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3-08-04 11:28:07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皮囊》读后感优选(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皮囊》读后感优选(15篇)

《皮囊》读后感1

  其实我是想好好静下来,写一篇长篇大论来谈论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笔力有限,不知如何表达,我只知道我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喜欢,是一种文字浸入心脾,渗透到每根血管每个细胞的享受,是来自心灵的震颤。我本书,就像前言说的一样,是一盏明灯,是一本我想一口气(我确实是)读完的一本好书。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又细腻动人,没有铺陈辞藻,炫弄写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字,真。只有有温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触动读者,才能引起共鸣,这本书做到了。作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笔一刀都是痛楚,他敢于把自己当做一个平凡的人,讲他的童年,讲他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长。他说的很多话,非常的直白,坦诚。而且我发现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还是自己挣扎的内心,以及对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自己,关于父母,关于生活。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做的。

《皮囊》读后感2

  读完了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皮囊》,心灵有点刺痛,读书感悟如下:这是一部非常有质感的散文集,崇达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14个温情又残酷的故事!真实经历,情感动人,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

  崇达在写这14个故事中,每一笔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作的目的是让自己和读者"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见"阿太",看见"母亲的房子",看见父亲的"残疾",看见"我的神明朋友",看见"厚朴",看见"海是藏不住的",看见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见"了想珍惜的人,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故事里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最终看见自己,看见彼此;温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泽在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皮囊》读后感3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也许,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他们在忙着什么?追逐名利或填补欲望?看过鬼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投胎、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达写的这本书,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对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话,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学。

  书中对父亲的感情,由仰视、尊敬到审视、反抗的对象等等一系列的改变。父亲的形象,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的`离去。蔡崇达揭开内心的伤疤,重新历数过去的家庭经历,把自己的心再伤一遍。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们,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会与他人。却找不到灵魂所归何处。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相。

  生活像一张庞大的问卷,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全文,我是带着感动读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爱,就算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拥有曾经最真挚宝贵的记忆!”

《皮囊》读后感4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5

  或许因为生活环境相似,或许因为作者文笔出彩心思细腻,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的同时带来了感动。

  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1.

  在边陲小镇中,身边也有很多像阿太这样的长辈。他们会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去田间引水入田,七八十岁的老人挥着锄头挑着水,他们会去外公的杂货店买菜籽的时候互相调侃......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2.

  自懂事起,特别在小学6年级至高一的这段时间里,身边有很多个像文中阿小这样的人。出生地和原生家庭确实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这些生活在落后乡村的孩子,我们渴望着那些新鲜的事物,广州香港的高楼大厦车火通明。很多人渴望着,模仿着,不顾家里的反对和排斥去追随,意义在哪儿。

  3.

  文展,厚朴的故事给了我一点警醒。

  4.

  张美丽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那些被村子里的人指手画脚 品头论足的年轻姑娘。

  这本书就像是我很熟悉的雨后泥土味。

《皮囊》读后感6

  看见什么?看见空旷的荒野上,一具干瘪的皮嚢。书名皮囊,不单指身体吧,我觉得更像是每个人掩盖住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状态,像阿太的身体,母亲的房子,父亲的左半边身体,阿小对城市的追求,还有各种青春热血,这些我们以为自己想追求的东西,像一具皮囊,包裹住了我们对自己的探问:我是谁?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会怎样地生活?也许像作者说的,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的皮囊。我最想问问我自己,我想怎样的生活,我好像给出了答案,却从来没有人认真的实操过,我不知道,如果我实现了这个答案,我的欲望会不会又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别人的内心,也许是各色烟花,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空荡荡的,没有什么想法,没有深刻到骨的爱,对亲近的人,我更习惯的是责任,不是情感,我好像只爱我自己,经常想象,那些有信仰的人啊,心里是不是没有空的感觉。我好像按着周围人的期望,努力活成一个过得去的状态,可是我想要的状态呢,问问心呢,总是空荡荡。我现有的皮囊下,是一具更干瘪的皮囊吧!

