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2-12-19 10:14:35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推荐】读红楼梦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红楼梦有感1

  《枉凝眉》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书写了多少书中人的悲剧?曹雪芹不仅体现出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庭走向衰败和荣枯,而且从侧面彰显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功名成就,一边是金玉良缘。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人无比凄凉忧伤的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有时似乎至于千里烟雾之中,琢磨不透这里面的一切,书中共900多名人物,而最让我能为其流下辛酸泪的也只有她——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有一段,讲“黛玉葬花”,我阅尽《红楼梦》,却唯独对这一章情有独钟,令我魂牵梦绕。这一段将黛玉的自卑、自尊、自怜展现无遗,尤其是那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着这首诗,我的心仿佛震动了一下,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她与宝玉相爱,却只留下凄苦。本是两对打不散鸳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是天不由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人缘不好,却成为她最大的.绊脚石。所有人都离她远去,不愿搭理她。由此,命运的天平加速倾斜,倾向了城府颇深的薛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使宝玉与黛玉二人错失挚爱。黛玉含泪而终,含恨而去,而宝玉也变得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可悲!

  黛玉的惨剧,正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舆论导致的,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让人伤怀的人物,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还有更多的古代女子和黛玉一样饱受折磨,在苦难中挣扎。”曹雪芹是否也将自己的痛苦寄托在“黛玉”的身上呢?这只是猜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红楼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几本书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2

  开篇自鸿蒙,这一红楼情绵长;开到荼蘼了,这一大梦空悲切。追随那通灵顽石,我读这一部失意事,叹这韶光十里,散的太潦草。

  一叹容华富贵好,可怜宫闱扫。元春为贾府带来了无数圣恩,在传闻中,她是那个正月初一日诞生的富贵女子,生就福瑞,祥气萦绕。后来得入圣眼,一旨青云。不过一次省亲,贾府便斥巨资为她修筑大观园,可谓羡煞旁人。

  可有谁人知,大观园内咏菊赋海棠,她只能在深宫空待明月眠,故里迢迢,音容难面。她一人的寂寞许是成全了贾府的兴盛,可从来天命无常。容华来时凤栖梧桐,一朝春去红颜薄命。便是整个贾府,也只剩个虚架子,散得太轻易。

  思故里,思明月,宫闱深深,梨花寂寞,春色容易晚。富贵由天,生死无常,谁料得恩宠几时长?繁礼束缚了旧时女子,世俗葬送了多少韶华,莫羡宫墙,只羡天伦百姓家。

  二叹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二小姐迎春素来胆怯,观之可亲却总招来嘲弄。她步步迁就,原想求得一夕安稳。然而她既没有咏絮才,也称不上停机德,在一众姐妹中,实在是太过普通。凡事只求周围人收手就好,不敢计较。

  可惜这安稳从不是迁就能换来的,她步步退后,反把一席之地拱手让人,硬是看着忠心护主的司棋离去,硬是看着累金凤被下人去换钱,甚至不敢多说一句,哪怕不是挽留而是求情。后来更是被无能的父亲送给了中山狼,忍受万般虐待,她只能日日以泪洗面,原也是花柳质的贾府小姐,竟落得这般下场。

  迎就春光韶华,迎就春风十里,她没迎来她的春天,她迎不来她的顺遂。原来热闹不属于她,惨痛全交付与她。

  三叹英气俊眉眼,此去远经年。探春原该是大观园的玫瑰,才气一身,爽利干脆,是姑娘们中的佼佼者。顾盼间,眉眼神采飞,见之即忘俗;落笔处,不为凡琐劳,堪得胜春华。身世未得束缚姑娘的.远见,她的心间装着另一番天地,可惜那是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苦将姑娘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姑娘,在旧社会实属难得。可惜当年的灯谜一语成谶,探春成了那只断线的风筝,被风吹向远方,远到杳无音讯。

  生如夏花,不同凡尘,或许上天也有几分嫉恨。枉然精明志,败于末世运。千里与东风,但愿飞云不易散,此梦遥遥终为真。此去经年,莫负良辰,莫负花期,多保重,勿惦念。

  四叹侯门绣户女,独卧青灯旁。旁人说,惜春“身量尚小,形容未足”,有关四丫头的笔墨也委实少寡。在为数不多的情节里,小惜春待人冷漠,年纪尚小,口齿却伤人得很。后来三位姐姐的命运太过可怜,小惜春便弃了尘心,绞了头发,循入空门。看破虚华,弃了便是,落得干净。从此山海映星辰,与青灯古佛做伴。

