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07 18:08:30 艳盈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精选4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精选45篇)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

  无意中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不做教书匠》。我不禁在心里嘀咕着:老师不就是教书匠吗?那还能是什么呢?我便买下了这本书,看得断断续续,模模糊糊,一个学期才勉强把它看完。看完后没啥感觉。

  这个学期,压箱底的这本书被我翻了出来,我要求自己再认认真真地看一遍。并且在书上还圈圈画画,应该说是挺认真的。但是,让我写一篇读后感,还真有些难度。只好坐在电脑前,重新翻阅记录前两次筛选下来的重点章节,希望在此过程中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挫败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贬值

  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因为你的年轻就是你的本钱,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次评优质课你失败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

  读着这些文字,我好象在和一位智者倾心交流,他娓娓道来,我静静倾听。脑海中慢慢浮现出这几年工作的一切,心灵在渐渐舒展。我认同了作者的观点,也希望在这观点中让自己再次找到了激励和自信。短暂而肤浅的阅历,印证着在挫败中走向成功——生命永不贬值的深层含义,我会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一如既往,继续前进。

  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的——绝不,绝不,绝不能放弃

  年轻的老师们,请不要放弃,不要在五年内放弃。朝着奋斗的目标,坚持五年,你一定会做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教育的天空。这五年里,你也可以选择某个内容做为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点进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班队活动,或是班集体建设,或是晨会课,或是和后进学生的谈话,等等;如果你是一位语文老师,你可以研究阅读教学,或是研究作文教学,或是研究课外阅读,或是研究写字教学,或是研究识字教学,或是研究提前读写,等等。先把这一个点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再迁移或拓展。

  是啊,我们每天重复着这些工作,然而我深入研究了吗?没有坚持,何谈放弃呢?想想看,如果选定了一个人生目标,坚持下去,会有多么巨大的变化和人生乐趣啊!一味抱怨机遇,不如从现在开始磨砺,让自己真正成为推开上帝虚掩之门的幸运女神。

  专业化的教师形象——具有实践的智慧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在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以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一个爱发脾气的教师也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平和的、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出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方法来。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具有智慧,或者是否将智慧作为人生追求呢?敲教鞭、发脾气一度成为我们无可奈何的代名词,对学生缺乏细致有效的心灵沟通,所以在教学中找不到教育的契机——学生作业没完成,原因何在,如何弥补?学生违犯了纪律,原因何在,如何改正?甚至是课堂上学生答错了问题,我们又有多少思考、面对的机会呢?更别说拥有“四块糖”的人生启示和教育智慧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调整心态,勇于实践,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将是我们永久的追求。

  很欣赏下面的一段话:

  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要么教育之水把你冷却,过那种冷却的平庸的生活,要么就用你生命的激情与烈焰把教育这锅水煮沸,沸腾的教育将带来一个充沛的,充满活力与生机、乐趣与魅力的教育人生。要想把教育这一锅水煮沸,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再枯燥乏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入地工作,富有创意地工作,你的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是属于自己的智慧和结晶,那么你将对你的每一堂课充满情感,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感受到教学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而不是死水枯潭、尸位素餐。课堂上和学生亲切平等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以及你灵动生成的一个成效极佳的教学场景,都将给你带来极大的乐趣。教育的乐趣来自思考,当你把思考变成文字,当你的文字得到他人的阅读和支持,你将获得乐趣,并且将乐此不疲,充满自信与自豪,这些文字将提升你的生命和生活的质量。

  愿成为今后激励自己的奋斗目标。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

  我工作已经第十五年了,虽然天天都要接触书,但真正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似乎已经是很久之前的回忆了。但是看完《不做教书匠》后却感想很多。文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的态度就决定了他的高度。作者是这样诠释的:积极的态度就是积极富有生命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虚度此生、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到底的哲学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教育就等于选择了精神守侯,保持内心丰富的安静和寂寞的充盈。“地球上每晚有30亿人饿着肚子睡觉,有30亿人进出教堂寺庙,因为有生命的威胁;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床睡,那么你就比这世界上75%的人富有。如果你在银行海域存款,钱包里还有钞票,那么你属于这个地球上8%的幸运的人。我们有着中等以上的收入,还有着可观的精神收入,这样屹立于世界上不也挺值得吗?”

