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时间:2022-12-13 08:26:34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目送》有感集合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目送》有感集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目送》有感集合

读《目送》有感集合1

  初读《目送》,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便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很朴实,却触动了我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可就在很久以前,我们还未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也只不过是不懂事、爱打闹的帅小伙,读《红楼梦》会哭、娇滴滴的小姑娘。如今,不知不觉中,却已经成为了那个默默守候在我们身后,无所不能的大英雄。

  有句话曾说,妈妈是个美人儿,时光你千万别伤害她。可时间并没有伤害她,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强大,强到不可思议。她永远能抢到公交车上的座位,她会给我们做各式各样的菜,她总能一眼就可以识破我们的谎言,她本不善言辞,却可以在我们面前即兴说一大堆大道理,她会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送我们到车站,看着我们进了检票口,却还停在那儿,一个人默默地抹眼泪……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他们一直在默默地目送我们,目送我们成长。

  养儿方知父母恩,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可能有些人给父母的.目送,真的就像作者龙应台所说只有那最后一次——火葬场炉门前的目送。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渐渐明白,想成为父母的英雄时,他们已经不在身边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呀。

  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也许我们想要成长,就必须要付出很多成长的代价吧。可是我们不应该让父母也与我们的代价有关。父母用了一生目送,我们也应该让自己快些长大,快些强大,足够有能力去做他们的大英雄。

  我们读武侠小说,看名人演讲,觉得这个牛那个厉害,却不知有人从我们刚刚被孕育的时候就守候在我们身边,成为我们寂寞天地的大英雄,目送一生,一生目送。

读《目送》有感集合2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应该是大多数人读《目送》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吧,我反复读着这段话,觉得它仿佛受了很大的委屈一般。

  《目送》这本书充满了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还写出了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目送》一篇置于书首,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遗憾和动情的表述拨动着读者的心,也提醒着我们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小的时候妈妈对于我就像解救世界的超人一样无所不能,好像任何事情到了她那里都可以笑着解决,一切都是元气十足的.、都是光明磊落的,这是她给我的最好的东西,成为一个容易快乐愿意去谅解的人。有的时候妈妈也很严厉,用过的东西不放回原处、做事没有条理、行为举止不得体、不懂礼貌等等等等,都会被她皱眉头,但是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紧锁的眉头教会了我很多重要的东西。

  当我要去上学的时候胆子还太小,根本不敢一个人待在一群陌生吵闹的小孩里,那时候妈妈就是我抱住不愿撒手的大腿,送我去学校,陪我在小学生的教室里连坐了好几天。后来只盼着下雨的日子看着你给我送伞来。后来,你看着我骑着自行车去上初中、高中。再后来,你看着我提着行李一个人坐火车去离家很远的地方。看我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坚强,你很欣慰。

  6岁的时候跟小朋友们出去玩,后来就把自己走丢了,当妈妈花了大半天时间找到我的时候,我记住的是一个散了头发、哭花了脸、鞋子拎在手上、满脸都是发疯般焦急的妈妈。去年《亲爱的》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稀里哗啦,心里想的是一定要带妈妈去看一遍。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一年中只有一两次机会能见到妈妈,我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重聚都能明显觉察时间在妈妈身上留下的印记。你开始有了明显的皱纹和讨厌的白头发,我看你越来越老去,却无能为力。只能把一些很小的事情故意交给你做,让你感受我对你的依赖,仍然像小时候那么多。

  今天送妈妈去火车站,看着妈妈一步三回头地进站,她还没走出我的视线我就开始想念她。人潮汹涌的北京站,觉得自己特别的孤单…以前你也是这么看着我离开家的吧,妈妈。

  想起小时候每次写《我的妈妈》,开篇总是一成不变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我有一个妈妈,她很爱我".