《皮囊》读后感7

  书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我想这才是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饱受争议,看到了褒贬不一两极分化严重的书评的理由。

  对我来说,很多很多类似的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相似的痕迹,让我实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种仿佛是从骨头里抠出来的文章的痛感。书不长,我却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来很多次,去消化里面的情感,平复自己的'心绪。

  这本书的后半部总让我想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主人公因为太久关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即使重获自由,当精神紧张混乱的时候,他依然会不自觉地按照房间框出的大小走动。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因为我实在是无法可想如何能够在一个人的精神上竖起坚不可摧的牢笼。似乎世界很大,当你站在触手可及的自由里就能够甚至是应该顺理成章地得到解脱与释放。可事实是真正跨不出的是自己心里的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先天或后天慢慢滋长,不知不觉却也牢固的很。蔡崇达看似活得通透,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束缚在了这个“框”里。只不过他看着文展,叹着文展,最后在框架里活成了个体面的文展。

《皮囊》读后感8

  在世俗的地方世俗的时间看着这本看似世俗之人写出的世俗之书,多少对自己,对人生也有点感慨的,想到了之前超人介绍的一部电影《甜蜜蜜》,很老的一部电影,但是很好看,一生很短,留给自由的你只有几十年,一生又很长,因为变数太多,而你又不得不一个一个去慢慢感受,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曾经幻想过我过完一个普通甚至平庸的一生,但是心中又有另一个念头告诉我,还可以换种方式去生活。见的多了,想的多了,之前有一个30多岁的人和我一起面试同一个岗位,当时我们在一起聊天,后来聊到年龄的时候他就说了,他可能是年龄最大的.了,可能他觉得我们会看不起或者不理解他的情况为何这么多年还要和我们面试一个执行岗位,我看出来他准备要解释的时候,我就说了,我理解,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虽然只是说了这一句话,但是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他可能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就像我也没有多好,有的人可能一帆风顺,但有的人一定要经历些什么。只要保持乐观,开心,不放弃,积极向上就行了,毕竟不管是谁,也只是一个人。

《皮囊》读后感9

  这是一本写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亲人,写自己的朋友,写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我对当代作家的耳闻是相当闭塞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蔡崇达,第一次读他的故事,第一次感受他的文字。很真实,我指的是他这个人。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我非常愿意读一些作者所写的自已故事,不仅仅是因为真实,还能让我了解不同人的性格和生活。世界很大,世界又很小。我们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所接触的人和感受的情感都是有限的,唯有读书才能为我们在各自的小世界里开一道窗,让我们有幸去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另一种真实的世界。我们不需参与,只是一个观看者。

  皮囊是一本很好的书,它适合你在清静悠闲的时候,舒服地坐下来,认真地欣赏阅读的。请不要急于把它读完,如果你有事尽可以去忙,只要插支书签就好,待你忙完后可以再慢慢地欣赏它。我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皮囊》读后感10

  《皮囊》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是阿小和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阿小羡慕另一个阿小,模仿讨好而又卑微,以前我也有这种思想,一直用一种矛盾的心理面对着这样的自己。一方面觉得自己丑陋,一方面又觉得这是值得的。偌大的城市,充满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铁拥挤的人群里,我总会觉得自己要被吞噬,觉得人怎么都这么渺小。而在小镇,每个人都那么复杂而有生趣,觉得人才像人。香港阿小经历的所有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我害怕看到老家阿小的这个样子,他会卑微到,让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很多人脑子里都偷偷藏着很多个世界。

  有人真可以用务虚的方式,活出我想象之外更好的`人生。

  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我会采用的是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利而且市侩的逻辑——怎么能尽快挣钱以及怎么能尽量成名,用好听的词汇就是所谓“梦想”和“责任”。

  作者说的这些话,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房子车子票子面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而来呢?每一个人都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着,为了让自己体面舒适一点,每个人都用尽了全力。皮囊下的你,灵魂还安好吗?

