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时间:2021-10-01 15:19:41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目送》有感汇编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目送》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目送》有感汇编15篇

读《目送》有感1

  第一次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就被它大气内敛的外观吸引了。看到书面的书夹用黑色线条画了一个妇女送孩子的背影,让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翻开书的第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想这本书应该充满了亲情与温暖。这本书共七十三篇散文,写儿子的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书中充满了美丽,忧伤与爱6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让我感触最深,可能是这本书里我理解最透彻的一篇了。

  其中一个场景:她的爸爸用廉价小货车送她去大学报道,而她爸爸并没有送作者到正门口,只是送到了一个侧门的窄巷边,在临走时,爸爸向作者道歉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看到这我的脑中似乎浮现了一个被生活所磨砺的老人因为怕孩子会丢脸而懊恼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软的地方好像被击中了——酸酸涩涩,不是特别疼,但让我有点呼吸困难。从这个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她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我们,每次外出时看着她发着带有错别字的关心短信,我的心中总蔓延着一种如藤蔓紧绕般的幸福。我跟她唯一的一张合照,不怎么花哨。照片中,我站着,而她的背靠着我,当时我心里想的是,等我以后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时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样,把自己有些驼了的背毫无保留的靠着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书中她看着她儿子华安离开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恋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们走,让他们自己在伤痕挫折中长大。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或许以现在的我理解不了这本书的内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经受过人生对我的磨练之后,再回到看这本书,我想我就会明白:“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说。”

读《目送》有感2

  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龙应台目送着他的背影。他做交换生时,龙应台又目送他的背影。她一次次目送孩子长大。龙应台又曾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目送着父亲在殡仪馆中化为灰烬。渐渐得,她明白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现在,我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可能体会不了目送的深意。但是那些目送自己亲人和亲人目送自己的瞬间一定会经历。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上学,我总是在关上单元门后才听到自己家门关的声音。我们的一生,被父母目送着,或许有一天,父母会被我们目送着。或许被目送的人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他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的存在着。

读《目送》有感3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才发现她老了。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鄙夷她像个小孩。

  她看着我,微笑了。因为我们谈论爱情。

  我与龙应台或许就是拿着相同的车票的人,她在车头,我在车尾,我们欣赏着同一片风景,同样,大片的麦田,所以她的语言,才会勾起我对每一朵花的回忆,每一株草的回忆——

  眼神总是似曾相识。不久前的旅行,去苏州,我望着母亲的背景,弯曲的背脊,深厚的妆容依旧掩不住她暗淡的眼睛。第二天清晨,母亲便说腰疼,拧巴着脸,扶着腰,我站在酒店门口,也不敢迈进去,只见一双手拽着我走,回头,她的背影蜷缩着身子,像一只受伤的刺猬,那一般宽大的睡衣,松松垮垮地挂在她身上,露出凹凸不平的骨骼,深情地望着我。突然想到了那句“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难能可贵的是我看见了母亲目送我的目光,我竟难以想象我会往回走,走着同一段路,走着不同的心情,我相信华飞他也会如此。

  连言语都那么惊人相似。“朱柳妍,你说这个是什么吃得呀?”酒店的自助早餐让母亲亢奋地晃到我身边,她天生的亮嗓,引来了目光,她却俨然不知,真真像个小孩子一样,用手指捏了捏饼干,顿时,奇怪而又鄙夷的目光袭来。“你不要动它那。”“有什么关系呀?”我白了白眼,绕开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向别处。我猛然想起,《十七岁》中华飞也会怪他的母亲“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我停下了脚步,发现我与华飞一样,一样长大了,嫌母亲丢脸,却不明白母亲的心,不明白母亲的感受。

  还有谈论爱情时,我俩骑着双人自行车漫步在岛屿上,右边是母亲,左边是大山大海大片的天空。也便如此,嘴里不觉冒出“以后我跟自己的老公也来这。”妈妈瞪大眼睛,我尴尬地笑了笑说:“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她静默几秒问我:“以后女儿想找什么样的老公呀?”“又高又帅又有钱的,传说中的高富帅。”我摆了摆手臂,大声的笑,她也跟着笑。我脑海中浮现《爱情》中华飞小声地回复:“妈,拜托,我才十七岁,不要教我这么多黑暗好不好?德文老师跟你一样,都不相信爱情,我才十七岁,我总得相信点什么吧!”我渐渐明白,龙应台和母亲一样,不舍着她的儿女,她曾经幸福的所有来源。

