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感

时间:2023-02-05 18:30:41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陆犯焉识》读后感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犯焉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犯焉识》读后感6篇

《陆犯焉识》读后感1

  《陆犯焉识》讲了一个“犯人”陆焉识的一生。

  陆焉识有他的变与不变。

  在成为犯人之前,他是上海大户人家少爷,不情愿的娶了自己无嗣继母的侄女冯婉喻。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海外,过了一段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会四国语言,留学回来后在大学当教授。归国后和婉喻的生活在他看来很是寡味,再加上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夹缝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趣味,也没有什么自由可言。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生活都还算波澜不惊,一直过着学术生涯。好的日子就快要到头了,陆焉识因为不愿意加入各种阵营,一味的只是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在政治上栽了跟头。在历次运动中,他的刑期多次更改,从十年到无期到死刑。他却带着自己的坚持不曾妥协,认为总有说理的地方,居然敢在当时毫无章法的环境下要求给他判刑的法官在案卷上写不再改判,于是这次判决从无期改成了死刑。

  婉喻深爱焉识,她不停的.运用各种能力甚至牺牲自己想要救出焉识,却最终只是换来个无期。陆焉识被判刑后前往青海,他的编号随着犯人的接连死去从2868变成278,成了严寒、饥荒、劳累里最难以杀害的人之一。他为了隐藏自己,假装是结巴,脑子里却仍然在分门别类的撰写各类文章,也总是回忆起和婉喻一起的生活。他和婉喻互通书信,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一点点长大,也看到她们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婉喻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入狱前和婉喻寡味的生活,在漫长的刑期与脑海的文章中已然变成了惊心动魄的信念。他想回去见见婉喻,他要从这里跑出去,这几十年来,没有一个人成功跑出去过。但是,陆焉识成功了,他跑到了西宁,给婉喻打了第一通电话。在随后的再次联络中,焉识的女儿接了电话,劝说他自首,否则对家人很是不利,街坊都说她们一家是“敌属”。焉识想,不管怎么样,他就算是死也要再见一眼婉喻。于是,他偷偷回了上海,只是在上海的街道远远的跟了婉喻几天,抱着必死的决心回去自首了。陆焉识在漫长的时间里终于熬出了头被平反放出,他可以回家了。可是,家哪还是家,已然失忆忘却了一切的婉喻,因为父亲是政治犯错失爱人成为平庸市井小市民的儿子,大龄未婚的小女儿,这场长达几十年的风波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最终,在婉喻去世后,焉识带着婉喻的骨灰不告而别。

  陆焉识的变,是他在漫长的刑期中,终于看到了自己对妻子的爱。陆焉识的不变,是他年老回家后教附近孩童外语时仍然坚持学术,说新华字典上的“革命”一词解释不正确,在政治上毫无长进。对了,在焉识逃跑回上海的时候,婉喻其实早就认出了焉识,焉识的爱她一直就藏在心里。

  故事就此结束,陆焉识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

《陆犯焉识》读后感2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待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角色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后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知道。

  但陆焉识知道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必须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后来他终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的陆焉识,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起等待着冯婉喻心中的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的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陆犯焉识》读后感3

  《陆犯焉识》,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或许是电影《归来》修饰了剧情。很多时候小说更真性情,也更懂得人心。复杂的不说,就像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电视剧版唯美浪漫,金燕西对冷清秋情真意切,冷清秋也爱得纯粹无他物。可是小说版呢?金燕西决定娶冷清秋,多半是因她有孕在身。婚后他不也是朝三暮四,最后对她始乱终弃。而冷清秋嫁他也有一定的虚荣心作祟,当然错主要还在金燕西,是冷清秋遇人不淑。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婚嫁方面,一方若依附另一方,另一方想整一方实在太容易,而一方也只是百口莫辩。

  明明是《陆犯焉识》的书评,我却说起了《金粉世家》,主要还是前者让我觉得像是咀食粗粮,肠胃不畅。它没有跌拓起伏的剧情,没有最美年华的爱情,也没有清新优美的文字,多的是一种荒凉之感。人如其名,早年的陆焉识家境优越,聪慧而倜傥,因一时左右为难娶了一房妻。没有爱情的他,很快留洋去了美国,与其说深造,不如道是风流。回国后,因为他的大户出身,他的'文人气性,在一次“肃反”中,他被发配到西北大荒漠改造。而他也不知虚以委蛇,导致他的刑期一次次被延长,直至被判成无期。“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思,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然而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并没有得享天伦之乐。苦苦等他的妻子却失忆了,性情大变;俗庸沉沦的儿子,对他没有尊重;才貌俱佳的女儿,对他哀怨纠结。