  作者的话虽然很平实,但句句扣人心弦,说得很真诚,回想自己,和朋友同学在一起,很多时候都在羡慕别人的工资比自己高,别人的机运比自己好,却没有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多时间就这样浪费了,可能自己在这样的想法中度过一生,真正到老可能一无所成,管老师的话就像当头棒喝,把自己叫醒了,也帮助自己确定了方向。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清闲,正是消磨人奋斗志向和勇气的杀手。拿出鹰的勇气来改变自己,把身上的懒惰摔打个粉碎,再把身上的.清闲一片一片拔掉,最后把身上的借口一个一个无情的揭穿,像鹰一样勇敢地向自己开刀。教育,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可怕的是不想起步,只是在安逸中走向安乐死。”书中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有责任感的老师。我觉得这个责任感,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人,只有一次青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自己有责任感,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不少青年人认为只有趁着大好年华,尽情享乐,才对得起这青春。殊不知,这其实是糟蹋了青春。不管享乐主义怎样泛滥成灾,我仍要坚持说,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特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人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能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目标,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那样只能在碌碌无为中浪费自己的一生。

  做一个教师很苦很累,要做个好老师更难,可正如作者也告诉我们的:教育,有快乐的意义。这个快乐不是作者当初所想的任何一点,而是其他得更多,更有意义。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不做教书匠》,感慨颇多。这部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宛如一道道涟漪,荡涤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敲响着我们沉睡的心灵;如同一级级台阶,拾级而上,步入教育人生的精神顶峰。

  初读《不做教书匠》之时,蓦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彻彻底底的教书匠,读完此书,心中的很多困惑都烟消云散。面对以后的教育人生,眼前豁然开朗了,心中也有了方向,深刻领悟到了: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的真谛。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懂得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亲和感。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摘花的小女孩,不是批评教育,而是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送给谁?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回答说:“给生病的奶奶看,看过之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多么纯真的孩子啊!有的时候,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要急于批评,耐心的'了解真相,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如果我们用心去关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那一束束美丽的花,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与自豪。

  书中说年轻的教师从事教育大致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之为包袱,能把事情应付过去就行了。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这类老师工作很辛苦,他们只知道干,干,干,但不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这类教师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教育的意义。他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教育密不可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好明天。怎样成为第三类教师,书中给我们提了几点建议: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让我们朝着第三类教师努力奋斗吧!

  一本书,就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时,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种力量奋勇直前吧!

  最后,我想用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结束自己的感想。“教育的幸福即人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是双向的。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将感到幸福;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的幸福将是几十个学生的幸福的总和。”用心去做,教育原来可以这么有滋有味,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心体会,你会发现幸福就在我身边。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4

  很早就从网上购买了管建刚老师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迟迟没有阅读。最近的一个周里利用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读完以后确实像书中的序言所说,“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对于一个年轻的老教师而言,我读后心潮澎湃,原来真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

  全书由浅入深地分别从“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八个章节来论述一名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这对现今年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急躁、浮躁心理来说,无疑是一剂“苦口良药”。管老师把自己成功的经历与振聋发聩、令人惊醒的经典故事结合着,向我们年轻的教师们讲述着教师如何才能更成功。这既是一部教师励志的书,也是一部人人可读的活的教育学。这本书凝聚着管老师的教育人生经历与教育智慧,它告诉我们一名教师的“出身”并不重要,一名教师在教育的历程里跌倒过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选择好方向,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再不断的反思、学习、实践,终究会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的。我敢说这本书绝对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一读,这本书处处体现着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终极关怀”,对今天我们的教师来说,比所有的教育理论性的书籍更值得一读。

