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时间:2023-08-25 11:55:31 泽滨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通用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父母的格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通用6篇)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1

  读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责任感。

  自从上五年级后,在学习上督促的比原来多了很多,在写作业的问题上,还是会经常和孩子发生一些冲突。作为父母,我确实没有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太多的顾虑,从小看着长大,明白他是个记忆力和专注力都很好的孩子,对于学习来讲,应该不会有太大压力。唯一让我和爸爸觉得头痛的就是每天回家写作业战线拉得太长。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自制力一直是我特别要求的,虽然这学期在时间意识上有了些进步,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读完《父母的格局》后,我发现自己的视野太小了,对孩子关心和关注的内容远远不够。

  《父母的格局》第一次让我明白,孩子不单是要学习好,而且要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价值观上特别塑造。兴趣爱好可以引领一个人自主自愿的参与并付出,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沟通力、想象力、行动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等等。

  “第三种力量”这个概念是第一次从这本书接触到,它包含但不仅仅限于亲情和友情,诠释了爱的力量,点出了除了父母之爱之外的各种给予孩子内心的力量。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个榜样、一本好书、一个号召、甚至是一个小宠物、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唤起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方向感,甚至是信仰。“自我醒悟”是一个人的第三种力量;一个人可以找到自己人生的辅导员;汇集榜样的优点与长处,用他人的优秀挑战自己。

  “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理念让我联想到了学校每年冬天的衣物捐赠活动。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组织“根与芽”,他们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的环保问题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明白,热爱环境就是热爱自己。一旦参与其中,还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热情,甚至置入梦想的版图,成为孩子追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

  “允许犯错”这个说法让我重新审视和调整了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如果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插入一些犯错的过程,希望孩子能及早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纠正错误。这对于父母来讲是一个痛点,明明知道是一个错误却没办法阻止或改变的时候,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错误中摸索、挣扎、成长。那么,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做主,让他们在学习承担后果的同时学习对自己负责。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苦甜自担,那就暂时没有独立自由可言。

  “闲暇时间”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学习的意义。比如篮球、足球、网球各种球类运动或游泳、轮滑、爬山、击剑、美术、音乐以及各种户外活动、亲子游戏、课外阅读、创意写作、家庭活动等等,它们能磨练一个孩子的意志力,提升融入集体的速度,学会大胆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愿望,找到生活的乐趣,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协作能力、思辨能力,提升五项重要的认知领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和社交能力。所以,闲暇时间的.安排是不可忽视的成长因素。

  下面是对我很有触动的几句话:

  “我是谁?我对谁负有责任?我要感恩和尊重的人是谁?”;

  比学习和工作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做他人的榜样,用别人的优秀挑战自己;

  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苦难和磨练,能在失败时有能力自我疗伤,然后重新出发。

  作为父母,要学习和调整的内容很多,跟孩子一起成长,多努力吧。

  非常感谢老师和学校的用心良苦,谢谢给我这种不懂得怎么更好的做父母的人提供书籍和学习的机会,希望翰林小学和祖国的教育事业越来越好。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2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无证上岗,育儿犹如赶考,经历了摸石头过河、四处取经、参加培训等等,但是依旧还存在着各种焦虑,而我也不例外。为了让自己在育儿路上更有信心,于是我开启了这门“学科”的学习,从读书开始,在这我想分享的是《父母的格局》一书的读后感。

  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让孩子健康不生病,吃饱穿暖,更应该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这取决于父母的格局,因为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养育孩子时的视野、态度和方法。《父母的格局》作者通过与中国年轻父母探讨育儿经验的独特体悟,告诉爸爸妈妈:构建育儿大视野的4种智慧4种行动;巧用一本书、一个榜样、一个错误这样的"第三种力量"而非打骂、责罚等方式,成就孩子;做好闲暇教育,让孩子"浸"在闲暇时光,"泡"出高情商、好品格;看懂孩子五大与生俱来的能力,缓解养育焦虑;巧妙化解亲子关系的"5根利刺",正确应对孩子成长中的五大危机时刻。从书里我读懂了几个关键词:大视野、第三种力量、真教育、本能、化解。

  第一个关键词“大视野”

