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声告别》有感

时间:2021-07-28 09:27:41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无声告别》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无声告别》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无声告别》有感

  八月挖了一个坑,晒了一部已经看完的书《无声告白》,转眼八月一去不复返,九月也流逝了一周,再不填的话,这个坑估计会变成天坑了。

  《无声告白》这本书看完给我最大的震撼和反思还是关于孩子的教育。

  一个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突然溺水身亡了。是意外?是谋杀?还是自杀?我揪着一颗忐忑的心,如福尔摩斯声临其境一般地想找寻可能的线索。

  其实作者很早就给了答案:根源在父母。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而他的父亲却最想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于是父母在这个最受宠爱,某些方面最像自己的孩子身上,倾注了最热切的期望—实现父母未曾实现的梦想。玛丽琳的母亲为她设计的人生轨迹:丈夫、孩子、房子。玛丽琳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女医生。可是最后她却活成了母亲的模样,围着厨房和家庭的琐事打转。女儿出生后,玛丽琳将期望放在了女儿身上,竭力培养女儿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而莉迪亚自始最终爱的根本不是医学,而是妈妈。她小心翼翼的守护离开后又回来留在身边的妈妈,像捧着易碎的琉璃。于是她委曲求全,迎合着父母,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她的灵魂无法安放在小小的身体里,与其说她是溺水身亡的,还不如说是父母沉重的爱和枷锁,让她很早就窒息而去了。

  我原以为只有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实际上天下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同一款,毕竟在物竞天择生者生存的进化环境中,期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也是人类基因需要延续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意愿。而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父母不自觉地又控制了孩子的思维和部分人生。

  当然小说中父母的处境也受社会的大环境影响,比如性别和种族的歧视。为了生存,我们只得磨平身上的菱角,变成再也没有特色的圆润石头,融入社会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或许等到孩子出生时,我们在满心欢喜的同时,又冒出那个已经破灭了的希望:将孩子培养成自己曾经期望的样子。

  但是意愿归意愿,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TA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如卡里·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中的那首《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所描叙的一样: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源于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和你在一起/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可给予你的思想。

  扪心自问,看着孩子出生,慢慢地长大,对TA们没有一点期望的父母,要么是不负责任,要么是自欺欺人。女儿出生的时候,我期盼她聪明独立,知性。儿子出生的时候,我期盼他勇敢有担当,博学。但是能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真的就像种下一颗种子。而生命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种子。我们的`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是颗什么样的种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颗果树种子,你能期待TA成长为松柏树那样伟岸吗?如果父母期待自己孩子是颗引人注目的牡丹花种子,也许孩子实际是颗带刺的仙人掌种子,那怎么办呢?所以书的封面赫然印着一句忠告: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找到真正的自己并不容易。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书中的孩子莉迪亚,因为母亲离家出走,她便放弃了成为自己,努力活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从而获得了父母更多的爱,维系了父母的婚姻和家的稳定。然而父母这份沉重的爱就如系在她脖子上的项链,勒得她透不过气来。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是这爱并不纯粹,总是参杂着诸多的意愿甚至如同投资长期产品,期待获得回报。这些回报也许是精神上的,也许是物质上的。这样长大的孩子,如果某一天TA发现根本做不到父母所期待中的样子,TA一定会恐惧和痛苦,甚至会自暴自弃。

  在《无声告别》这本书里我似乎从玛丽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总是在女儿耳边唠叨:宝贝,你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啊。哪怕那时她才四岁多一点。实际上这句话是来自我的一个英语老师,他曾对着迷茫的我们说:只要多优秀一点点,你就发现你所处的境遇是完全不同的。我记住并朝着这句话的方向努力,受益于这句话变成了比昨天好一点点的自己。但是孩子的教育并不遵循适合父母的固有信条。也许站在孩子的立场,她会在心里想:“怎样才算是妈妈所说的优秀呢?是考取品牌大学吗?是拥有很多钱吗?是有漂亮的大房子吗?如果不能实现这些,是不是我不够优秀,妈妈还会那么爱我吗?”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不论TA成为什么样的人,平凡或伟大,父母都爱TA如初。

  《无声告别》作者在书中想探讨的也许并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因为家庭的悲剧有时也是社会大环境的隐射。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个美国长大的华裔二代,算得上才华横溢,可是得不到主流社会上的好职位,甚至得不到白人岳母的认可,因为肤色和偏见。

  父母的不幸总是不自觉地会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就如特雷弗·诺亚写的《天生有罪》一样,在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非,甚至黑人和白人结合,连同生下的小孩都是有罪的。然而《天生有罪》中的母亲比《无声告别》中的父亲似乎更有勇气。詹姆斯对不公采取的是妥协和容忍,甚至和玛丽琳结婚都还有另一层目的。然而特雷弗的母亲不仅在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非,生下了一个混血小孩,甚至她还让特雷弗相信,世界是他的,他可以为自己发声,他的想法和决定都很重要。

  所以父母日常的言行,也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思维和行动。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最大的参照物和榜样便是父母及身边的人。父母的影响力估计占到80%以上的作用。所以在教育和期待孩子的时候,父母首先需要反省和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人生。如果你想孩子不被命运束缚,如果你真的期待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你自己先挑战命运,变成一对能让孩子认可的,可以影响孩子正能量品质和潜能的父母。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盲目的攀比,更不是父母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当与孩子共从容,耐心的观察并了解孩子。如果孩子是一颗果树种子,就用适合的养料浇灌TA,助TA开花结果,让他成为一棵有用的果树。如果TA是一颗只开花的花树种子,那就欣赏TA一树的花开,不必为TA不能挂果而徒增烦恼。

  一个不活在他人期待中的孩子,一个可以找到自我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温暖而有力量的人。纵使一生平凡,那也会更快乐些吧。

【读《无声告别》有感】相关文章:

无声的鼓励----读《唯一的听众》有感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01-01

读《骆驼》有感03-08

读伤逝有感02-15

读《伤逝》有感02-15

读《鲸》有感04-03

读《秘密》有感03-07

读《丰碑》有感01-29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网》有感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