  最后他带着妻子的骨灰又回到了曾经囚禁他二十余年的大西北,一个他曾经一心想要逃离的地方。他究竟是经历了怎样大的变故,才会让他觉得天大地大竟无容身之处?荒凉之感,无需再言。

  他也是留美博士,才识过人,竟这样浪费了一生。虽说他风流,但学识不假,反而渊博。

  不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建国之初从不要紧这样的人才,宁可辜负也不愿承受一点疑似的风浪,这是我们对时代的无力。可是相比古代,我们又实在幸福得多,至少现在言论自由了,至少我们还有途径维权,国家也有意培养我们的维权意识。换作在很久以前,君王只希望你懂得君权神授,忠心不二,君王也只晓得自己的千秋万业,皇家尊荣。所以我们还是知足吧,还是多读书,不光是甜美温馨的味道,艰难苦涩的滋味我也应当品尝。最近也在看《大清相国》不免有些多话偏题……

《陆犯焉识》读后感4

  轻盈的风摇着沾着露珠的草,悠然的云飘在遥远的天际,奔腾的马驰骋于辽阔的草原,慵懒的牛羊静享着草食,活跃的鱼儿蹦跳在青海湖上。大荒草漠上的一切是自由的。

  自从来了一些不自由的两足兽后,一切都便不再自由。枪声自由地响彻辽阔的荒原,枷锁自由地套在两足兽的脖子上。其中,一名曾经自由的,放荡不羁的“白相人”陆焉识出没在拥挤的囚犯中。这位花花公子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屑于唇枪舌战,却因语言的过于自由被时代的洪流送上了大荒草漠。在这片荒凉的草地上,他获得了一个新的诨名——“老几”。

  这位名叫“老几”的犯人终于学会了束缚自己,在嘴边上一句无形的枷锁,不自由的生活硬生生地削掉了他身上那“无用”的棱角。行动的不便终会使思想放飞,让心灵的思考更加透彻。在对前半生的反刍之中,他对自由的认识才更为深刻。社会的洪流不会理解人身上的旁逸斜出的“枝条”。尤其是建国初年,曾经风光无限的西方民主知识分子都被流放到大荒草漠上,享用言语自由带来的“甜蜜”之果,苦苦劳改。

  在政治与人生的碰撞中,孰是孰非?

  明代大革命家、政治家张居正,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可正是由于他的功绩让他无福消受。朝中的野心家嫉妒他的才华和权位,在张居正去世后开始“除暴安良”——打倒野心家张居正,他的英明功绩在群臣眼中,几乎体无完肤,差点暴尸于众。固然,他不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他玩弄权术,排斥异己,可为国鞠躬尽瘁的功臣竟是如此之下场?

  他自由地,大刀阔斧地改革还是落得这般田地,难道,非擅长讦人之短的官场老油条,处事圆滑滴水不漏,才能享用到自由吗?才能不受政治之约束吗?“文·革”时期的“之死”先生和夫人当然为我们诠释了那时的政治之可怖,空气中飘扬着红色警戒的味道。在人们心中已然烙下一层伤疤,无法抹去。但现在的'社会,要求多元文明,要求包容、博爱、开放,容纳了西方的民主文明以及言论自由。可是,言论自由的“毕姥爷”不是成了出头的椽子了吗?

  做人处事的哲学告诉我们,活出一片诗意,活出一个自我。古代文人们顺着这条思路,却源源不断地送上了“宁古塔”,他们的流放与积淀,也再一次迸发出充满活力而无比璀璨的文明。哦,精神文明。正是政治给予认得不自由才激发出思想的自由,也正是思想的无比自由冲破了故步自封的政治界限,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细细想之,我们不能泯灭政治不自由的本质,也不能桎梏思想的自由,在“夹缝”中生存,但历史总是在矛盾中前进。把握尺度,似乎才是人生与历史的本质吧。

  愿随风去,采撷一朵鲜艳的花;愿随云去,飘游在无边的天涯。

《陆犯焉识》读后感5

  当孩提时的陆焉识挺身而出把即将被送回娘家恩娘冯仪芳留在陆家时,就注定了他与冯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难因缘。

  放荡不羁的才子陆焉识虽然不情愿娶冯婉喻,但终因抵挡不住恩娘的眼泪而不得不屈服于娘;而自幼倾心于陆焉识的冯婉喻满心欢喜的嫁入陆家,对新婚后即刻出国的陆焉识毫无怨言,满怀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后陆焉识博士学成归来。

  已掌握多种外语的陆焉识回国后在与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几年里虽然与她共同孕育了一儿两女,但在内心深处也并没有完全接纳冯婉喻,恩娘与婉喻的“争风吃醋”,处处都要占婉喻的上风。(也恰恰因为有了恩娘这个主角夹杂其中,婉喻误将陆焉识对自己的冷淡理解为时陆焉识的不得已,从而更加坚定了婉喻地陆焉识的深爱。)