  无论你是什么人,懦弱自恋疯狂失意;无论你做着什么工作,白领蓝领灰领,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相信自己,热情的用心的真诚的活着,那就是成功的;不论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样选择,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现实,跟随心的脚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真巧啊,妈妈,我也爱你。

读《目送》有感集合3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目送》。

  作者是台湾作家龙应台,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她儿子华安对作者从依靠到冷落,写母亲的苍老,父亲的病逝。我边读,边细细品味着文字,文字没有华丽的包装,却很真实。用像涓涓细流般浸透读者的心,细腻的笔调道出了每个家庭都会上演的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对父母百般依赖,父母也对孩子宠爱有佳。但长大后,就独立了,勉强接受母亲的深情。而作为母亲,这个时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母亲在目送孩子时,也是在经历漫长的等候,等候孩子回头看自己一眼,等孩子说一声再见。但孩子永远有自己做不完的事情,玩,上学,交朋友……他们觉得跟母亲告别就是浪费时间,母亲却还一直等待着,盼望着他的回头一瞥。可是,没有用。

  就像文中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而在生活中呢?母亲在默默之中为我们做了很多。而我好像一直在跟她作对。

  比如在数学这个问题上,我对数学一窍不通,而妈妈非要让我学好它,说自己当年数学学的好之类的,为此,我们经常在晚上吵架,原因就是她讲的题我听不懂,就这样一晚晚把妈妈的发丝催白了。

  看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成熟之中,父母也在一天天苍老,父母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也许我们现在没有什么感觉。

  我在脑子里想:不要等花枯黄了再去浇水,不要等湖干涸了才懂得水的珍贵,不要等父母躺在病床上才知道孝敬。

  我要开始孝敬父母了,现在——还不晚。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慢慢意识到我的`成长,意味着与父母不可抗拒的分离。对于女孩子来说,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好好保护自己。不让父母担心。

  我们与父母有缘分,世上家庭这么多,为什么我降生在这个家里?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仔细想想,上学放学……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目送。目送的喜,目送的悲,都是唤醒成长不可缺失的部分。我每天经历目送,又在目送中成长。对于我《目送》和目送都弥足珍贵。

读《目送》有感集合4

  她说,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她说,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也许我也懂。

  我的奶奶,她很爱美,我很喜欢她,我相信她是爱我的。

  我是独生女,家里有两个堂弟,一个堂姐。小时候,我们会在院子里摆上充气游泳池进去游泳,奶奶都会站在旁边看着我们,偶尔会下起一场雨,奶奶总是匆匆忙忙地先抱起两个弟弟,拉着姐姐走进屋,我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小孩,湿淋淋地爬出泳池,自己穿起鞋往屋里走,奶奶总是关心完他们,再拿着擦过的毛巾过来找我。

  奶奶会到寺庙里吃饭,然后带回一些好吃的杂样儿,我每次都很期待。但是给我的却只有几个葡萄花生。奶奶会给弟弟们先挑,姐姐也跟着享福,自然而然地只剩下这些了。我问自己,是奶奶不喜欢我吗?

  妈妈会领走我,告诉我:“以后妈妈陪你玩,我们不要和他们待在一起,会受委屈的。”

  那时太小,不明白什么是委屈。我只想让奶奶喜欢我。我相信奶奶是爱我的,于是我努力学习,只想获得好成绩让奶奶为我骄傲。可是当我欣喜若狂地从书包拿出满分试卷给奶奶看时,奶奶只是敷敷浅浅地表扬我真棒。当弟弟他们把试卷给奶奶看时,就算不是满分,她也会大大地表扬一顿,奖励零食,还会到处跟街坊邻里说自己的孙子有多么棒多么棒。

  为什么奶奶在雨天会先抱弟弟他们回屋?为什么只有我会被淋雨?

  为什么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吃果冻,吃薯片?为什么我分到的`都是他捡剩下的东西?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考出来的分数还不如他们的一张带红叉的试卷?

  是因为奶奶不喜欢我吗?