  当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被一个小题目“学校是我的”所吸引。读后我曾问过自己,也曾问过我的同事们,“学校是谁的”。我们都没有想过“学校是我的”,只是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有谁会去想“学校是我的”,这也许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吧!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高震东来国内做的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当于天下兴亡,人人无责。对我们教师来讲,如果每人的年终考核都加十分,不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没有加分吗?“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业绩。如果你的胸中装的仅仅是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如果你的胸中装的是整个学校,思考的是整个教育及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你就是未来的校长和教育家。”这既是时代呼唤的教师工作意识,也是我们教师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一个学校如此,一个班级更应如此。当天晚上我写了一篇“有感于‘学校是我的’”的博文,第二天在办公室里写下了我给孩子们的一封信“7.8班是我的”。当我走进教室在讲台上把“7.8班是我的”这封信念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下面留了泪,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流泪,但我知道他们受到的震撼和我一样,我们都应该铭记“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现在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很多年轻人不能静下心来本本分分地做事,在我们教师队伍里也不例外,很多教师已经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了,也有很多年轻的教师认为教育是一份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取报酬,报酬是为了工作以外的生活,忍受工作的痛苦是为了工作外的生活的快乐。殊不知,一个对工作充满厌恶和恐惧的人,即使是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往往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一想到接下来的工作,他就会浑身不自在,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这也是现在很多教师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定的抑郁症的一个原因所在吧!其实工作是否单调乏味,是否毫无乐趣可言,不在于工作本身,而在于工作者的态度,工作者的投入,是否能做出让别人认可的工作成效来。要做到这几点,需要我们用大脑去思考,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一个人对工作没有投入,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用自己的智慧创造,那与机械性的作业有什么区别。而每一个教育者都清楚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工作,是智慧的工作,是情感的工作,是“人”的工作,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也许正因为如此,管老师才把“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放在最后一章,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需要有智慧感的教师来全身心地投入。

  最后我把管老师表白自己的话,拿出来与大家共勉。“教育,是我存在的家。我已注定是一名教师,我的存在依附于教育的存在,我的教育表现是教育存在的家,也是我自己的家。失去这个家,我的人生将一无所有。那一刻,我产生了流泪的欲望,那不是哭,那是一个游子蓦然回首发现为他亮着的灯火,他悄悄地蹲下来,静静地流泪。"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5

  “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调,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将是我永久的追求。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6

  当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就想这辈子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事。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做人的道理。然而,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后,深深感到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要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师。《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好书。

  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上每天要注意孩子的衣服穿得是否适当,是否整洁,哪个孩子拉在裤子上,还要立刻通知家长送来干净的裤子,还得帮他脱掉换上。还得教育他们,你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吃饭,一日三餐还要注意营养均衡,才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长大了才能报效祖国。在学习上要从细小的教起,比如读书的姿势,写字的姿势,文具的摆放等,在课间活动是也要引导学生玩什么样的游戏,应该注意什么……。还要常常教育孩子,要时时讲平安、处处讲平安、事事讲平安、一生才平安。每个教师只要投入地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小事做做好,做到位。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因为微笑是可以传染的,微笑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奖励,微笑可以让一个孩子高兴一整天,微笑可以让老化思维放松心情,也可以让学生放下警惕,敞开自己的心扉,微笑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种剂催化剂。每天我在与班上的每个孩子的交流中,一个爱的目光,一个爱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爱的拥抱,都能去感染孩子,去发展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目光、鼓励、拥抱和微笑,教师的亲切,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真正地爱孩子,才能真正地亲近孩子;关心孩子,才能激发学生的追求。在教育中还要有一颗宽容心,要有博大的胸怀,允许学生犯错误,错是学生的天性和权利,不犯错误的是圣人。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尊重不是什么都听学生的,什么都随学生所想,而是蹲下来,眼睛和学生能够平视,和学生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践,做诚实守信的文明育才人”。让每一位学生从捡起一片树叶、一块废纸做起,从身边的没每一点每一滴的有意义的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切实改变我们的校容校貌,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因为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工作,惟有用心“做教育”,才能心心相印,焕发出教育的人文精神来。正如管校长所说的:把“用心”工作说得细碎一点的话,那就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上进心。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真正的人,面对工作和人生,是随时带着这四颗心的。虽然教师有着更多的烦恼与痛苦,但我现在感到只要你是用心做教育,你还是能够享受到无比的快乐。

  打开《不做教书匠》,就像打开一扇思想之门。读书的时候,心灵仿佛逃脱了尘世的羁绊,不再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肝肠寸断,不再为世人的误解和中伤而烦恼无边,云水悠悠,体味出人淡如菊的境界。让书香溢满我的心田;让书香释放我的情感;让书香提升我的境界。每天不间断的读书,潺潺的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我把这篇文章看作人生的导航灯,它让我明确了目标,知道该朝哪个方面努力。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教师,如果不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和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将愧对“太阳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赞誉。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宽容中,他学会厚道,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学会赞赏,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友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学会自珍,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立志,如果孩子生活在共享中,他学会慷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那一定不是个“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7