  我才明白,才知道,我与母亲或华安与龙应台,发生了多少事,经历了多少人。当我去看、去听,我想回报万千事物,我想感慨万千生命,我想拥抱曾经的回忆。有太多的回味、后悔,思念,都在这本书像放电影,一丝一点地想起。

  于此不能的,我们用相同的车票,回程过往,才有如此之爱,才有如此之反悔,我难以想象生命与生活,赋予我多少感情。

读《目送》有感4

  9月是开学季,为了第一天的幼儿园开学,用半年的时间亲子陪读绘本,不成熟的妈妈与稚嫩的女儿总是在绘本故事中憧憬这一天的到来。9月1日那天我们开开心心地走到门口,一路说笑,我以为这一切就这么顺利。当老师真正从手里接过孩子牵着她走进学校,我望着她的背影,挂在脸上的是微笑,涌上心来的酸楚。

  我总安慰自己: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她手上系了一根线,她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处总有这么熟悉的一幕,每次回姥姥家,临别的时候总会看见姥姥一脸不舍的神情,那时的我总觉得姥姥从屋里送到门外又送到路口好麻烦。内心会想,过段时间我就会回来,送这么远干什么。如今慢慢地明白深爱你的人会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我千万次的回头,姥姥还会一直目送着我离开,哪怕我已经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当我们渐渐长大,做儿女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我们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目送》中经典: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5

  这本书是在18年的10月份买的,同时买的还有《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买回来的一个月之内就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一直拖到19年才开始看,读完大概用了两周的时间。至于当时搁置的原因,可能当时对小说更感兴趣,可能当时不喜欢这种里面带有插图的书,也可能当时《追风筝的人》看完之后太令人难受......总之就是一直拖到了19年4月份才开始,至于开始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身边朋友的影响吧。

  可能跟读书时的环境以及自己的读书时的状态有关,有些地方可能就是走马观花的过了,年纪大了,读完记住的东西很少,今天决定写读后感,发现竟然没有太多能写出来的内容,只能挑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了。

  整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故事构成的,这一点我很喜欢,读起来不会觉得太累,很快就结束一个故事,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什么都没有记住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写到了父亲逝世,母亲老去,儿子成长,兄弟重逢和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写的大多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正是这些小事让人感动。从作者目送儿子上学写到目送儿子长到十七岁,开始嫌自己的母亲像个没见过世面小孩,也从父亲目送自己上学写到自己目送父亲永远的离开。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关于自己父亲逝世和母亲年老的一些感受,感觉这一部分是全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也是目送的最后“一程”了吧,每一小节都是以电话通话的方式开头的,从作者与父亲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离去的不舍和伤痛。

读《目送》有感6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目送》。

  作者是台湾作家龙应台,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她儿子华安对作者从依靠到冷落,写母亲的苍老,父亲的病逝。我边读,边细细品味着文字,文字没有华丽的包装,却很真实。用像涓涓细流般浸透读者的心,细腻的笔调道出了每个家庭都会上演的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百般依赖,父母也对孩子宠爱有佳。但长大后,就独立了,勉强接受母亲的深情。而作为母亲,这个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母亲在目送孩子时,也是在经历漫长的等候,等候孩子回头看自己一眼,等孩子说一声再见。但孩子永远有自己做不完的事情,玩,上学,交朋友……他们觉得跟母亲告别就是浪费时间,母亲却还一直等待着,盼望着他的回头一瞥。可是,没有用。

  就像文中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在生活中呢?母亲在默默之中为我们做了很多。而我好像一直在跟她作对。

  比如在数学这个问题上,我对数学一窍不通,而妈妈非要让我学好它,说自己当年数学学的好之类的,为此,我们经常在晚上吵架,原因就是她讲的题我听不懂,就这样一晚晚把妈妈的发丝催白了。

  看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成熟之中,父母也在一天天苍老,父母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也许我们现在没有什么感觉。