  之后我听到一件事情,妈妈经历百般痛苦生下了我,本该得到的是家人的欢呼雀跃与关心,而当我被抱出去给家属报喜时,奶奶的一句“是个女儿啊?”扎进了妈妈的心。

  是的,奶奶只喜欢儿子,不喜欢女儿。我不再相信奶奶喜欢我了。

  可是自从弟弟他们搬出去以后,奶奶就把所有原本不属于我的东西都给我了。每天到这边看看我,关心关心我吃得怎么样,有没有不舒服,大包小包的零食都会放在茶几上,也会到处自豪地说我的孙女成绩可好了……

  我不想把奶奶想得太坏,我宁愿相信奶奶是爱我的,毕竟现现在对我挺好的。

  那天车上,妈妈很恼地讲了一句:“小时候人去哪了,长大后天天粘着干什么,我女儿又不是玩具!”

  沉寂着。

  真的,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那是大人的世界,那是网。

读《目送》有感集合5

  或许有些人从出生起,只是纯粹地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活于世,直至度过这短暂的一生。浑浑噩噩,庸庸碌碌,不明不白地活着,跟随大众的步伐前行后退,足尖从未着地;不明不白地死去,顺应自然的秩序骤然离世,灵魂苍白虚浮。终此一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对自我的直面剖析,即研究“我”这一个体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亲子、兄弟、朋友、陌生人等等——以及对虚无概念的物质化描述,例如生与死、得与失、新生与永诀,失散与重逢。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直面地剖析了她所走过的人生。

  目送,落笔成书时,龙应台已行过半生的路途。近半生侍养于父母膝前的子,近二十年垂髫稚童面前的母,一路走来她目送着世间种种,用文字,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那年,父亲的离去,意味着失去了那双牵引自己前行的手,意味着照片仅余黑白二色,意味着那从哪里来的灵魂便要归哪里去。闪电劈开漆黑的幕布,于命运的狭缝中,龙应台窥视到生死的无果。她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探求“生死”这一永恒的辨题。意识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的这时,她已过半百。

  “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

  某个有着慵懒阳光的午后醒来,八十多岁的人儿又变成了当年轻倚窗棂,浅嗅青梅的女子,门前是熟悉的树与河流,自己正要去佃农那收租,忙起身下床,路过妆镜,那皱纹遍布的面庞,青筋暴露的手不由让她迷惑。只知道唤着“雨儿,雨儿……”熟悉又陌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龙应台应市长邀请,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长,她离开时,孩子尚幼,而当她卸甲归田之时,孩子已长成大人的模样,唤的依旧是“妈妈”,却少了几分亲近。或许会遗憾吧,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十年。犹记婴儿时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而如今注视她的眼神却深邃不露。

  我们作为“人”这一个体,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行,有先行者,有跟随者,亦有与自己携手同行的友人相伴。我们一生都在进行一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目送。目送生与死的更相交替,目送失散与重逢的悲欢喜怒,目送缠绵不舍与绝然的虚无。“目送”使我们真实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一无所有两手空空到若有所思顿然醒悟,这一过程充满温情与残酷,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不愿承认、不愿直视,但必定发生及存在的现实。挣扎,反抗,最终与时光达成和解,塑造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的个体。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是的,这世间太多事实总以温和的语言粉饰太平,让它看起来不是太过残酷。目送前行者的老去,日益佝偻的萧条身影;目送同行者的远行,猝不及防的挥手告别;目送跟随者的成长,自信的姿态不曾犹疑;目送自己,依旧是与生俱来的愚钝,依旧是不畏前路的'初衷。我们的人生不抵冥灵的半个春秋,又如战国枭雄织田信长的辞世诗中所言:“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时间久了,便明白了,没有什么苦痛是咽不下去的,没有什么欢乐是永久长存的,没有什么悲恸是无法抚慰的,亦没有人离了谁就活不下去。“目送”——贯穿一生的仪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活着”的含义。