  父母的视野决定了孩子眼界。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人中龙凤。正因为被这样的育儿观念约束,所以家长们不知不觉陷入了“唯分数论”、“唯成败论”的育儿陷阱,于是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尤其重点是学科类的培训班,最后把孩子变成一个由父母亲自“编程”的“机器人”。育儿不是赶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去读懂社会,去读懂孩子。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想在社会上生存并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具备的不仅是智商,还需要情商、逆商、财商,因此家庭教育也要多元化。比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带着孩子去旅行,带孩子去见识这广阔而又美好的世界;“书中自有黄金屋”陪伴孩子趣阅读各种有意义的课外书拓展知识面;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去认识各种植物,去了解各种地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接触了更多的人和事物,慢慢地就可以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行动力,而这些都是书本、网络上的东西所不具备的。

  第二个关键词“第三种力量”

  智慧的父母要学会借力育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成就孩子的未来。说到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教育亦是如此,要学会借力,借助阅读的魅力,让孩子从故事中去感悟道理;借助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伟人,爱因斯坦、杨振宁等诺贝尔学家的名人效应去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又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帮助孩子们净化朋友圈,让孩子不断从小伙伴身上吸取正能量。

  第三个关键词“真教育”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父母的格局》中暑假,让孩子来一场"浸泡式发酵"。漫长的暑假正是尝试新事物的好时机,让孩子在实践中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体验中发现不一样的自我。让孩子通过参加一个有着特殊教育理念的夏令营或者独自乘飞机前往另一座城市,跟爸爸妈妈以外的人相处等等,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看到这一章我回忆起我的童年,每年寒暑假我都去姨爹家,碰上芒果成熟的季节,姨爹还带着我和表妹去部队的果场摘芒果,初中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去深圳、香港旅游,高中的时候,爸爸妈妈帮我报名参加“住北大,看清华”的夏令营。爸妈工作很忙无极顾暇更提不上陪伴,但是他们以另外的方式让我去接受教育,在这过程我学会了很多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正是这样的真教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不一样的种子。

  第四个关键词“本能”

  《父母的格局》中作者通过哭、独立吃饭、自己大小便等来分析了孩子的本能,并说明作为父母要学会读懂孩子的本能。孩子今年刚上小学,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就反复谈到教育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本能。比如一年级的孩子上课的时候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画画、说话或者些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每每听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都很焦虑,但是这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一种本能,我们要学会包容他们,给孩子一个过度的阶段,只要重点的时候敲黑板确保孩子学会就可以了。这个教育理念我觉得很受用,填鸭式的教育不是最佳的教育,要在尊重孩子本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五个关键词“化解”

  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孩子也是如此。育儿就是一场修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根基。育儿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遇难杂症,我们要学会用智慧去化解每一个难题。书中提到亲子关系从化解"五根利刺"做起,分离焦虑、“可怕的两岁”成绩不好、好奇心等。其实个人觉得就是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且先不看孩子的学习成绩,抱着一种“做事先做人”的育儿理念,先培养成人再教会做事,我想长大后孩子应该不会差到哪里。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边玉芳老师说过:“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于他的智力、性格、品德的养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开店要执照,开车要驾照,为人父母不要考证?2020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家长也要拿《合格父母证》。的确,作为家长我们要做一个终身学习的父母,陪伴成长静待花开。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3

  首先请问在坐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不是每到寒暑假,就疯狂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学习;你们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是不是全部给孩子一手包办,不管孩子是否有自理的能力;你们是不是只要孩子提要求,做家长的都尽力满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面对孩子的叛逆和早恋时你们是不是特别焦虑、烦恼?想想我们是不是总是以爱的名义,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呢?

