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

时间:2021-07-12 13:55:28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安妮日记》读后感(10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1

  她是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儿,上课的时候喜欢和别的同学叽叽喳喳;她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女孩儿,以后的梦想是当一个记者;她是好学的,尤其喜欢研究古代贵族家谱和读书。

《安妮日记》读后感(10篇)

  就这样的一个她,与我们普通的女孩子没有区别的她,引起了我的思绪。

  老师给我们上了一篇课文,有关纳粹二战时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我无法想象,一个笑容明艳的美丽的小姑娘会和这样残暴的集中营有任何关系。她是安妮弗兰克,一个多话不安分的小女孩,她在“后屋”藏了好几年不见天日,直到纳粹发现了她。

  我翻阅她的日记,发现她的日记截止到了1944年8月1日,而1944年8月4日,她被抓了起来。她的文字是那么充满了希翼和渴望,我不敢想象她被送入集中营后发生了什么,她的脸是那么可爱天真,让人忍不住去想,怎么可以?纳粹怎么下得了手?

  一张图片一直在我脑中闪烁,那是一张犹太人临邢前的照片,被贴在奥斯维辛的长廊上。照片上的人无不目光呆滞,嘴巴紧抿着,好像都想说些什么。我不由自主地在其中搜寻安妮的身影,一方面我希望找到安妮的

  身影,另一方面,我又非常不想找到她,我不相信她真的被关在了这种地方。我心里祈祷着不要找到她。可是,除了这张照片上的人,还有400万人死于这个集中营,死去的人太多了,安妮的母亲,姐姐玛戈,范丹一家,杜瑟尔医生……我忍不住来回想着,这太残忍了!我有点受不了了,纳粹的行为令人发指,是平常人不敢想的。

  有很多像安妮一样的女孩儿,她们聪明乖巧,勇敢无畏地追求梦想。可是在集中营她们受到了什么样的折磨呢?怎样的死去呢?没有人知道,只有安妮把自己的一切记录了下来。我们应该感激安妮,如果没有她,她在后屋的日子,对纳粹的控诉,就不可能被记录下来。

  荷兰人特意在安妮住的后屋设置了一个旅游景点,去的人络绎不绝。我可以想象窗中一双明亮的眸子,那是安妮在向外面张望,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她,安妮。

《安妮日记》读后感2

  有许多书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从中吸取精华和营养,更加茁壮成长。上个星期,我读了《安妮日记》,感觉既真切又感人。

  安妮·费兰克是一个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犹太人时一个15岁犹太女孩。她有一个姐姐玛格,本来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希特勒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费兰格家被迫住进了秘密小屋。此外,同居室还有一个牙医,几对夫妻,还有一个男孩皮德。在这一段充满噩梦的将近25个月的危险日子里,安妮用纯真而感人的笔触记录下了躲藏在秘密小屋的恐惧、害怕,以及与皮德之间真挚男女情意。安妮梦见亲爱的已经过世的外婆,梦见亲爱的朋友达莉,心里充满了焦虑和担心。而日记是她最好的倾诉,也是二战期间犹太人悲惨命运的一个证明!日记本是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的一份礼物,她给日记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基帝”,向它吐露自己的心声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助与烦恼,思考生命和战争……

  在安妮15岁那年的8月份,有人告密,秘密小屋的8个人全部被捕。数日后,安妮和姐姐玛格死于集中营,8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还生。

  多么不幸的故事呀!25个月的悲惨生活,忍受饥饿、担心、害怕……在困难中成长,在害怕中成熟。在躲避的日子里,安妮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花季少女,在这花一般的年龄,只能躲避在那矮小的秘密小屋。

  一本日记,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体会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让我们认识到了纳粹恶魔给人类整体以及每个个体带来的伤害以及无可弥补的伤痛!

《安妮日记》读后感3

  1942年—1944年,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4

  《安妮日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犹太人安妮一家原来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安妮十三岁生日时,她收到了一本硬皮日记本,随后开始写日记。这本日记陪伴了她人生最后自由的2年1个月零21天,最终她在集中营因斑疹伤寒而去世。

  日记的开头和结局气氛截然不同。开头写了她收到日记本的喜悦以及她和朋友们之间的交往,写出她自由、快乐的心。结尾是他们听到了好消息。但结局是在3天后,他们躲藏的秘密被告发,8人均被送往集中营。有两个保护人也受到了连累。8人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安妮的父亲,他帮安妮发表了这本日记,同时告诉全世界:他、安妮和所有人都渴望和平!

  安妮在日记中,多次写出她对和平的渴望,当好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激动,当坏消息传来,她表现了她的恐惧,也痛恨那些残忍的德国兵。德国军队伤害了无数无辜的犹太人,用残忍的手段拆散了美好的家庭,剥夺了别人生活的权利。

  安妮的性格也很引人注意。她的姐姐马戈和凡·丹先生家的儿子彼得都比较内向,大人们都比较喜欢他们。但安妮的性格活泼,不是很细腻,所以总被大人们指责。但她内心很懂事,为了密室的平静和安全,她不发泄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大人们因她而伤心。她感受到了不公,却会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大局为重。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她好的一面。我们应该学习她的性格,忍住自己的小性子,学会理解别人。

  战争的结局是死亡,和平的意义是美好。为什么要选择战争呢?那么多犹太人就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死亡,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让他们没有生活的权利。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了达成我们共同的宿愿,停止战争吧!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5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作《安妮日记》。我一听书名,就觉得这本书一定没意思,于是我就搁在一旁不管它了。可事实上这本书不是我想的那样。