  我在脑子里想:不要等花枯黄了再去浇水,不要等湖干涸了才懂得水的珍贵,不要等父母躺在病床上才知道孝敬。

  我要开始孝敬父母了,现在——还不晚。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慢慢意识到我的成长,意味着与父母不可抗拒的分离。对于女孩子来说,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保护自己。不让父母担心。

  我们与父母有缘分,世上家庭这么多,为什么我降生在这个家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仔细想想,上学放学……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目送。目送的喜,目送的悲,都是唤醒成长不可缺失的部分。我每天经历目送,又在目送中成长。对于我《目送》和目送都弥足珍贵。

读《目送》有感7

  一直以来,我对失败这个词都有一种厌恶,也有些害怕失败。可是就在今天,有一篇却告诉我人生的修行是失败。于是,感到惊讶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慢慢的,对失败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那篇是《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里的一篇,题目叫作《跌倒‐‐寄》(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之类的)主要讲了作者由一个十五岁的学生的自杀,再到对的安慰、鼓舞、亦或者是开导(我估计那时肯定刚刚经历过一次失败),告诉和读者:失败,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人不可能不失败,它是我们每个人必定经历的考验,不然,又怎能叫做人生的修行?但是,我们可以少失败,因为人们只会把鲜花与赞扬送给成功者。而且,一旦你承受不了失败,那么只会更让人瞧不起。但是当你经受住了失败,你会发现,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如这篇里所说的一样,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样承受失败,走出失败。我们只能自己在黑暗里挣扎,在痛苦中破蛹成蝶。也正是如此,每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都是巨大的.成长、飞跃。

  承受住了失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总结失败的理由,鼓起勇气继续前进。失败会使我们进行沉淀,得到升华,这才是每一次失败的巨大收获。这时候,它只是磨刀石,也是成功之母。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够承受得了失败的基础上。

  失败是一把双面刃,一但我们承受不了失败,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成长的路都太顺利了,基本不见一点风雨坎坷。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失败击溃,开始怀疑自己,而且我们往往都不能从失败的痛苦中自拔。

  我认为,想要承受失败,那么他一定要是一个乐观开朗、自信的人,性格也一定不能太极端,或者是平时就不自信的人。

  所以说,我们也不必害怕失败,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你人生的修行!

读《目送》有感8

  寂静的夜,在你光芒闪烁的地方,萤火虫静静散发微弱而温暖的光芒。萤火之光不是为了点亮整个星空,只要默默围绕光源,注释着他就已足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轻轻翻开《目送》,淡淡的字迹,暗暗的忧伤,又带着那一丝丝的期盼。字里行间流露的又是一份无奈。看着儿子一次次成长,一点点成熟,一步步离你远去,你却无法挽留,只能目送着任凭他独自离去,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他却没有,一次也没有。你就像只萤火虫,静静守护着那束光源。

  那抹忽隐忽现的光芒,似乎照亮一个被我遗忘的角落。紧紧握着手机,就像往常一样一个一个点开分组,呆呆地望着每一个或明或暗头像,静静的等待着。也不知是从何时起,习惯了每天点开个性签名,写下自己的心情。明知我的头像永远带着一个黄色的圈中两道横线。一直地隐身,每天盼望着,有人能发现隐身中的我。看着每一个闪亮的头像却从不跳动,一股抹不去的忧伤深深藏在心中。独自躲在房间的角落,暗暗伤心。禁闭的门,悄悄的露出一丝光芒。一声小心的询问:“睡了吗?”为什么是她。妈,她来干什么。偷偷抹去残留脸上的泪水。也不开灯,慢慢坐了起来,恢复成原来的冷漠,轻声道:“什么事。”母亲眼中似乎有丝晶莹,低吟道:“怎么同学又不在嘛。”心中猛然一颤,她,怎么知道。一想却又只剩一声苦笑:原来我一直期盼的,等待的,远在网络所谓的朋友,不曾在我伤心难过时关心过我。而只有我最讨厌,无视的,也是我身边的却是最亲的我的亲人。她们却是永远关心着我的。透过窗,玻璃的反射,那一丝忽隐忽现的光芒闪烁着。母亲的眼不曾移开过我的身影。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原封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从来都不会不关注你,只是他们像萤火虫般,散发着光却若隐若现,但他们却永远环绕着那光源,一直静静凝望着。也许时间会改变,年龄会改变,但不变的是那永远坏绕着的荧光,不管的是父母对你的爱。