  上周读了《父母的格局》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减少了焦虑,多了一份责任感。作者黄静洁是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谭盾先生的太太,同时也是一位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父母的格局》是续畅销书《学习的格局》之后又一力作,此书还荣获了冰心儿童图书奖。作者通过多年深入感受和研究中西教育,形成了融贯中西的家庭教育观。在对两个孩子的育儿实践中建立了独到的亲子关系培育法,并提出“为世界养育孩子”的育儿理念。它让我们明白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这个生命应该属于更大的世界,孩子被世界需要时,他们的人生会更精彩。

  作者的育儿观其实就是“格局养育”,她认为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它代表了三个维度,即高度、广度和深远度。视野需要我们攀上高山,然后把肩膀让给孩子,让他们看到更远的地方;胸怀,即包容,越有广度的包容,一个人就越少封闭,越少自私。它能带给孩子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世界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沉淀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理想,也就是抱负,它很单薄时,就象一双近视眼,只能看到眼前;有深远度的理想会带给孩子大的抱负,让他们不只看到眼前,还可以看到海洋、看到天空、看到山川。

  看到作者的这段话,完全理解了“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有多精彩”这句话,也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培养出了两个那么优秀的儿了。孩子是不属于自己的,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灌输多少东西,而是要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价值观上特别塑造,兴趣爱好可以引领一个人自主自愿参与并付出,通过实践建立自己的自信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体现自己价值的同时找到自己的方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沟通力、想象力、行动力、领导力和凝聚力等等。

  “第三种力量”这个概念是第一次从这本书接触到,它是指除来自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亲情的力量和来自老师和学校的知识的力量以外的各种给予孩子内心的力量,可以是一个亲人、一个朋友、一个榜样、一本好书、一个号召、甚至一个小宠物、一个自然现象、一次旅行、一张机票都可以唤起孩子的责任心、爱心、方向感甚至是信仰。书中卡罗尔一家延伸家庭的力量和瑞吉奶奶对Lan心理路程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还说到“自我醒悟”是一个人的第三种力量,当Lan因为玩游戏让作者感到焦虑时,为他找来了他的人生的辅导员丹尼,通过丹尼这个榜样的优点与长处让Lan自我醒悟,用丹尼的优点挑战自己,从此不再沉迷于游戏,所以面对爱玩游戏的家长们,限制孩子玩手机,不给手机这种堵的方法是无效的。只有当孩子学会了自我醒悟,他的内心才具有变化的动力,那时的变化才真正有可能实现。

  所以“允许犯错”就是引导孩子去实践自我醒悟的第三种力量。如果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插入一些犯错的过程,希望孩子能及早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纠正错误,这对于父母来讲是一个痛点,明明知道是一个错误却没有办法阻止或改变的时候,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在错误中摸索、挣扎、成长,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和决定做主,让他们在学习承担后果的同时学习对自己负责,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苦甜自担,那就暂时没有独立自由可言,在这时也可以给他找个人生导师。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女儿在上高中时与理科班的男生有了蒙胧的好感,学校老师说他们早恋,我们家长的被校长找去谈话,我想此时很多父母会和我的心情一样,脑子“哄”的要爆炸,恨不得把孩子抓回来痛打一顿,或者采取一系列的强制措施,但我没有这么做,而是冷静的找她和那个男孩出来吃饭,把所有的事情摆在桌面上谈,分析给他们看,他们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另外,我还找了女儿之前一个特别喜欢特别尊重的年轻老师,找她聊天,这个老师没有说这件事,当不知道,而是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后面是如何考上北大的,如何竞争学生会主席的?用自己的故事给到她启发,后面女儿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专业考试上,考上了她理想的音乐学院,那个男孩子本来连专科学校都不一定能考上,结果考上了本科,而现在女儿和那个男孩子仍然是朋友关系。所以让孩子自我醒悟才能发生内心变化的动力。

  书中说到“帮助他人”“参与公益活动”的理念让我联想到学校组织每年给山区的孩子捐赠衣物的活动,女儿他们去做公益演出,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组织“根与芽”他们为这个社会,我了解到国际性环保问题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我的人明白:热爱环境就是热爱自己,一旦参与其中,还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热情,甚至置入梦想的版图,成为孩子追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让孩子感觉这种神奇的力量,作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给到孩子更多的引导与教育。