  缁衣一身,改了昔年妆,勘破三春景不去,何必对此费思量。莫如空门循身去,净手焚香拂旧尘。俗世苦,悲欢忘,便只作一场南柯梦。

  画梁落香尘,浮华容易空,姹紫嫣红枉鲜妍,开到荼蘼花事了。山中雪寂寞,林中玉空埋,原应叹息春归早。红楼梦,又是谁的梦。

读红楼梦有感3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些书,有《再被狐狸骗一次》、《时代广场的蟋蟀》、《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等。其中,《红楼梦》

  我比较喜欢。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他花了十年终于创作出《红楼梦》这本巨著。这本书以封建社会贾府的

  兴衰为重要线索,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主要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

  书中有贾宝玉的待人单纯,林黛玉的忧郁,薛宝钗的大方,王熙凤的'心狠手辣。总之,文中人物很多,但都有不同的性格。这让《红楼梦》变得很有趣。

  刘姥姥游大观园是《红楼梦》的著名片段,也是书中一个重要情节。此时,正是贾府最兴旺的时候,刘姥姥像小丑一样逗得大家不禁哈哈

  笑。同时,刘姥姥也十分幽默,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歇后语有很多。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等。

  文中林黛玉一开始十分嫉妒薛宝钗,但后来便慢慢开始敬佩薛宝钗。因为有一次,林黛玉说错了话,被薛宝钗私下“教训”了一顿,这“教训”反而让林黛玉觉得薛宝钗厚道有德。在林黛玉生病比较严重的时候,连门都不能出,只能在屋子里养病,薛宝钗竟然来看了她,林黛玉便对薛宝钗很感激。从这一点,我感受到了林黛玉心地纯洁无暇和薛宝钗很会为人处世。

  《红楼梦》真是一本好书,有时间我还会再去品读。

读红楼梦有感4

  说起四大名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这本书,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这本书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辛酸血泪史。

  按十二钗手中判词就揭示了十二个女孩子的命运,其中一首判词,让我记忆犹新,书中这样写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皇粮,我相信读完这首判词,大概就知道是谁的命运了?文中所说的是迎春,迎春在书中戏份少,这个人物命运很可悲,意思是迎春被迫嫁给孙绍祖,迎春事事事谦,最终被虐而死。

  我觉得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在校园中受欺凌或是辱骂同学或自己应该勇敢的说不,并立刻告诉老师或家长,当然也不要做校园中的小霸王,告诉生活中的孙绍祖不要欺负人,也不要像迎春一样,事事谦让,卑微又懦弱,不懂得拒绝别人,任由他人的摆布,就像让人在手中摆弄的娃娃,还记得元宵灯谜内一章吗?迎春的`灯谜谜底是算盘,从中我们可看出她的命运,算盘就是任由他人摆布,让人玩弄于指尖的玩物罢了,《红楼梦》中可以看出她的无可奈何,也看出那个朝代的悲哀。

  这本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

  原著:子系中山狼,选自《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见第五回)这里的“中山狼”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红》书中说,贾孙两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见第七十九回)。

  到迎春嫁给孙绍祖之时,贾家已今非昔比,故使“在兵部候缺题升”的孙绍祖才敢对迎春恶言相向,百般蹂躏,说什么“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卖了一辈。又不该作了这门亲,倒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利似的”(见第八十回)。从这里可看出孙绍祖的忘恩负义,所以曹雪芹称他为“中山狼”,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聪明的人,总在寻找好心情;成功的人,总在保持好心情;幸福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去做自己生活上的主人,让心为自己指引方向。

读红楼梦有感5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影响之大。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红楼梦有感6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每一次看《红楼梦》,对于里面各种各样的人物我都深感悲痛,替他们不公的命运深感痛恨。特别是晴雯。

  晴雯是一个奴仆,是属于当时社会低身份的一个人物。她对贾宝玉的执着爱恋之情是妇孺皆知的',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槽粕与制度,导致她内心的情感无法宣泄,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每当我读至此,都会为她悲惨的命运深感痛恨与惋惜,像她这样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爱情,而不屑努力,是多么的崇高而伟大啊,却由于封建社会的制度,让她手无寸铁、无法反抗的接受了死亡“判决书”。