  不只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注定的独立,“目送”揭开了我执意蒙蔽双眼的一角轻纱——认识到“人”的不完美。这历经亿万年爬上金字塔塔尖的物种因为智慧,有着无法摆脱的劣根性,同时也有着会随时间流逝而变更的本性。没有人回望自己的一生会完完全全地满足,这种不满足使之衍生出欲望与野心,促使其向更高处攀登。即使劣根性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显得有所残缺,但又有谁会断言否定这种不完美呢?正是由于“人”的不完美,才会彰显“活着”的含义与价值,我这样认为。

  “人”的出生并不意味他活着,只有他真正剖析自己的存在并有所了悟,才能称之为“活着”;“人”的死亡并不意味他已离去,只有与他相关的所有痕迹均被抹去,才能称之为“死亡”。贯穿“活着”与“死亡”的“目送”,是项漫长而浩大的仪式,纵使如今我尚愚钝无知,但将持一腔孤勇一生目送,自始吾生,终至死亡。

读《目送》有感集合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

  最初读《目送》是和妈妈一起,那时候我还读小学,只能在妈妈的讲解中去领会简单的道理,但我知道妈妈的感触应该很多,好几次我都在泛黄的灯光下看见了妈妈微红的眼眶。后来,当我自己一遍遍去读的时候,对书中的内容有了自己更深的感受,读到情深之处自己内心也是一阵翻涌,许多的的回忆在我脑海翻转,很多生活的情节也恍然明白了好多。

  “她的眼睛还是很亮,那样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轻时的锋芒余光,还是一层盈盈的泪光。”这段话就让我想到了我姥娘。当了一辈子教师的姥娘到了老年因病导致语言神经坏死,只能发出“啊”“嗯”这种音节单词,但她的眼睛经常闪着水光,尤其在见到我妈妈的时候更加明显。姥娘格外疼爱我妈妈这个小女儿,每次回家看姥娘,她都会用手轻轻拍拍我妈的头,满眼的慈祥和甜蜜。有时候看见桌子上放着钱,她就偷偷塞给妈妈,还做个噤声的手势,让妈妈哭笑不得。每当离开的时候,姥娘迟迟不肯去睡觉,总紧紧抓住我妈妈的手,妈妈就会轻轻抚摸着她的手背,说她出去一会就回来,晚上回家住,总是哄上好久姥娘才肯去睡。我不知道姥娘醒来后会不会还要找她女儿,会不会因为找不到而难过和伤心,我也不知道她的'记忆是否能保存那么长时间,如果这样,我但愿她不记得,快乐也罢,伤心也罢,都在她的脑海里如风飘过就好,就像文中作者的母亲,健忘的不认得自己的女儿,也就没有了思念女儿的伤心和牵挂。

  八月份,妈妈的心脏病差点犯了,那几天都不敢开车,去哪里都随身带着救心丸,那绿色的葫芦小瓶对我来说好像魔鬼一样,电视剧里才有的情节居然也会在我的真实生活中上演。妈妈虚弱的躺在床上,我心里是害怕的,但我不想表现出来,趁她熟睡的时候,我偷偷用笔在她脚踝上写下“我亲爱的妈妈要快点好起来啊!”可能是有些痒,她老是用手去抓挠,表情憨厚的很是可爱。休养了几天,妈妈身体逐渐恢复,但医生说不能生气动怒不能劳累,于是一下子我就长大了,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与她顶嘴。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永恒,谁也抵不过时间,从牙牙学语到苍苍暮年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没有机会回味,更没有机会后悔。我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虽然我明白他们已开始目送我离去,但我还是要让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

读《目送》有感集合7

  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情”字,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龙应台的人生丝毫不例外,她只是把她的部分人生变成文字,向我们公开她走过的路。