  一天下午,我觉得很无聊,想看会儿书。我来到书橱旁,用眼睛一扫,发现了我前几天搁在一旁的书——《安妮日记》。我即兴翻了几页,觉得这本书还不错;我又翻了几页,我便后悔当时我没先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很吸引人;我又翻了几页,那时的我已经放不下这本书了,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书名中的“安妮”,不过她的全名叫安妮·弗莱克,她是一个犹太女孩。《安妮日记》这本书重要讲:安妮在13岁时,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因为那时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大量的追杀犹太人,因为他认为犹太民族是个极为劣等的民族。在逃亡的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但是最后,在那密室里生活的8个人都被抓走了,最后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这本书让人们全新认识了战争,让我十分震撼。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心里想:战争真是太恐怖了!为什么要有战争?难道各国之间就不能和平相处吗?同时,我也对安妮的命运而惋惜。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安妮活下去了,她长大后会是什么职业?著名的作家?著名的文学家?著名的科学家?不过,她已经去另一个世界了,但愿她在那会很幸福。

  大家为了纪念这位永远的天使——安妮·弗兰克,特地出了《安妮日记》这本书,特地拍了关于安妮·弗莱克的电影,特地造建了安妮·弗兰克的纪念馆。

  这本书不仅让我爱不释手,还让我有了对生命的感悟。

《安妮日记》读后感6

  日记本,随处可见。

  我曾经因为觉得好玩而下定决心开始写日记,但不到一个月就停止了。安妮的日记本是她13岁的礼物,她从那时就开始写日记,直到伤寒夺去她的生命为止。

  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的生活平淡如水,家、学校两点一线,每天往往复复,还是因为安妮的生活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使她不得不把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记录下来。安妮过的是隐蔽式的生活,但她的日记中记录的却几乎是密室外发生的事。我不想知道安妮是怎么知道的,我甚至在想,如果安妮一直不去了解这些事,或许她就更会像一个普通的少女。

  但我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在二战时,犹太人是被排斥的.,被认为是出卖耶稣的人。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尊,当你的自尊、你整个家族的自尊被别人践踏在脚下时,那种愤怒、那种不甘,那种拼了命都要和对方争个你死我活的情绪,从安妮的日记中就能感受到,但我却迟迟不能完全体会。

  这种痛,没有经历过,又有谁会知道,会去关心?

《安妮日记》读后感7

  我读了一本书。我给你们说说。

  《安妮日记》主要讲述了犹太小女孩安妮因二战跟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生活在密室里,每天只能吃一些烂土豆。在漫长的25个月里,她用她的笔记录了她在密室里每一天的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与父母的关系、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悟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如果你自己陷入不幸,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你要你就更失落了。但是,不幸之外总还有美好的事物,就是在不幸之内也有美的一面。

  这是我的读后感。

《安妮日记》读后感8

  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安妮日记》读后感9

  安妮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能躲在这儿实在是太幸运!”

  “看呢,这儿的就是我人生精彩的开端,所以越是在危险的时刻,我就越要保持镇定,用旁观者的姿态一笑而过吧。”

  正值豆蔻年华的安妮,本应在这种时候尽情享受青春的魅力,却因为外面那些残酷,蛮横的战争,使她不得不躲藏在“秘密小屋”中达两年之久。她青春中最美好,最宝贵的两年也就在此白白断送……

《安妮日记》读后感10

  应该是由于我个人保守的习惯吧,我习惯于杜那些成名的作品,饱受赞誉,销量过亿……无数美丽的光环。但如果静下心来去品读,作者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那样的家庭背景中,在某一个时刻产生的真挚的感受也一定会引起你的共鸣,和你的心交相辉映。

  一个国家千百年的历史留下的仇恨与罪过没有必要让一个只有14岁的小女孩来承担,但现实不可避免的到来之

  时,命运也就如同一把锁链一样把我们一个一个的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达恩一家,弗兰克一家,还有杜塞尔先生。当我们靠的足够近的时候,也就发现了一个个真正的鲜活的人。所以才有了作者眼中风骚的达恩太太,可爱善良的皮特以及那个神经质的杜塞尔先生。当你饥饿的时候,无论是谁都会去争抢桌上的那点果酱,当处于悲伤的时候,谁都需要心灵的慰藉。这些平易近人的语言揭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冲破了道德的层层阻碍,国籍也变得不再重要,我们终于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谈论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与自然不变的向往。

  也许这样的一段的经历算是一种苦难,但那也是宝贵而不可多得的,在这里,作者收获了初吻,开始了对于生活与生命不断的思考。但可怕的是这居然成了安妮生命中的最后与一段时光。了解成书的背景永远是一件残酷的事情,透过一个展现在面前的美好看到真正的本质是多么的残酷。初看是那个爱哭的、叛逆的,时常沮丧哟普不是阳光的女孩的日记却是被一位无亲无故,一无所有的心灵饱受创伤的父亲出版的。很难想象他当时的心情。可怜的皮姆看到这一篇篇日记时,也一定禁不住潸然泪下吧。当安妮写完8月14日的日记是,她的心情已应该还算不错吧,真希望那是一切的结束,但现实总要进行下去,在贝尔根─贝尔森的凄风冷雨中所发生的一切真让人不愿意去现象。

  这就是悲剧,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算了,我还是选择逃避吧,我宁愿成为皮特,和安妮在那个湖南的阁楼上度过一个炮声隆隆的夜晚。

【《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使安妮 -《安妮日记》读后感02-22

《安妮日记》读后感06-23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06-18

安妮日记的读后感01-18

安妮日记读后感05-22

《安妮日记》读后感02-22

安妮日记读后感02-23

安妮日记读后感01-12

安妮日记读后感06-10

《安妮日记》读后感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