  在现代社会,似乎没有多少人会提倡如此做法了、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为爱牺牲了。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虚假的时代,有很多对夫妇都不是为爱而结婚,而是为钱才走到了一起。所以,我在为生活在当时社会的人感到悲痛之时也会为他们感到庆幸,因为他们的爱情世界是真实的。

读红楼梦有感7

  风花雪月之事,痴痴恋恋之情,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三国之战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好汉的英雄本色,或许也没有西游梦回的虚幻迷人。但是,红楼有着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心血之作,正所谓“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词藻并不算华丽,却可以透过白纸黑字之间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对封建思想的反对和批判。通读本书,令人叹为的不仅仅是贾家的兴衰史,还有当时社会的风貌。

  “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句句话语之间,那金玉良缘,勾出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生来体弱多病,又在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她仅记母亲话语,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宝玉又是个喜爱与姐妹玩乐的游乐子弟,两人一见如故,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林黛玉最吸引我的.是她的诗意。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她的诗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刺入人的心中,还记得她的《葬花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匮乏人亡两不知”。读后便心中隐隐作痛。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

  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那人痴忘,忘不了红楼一瞬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8

  绿竹斑斑渐黄昏,相思无寄几度闻。寒塘至今度鹤影,冷月何时葬花魂。 ——题记

  细雨斜织的夜晚,不喧闹,只有那雨水与芭蕉碰撞的声音,只有那千百竿潇湘竹随风摇摆的声音。透过纸窗,黯淡的烛火闪烁,一女子在蜡烛旁持书静看。“咳咳咳”一阵咳嗽声打破雨夜的寂静,随后,依然是那淅淅沥沥的安静,依然是单薄、孤独的身影……

  她就是《红楼梦》中最柔弱,最多泪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一带粉坦,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有大株梨花并芭蕉”,而忧愁芭蕉与清高翠竹正与黛玉性情相符。

  有人说黛玉就像寒冷的雪莲,美丽却孤傲,冰冷。可黛玉真是如此吗?没错,黛玉有时说话带刺,令人难相处,但她也有热心的一面啊!就比如说,在香菱想学诗时,宝钗对香菱说学诗并无大用,不要过于认真,而黛玉不同,她认认真真地教香菱学诗,并把王右丞的全集借给香菱,让她去揣摩,帮她分析诗句。可见黛玉比宝钗待人更简单,纯真。

  黛玉就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诗如其人,她的诗也是超凡脱俗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的素静优雅写到了极致。香帕墨迹,留下了“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优美诗句。

  一阵风吹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的满身满地皆是花片。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收拾起落花,不由感花伤己,在花冢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啊,这纷飞的单薄花瓣,不正像黛玉孤苦的身世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难道从这儿,曹雪芹就已为黛玉的“红消香断”埋下伏笔了吗?欠泪的,泪已还后,苦绛珠也该魂归离恨天了吧!

  如此简单、如仙的女子,匆匆结束了她的一生,也许是凡间太多尘,仙子不属于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宝贵乡”吧?

  读完《红楼梦》黛玉的一颦一笑,一泪一喜都让我难以释怀。我读黛玉,读的是一种孤傲、一种气质,一种绝俗,一种灵动。面对封建社会的枷锁,黛玉以泪默默反抗,哭得像桃核一样的眼中,充满了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爱情的追求……

  黛玉仙珠,我多想更多的了解你……

读红楼梦有感9

  浓浓的书香味,深深的宝黛情,无论是这封建制度下缠绵千古的爱恋,还是在开放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皆是情深缘浅,岁月截止了它们的发展,却吹不走它们曾存在的事实。

  起初认为这只是部写封建社会家族兴亡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免关注到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王熙凤可算是贾府里最懂贾老太太心思的人,甚是讨贾老太太的欢喜,与宝玉及其他姐姐妹妹比起来她算是孝敬长辈的了。能够把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的出出入入管理的井井有条让人佩服。虽然贾琏不大成才,但她依旧恪守妇道,对于姐妹们开诗社什么的也极热心。她,就是这样一位疾恶如仇,干练的当家人。

  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读懂了深深的宝黛情。脑海里回响着林黛玉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悲到心底,挣脱不了的伤感,就像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的痛,诗,是她精神的寄托,是她情绪的表现。她那柔弱的背影令人疼惜,她的一颦一笑又是那么的迷人。她心比天高却做不到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依旧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宝玉,她似乎不应是这个世界的人,最后香消玉陨。若说那贾老太太是很疼惜黛玉的,却也不然。她铁石心肠地将他俩分割开来,这大概都归功于封建社会的传统理念吧!导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的故事,惹的多少人为它泪流。

读红楼梦有感10

  秋已尽,风轻过,日犹长。书卷历历重翻,浅吟、低唱:一个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究竟谁是谁的劫?