  阅读她的文章就像在散步一样,眨眼间的风景都包含了龙应台的情思。她,好巧不巧地面对着这个事实:向后,是目送一生最爱的女人老去;向前,是目送一生最牵挂的人,头也不回地离开。

  她的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六十五岁去纹了眉和眼线,像要弥补逝去的青春似的,七十岁时还在考虑要不要去隆鼻。这个爱美的、带着点孩子气的女人突然不记事了,不记得自己女儿的容貌,却依旧在化妆时对着镜子摆出矜持的姿态。龙应台的言语中是释然的,她不急不躁,一遍遍在母亲的一脸讶异中解释自己的女儿身份。陪着母亲涂花花绿绿的指甲油,制作一大堆花花绿绿大写加粗的证明让母亲安心……对于她,龙应台尽了自己的孝道、感恩和爱,只是在看到母亲知道自己要去上班以后乖巧地垂着头,像个中学生一样时,言语悄悄地暗淡下来。但龙应台自认愧对的——是离开3年的父亲。飞机上的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伯伯,勾起了作者一连串的如果,在这些想象中,包含了她对父亲的呵护和爱,就像父亲教导年幼的自己一样。但随着飞机“砰”的落地,如果也没有了结果,龙应台的.愧疚和对父亲的怀念,只能藏在散落一地的报纸中。反观自己,学业的忙碌让我厌倦每次和母亲单调的聊天,每次的电话总是在相顾无言十几秒后自己以各种理由说出的“拜拜”。饭桌前,总是因为头顶的电视而冷冻了父母关切的询问。我是不是也要在成年后,才想要弥补逝去的温暖?

  安德烈和菲利普,华安和华飞,都慢慢地挣脱父母的摇篮,变成了叛逆的十七岁。小时候的男孩子像一匹幼狼,有着幼犬般的顽皮和恋母情结。上学时会不停地回头寻找母亲的目光,在家人的目光中步入新的朋友圈。然而十六、十七岁的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羽毛,飞走了便不愿再回到束缚。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慢慢地形成一扇门,他在门里有自己的世界,龙应台只能时不时从猫眼中窥视,这扇门只有一点点亲情的缝隙,让龙应台得以用32封家书渐渐叩开紧闭的大门。告别时的拥抱,总是有一方神色勉强,总是年长的一方不舍的像个孩子,言语中带着自嘲和无奈。菲利普对母亲幼稚行为的嫌弃和退避,就像每个叛逆期的我们厌恶蒙蒙细雨中母亲递过来的雨伞,龙应台和儿子之间的隔阂和代沟,只能将委屈和失落埋藏在文字的空隙间。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背影仿佛在告诉你:不必追。就像6年的光阴变成一本照片集,在拥抱后各自奔向下一个起点,一个个启蒙老师站在旁边,目送着我们从不识字的文盲到淹没在试卷中的毕业生,她们陪伴我们度过了童言无忌的时光,我们用含泪的笑容告诉她们:不用追。

  龙应台在序中说: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龙应台用文字阐述自己走过的风景,而每个人都用三万多天,五千二百多万分钟,去体验和目送一生的亲情。

读《目送》有感集合8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考过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说实话那时我是真不知道什么含义,只是写了几个字“真实,戳中了所有人不愿了解的痛点。”

  确实如此。

  每天清晨,在车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兴许那就是送别,当我过那条3米长的斑马线,踏上马路的另一头,转过身时,刹那间,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龙应台所说的那个父女间的送别。爸爸在车里,有时会兴奋地大叫:“点子!你们学校在放那首昨天听的歌!”

