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

时间:2023-06-30 08:32:14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读《三字经》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三字经》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三字经》有感

读《三字经》有感1

  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父亲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让父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亲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亲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亲减轻负担,知道父亲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

  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六年级了,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当作现在的电灯泡照明,用来晚上读书;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

  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一想自己,感觉十分惭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学校是修文规模最大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知识。可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不刻苦,有时还做了违反纪律的事,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读《三字经》有感2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读过很多书,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每一本书都 能开阔我的视野,丰富我的课外知识,更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孝敬父母,更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三字经》这本书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让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主要讲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小孩叫黄香,才九岁就非常懂得孝敬父母。每当夏天时,她便把枕席扇凉了,把蚊子赶跑了,才叫父母回来歇息。冬天时,黄香则自己躺在父母的'床上,用自己的体温把父母的被窝暖热!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便像掉了线的珠子,哗啦哗啦地往下流,不只是被《三字经》里的黄香所感动了,而是我想起了平日里父母对我的爱。爸爸每日每夜在外地辛苦地打工挣钱,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多挣点钱让我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吗?妈妈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来给我们做早餐,叫我们起床,当我们去上学时,妈妈又总会亲切地对我们说:“路上小心点!”妈妈这样辛苦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她的儿女生活得更好一点吗?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无以为报,唯有好好学习,拿出最好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字经》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将《三字经》这本书弘扬下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学习学习《三字经》吧!

读《三字经》有感3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见妈妈说过,《三字经》这本书是一本老少皆宜、脍炙人口的好书,书中包含了我们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哲学道理,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三字经》这本书。 我牢牢地记住了妈妈对我说的话,默默地记住了《三字经》这本好书,我平时听别人读到“人之初,性本善”等《三字经》里面的一些句子,但是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所以,我在寒假里的一天中,我就上网查了一些《三字经》中的语音版,听着孩子们如天籁之音般的声音朗读《三字经》,我深深地被陶醉在其中。 我一口气听完之后,我才发现了妈妈说的那样,《三字经》不过简单上千字,其中的内容却博大精深,有一些句子的意思我还是能明白的,有的道理我却是一解半知。其中有两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深深地打动了我。东汉时期的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顺自己的父亲,冬天,天冷的时候用自己的身子帮父亲暖身;孔融四岁出去摘梨,把大梨全让给了自己的'哥哥,而自己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要时刻懂得谦让。 想想我以前,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所有的事情都要爸妈帮我们安排好。我知道了这两个故事后,觉得十分惭愧,所以,我决定了,我要向他们两个好好学习,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要帮父母、大人做一些家务事,并且还要好好地孝顺父母、长辈,和同学们、朋友们在一起时,不要逞强,要时刻记住礼让。 当然,《三字经》这本好书中值得我们学习的道理还有很多,当我读完《三字经》之后,让我明白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三字经》这本书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本好书呀!

读《三字经》有感4

  我读了三字经以后,我才知道,原来三字经有那么长。我们原来只是学了一小部分,我还以为三字经就是我们学的那一点呢。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就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因为,他让我知道了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读《三字经》有感5

  "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所有人都耳熟能详吧。这就是《三字经》。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灿烂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为作者如此精湛的才艺而佩服;也信服于古代教师独特得道的教育方法。

  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作"礼仪之邦".古代人民一直就有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具有这样的美德,这是最基本的。这些美德在孔融、黄香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我们都应该去学习。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能反映出一个的人品德是否高尚,修养是否得体。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随之发展着,但是脚步却变得越来越快,丝毫不会停下来休息一会或者放慢脚步,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便会忽略很多,例如友情甚至亲情。寻找那丢失已久的亲情是任何一个遗失亲情的人所应该做的,这起因便是源于人们内心对亲情的渴望。一个完整的大家庭,我们做子女就应该孝敬长辈,不仅仅是孝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都应该孝敬。这样一来,这个大家庭便充满孝敬与感恩,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乐趣与温暖。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有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又能有多少呢?!估计扳着手都能点的清。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大都数是很宠爱子女的,是的子女都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让他们懂得孝敬是十分重要的。

  《三字经》中也讲到读书。读书使人明智,有一句话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许多人多读书后不都成功了吗?像欧阳修枕上读书,马上读书,甚至是厕上读书,使得他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仅仅喜欢读书也是不够的,还要读好书。作者在书中就提到了许多好书。好书能引领你走向光明;反之,坏书则会让你陷入黑暗。读好书还是坏书最终取决于自己。

  中华民子是个强大而繁荣的民族,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就应该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三字经》仅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史为鉴,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因为有时一个小错误可能会带来一生的遗憾。

  这本书交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们要拥有良书,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用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去了解与理解别人,更加亲近这个世界。