  《红楼梦》一书揭露与批判了众多:社会重用男才,封建制度的加深。使曹雪芹对于社会愈加失望,看破了世事的洒脱与伤感。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一个个转折点,让整本小说充满了压抑感。对于红楼梦有许多感想,但作为俗人的我关心一切的俗事——宝黛之情。

  有一个观点:重新再读一遍你所读过的书,需要勇气。或许,你将推翻自己之前的所有论点。对于经典文化的肤浅的阅读,生活阅历的不足,文化底蕴的不够深厚。有一个至今想来都可笑的观点:相爱的'人一定会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结局一定会幸福圆满。当时的自己没有分析复杂的社会背景家族关系,错中复杂的家庭关系等等一切诸多的原因。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是黛玉在三十八回之时所写。世人皆用不同的花来形容黛玉,但是我认为黛玉自己笔下的菊花更可以体现她自身的一切。咏菊之人,爱菊之人,感菊之人,又何其之多呢?陶渊明墨下柳体的菊也与高傲的她不正一样吗?一样的淡泊疏野,一样的孤标傲世。世人皆评她“心胸狭窄”可是有谁明白她背后的深情。多少次惊鸿一梦,多少个日夜梦呓,多少个春秋的无奈。梦中的那个男子是黛玉见过最有少年气的人,在她心中是那种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老,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的少年。但是,一切的一切,制度、习俗、本性让他们越走越远。黛玉的生性多疑,但是他们之间相处的时间之少。让本是一颗心的每个人,生出了两颗心。她该用什么来宣泄一切?宣泄她对于那个少年如涓涓流水般的爱意?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背后的痛,背后无限的爱与悲凉。让人不经心痛这样的女子。他的孤傲脱俗有谁懂,有谁怜。她对于爱情的求而不得:葬花,葬花,葬的恐怕还有在这个封建社会被扼杀的爱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凄凄惨惨,惨惨凄凄。太过于执着,反而成了一种梦魇。奈何不过世事:苦珠魂归离恨天。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

  朱唇似启,也许她的话还有许多。但宝玉从此再也听不真切。少女眼中的倾世桃花,口中的珠讥妙语,刹那之间,停止与永恒。心心之间,念念之远。梦回深处,是否会脱口而出:我愿与君绝。

读红楼梦有感11

  一本《红楼梦》在手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停留在“香菱学诗”一节,大多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对这一节留有印象。细细读罢,闭目沉思,禁不住对林黛玉的教学艺术拍手叫好。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不是煞有介事地高谈阔论一番,让学生“闻”而生畏,而是颇为随便地对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看,黛玉短短数语,便总结出了作诗的基本常识,既强调了要领,又消除了香菱学诗前对诗的神秘恐惧,一下子就把香菱引进了艺术的门槛。

  听了黛玉的话,似乎茅塞顿开的香菱轻松地言道:“原来这般规矩,竟是没事的,只是有奇句为止……”针对香菱的话,黛玉又因势利导,指出作诗立意要紧,倘是意趣真的.,词句修饰不妥,也使得的。在这里黛玉强调了“立意”“意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将香菱对诗的感悟引向深一层的艺术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黛玉教香菱学诗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诗歌理论的讲解,还是指导香菱阅读欣赏,她都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次,香菱对黛玉说:“王维的五言律诗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有情。”黛玉听后,首先对香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予以肯定,接着又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使香菱完成了从抽象理解到具体感知的学习过程。

  如果说,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不故设屏障,善于拨开迷雾,探幽发微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林黛玉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香菱步步步入诗歌艺术殿堂,则不愧为一名顶尖的优秀教师。