  我点点头,又转过身。或许爸爸心里也听到我灰色绿色相间的校服背影,对他说:不必追。

  每周四一放学,黑乎乎的空气中,都是亮着的,时不时有几根手指在屏幕上划来划去。我看见传达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别的不一样,是镜片的反光,镜片下一双寻找着姚兮远,一双清澈又迷离的眼睛。我于是跑过,从她的镜片底下溜到她身边,她扭过头:“吓我一跳啊你!”镜片暗了,瞳孔闪烁着微弱又不容忽视的光。

  有一天,妈妈不语,像有什么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积于脑海中多年的.话:“我想看你笑,妈妈。”和书里写得一样:“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

  我总是把《目送》想成《看见》,因为柴静和龙应台的文字都有万丈豪气,可以看破不说破,犀利又不尖锐,总在最顶端,快达到极致时突然果断地回头转身。

  《目送》同时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说: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除了亲情,便是旅行。“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而那个母亲,痴呆了的母亲的女儿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静,像个医生面对临死的父亲一样冷峻,却又不乏温情。

  “你来看此花时”,我采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丽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间,美好稍纵,即逝。

  龙应台说:这本书,《目送》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诉所有热爱美好的人:珍惜当下,过去的不必追,未来的稍纵即逝,只有当下,你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握在手心里。

读《目送》有感集合9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

  这个寒假,我读了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适合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寒假,我虽然只读了其中二十六篇,却已经深深感动。

  同名主打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考试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读《目送》有感集合10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合上书时,这句话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久久不散。

  前几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一本书,是龙应台的经典著作《目送》,一部很文艺的散文集。我匆匆翻了翻,也许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但还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引用富有哲学的语句,将千回百转的'故事置入其中,产生让人潸然泪下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写作手法让我不禁对龙应台产生一种崇拜之情。

  看了这本书,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那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组词语,里面还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沉而又最浓郁的爱。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论你伤心与否,生活总要继续,太阳依旧会伴着云霞缓缓升起。浮云落日,星辰流水,亿年不改。有很多人终究会离你远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不管你是忧愁还是欢喜,都会一直陪着你,即使你有可能是一颗绊脚石。能遇见这样的人,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梁继璋说,亲人只有一次缘分。无论这辈子彼此会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但愿繁花开满城,记忆犹在意微醺。

读《目送》有感集合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多么倾情地倾诉,多么雅致的别离,不是一时一刻,是一生一世渐行渐远的心灵告别,看得人嘘唏,看得人心痛!

  不必追,不管是第几次翻看,每每目光扫过,心还是一软。是愧疚吧?

  何曾几时,还喜欢和父母并肩而行,牵着他们的手,嘴,也是喋喋不休。

  而今,十五十六,嘴上挂着叛逆,心里想着挣脱,挣脱父母,挣脱这个家,挣脱听不完的唠叨……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个性的。拒绝他们的'关心,拒绝他们递过来的水,拒绝他们要求添的外衣,然后,固执地,穿戴好自己,背上书包,转身走到玄关,开门,走出去,关上门,离开,把背影亮给父母哀怨的目光……

  我总带着点胜利的任性将嘴角高高扬起,陈述着我的胜利。殊不知,就在那一刻,我输了,输了一份亲情。

  龙应台每每看到这些追不上的背影,总是落寞,总是空荡荡……我突然一阵心痛,我无法揣摩父母望着我离开的背影时,是一种怎样的眼神!

  也许他们的目光,是空的!

  这种空,就像夜色里一个人在从未到过的地方,空空的街,没有一个人一辆车,只有路灯发着莹莹的光;就像放着最心爱玩具的抽屉,多少年后偶然记起,拉开,发现早不知被放到哪里,只留下蒙蒙尘灰。

  我开始想,我的父母,可是以这样的心情望着我的背影?我开始想,我对他们甩下过多少次背影?