  不变的荧光,不变的注视,不变的是爱。

读《目送》有感9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10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龙应台在目送儿子独自乘公交的背影,目送儿子上飞机时的背影,目送父亲离开人世等等之后写下如此感叹。

  的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逐渐变化。龙应台看到儿子长大后不愿再让她接送,独自去乘公交车,就算坐她的车也不愿与她交流时,她可能有过悲伤。在看儿子踏上出国的飞机,内心充满不舍时,只看到儿子不曾回头的背影。作为一个母亲,在欣慰儿子逐渐长大、逐渐成熟时,也会对儿子和她渐渐疏远的关系感到难过。

  而作者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她的成长、结婚生子,和父亲的关系和感情交流也变得疏远和稀少起来。在父亲生重病之时,她抛下所有事务来照顾父亲,最后,站在雨中目送父亲的棺木被缓缓推走,她深深地凝望,想要记住这最后一次的目送……她是否后悔未曾多抽些时间来陪伴父亲?

  作者的感情复杂而浓烈,像一坛老酒,沉淀于她笔下的文字。可能我对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可能我的感受也显得浅薄,但我读完文章后,内心充满伤感,也想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对于这个年龄的我们来说,与父母之间发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但是,这些不应该影响到我们的情感交流。可能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可能视野都变得不一样,但我们能否与父母携手共进而不是一人向前,让父母留在原地,用他们那可能已经开始老花的眼睛目送我们的背影?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对父女在比赛游泳。父亲刻意让着年幼的女儿。快上岸时,父亲猛地向前一冲,打算提前上岸,却在无意间瞥见一块木头从上游漂来,正接近稍显落后的女儿。父亲连忙调转方向将木头推向别处,然后看着先上岸的女儿兴奋的笑容,父亲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那时我就在想,也许我们的父母也和这位父亲一样,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地为我们挡下伤害,让我们可以游得更远。

  所以,当我们长大后,拼搏出自己的事业时,不要忘记父母,不要让他们目送你远去,不要让他们感到你的疏远。让我们与父母携手共进,回报给他们更多的爱与关怀,不要让他们在一次次目送中黯然,在一次次等待中心酸。

  当父母为你送行时,多回一回头,挥挥手,当有时间时,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这样,他们就不会太难过;这样,他们目送的只是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变大,而不是感情变得疏远。

读《目送》有感11

  一卷《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落下泪来。落泪,并不只是为书中感人的亲情描写,更是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人生窘境。人生途中,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会令人猝不及防而狼狈不堪,有时会令人倍感苍凉而无言以对。龙应台老师的文字自有深情,笔触很淡,语言朴实简洁,读起来让人悲怆不已。

  人类社会的关系主要还是靠亲情来维系。我从小就感觉自己是个特别缺爱的孩子,小时候,我都是由哥哥带大,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哥哥就像家长一样要把我送到幼儿园门口,每次看着哥哥离开的背影消失在学校围墙的拐角,我都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最可怜的孩子了!因为我看到其他小孩都是由爸爸或妈妈接送的呀,我的心里酸酸的,想着,我的爸爸妈妈怎么就这么忙呢?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小学五年级的那个夏天,放假后,学校的学生像发疯了似的,潮水般拼命地涌向校门口,校门口到处都是接送的车辆,刺耳的喇叭声回荡着整个校园上空。爸爸妈妈依然没来接我,他们总有干不完的活和加不完的班,看到别人像是赴宴般欢天喜地地离开,我有些酸楚,心里凉飕飕的,尽管时节已经是盛夏。就在学校围墙的拐角处,我看到了我的爸爸,胡子拉渣,穿着一件油迹斑斑的工作服,略显邋遢。柏油路被太阳炙烤得光亮,一阵阵热浪熏得我差点窒息。

  爸爸已经等了我两个多小时了!一霎间,我全明白,我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没办法来接送我,明白爸爸为什么会在围墙的拐角等我。我的泪水禁不住又流了下来。

  人生途中,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会令人猝不及防而狼狈不堪,有时会令人倍感苍凉而无言以对。但是,有了亲情的温暖,你的目光是坚毅的,你的信念是笃定的,你的内心却是强大的。再坎坷的路也会变得坦途和宽阔!