  这时的冯婉喻是个可怜的女人,让人同情。之后,连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罪行让他获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齿他不断被加刑,直至死刑。钟情于她的冯婉喻得知后,为能给他减刑不惜出卖自己,最终使他的刑期改为无期,而这直到冯婉喻死了陆焉识都不明白。

  但陆焉识明白冯婉喻是深爱着她的。他是在高墙内、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在冯婉喻从不失约的探监中一点点感受,一点点回味,一点点醒悟到的。为了爱,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险越狱,潜逃回家准备向冯婉喻表白;为了爱,他没有打扰他们的生活,只是默默地来到冯婉喻的身边,默默地跟随,默默地注视,然后默默地离开;为了爱,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个让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这非人的待遇。

  这次回去,他开始提心吊胆的熬着每一个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劳改期间因死于自杀或是因逃跑被击了毙而连累冯婉喻,连累孩子们,因此他务必学会与管教们“斗智斗勇”。之后他最后想明白了,对妻儿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与冯婉喻离婚,他忍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被特赦陆焉识,几经周折最后回到了家,但年过七旬的冯婉喻已经得了老年痴呆,已经不认识他陆焉识了。再相聚后的四年里陆焉识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冯婉喻,他陪伴冯婉喻一齐等待着冯婉喻心中陆焉识,直到冯婉喻生命的最后一息。

  那时那刻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是心无旁骛的;冯婉喻陆焉识的爱是始终如一的,是坚毅执着的。他们对这份爱的执着,他们对这份爱的坚守让人感动。这时的冯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羡慕。

《陆犯焉识》读后感6

  《陆犯焉识》是作家严歌苓在探求自己祖辈的故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故事。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叫陆焉识的知识分子。陆焉识原本是一位具有照相机记忆力,才华横溢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留学美国华盛顿五年,肆意畅谈时政,之后偶写随笔评论,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但是由于自己特立独行,并不愿意随波逐流,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入大牢,陆焉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陆犯,或者简称“老陆”或者“老几”。老几在关押20多年后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最爱自己的原来是一直在自己身边不离不弃的妻子冯婉瑜。而这故事的结尾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截取的电影故事原型。电影《归来》表现的是恒久不渝的爱,而《陆犯焉识》以第三者冷静旁观角度追思陆焉识一生的变化,探求外界对陆焉识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以及寻求一个人真正的恣意自由的状态。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走心之作。原本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教授多年后沦为阶下囚,经年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家,才发现深爱自己的妻子因为痛苦而失忆。即使自己仍让失忆的妻子觉得自己温文尔雅、博学多识、可以交往,但是温柔的`妻子即使在失忆后始终记得自己还要等待自己的焉识,所以她在人生的末尾也没有接受老几。

  这个故事情节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一直相信的魔咒,那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有一种被上天设置的命运。命运的车轮在碾压陆焉识,或许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也相信只有在剖析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以及影响人生轨迹的各种因素以后,一个人是可以改变或者至少说是修正自己的人生。这也就是这本小说让我觉得着迷的地方。严歌苓在冷静地思考,犀利地表现残酷,认真闪回书写一个人的前后变化,温情地诉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挚情感,呐喊心灵的归宿。

  《陆犯焉识》让我想到佛教讲究的一种因果循环。陆焉识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妻子的美,蔑视她,瞧不起她。但在陆焉识坐牢时,冯婉瑜不断给他带各种好吃的。比如说冯婉瑜偷偷地瞒着渴望吃好吃的孩子们,用手指一个一个地给陆焉识拨蟹黄。可是在陆焉识年轻的时候,他可是在心里最厌恶婉喻的。这就是她喜欢他时,他喜欢另一个她;他喜欢她时,她已经不记得他了。或许就是因为她太喜欢他了,所以在她思念过度的时候,她在心里内化了一个永恒的他。

  《陆犯焉识》写出了人世的浮沉,爱的恒久忍耐,还有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和不可预知。陆犯焉识,犯陆识焉。老陆在大漠坐牢,坐牢前知道什么,坐牢后又知道什么呢?整本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或许陆焉识在人生的结尾就是因为不能预知未来,所以选择留在了曾经关押自己20多年的西北劳教大漠,选择了简单,选择了接受爱,选择了灵魂的归属。

【《陆犯焉识》读后感】相关文章:

陆犯焉识读后感04-27

《陆犯焉识》读后感05-01

《陆犯焉识》读后感02-05

观陆犯焉识有感11-02

荅焉10-25

犯鳞(犯鱗)10-28

认犯(認犯)10-27

犯迷糊12-14

情犯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