读《目送》有感集合12

  一直以来,我对失败这个词都有一种厌恶,也有些害怕失败。可是就在今天,有一篇却告诉我人生的修行是失败。于是,感到惊讶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慢慢的,对失败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那篇是《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里的一篇,题目叫作《跌倒‐‐寄》(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之类的)主要讲了作者由一个十五岁的学生的自杀,再到对的安慰、鼓舞、亦或者是开导(我估计那时肯定刚刚经历过一次失败),告诉和读者:失败,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人不可能不失败,它是我们每个人必定经历的考验,不然,又怎能叫做人生的修行?但是,我们可以少失败,因为人们只会把鲜花与赞扬送给成功者。而且,一旦你承受不了失败,那么只会更让人瞧不起。但是当你经受住了失败,你会发现,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如这篇里所说的一样,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样承受失败,走出失败。我们只能自己在黑暗里挣扎,在痛苦中破蛹成蝶。也正是如此,每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都是巨大的成长、飞跃。

  承受住了失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总结失败的理由,鼓起勇气继续前进。失败会使我们进行沉淀,得到升华,这才是每一次失败的巨大收获。这时候,它只是磨刀石,也是成功之母。

  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够承受得了失败的基础上。

  失败是一把双面刃,一但我们承受不了失败,那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沉痛的打击。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成长的路都太顺利了,基本不见一点风雨坎坷。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失败击溃,开始怀疑自己,而且我们往往都不能从失败的痛苦中自拔。

  我认为,想要承受失败,那么他一定要是一个乐观开朗、自信的人,性格也一定不能太极端,或者是平时就不自信的人。

  所以说,我们也不必害怕失败,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你人生的修行!

读《目送》有感集合13

  书香,是书籍淡淡的油墨味,是生命永恒的味道,更是书籍内在的味道。

  书橱中,在那些有着纷繁复杂的装饰的书中,我一眼就香到了你。你没有过多的装饰,全身上下只有几种绿色混夹在一起,仅此而已。正如你那不加装点的名字——《目送》。

  初中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体会,内容和你的外表一样单调无味。我一向喜欢有曲折情节的书,所以在草草翻阅了你之后,随手放在一旁,继续投入情节跌宕的小说。你只是静静地呆在一边,散发着书香默默陪着我成长。

  上了高中,一个晚上,正准备阅读时,偶然间,我想起了你。拂去表面的灰尘,我开始认真地品味你其中的韵味。

  你一共包含了十二篇散文,写了父亲的去世、母校的衰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写了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等内容。也许是年龄增长的缘故,读完一篇,我总有很深的感触,你散发的书香味正渐渐变浓。

  当我读到《时间》时,我深受触动。你介绍了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量时间,随即发出自己的跨年狂欢的看法:跨年狂欢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读完,我便在思考:我每天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每天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是否真的已经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时间,还是在大肆挥霍着自己的时间?你告诉我要在每一分每一秒留下足迹,做更多的事情,不要等到老时追悔莫及。我以前并没有好好把握时间,沉浸于那些有跌宕情节却没有任何帮助的小说中,虚度光阴,漫无目的地前行。你散发的书香伴我成长,让我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最喜欢你当中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渐逝远。……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话充满了意蕴,使我想起古人的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无法取代的位置,父母是我们人生途中重要的人,是我们可以一直信赖的亲人。不要等到最后只能看见他们的背影才知道后悔,因为那时,已来不及了。回想自己的生活,自己并没有好好和父母聊过天,有时会为了一些小事和父母斗嘴,并没有真正从内心去了解他们的感受,体会他们的辛苦和无奈。读完你之后,我知道如何和父母相处,如何去避免亲情淡漠化,如何和父母消除隔阂,增加和父母之间的信任。你陪伴着我长大,让我了解了亲情的美好,更加懂得珍惜亲情。

  感谢你——《目送》,你散发的书香包围了我,让书香伴我成长,让我明白许多深刻的道理。

  因为你,我的人生充满诗意,我的心灵变得充实。你散发的幽幽书香,氤氲了我周围的环境,使这香味伴我成长,从迷惘走向希望。你给我带来书香,带来生命永恒的味道。

  淡淡的书香味儿,将伴我一同成长,前行!

