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读后感

时间:2021-01-14 17:57:28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故事新编》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1

  《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这些故事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是《铸剑》。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眉间尺的人,当时的皇上给了他父亲一块铁,那种铁很不一般。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最好的铸剑师,所以皇上叫他来做剑。

  眉间尺的父亲用自己的汗水,经过多年才把剑做出来。一共有两把剑:一把是雄剑。一把是雌剑。而他的父亲拿着雌剑给皇上,他知道如果交给了皇上必定会把他杀死,因为这样皇上就没人能再造一把一模一样厉害的剑了。

  当天他的父亲走了,走之前父亲告诉眉间尺,你要拿这把青剑来给我报仇。他父亲说的这把青剑就是雄剑。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准备去报仇。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你是打不过皇上的,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你报仇,但是有两样东西必须要,那就是你的头和青剑。

  他信任了这个人,就把自己的头和青剑给了他。之后那个人把头给皇上看还说他要用煮尸,皇上同了。

  第二天,那个人就把眉间尺的头丢进去煮后,又叫皇上来看。在看的时候,那个人趁皇上不注意把皇上的头也砍到了锅里。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

  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

  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故事新编》读后感2

  因为读《穆斯林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子开始的,读这本书时书中提到了什么书就找来读)。

  故事都比较短,找到稍微长一点的空闲时间就能读一篇,到现在共读了四篇:《起死》、《奔月》、《铸剑》、《补天》。为鲁迅先生幽默诙谐的文笔所折服(以前做学生时没感觉到,对鲁迅的文章有点抵触,大概是因为要考试、要分析文章思想的缘故吧)。

  先生将古人古事写得风趣幽默,能够弯弓射九日的后羿因为没有打到嫦娥爱吃的野味而在妻子面前怯怯的,陪着笑脸;庄子行路途中非要弄清楚路边骷髅是怎么死的,叫司命大神为骷髅“复形、还肉、活转来”,结果是已经死了五百年的了,搞得自己不得脱身,也不知让那活转来的骷髅该怎么办……

  先生又将耳熟能详的传说写得活灵活现,又匪夷所思。读了先生的叙述才知女娲娘娘是真正顶天立地的女子,累了就将头靠在高山上头发搭在山顶上;因补天(被共工撞不周山而裂的)耗尽所有精气神而死,整支队伍在其肚皮上扎寨;为了点燃芦柴堆(用来融化补天用的石头的)随手从昆仑山上燃烧的森林大火中取了一株大树做火种。

  而脱离了身体几日的头仍能做出表情,会唱歌,在沸水中还会舞蹈,会攻击自己仇敌的头,让人读来感觉奇特荒诞,但又感觉有那么点可信,就应该那样。

  在《铸剑》中还写了古时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信任,所谓的一诺千金。眉间尺未能为父(干将)报仇即遭国王防备捉拿,一从未谋面的黑色人说“我能替你报仇”,眉间尺就将自己的头颅亲自割下和锋利的雄剑一起交给了黑色人。可见当时的人之间的信任是超出我们今天的人的理解能力的,令今人汗颜。

《故事新编》读后感3

  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故事新编的幽默(幽默似乎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的共性)。我觉得故事新编中的幽默主要来自于古今结合,有语言上的结合,也有内容上的结合,想必这正是“新编”的魅力所在。如《补天》一节中,女娲听着那些小人儿的官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奔月》中,后羿与嫦娥天天吃着乌鸦炸酱面。《采薇》中的钟表仿佛早已全用烙饼的个数来代替,“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大约过了烙好一百零三四张大饼的工夫”,忍俊不禁。

  看了一遍《故事新编》,发现不少篇幅中出现了死亡的描写,分别是《补天》、《采薇》和《眉间尺》,占了我看的六分之三(《起死》一篇为剧本模式,我没看,《理水》一篇则未收入我所看的版本内)。而这三篇中,每一篇都有好人和坏人出现,《补天》中的女娲和愚昧无知的人类,《采集》中的伯夷叔齐与性恶的人们,《眉间尺》中的黑衣人、眉间尺与国王,都构成了对比。可能是鲁迅用来讽刺他所在的时代的那些阻碍时代进步的人的吧。女娲拯救大地,到头来却是在被误解的荒古的气氛中默默死去了。眉间尺则是痛快地报了仇,但似乎新编的力度不甚大。《采薇》读着感觉是最有深度的,“不食周粟”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早已是一对辩论的课题,当事人在左右为难之际,用最简单也是最无助的死得到了两全。如主角伯夷所说的,“近来的烙饼,一天一天地小下去了,看来确也像要出事。”最终也出了事。

  《奔月》中让人印象较深的一编,看到嫦娥奔月去了以后翻回前面看到嫦娥说的一句话:“你不能走得更远一点的么?”让人不禁猜测嫦娥美人是否早的预谋。看到最后后羿对着月亮射`了三箭,终于发现,这毕竟还是一个战士,他的肉体里还涌着战士的血液。但他老了,“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堕落。”“这一瞬间,使人仿佛想见他当年射日的雄姿。”廉颇老矣,这历来是让人感到惆怅的,一种对时间的恐惧感。奔月奔到最后终于也来了点起伏,写此文时尚在1926年十二月,离鲁迅逝世还有十年。