读《目送》有感12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渐渐地,渐渐地,我们走过了幼儿园,走过了小学,现在也即将走过初中。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人,认识一些人,错过一些人。即使这些人对我们很重要,却也只能看着他们离开,徒留自己在原地百感交集……

  小学时,爸妈出门做生意。在一个雾气朦胧的早晨,我和爷爷奶奶一起送爸妈去车站。时间还没到,我们便在候车室坐了一会儿,气氛很是沉闷。之前在家中,当我得知爸妈要出远门,就固执地不肯和他们说一句话。

  直至临行前,妈妈蹲下来抱着我说:“女儿,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到后来已经泣不成声了。我倔强地扭过头,不去看妈妈那泪眼婆娑的脸。可是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出来,待风一吹,凉入心底。

  爸妈拖着行李箱走了。我看着他们的背影,忍不住跑上前去抱着妈妈,近乎哀求地嘟囔着:“妈妈,不要走,不要走,好不好?”妈妈轻轻地拭去我的眼泪,红着眼圈,哽咽地说着:“傻孩子,哭什么。我们又不是回来了。你这样叫我怎么放心啊?”我吸着鼻子,点点头,已说不出话。

  在司机的催促下,爸妈上了车,在窗边坐下。我在外使劲摇着手,让他们放心。

  我站在那,看着绝尘而去的车子,自心底泛起一阵酸涩。最终车子消失在远方的一片云雾中。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没有,一次都没有!难道我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回报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他们在无尽的心酸中度过吗?

  生活是由一次次目送拼凑而成的,唯有在一次次目送中成长,我们才能学会如何去珍惜。

读《目送》有感13

  7月12日黄昏,读完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当即在微信里记录以下文字:“卒读龙应台散文《目送》,许多生命的回应在文字里起伏。抬眼间,书房‘落日熔金’。起身窗前,山色黛青,幽篁冷翠,禾田丰盈。”

  《目送》的内容涉及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但最能打动我的是作者对老母亲情感世界的探触和关怀,每每对照,每每感慨,不能自已。

  其中有一篇叫《回家》的,因为母亲岁数大了,神志恍惚得很,搞不清现在的时间和空间,常常穿越在旧时的生活场景。作者说:“母亲的回家,不是现在居住的地方,而是对过去的回忆。”目行此处,我几乎流下泪来。

  我的母亲年过80,身体状况、言行举止与文中的母亲尤为相似。47岁的我工作忙、身体瘦弱,常常在“子欲养而亲不待”与精力不济之间矛盾、徘徊、挣扎,对于“孝顺”二字做起来难免粗枝大叶。对照作者的善良、慈悲、孝顺,我为自己的不尽责而羞愧,同时对她陪伴母亲的无微不至而肃然起敬,她是怎么做到的?!

  书是好东西,在无意间,迷途的羔羊逢上了向导。龙应台用她的文字让我看清了行孝途中的自己,真的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满满的正能量!

  7月13日下午三点过,我在书房整理学校的文稿。妈妈不声不响走到楼上,出现在我的书桌前。我抬头,有点意外地问:“妈妈,你来做啥子?”妈妈笑了,像个孩子漫无目的地闲游,突然被长辈问起,略不好意思的样子,说:”你好久都没来看我了。我在家耍得没劲,看到公交车过路,就上车了,到你这儿来坐一会儿。”我笑着说:“妈妈,昨天我还到广福做饭给你吃啦。”妈回答:“真的呀,我怎么一点都没印象了。”然后,她走到临窗的椅子上坐下。瞬间,我发现妈妈一直黑多白少的头发全白了,我立马起身到她面前看脑后的头发,还好,依然青多白少,只是额前和两鬓的白完了。可是那张脸已经老得不像样子:沟壑纵横,色斑遍布,皮茧点缀,而且明显地瘦了。短短半年时间,是什么让她如此焦虑?我想,是担心被子女抛弃的恐惧感吧。