读《目送》有感集合14

  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题记

  之前是不了解龙应台的,甚至未曾听说过,因着老师的推荐,读起了她的文字。开始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之前还并不了解“目送”这个题目,呵!多么奇怪的名字啊,直到我了解了那个背影最深处的涵义……“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再没有回头,他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

  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对妈妈的各种举动都感到奇怪继而反对,他不了解他的母亲啊,他竟从未考虑他的母亲啊,他也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他没有看到,也不知道,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前行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龙应台的文字,很贴近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接地气”吧。她的文字可以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时我真的觉得我是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则是那个追的人。有时我真的很想回头看看,可是又在想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母亲的呵护了,就还是会由背影告诉她不用追。但,根本没想过,在母亲的眼里,不论孩子多么大,那都是孩子啊。写到这里,又想起了在预习语文课本时读到的一篇——朱自清的《背影》,父亲本都说好不送孩子了,对茶房千叮万嘱,结果还是不放心,又是自己送了。

  孩子走之前,还要去买几个橘子,那个稍胖些的父亲,脚步蹒跚的父亲背影却是那么……以至于使作者的泪就那么流下来了。父亲买好橘子,就要离开,等父亲的背影融入人群,作者的泪又来了——不知何时能与父亲再相见。《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态。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但我却认为,《目送》比《背影》更令人感动,一个个朴实、无华、微小的细节,读来更令人感动。或许是因为作者幽微的手笔,亦或者是因为,这些事情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常映在我们眼前,我们却未曾似作者似的记下来,读来却有淡淡的似曾相识感。我们终会长大,然后,目送。

读《目送》有感集合15

  曾经,母亲牵着我们肉嘟嘟的小手蹒跚地学步;风雨中父亲用宽厚的肩膀扛起我们的身体;月夜下兄妹哼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恐怕只是足下这片土地依旧没有变。在这多雨的季节,伴着漫天飞舞的雨丝和轻音乐缓缓的节奏,我又一次翻开了龙应台先生的《目送》再一次解读她对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单飞、兄弟的携手、朋友的关怀等一系列感情处理,再一次体验她涓涓细流般的文字,用最朴实的文字引起共鸣。读第一篇《目送》便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目送儿子一次次的背影,望着车子开走后空旷的街,身为母亲的她心里该有多少说不出的酸楚。作为女儿,龙应台也一次次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目送父亲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而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安德烈的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有过,你有过,你的父母有过,你以后的孩子也会有。“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感觉心被刺痛。我们这一代,不也像安德烈一样忽视父母的深情,一次次地伤了他们的心。“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父母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长大后对自己竟是这样的冷漠和排斥!从文字来看,龙应台的母亲曾是一个爱美、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使年老也抵挡不住一颗爱美的心,她说的也对:“女人,就是要漂亮。”然而岁月对她没有任何优待,她也像其他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丢掉了弥足珍贵的回忆,包括女儿。老挝的`孩子、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如果说这个世界很大,我们无法全心疼爱,那么在那一刹那,当我们想起那站在沙石上凝望的大眼睛,那尸体上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可能爆开的炸弹,我们是否也会有那样一丝的颤抖。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颗悲天悯人的心。龙应台对生活的理解颇有哲理,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她的文字,会让很多人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书中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你我都能写出来,但是像龙应台那样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角度是任何人无法触及的。合上书,闭上眼睛,任雨丝飞舞,我的心也波动。感谢龙应台的这部散文,让我读懂了父母内心的凄凉与无奈。这则关于光阴的故事落下帷幕,唯有珍惜才不枉父母对我的一次次目送……

【读《目送》有感】相关文章:

读目送有感11-08

读《目送》有感05-30

2022读《目送》有感04-12

【推荐】读《目送》有感03-15

【精】读《目送》有感12-09

读《目送》有感【荐】02-25

【热门】读《目送》有感02-26

读《目送》有感【热门】12-08

读《目送》有感【推荐】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