读《三字经》有感6

  家务事,愿承担,

  洗碗筷,扫庭院。

  我的爸爸妈妈都在深圳。家里只有我和奶奶起生活。

  我从生下来就是奶奶带我。其实我最爱的人是我奶奶。奶奶也最爱我。

  我五岁的时候,读学前班。看见奶奶做家务事很累,我就要帮助奶奶做。可是奶奶不让我做。有次,吃完饭,我定要洗碗,奶奶就让我洗了。

  我搬来小凳子站在水池边。学着奶奶的样子,放些洗洁精,可是不小心放了很多,弄了水池的泡泡。奶奶看见了又气又笑。

  我读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六岁了。个星期天我坐在沙发上看《贝贝熊》的故事书。奶奶就在打扫卫生。我看见奶奶累得满头大汗。我就说奶奶让我来拖地吧!奶奶连声说:“让开!让开!”

  我拿了张纸巾给奶奶擦汗。奶奶接过纸巾的时候,我就把奶奶手里的'拖把抢了过来。奶奶就到厨房做饭去了。

  过了会,奶奶从厨房里出来,看见我把沙发移向前,把沙发后面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奶奶竖起大拇指,站到我的前面,大声说:“我的孙孙长大啦!我的孙孙长大啦!”弯下腰来重重的亲了我口。还夸奖我是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读《三字经》有感7

  在五月份下旬,我认真地读了《三字经》,发现它还真的是耐人寻味呀!

  《三字经》向人们讲述了古代人们做人的准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示性的书。我就从其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中我知道昔孟母为了儿子的学习,不断更换他们居住的地方;如果儿子还不学,就让他悬梁刺股,可真是个好母亲!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称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长知识,这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有多大的帮助啊!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经》沾边的事,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一样吗?

  现在的小孩,也一点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岁就能帮父母暖被,四岁就能让梨;而我们却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点也没想回报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别。

  《三字经》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它流传至今,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我喜欢《三字经》!

读《三字经》有感8

  《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他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学好问,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言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择邻的故事,从中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三字经》中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你如果还没有读过,建议你去读一读,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收获。

读《三字经》有感9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和做人的基本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易懂,真所谓“浓缩的是精华”。

  我觉得《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真的很厉害,竟然能写出这么完美的“诗经”。

  《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苟不教,性乃迁。这句话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如果小时候不好好教育的'话,生来就有的善良等良好的本性就会慢慢的改变,人就会变坏。所以,我现在就要好好学习,特别要多学做人的道理,将来能成为一名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的人。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知识和故事。譬如:一些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及其原因,一些皇帝和伟人的名字和功绩,还有一些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如:“孔融让梨”告诉我要孝敬父母,要尊敬长辈,还要好好学习等。

  总而言之,《三字经》涵盖了我们需要认识和学习的所有的领域和科目,读了《三字经》就如读了一本百科全书,作者把所有的知识都写得一清二楚。

  《三字经》这本书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怪不得古人都说“熟读《三字经》,便知千古事”今天,我终于明白了它的道理。

读《三字经》有感10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时,因住在墓地附近,学到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语言动作。孟母就把搬到大街附近,孟子便怎天模仿商人吆喝做买卖。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个小学生犹如一块没磨的玉,玉不磨,怎能成玉呢?我们应刻苦学习,长大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是本好书,大家一定要多读读。

读《三字经》有感11

  第一次读先生解读的《三字经》,是在09年的早春。相对43集的节目容量,书薄得似乎有些离谱。随手翻开一章,读起来倒也流畅。起身倒两杯水的功夫,便已经读到了“敬请期待下册”的字样。并没怎么在意,也就任书躺在地上不去理会,和《三字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结束的有些随意了。

  从厚厚一堆书中又翻出这本先生解读的《三字经》,是在读过之后的两三周。那时的北京城依旧裹在层层叠叠的.寒冷里,偶尔会有阳光从偌大的玻璃窗外探进来。窝在床头读《芒果街上的小屋》:童年、老屋、浮云、瘦树、弃猫……忽然有些嫉妒起遥远的墨西哥少年,可以伴着这样美好温暖的文字一起长大。于是我又翻开《小王子》,企图从中寻找些什么作慰藉,但原本百看不厌的它,却始终也没能唤起心头哪怕一星半点的共鸣。而《三字经》的出场,像个适时的闯入者,更像是个欢快的吉普赛舞者,带着我穿越了屏风相隔的回廊,走近那段有着番薯和麦芒味道的童年时光。

  带着回溯童年时光的愿望第二次翻开这本书,多了些谨慎的、厚重的仪式感:认认真真从序言开始,逐字逐句读下去。从性本善到习礼仪,从说仁义到经子通,回忆一点点晕染铺展开来,小时候跟着妈妈一起认字念书的快乐亦慢慢涌现。我知道这一次,是太大的满足了。