  《出关》写的很有意思,老子的人物很鲜明。跟《补天》中一样的,也出现了两类人言语不通的情况。《非攻》感觉基本上就是翻译了一下,看着没什么意思 。

《故事新编》读后感4

  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

《故事新编》读后感5

  读完故事新编,我感觉鲁迅是一个颇有幽默感的人,他吧一些神话与现实结合起来,变得更接近民众。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体现鲁迅幽默感的是奔月中,乌鸦的炸酱面,这一出现让我想起了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当灰太狼抓不到杨时,灰太狼哄她的老婆,说抓了青蛙,做清蒸蛙肉吃,没抓到羊,于是平底锅就扔过来了,而奔月中乌鸦的炸酱面是后羿射不到猎物,只收获了一只乌鸦而得到的回应是自然是老婆嫦娥的不满。后羿是有柔情,稳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说是后羿看到侧卧在床上的嫦娥,看着自己媳妇如此漂亮的眼睛眉毛,后羿不忍心让媳妇受苦,心一横,明天远途跋涉找了无,读到这里,我感动于后羿的柔情,侠骨中充满柔情,真好,先不讨论结果怎样,单是这份爱,就很重。但现实有时很残酷的,最终嫦娥是离开了后羿,很令人惋惜的一个结局。曾经看过一个广告,广告的好像是韩国的矿泉水,男生追求理想的爱情,女生追求现实的爱情,最终来个男人在残酷的现实中没能在一起。我不清楚自己的爱情观怎样,追求理想的爱情还是现实的爱情。但我很清楚的是,爱情不是绝对的理想化,也不是绝对的现实化,真正的爱情需以理想的爱情心经营现实的爱情,以爱情头脑用爱情手脚营造美满家庭。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铸剑了,铸剑这一神话故事传说是第一次听说,读过之后我很是害怕,也说不说上是特别害怕,就是可以说印象很深吧。眉间尺是一个心太软的复仇者,为父报仇,却一次次地错时集汇,而一个突然冒出的人,暂时叫他怪人吧,怪人果断地替他作决定,故事的结局是三人都头落于沸水中,在沸水中的那段描写挺让人佩服鲁迅的想象力的。

  鲁迅肯定了解并收集了很多关于古代的神话故事,不然他不会运用这下神话故事如此自如。鲁迅曾建议民众看中国以外的书籍,现代人大多都曲解了,而我恰恰认为这只是由于那时那地那情况所决定的,并不能普及到今天,普及到全民。古代的东西鲁迅学精了,我们中文系的也要好好学。

《故事新编》读后感6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大部分是根据老故事改编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力强,历来都是讽刺文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而且带钩刺的弓驽,直刺敌人的心脏。一直以来,鲁迅先生都以大文豪的高大形象耸立在每一个年青学子的偶像位置,但是自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根据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故事改写而成的。有些文章,例如《铸剑》,便是改自《干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评心而论,改写是成功的。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生动,也更吸引人了。但是,《奔月》却是令人(或许只是我)大倒胃口。《奔月》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月”。在《奔月》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日大英雄塑造成整天怕老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大美女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人意、不理解丈夫,而且泼劲十足的妇人——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女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而守护在爱人身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无能而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里,我真有一些鄙弃这位享誉几十年的大文学家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大胆而美好的愿望。可鲁迅先生的《奔月》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

  这就是我对《故事新编》的肤浅认识。或许有人会对我大加鞭挞,指责我对大人物的不敬,但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是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了,敬请前辈学人也以同样的心态来讨伐我。

《故事新编》读后感7

  这种堪称“古今杂糅”的手法将中国传统中的圣人、英雄彻底“人化”,通俗地说,就是将伟人生活化。它已抛弃了对英雄作无尽讴歌的传统,转而揭露起高贵的人物被世俗牵绊的事实。在和传统逆向的思考中,描绘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戏说衣冠楚楚者,一语道破作者所要表达的荒诞。比方说《奔月》中曾经的射日英雄对妻子百般听从,不顾劳累,只为满足时常无理取闹的嫦娥对于肉食的渴望。从一个英雄式后羿,到俱内的丈夫,最后在被视如己出的徒弟背叛,往日疼爱有加的妻子的离弃后,又重新消逝在琐屑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半传说半想象的刻意安排,在荒诞中对现实中的种种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像是诉说着昔日的“战士”失去对手后的无可着落与逐渐没落的趋势。相信,“骨子里仍藏着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是对于先生历时20xx年的最后的创作的最恰当的评价。虽然先生自己在《序言》中说到对《补天》后半段油滑的写作表示否定,但不得不指出作为试验性的创作,这种误区是很容易踏入的,因为对于“丑角”的插科打诨,“度”的把握实在重要的很,毕竟多一份则腻,少一份则无味。可惜在先生意识到时,上天却决绝地带走了一代文学巨豪,将这份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作为为了忘却先生的纪念。

  其次,虽然知道先生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学,认为那是戕害心灵的玩意,但若是没有被先生视为污垢的传统文学,像《故事新编》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该也只是化于天地之无形了。所以当今国学的兴起,看来也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存在即合理”,或糟粕,或精华,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只需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不至于像鲁迅先生担心的那样被“黑洞”所吞噬,但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谓有待磨练,而像先生那样将其活用,更是任重而道远。

【《故事新编》读后感】相关文章:

《故事新编》读后感6篇02-21

《故事新编》读后感(6篇)02-21

故事新编读后感(精选18篇)06-10

故事新编读后感(精选16篇)02-23

故事新编读后感--孙亚非09-17

狼故事新编 -作文01-01

故事新编作文03-11

故事新编单元作文11-27

故事新编读后感(通用12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