读红楼梦有感12

  《红楼梦》是一部文学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创造出了《红楼梦》,书中提到的那时还是封建社会,还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主要写的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书中让我最感慨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了。开头,贾家是多么的有权有势有钱,但是大部分男人却在外面惹事生非、仗势欺人,花天酒地。就像贾赦,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人都那么老了,还要娶鸳鸯。贾府的胡作非为和花天酒地是造成后来贾府败落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结局很悲惨也是一定的了。

  妈妈让我把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这四人每个人的名字中的一个字连起来读,我想,总不可能是春春春春嘛,那就是名字的前一个字连在一起读了,于是我又读了一遍,“元迎探惜?”嗯,不就是“原应叹息”吗?这就是四姐妹的.命运吗?唉!《红楼梦》里还有谐音暗语呀!贾元春在宫中生病死了,迎春被丈夫打死了,探春远嫁他乡了,惜春出家了,她们都不能由自己来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们的结局真是值得我们悲叹啊!

  《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值得好好思考的地方。我要好好品读。

读红楼梦有感13

  她年纪轻轻的便于家中亲人分离,只身一人进入皇宫大内。高大的皇宫城墙将她的青春,她的思家之情牢牢地囚禁于回忆中。她想恨,只可惜她是一痴人,不敢恨任何人。贾元春,你的泪水就是你的恨吧!

  元春身为贾府的长女,牺牲了自己太多的东西,换来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政坛的地位与家中的荣华。她的痛苦却换不来自己亲人的可怜,也换不来自己父母的'悲悯。她不敢奢求有任何人懂她,她只希望所有人平安健康。她宁可自己在皇宫里煎熬受苦,也不愿意让家人失去富贵。而她也不曾怪自己父母狠心,不让自己尽孝,因为她明白,自己在皇宫中的泪是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家中人才不会受苦。

  她承皇恩省亲之时,赞叹了大观园得美轮美奂,可她却对这些美景不屑。因为这些建筑是冰冷的,没有她与家人之间的温馨与温暖。她与父母,亲兄弟相见时,仍要隔帘相见,本是一家人,却更显生分。她想与众人如普通人家般共叙家常,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她想带领着自己的弟弟共读《四书》《五经》,与众姊妹们吟诗作乐。但她不能,只因她是贵妃!

  如果她不进宫,就能过着悠闲的日子,笑容挂在脸庞,而不是整日的以泪洗面。她是贾府的一只鸾凤,又怎敢恨世事无常呢?

  我多想让她不进宫,这样她就能再笑一刻了!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一梦,那一梦中,有令人唏嘘的爱情,也有那往日兴盛的荣、宁二府一夜衰败令人感叹的世事无常。就如文章开头那一僧一道所说:“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紧相连属,瞬间则有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这一梦中,有一人,如同出尘白莲。在那座华美的大观园中,或许,她没有薛宝钗的贤淑端方,姿容端丽,没有王熙凤的泼辣阴险、行事果断,她与她们不一样,她是那个爱哭多愁的林妹妹,那个嘴上不饶人的顰儿,她精通诗文、才华横溢,她同宝玉一样,至情至性,这样的她,让人怜爱。

  也曾听闻有人说“林妹妹,太过‘做作’,太过高傲,嘴上不留情面,不大讨喜。”但于我而言,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情,却是让人心疼的。六岁丧母,不得不寄居于规矩森严的外祖家,可谓是寄人篱下。仍记得,她初入荣国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谁又能想象一个六岁大的小女孩活得是多么谨慎小心!放到现在,六岁,是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时光,而她却要如此谨慎小心!那里人人笑脸相迎,谁又知道那笑面之下藏这一颗怎样的心呢?又加之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她才会形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性情,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疼呢?

  都道顰儿的嘴是一把刀子,她用尖刻的.言语刺向她所不满的一切。就像那次同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宝玉身边的李嬷嬷拦宝玉吃酒,让黛玉帮忙相劝,当时黛玉便道:“我为什么要助他?我也犯不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给他酒吃,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她这番话让那老嬷嬷如何敢再劝,这一拦,便是把薛姨妈当外人,那老嬷嬷又怎敢再拦?她这张嘴,让人又爱又恨,可也正因为这张利嘴,她才可以在这污浊的大院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纯洁品性,她不似宝钗那般八面玲珑,世故圆滑,她有着属于她的高傲,她就是她,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黛玉有她的高傲,亦有着独属于她的才情。谚语云:“才情是穿不破的衣裳。”而林黛玉的才,与情相连,才,因情而生,情,因才而现。在大观园中与一众姐妹结起的诗社中,黛玉释放出了属于她的光彩,她作下的诗,尽诉她心中的悲欢与哀愁,那样的她,是完整的。那一首首诗中,尽显属于她的才与情。就如那日同贾母吃蟹赏菊时,那一首夺冠的《咏菊》: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随后吃蟹时,宝玉随性做了一首诗,黛玉见后亦起兴作了一首: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她又自觉不如宝玉所作,便闹着要烧了它作诗时的她是真实的。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黛玉的灵魂,带着特有的才情,带着她的高傲,而这一切,是她会与宝玉相爱的原因。