《皮囊》读后感11

  大概是因为至情至性,所以能从这本书的很多地方看到自己的影子,如生病的父亲,父亲早年间经历过一场巨大的灾难,此后性情大变。执着的母亲,母亲执着于她的世界观,苦难堆砌了她的人生。神明的超度,我时常想起那个安详美丽的笑容。梦境的醒悟,那个午后梦到的歌谣使我明白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往很好的地方结束了。

  家人的命运,自己的命运,身边朋友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每个人生命的奇妙。书中有一句是,只有从一个人经历的所有事情来看,才能够将这个人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彻底的理解。我庆幸看到这句话,它使我能够更加理智,更加尊重的`去看待每一个人。也许曾经我觉得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不好,可能太苛刻,可能太随意,可能太端着,可能太邋遢,可现在来看,他们所有的经历构成了他们的星系,虽然不完美,但是依然可爱。

  书中的最后一句话是每一个读者都能看到已然存在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罢了。唯愿此心光明,愿一直善良的看待这个世界。

《皮囊》读后感12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虽然其中很多情节我总感觉有种“开挂”式夸大的'嫌疑。)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顾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皮囊》读后感13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14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皮囊讲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妈妈)的故事。阿太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认为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面对奶奶的去世,面对自己切菜时切下来的手指,面对舅公被她丢到水里几乎溺毙的事情,甚至对于自己的离世,她都表现的非常坦然。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说:“不要哭,现在没有这个皮囊的束缚,我来去都更方便。”

  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气质,作者特别喜欢与阿太待在一起。后来去外地工作,与阿太见面机会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选择回到阿太的身边,陪她坐一个下午。虽然阿太不大听的懂,后来甚至不再听得到,但是这样的陪伴却能够安抚作者,让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后来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时说的一番话的意思。当时全家人都挺伤心的,阿太不以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儿一样。作者问阿太为什么这样,阿太说因为她舍得。阿太的舍得来自于她对待生命和身体的'态度,身体的消逝在她看来是皮囊对生命束缚的结束,是更加值得高兴的事情。而阿太带给作者的安全感,是这份看法带来的超然淡定态度的感染。确实在这份态度面前,一切的困难不过是身体的折腾,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

《皮囊》读后感15

  看到这一章,书中母亲就算没有钱,为了面子,自己辛苦也要盖房子。我就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那一辈最看中的就是面子。记得08年的时候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伤了左眼,左眼保不住了。当时手术费把家中的积蓄用得所剩无几。而母亲相信算命,请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家里的.房子不好,于是决定盖房子!于是夫妻两人四处借,最后盖成了,但一屁股账也是在10年还清的。期间日子也是过得清苦。

  后来好不容易攒了一些钱,轮到了姐姐出嫁,因为爱面子,赔了一大笔嫁妆!结果姐姐没两年离婚了,带着孩子的姐姐没办法工作,吃穿用都是家里的,又是父母来承担!好在父母工作还能开销,最后也是攒下一些钱的!15年的时候轮到了我结婚,因为我们很多人家里都陪嫁妆赔陪一辆车,所以好面子的父亲非要给我陪一辆车,又把所有的积蓄用完!

  年头姐姐也找到了男朋友,所以16年过年的时候办酒席父母也是又花了一笔钱来办酒席。父母这辈子就为了面子活。我们总是劝他们人活着只要自己高兴就好,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可父母的好面子思想可能因为时代的影响根深蒂固。总是反驳我说:人活着不为了面子活着干嘛?于是我总是哑口无言!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10-25

皮囊的作文02-25

皮囊优秀作文10-07

皮囊读后感04-28

《皮囊》读后感02-26

《皮囊》读后感06-29

皮囊读后感06-28

《皮囊》读后感06-29

《皮囊》读书体会09-02

《皮囊》读后感【精】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