要求他,让他追求更高的目标,因为他没有考到100分而反复苛责,在这样的压力下试问还有多少人会热爱学习?正如书上所说当一个人受到完美主义的伤害,任何低于完美状态的东西都会导致负罪感、沮丧感。害怕失败,会导致丧失学习中的乐趣。失败通向的是羞辱和自我厌憎。

  其二便是麻木之伤所谓麻木之伤,表现在很多学生对追求分数显得害怕和疲惫,就对学校的影响开始麻木;他们眼神发呆,疏离学习活动,丧失了学习的志向,他们把脑袋藏在自己“翅膀”底下,想要逃离现实。这是几年来我见得最多的情况,学生处于被动应付当中,他们让自己变得麻木以减少学习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他们对于老师也很冷漠,学习上老师要求的就做,不要求的就不做,似乎学习只是父母与老师的事,而他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他们逃避的方式有时也会选择沉迷网络,或者谈些没有爱的恋爱以打发时间,只求尽快的毕业,可以逃离这样的生活。

  所以,作者极力反对学校旧文化,她认为改革者和政策制定部门正在把注意力集聚在成就差距、考试以及责任,数百万学生在理性和情感上都没有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很多有才华的教师离开了这个领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的学校教育正在损害者对教育来说最为关键的要素—学习的快乐。

  怎样让学习变得快乐?我从书中所领悟的是“接受学生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让孩子“保持与成人的期望一致”。成人的期望就是正确的吗?那些功利思想已经侵蚀了我们的灵魂,高学位,丰富的学识,丰厚的收入一定是幸福人生的必须吗?印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孩子在外留学回来,满腹学伦,傲气十足。父亲看得很伤心,说他丢掉了做人最重要的谦虚的品行,这些年的书白上了。谴责他回去学习关于“一”的内涵。那个“一”指是他自我的生命。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体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教育的固有观念,那些曾经认为的对学生的好是不是真正的好,我们是否戴着善的面具在伤害着我们的学生?

  卓越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说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善只会在自由中绽放。它不会在“说服”的土壤中生长,也无法被强迫,也不是追求回报的结果。知识的积累不能通向智慧。所以给孩子一个富有尊严的,自由的成长的空间,让我们的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有趣,保护孩子的特有的个性,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最后借用书中哈佛大学研究生学院富有智慧的长者所说的那句话来自我砥砺:我就是不想让学校太多地伤害我们的孩子。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学校会伤人》的读后感04-21

《学校会伤人》读后感10-24

高校会计学专业排名02-07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8-21

《为何家会伤人》读后感07-09

伤人的语句01-18

爱情不会伤人,伤人的是那回忆 -资料01-01

为何家也会伤人读后感06-12

伤人心的话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