  正如《小王子》是写给大人们看的童话一样,先生这本解读《三字经》,于我更像是一条通往童年的小路,崎岖、且并不很明朗:荆棘丛生之后开阔的世界,像是在等待有心之人的一步步试探和挖掘,而和多年前那个紧紧攥着布娃娃、羞涩的不知如何开口的自己相遇,更像是探险路上偶遇友善的陌生人,拍拍彼此的肩膀,再轻叹一声,哈,原来你也在这里。

  我想所谓好书应该如此:看得到编者字斟句酌的用心,更有着一条为读到它的人提供的出口,那些因书而生的怀旧、快乐、激烈、震撼、愤怒、甚至只字片语的默契感,通通能由这样一个出口发散开去,像是一次高强度运动后酣畅淋漓的快感,身体所有器官热切的回应着,无数个新的自己被分裂出来,旧的自我亦在逐渐脱离……合上书的一刻,仿若新生。

  而先生解读的《三字经》正是这样的书:让你无法不再生渴望重回童年的心,且不知不觉的蹲下来,和年少的自己说说话,然后满足的离开。

读《三字经》有感12

  寒假里,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作《三字经》。虽然,我只会背诵一点点,但是里面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很受启发。

  有一句话是“香九龄,能温席”。妈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那时候的'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而且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人们很难入睡。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少挨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他的故事人人称赞。

  今年过了年,我也九岁了,和那时候的黄香一样大。我从来没有认真想到过要为爸爸妈妈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我认为我为爸爸妈妈盛饭或者自己洗一双小袜子,我还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呢。看了这则故事,我很惭愧,我以后也要多孝顺父母,像黄香学习。

读《三字经》有感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书房中传出我朗朗的读书声。我正在读一本中华经典书籍——《三字经》呢。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向我们推荐了好多古今经典诗文,而我最喜欢读的就是《三字经》。它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是宋代的王应麟。这本书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令我百读不厌。

  我的这本《三字经》不仅仅有它的原文,并且还有注释和相关的故事,图文并茂,使我读起来兴趣盎然。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谦让、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是讲孔融四岁就明白把大梨让给哥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讲黄香九岁就明白用身体把被窝焐暖让父亲休息;“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说人应当首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

  读着这些资料,我不禁感到一阵阵脸红。我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只要我开口,要什么就有什么,真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一向以为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当的,从来没有想到为他们做些什么。每当学习不顺心的`时候,甚至还会向父母乱发脾气呢。和孔融、黄香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呀。今后,我要改变自我,多体谅爸爸妈妈,多为他们着想,尽量让他们少为我操心。

  读《三字经》,我还懂得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学,老何为”警示我小时候要用功读书;“玉不琢,不成器”告诫我人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才的;“勤有功,戏无益”告诉我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的人是必须会后悔的;“头悬梁,锥刺股”提醒我学习时必须要全神贯注;“昔仲尼,师项橐”告诉我学习应当不耻下问……

  《三字经》的资料包罗万象,为我们讲道德,论古今,有名人英雄,有历史战争,有学习方法,有自然规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

  徜徉在这样的经典诗文中,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洗涤。在这些精练短小的语句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让我明辨是非,学会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阅读者,收获着,我乐此不疲。

读《三字经》有感14

  《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个故事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大泉,小时候不想读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我读了后,从心里佩服这个有耐性有决心的苏洵,从而想到我自己,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现在年纪轻轻,更应把握大好时光,发愤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并学习苏洵的耐性和决心,对我将有很大帮助。

读《三字经》有感15

  最近正在读《三字经》,颇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五更时分辗转难测,披衣起早,写出心得。

  《三字经》成书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自问世以来,就作为儿童的识字教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视作传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励志的启蒙教材;此经虽短,短短千余言,但却能流传至今,一直被世人传诵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么,它的魅力何在?

  本书虽短,但很有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品来意味深长,文化浓重。古代的'儿童,入学的第一部书就是它。孩子们一边吟唱,一边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这部书不光形式上易于记诵,内容也很丰富。它以精悍的"关键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经》虽然是儿童启蒙教材,但其讲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是难以改变的。它适合于任何年龄段的人去阅读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运用它。孩童时代的人读它记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读它记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习性却各有差异;假如不去教导他,习性就会发生变化,转变,所以要重视教育,持之以恒的教导。

  我觉得,这本书中所讲的道理,95%还能在现在社会中适用。作为教师,更要认真拜读拜读。"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准备利用寒假认真地学习本书,开学以后结合学校工作,把这些道理加以运用,我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三字经》有感】相关文章:

《三字经》读有感06-14

读《三字经》有感05-24

读三字经有感06-17

读三字经有感08-03

读三字经有感08-01

读三字经有感07-28

读《三字经》有感09-10

读三字经有感08-28

读三字经有感范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