  谈黛玉,就不得不谈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宝玉,贾府的二少爷,贾老夫人的宝贝,那个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那个对家族的丑恶腐朽和周围环境的虚伪庸俗感到不满的少年。他与黛玉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这是他不顾一切地爱上与“贤妻良母”规范丝毫不沾边的黛玉的原因。但于黛玉而言,她对宝玉的爱,真挚而深沉。她一不贪图他的财产家业,二不贪图他的门第地位,为了他时时悲苦,处处留神,泣花葬残红,心曲题罗帕,那一曲《葬花吟》出自她心中,爱难得,怜花伤己,坠落于淤泥,纵使自洁又该归向何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一吟,她将落花葬去,感花零落,亦伤己未来,不知该归向何处,将来终归有无可寻觅之时。她心中忧愁,尽诉与这一吟中。她还为宝玉心曲题罗帕,她的情,给了宝玉,她心中的爱,给了宝玉。在这深宅大院中,她能信任的唯有宝玉与她从家中带来的小丫头紫鹃,宝玉是她在这黑暗之中一点微弱的亮光。她与宝玉,是青梅竹马,是知己,是爱人,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但终究没有一个美满的结局。那夜,整座贾府热闹非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而她独自一人躺在病榻之上,听着外面锣鼓喧闹,只是,她这里冷冷清清的只有紫鹃陪伴。而另一边,宝玉还沉浸在可以娶到他心心念念的人的喜悦中,却不知,那喜会瞬间化悲。黛玉强撑着,焚毁诗稿,终呕血而亡。在他成亲当日,她去了,用她的生命殉了爱情,发出了对现实最后的控诉。

  这就是黛玉,那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女子,那个满腹才情的女子,那个用一张利嘴刺向她所不满一切的女子,她不爱与世俗同流。她有她的愁,她有她的爱,她愿为了心中的爱而喜,而悲,而泣,而亡。红楼中,这样的女子唯黛玉一人尔!

读红楼梦有感15

  《红楼梦》一部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魅力;映衬着中国古典艺术殿堂的光辉;洋溢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里,才华洋溢的林黛玉,偏僻乖张的贾宝玉,泼辣能干的王熙凤,乖巧伶俐的薛宝钗……个个栩栩如生。牵引我进入《红楼梦》中蕴含的文学内涵。

  曹雪芹笔触下的《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繁荣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而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黛玉那种多愁善感、高傲任性、追求自由的性格却是对封建社会束搏人性的有力回击!

  自黛玉初到荣国府,宝黛之间就似曾相识。原是因为黛玉是绛珠草修成的女体,下凡向宝玉报甘露之恩。但黛玉却是一个多愁善感、自怜、自卑的人,使两人之间时时有隔阂。黛玉的这种自怜、自尊的性格在黛玉葬花时就袒露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在葬花时下意识想到了自己会像这凋落的.花一样孤独衰落,无法释然,便潸然泪下。世俗之人无法理解黛玉的思绪,在她自怜而又多愁善感的心里却有着强大的自尊心,在诗社中不甘为末,脱颖而

  出也映衬了黛玉的才华横溢。

  宝黛至死不让步对自由的寻求。我们为之挂心,为之气愤,“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么在宝玉的婚庆鼓锣声中离去了人间。携带她的那份甜蜜走了。固然最终她变成了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

  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

  倚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的散发出幽香,或喜或悲,孕育着狂热的内涵,传承着经典的文明,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1-04

读《红楼梦》有感09-07

读《红楼梦》有感08-19

读红楼梦有感12-01

读《红楼梦》有感07-19

读红楼梦有感08-12

读《红楼梦》有感06-27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10-31

【荐】读《红楼梦》有感12-20

读红楼梦有感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