  蓦然,我才意识到妈妈的话越来越少。细细想来,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她高兴地告诉我们她自以为是的新闻;很久没有听到她说“我要……我要……”。从她屡屡欲言又止的情态我似乎读出了一个意思:你们各有各的事,我说出来又什么用呢,我早成多余的人了。

  人老了,吃得好坏、穿得好坏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人的陪伴。我都不知道这半年多来妈妈的孤独感憋在心里有多么强烈,才会常常打通电话后说:“我说什么呢,我想不起说什么了。”今天,她自己坐车到任市来看我,然后跟我说:“你去做你的事,我到街上转转就回去,好久没到任市来了。”我立马提上包陪妈妈逛街。我右肩挎着包,左手牵着妈妈慢走在大街小巷,耐心地听她说路边的房子、开花的紫荆树……耐心地回答她提出的每个问题,仿佛回到小时候,只是角色互换了一下而已。

  《目送》来得多么及时,它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岁月忽已晚”,忽已晚啊!我们可曾忙里偷闲,去关注那些也曾绚烂但必将老去的生命,并由此而衍生出对生命的感悟,真实而彻骨。我知道,因了《目送》,久违的情绪被点燃了。

读《目送》有感14

  《目送》是龙应台关乎家人的一本书,她谈父母,谈兄弟姐妹,谈朋友,谈子女……龙应台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让我知道人生好像不应该那么狭隘,纵然影视剧里讴歌的爱情感天动地,但似乎人生不应该只剩下爱情,人生之广阔,若是仅仅被一种情感拘束,该是多么的可惜。作者的每一篇文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层层叠加,是需要连贯下去看的。于是,其实有些看似是废话的话,是她预设的情感基调。而看到了最后,那些积累的感情一下子爆发出来,便是“眼泪决堤”。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在乎他们的点点滴滴。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幼时上学,父母目送我们上学去,我们渐渐长大,离家工作,父母目送我们奔赴他乡拼搏去,而后成家立业,父母目送我们走向自己的小家,最后的最后,不过生死有常,父母在我们的目送下去往另一个极乐世界。渐渐地,我们长成了父母的样子,一次又一次地目送我们的子女。这个世界的轮回就在此间的种种的目送中更替。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朱自清《背影》中,他目送着父亲蹒跚着自己略显肥胖的身躯去为他买橘子,本是多么轻易地事情,可是与朱自清以往对于父亲的形象大大的不同,那个负担着一大家子的生计花销,把所有的责任压在自己身上的父亲,那个理应无所不能的父亲,那个还是正当年的父亲,终于在岁月的折磨下倏地老去了。为儿子买完橘子的父亲也需要目送着年轻的朱自清先生自南京去北京读大学,自己的孩子就这样长大了,父亲自然也有他的不舍,可是种种情感只能藏在心里,毕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发展,分离是必然的。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这种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中国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并且将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隐忍情感的融汇在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在当时混乱的世道上,一切的变动分离,我们只能怨,这能默默承受,却没有一丝办法去改变。

  人,得于父母赐之生命,本来就是新的个体开展一段新的旅程,总归是要自己往前走。他们至多只能陪着走一段,将我们渡过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开始无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须知道,这是回不了头的单程旅行。可我们总觉得,好像人生除了这样那样的目送之外,理应与父母有些更加深刻的联系,可是总是迫于各种各样的现实,很多个我们最后什么也没做,只剩下呆呆地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的离去,在最后一次的目送之后,留下了无尽的可惜。

  即使通透如龙应台,也在父亲去世时留下了诸多遗憾,倘若可以的话,她该带父亲回老家山东好好看看,看看父亲自20岁之后就再也没见过,思念入骨的家人邻居,该和父亲好好聊聊当初的抗战岁月,更多地了解父亲这跌宕起伏的一生,该好好陪陪他,带他出去走一走,看看大江河山,不至于最后那段日子那么难熬……该做的事情那么多,龙应台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只有在书中引以为憾。