  “闲暇时间”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学习的意义。但很多家长并不重视,而更多的闲暇时间运用在做多少习题,看多少书,练多长时间的琴,把孩子的闲暇时间都占用了;或者带孩子出去旅游、单纯的傻玩,除了放松没有做任何的引导,比如没有让孩子在旅途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相互协作、自我激励等能力。其实做家长的我们要学会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带孩子去参加各种运动和游泳,轮滑、爬山,击剑,美术、音乐以及各种户外活动,亲子游戏,课外阅读、创意写作,也可以开个家庭会议等等,它们可以磨练一个孩子的意志力,提升她们融入集体的速度,学会大胆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愿望,找到生活的乐趣;用集体运动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协作能力、思辩能力,社交能力和同理心等等,所以闲暇旱的安排是不可忽视的成长因素。

  管理孩子其实就是修炼,让自己做的更好。打骂都是“速成法”,大了以后孩子会离你越来越远。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为深刻:在孩子变得更棒以前,父母必须先做得更棒。你可以没有知识、没有专长,因为把孩子送到这校他可以变得有知识、有专长,但你不可以没有善良,没有温暖,却梦想孩子给予人善良和温暖。看到这段时话让我想到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个学霸的妈妈从小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妈妈是世界五百强公司的一个高管,有次不小心打破了花盆却遭来一顿痛骂和责备,这个男孩子从来不敢跟自己妈妈说“不”,只有无声的反抗,因为在家里没有感受到温暖,跟同样遭遇的一个女孩经常在一起聊天,老师认为他们早恋,把家长叫到学校,可想而知后果是怎样,男孩子写了一万字的保证书和一封遗书,这封保证书修改了3遍才算通过,里面加上了有失于尊严和污辱的话语这个妈妈才肯罢休,从此这个男孩子更加刻苦学习,考上了他理想的大学并留校任教,这期间没有回家看过他妈妈一次,妈妈刚开始经常打电话给他,他就把那封遗书寄给了他的妈妈,他的妈妈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的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男孩的姥爷从来没有给过他妈妈爱,他的妈妈再努力,做的再好也没有得到过姥爷的认可,所以他的妈妈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

  作者在书中说到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搭建四个家庭链接:共同的兴趣、互相的情感投入、互相的信任感和互相的尊重。共同的兴趣让家庭成员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增加亲密关系,因此我们现在拿出来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往孩子的“情感银行”里投资,我们要把孩子当成我们人生的“合伙人”,才有机会做他们的人生导师,对他们的教养才会起到有效而正面的作用,我们要尊重每个家庭成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对他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原生家庭的好和坏,都会沉淀到孩子的生命中,因此,作为原生家庭的创造者和掌握者,我们要留给孩子的不只是财富和地位,而是要把爱和温暖一并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爱,做个温暖善良的人。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4

  这个七天感受最大的收获,读了这本书《父母的格局》,在黄静洁老师的分享中,我看到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确实是父母的远见决定孩子的未来。

  不同的家庭养育出不同的孩子,优秀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栽培。黄老师用心陪伴的两个孩子,都是我们看到的,别人家的孩子如此的优秀与特别。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黄老师一直在培养孩子的韧性与爱心。不断的让他们尝试各种公益事业。特别是根与芽,这个公益事业的参与对我触动特别大。根与芽的意义,是根在大地下舒展蔓延,无处不在;芽,看上去弱不禁风,却能钻出坚硬的砖墙。拥有世界观的孩子才是世界的孩子。世界的孩子不仅仅是为小家,而是为大家,甚至为整个人类而奋斗。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真的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角色,它不仅仅是孩子的引路人,更是孩子成长陪伴的教练。身为父母的我常常在思考,怎样能给到孩子更好的一个世界观?不断学习、突破、自律、践行……我想用行动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可以掌控自己。不要因为外在的事情而改变你最初的想法,只要坚定信念,一定可以实现梦想。虽不能有黄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成长中的我也想给他孩子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持续学习终身成长。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5

  关于新时代下教育“迷思”的认识:传统育儿观念、教育观念、亲子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分床,比如成绩,比如打骂,比如钱等,深层次里,是对待人生、看待世界的价值观或评价体系在剧烈转变,且尚未完成。

  还有,许多历史遗留的、集体无意识的沉淀,成为纠缠,进退失据,左右为难。

  作者提出父母的四种智慧:基于对孩子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信任,承认不懂自己的孩子,虚心倾听和理解,选择护航孩子心中的梦想,给孩子时间,相信内在成长动力,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生活。