  而后对于母亲,龙应台似乎就从容多了,“对于母亲,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这便是作者之后的醒悟,她放下工作,专心陪着妈妈,每天一通电话,但凡陪着妈妈,便放下手中的工作,即使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用更多的耐心对待有着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与友人一起探讨该如何给生病的妈妈以最好的关爱。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相信每一颗炽热的心都曾经默默地许下宏愿——在自己衣锦还乡后,定要让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父母住进豪华的房子,日日享受山珍海味。遗憾的是父母总是衰老得那样快。他们大多等不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做子女的所构想的美好愿景还来不及实现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我们则更应该趁着父母健在,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每一天,努力地做些不止目送这么无奈的事情吧。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暂,有着鸿爪雪泥飘萍之末的孱小和飘忽,生命的无常总是让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错过,留下的便是一生的悔恨与无奈。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趁着父母身体康健多尽孝道,也许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许只是几块他们爱吃的点心,也许只是一句贴心的问候,这些东西在父母的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因为不管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人多是吃一堑长一智的,可很多事吃一堑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大到我们终其一生去弥补都不为过,所以看《目送》,读龙应台笔下平淡,日常的故事,从这些日常琐碎的事情中得到感悟,不失为一件美事。

读《目送》有感15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题记

  所谓“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箱地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真正的“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目送向我们叙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她目送着她的儿子一天天地长大,成熟,甚至叛逆,嫌弃她;而作为一个女儿,她也目送着她的母亲一天天地变老,变得不认识她,目送着她的父亲燃烧在殡仪馆中;同时,作为一个“人”,她还目送着世间的一切,应该说是发生在她身边的一切,目送着......

  目送中,让我记忆最深刻是菊花。

  菊花中主要写了一次,菊花的上司中风了,而他的“妻子”决定就让他保持着植物人的样子,菊花看到了这一幕,于是告诉了与她分居的丈夫,再次说要和他签离婚协议书,可她丈夫还是不愿意。回了一句: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不能理解大人们明明不相爱,为何为了个人利益要在一起,不能理解为何要为了个人利益而去“谋杀”一个人的自由,而又为何明明在一起了,确又要因为某件事而分开。我明白世界很残酷,社会很残忍,也明白互利的“爱情”比没有互利的关系的爱情要持久。

  但是,为什么,这个社会为什么要把人变成这样呢?这不就跟封建社会的风气是一样的吗,甚至比封建社会还要差,因为封建社会的女子们攀附的都是朝廷中被皇上重用的大臣,而如今,这样有权有势的人物太多了,所以现在的社会也染上了那种攀附权贵的趋势,仿佛是什么事情,用钱都能解决,但并不是这样的。

  而合上书,想着《目送》中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回想我的十二个春秋我见过的背影:当我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也曾朦胧着泪眼一次次地回头注视父母离开的背影,那时的他们手牵着手爸爸强壮,妈妈瘦小,也常时不时地回头向我挥手。上小学时,我也曾在校车上看着妈妈依依不舍的目光,如今,步入初中,每次进校门,都会头也不回地奔向教室。回家后,也不常跟他们说话。

  这时,我突然感觉到我的父母也许跟龙应台的感受一样。

  以前总是不理解亲人的目送中的深意,但每当我发现父母渐渐老去时,才有那么一丝的不舍,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我们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目送吗?

  如果我们现在还是不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爱,也许有一天,你想目送着他们离开都无法完成了,父母所希望的是什么?不过就是我们多留在他们身边,多和他们聊聊天?所以要多多珍惜和他们一起的时光,因为你会发现,你和他们的相处会越来越少,你们的共同话题也会日益减少,所以,好好珍惜爱你的人。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我从这白纸黑字中读出的目送。

  让我们留给亲人的不再是那么多的背影,而是笑脸,好吗?

【读《目送》有感汇编15篇】相关文章:

【热门】读《目送》有感02-26

读《目送》有感【荐】02-25

读目送有感15篇01-15

读《亡羊补牢》有感汇编15篇01-13

读《围城》有感汇编15篇02-15

读简爱有感汇编15篇01-16

读《活着》有感汇编15篇01-04

读《养花》有感(汇编15篇)12-18

读《论语》有感(汇编15篇)12-16

读《芭蕉》有感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