  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把肩膀让给孩子。

  思考:今古差异主要在物质极大丰富,不再有饥饿;精神产品极大丰富,不再正统简单单一,关键是不再有统一的主旋律和共同价值认知(可能是我们过往否定了、抛弃了、不自信了)。

  数千年的教育传统观念基本都是历经考验的“符合天道的”,当下的`种种不适,是不是因为我们“错用了”,或者是只用了“形式”而忘却了“内涵”,比如体罚,古代的体罚不是简单的用戒尺,而是一体罚,一边口念“家训、三字经”,以为孩子正念,而这一正念才是“惩罚的真正目的与意义”,这与我们当下惩罚打骂孩子时一味地眼睛盯着“错误”不放,口诛笔伐,大相径庭。

  用“念叨”授之以渔,为孩子正念,而非盯着孩子的行为与选择,过于着急改变结果。

  正念才是教育的底层规律,才是教育的“天道”。

  因此,当我们着急批评传统教育方式方法不实用、不人性的时候,是否有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正确运用了?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 6

  这是办公室读书角的一本书,那天去还上一本《解忧杂货铺》的时候,偶然间看到,随手翻了几页,是中美儿童教育专家所著,怀着对美式教育的好奇,也对中式教育的怀疑,准备认真看一下这本书。

  整本书断断续续出差几次都带着,但是一直没有全部读完,终于在今天将其完成。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作者黄静洁,竟然是我的校友,尽管是1986届。不小的佩服,遥想自己在20年后是否也能有如此一番深厚的功底,就觉得无比的惭愧。

  2、美国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很超前,甚至家庭教育的不完善,聪明的家长可以从学校校长等的教育中领悟到很多真理。比如,校长会为了家长在校园里或者校园门口给孩子喂食物而给家长打电话,而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给家长打电话,这就是教育的重点在于素质而不在于成绩。

  3、“闲暇”时光的教育与陪伴。孩子从小到大18年,18个暑假,936个周末,这么多的时光如何来陪伴孩子度过,可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逾越的变化。假期可以是补课、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堆积,更可以是体育、音乐、艺术、美术、公益活动等在学校中无法获得的充实精神世界的活动。

  4、一个故事:老鹰与一群鸟比赛谁飞得最高,老鹰胸有成竹,振翅高飞,确实在10几分钟后,大多数鸟儿都累了,不再能继续往上飞,而老鹰依然强健。它继续高飞,非常得意,终于老鹰也飞累了,环顾身边也不再有其他的鸟,于是停下挥舞,往下落去。此时,在老鹰的羽毛中,钻出一只小鸟,一跃而起,继续往上飞,终于其获得了第一名。 故事的结局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文中的解读是,一个人(小鸟)如果要获得很高的成就,就必须有一个视野与眼界足够高的“领路人”(老鹰)。给孩子寻找人生的精神导师,很关键!

  5、公益组织,根与芽,Me to We,FTC(Free the children),美国青少年的学分中有必须要完成的社会活动课时,而中国教育在此方面还并未能完善。在作者的讲述中,孩子在这些公益类活动中,拓宽了视野、磨练了心智、完善了世界观、更拥有了更成熟的思想,所收获的益处远远大于这些公益或志愿活动所受的辛苦。这也令我想起之前的同学中,有不少曾经参加过印度、菲律宾等地志愿活动,那时想是那么遥不可及。现在想,我与他们已经差距甚远了。

  这些都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小跑未来的教育中,我们与其的陪伴,将不再是漫无目的,而要更加的走向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现在孩子的物质需求早已能够满足,甚至常常是超越需求的满足,而精神世界相对来说却很容易缺失,这就需要我带动她一起来发现、来探索了!

  教育的路上,要时刻保持“底层逻辑”的思维,善于在悟天道中修炼智慧,在正观念中达己育人。

【父母的格局读后感】相关文章:

格局10-24

格局决定命运12-26

差序格局10-01

格局读书笔记01-20

格局有大小作文07-27

格局的说说630句05-26

形容格局的句子11-21

格局的议论文09-23

语音格局研究概观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