  我是一名很普通的教师,我也只能够教教书,从我现在的水平看,我能够做好一名教书匠就很不错了。

  从假前拿到书的那刻起,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同样的匠人,一个说在工作,一个说在建房子,第三个说自己在盖教堂。如此看来,第三人就不仅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怀的老师也不是教书匠了。

  整个暑假,自己零零碎碎就读了这一本书,圈画勾勒,做了读书笔记。应该说很用心了。然而真要让自己写出一篇读后感,还真有些难度。只好坐在电脑前,重新翻阅记录前两次筛选下来的重点章节,希望在此过程中能理清自己的思路,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文,颇有一点感悟。想到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我一名青年教师而言,除了对所教专业知识要有深入研究之外,对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应有个深层次的思考。不做教书匠》一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样熠熠发光的思想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

  阅读《不做教书匠》,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要有一份责任感。我们常常想教给学生更多,用自己的一杯水去滋润学生。因为不放心的缘故而讲了又讲,让学生做了又做。我们愿意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为学生补课,素不知事倍往往功半,只会苦干是不行的。教师应有启发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感情的素养。今天的教师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须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室,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最忌孤陋寡闻、眼界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为了当好今天的教师,您可能会舍弃很多,失去很多,但无疑您是快乐的,因为您生活在充满童真的孩子中。一本书,一面镜子。

  《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8

  看到这个书名时觉得很有意思,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字典,字典里面对“匠”字的解释是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那书名表达的意思应该就是不要只做一个会教书的老师。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不只做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呢。抱着这样的心思,在某天中午之后,我开始对这本书进行真正的阅读。

  读完这本书的前面一部分内容,我的脑子中浮现出来的是这么一句话:我一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到了。从字的结构上来看,“我”和“找”差了一个“一”。但就是这么一个“一”,要是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刚刚踏上教坛的我们,这个“一”,我理解为一点快乐。

  正如管老师一开始在书中提到的一样,高考结束后,填志愿的时候选择了教育,但并没有对教育充满着神圣的情感,更多是因为家里的因素。在毕业后刚刚踏入校园、踏上讲台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当我们还没来得及回味在教师节给我们带来的喜悦的时候,就已经被一叠叠作业本,一节节备课压垮了——做老师确实很累,很苦。学校的生活是枯燥的。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觉得做老师有什么快乐呀,看老师的工作就是改作业,训学生,上课,备课,检查……多么繁琐,并且日复一日,丝毫没有变化。那么快乐在哪里呢?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还是根本不存在?

  现在,身份转变了,我成为了一名教师,并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我忽然觉得教师是一份能使人变年轻、充满活力、保留童心的.职业。每天来到学校,迎接我的是孩子们的喧闹,他们在操场上就会扯着嗓子喊“快看快看,周老师”“周老师好”“周老师早”……一大早,就能在这愉悦的氛围中感染到一天的好心情。我们整天面对着这群质朴、活泼、天真、快乐的孩子,感觉自己的年龄也慢慢被年轻化。

  在书上还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经过努力奋斗的富翁,和一个乞丐在一个沙滩上晒太阳之间的一段对话,富翁鼓励乞丐去奋斗,拼搏,取得成功。乞丐却以现在在与富翁做着同样的事情拒绝了富翁。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乞丐很豁达,对生活很乐观,生活中很开心。这个故事同样适用于我们,如果我们对学生要求稍微低一点,与他们嘻嘻哈哈地相处,我觉得我们也会快乐,至少表面是这样的。那其实呢,这像极了鲁迅笔下的悲惨人物阿Q,自娱自乐,这所表达的快乐以及呈现的状态和蕴含的价值与真正的快乐是不同的。

  当你一步一步带领着自己的学生,学会一个个知识点,慢慢有一点点进步,看到他们比赛时,一起加油的激动,在台上绽放才艺时,引以为豪的幸福感,又会感受到付出是有回报的。这才是历经风雨见彩虹,这可能才是一种高尚的快乐。这种快乐,要被我们发现,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不管你发现还是没发现,它,快乐,不都是在那里吗,你才会觉得,教育原来有这么多的流连忘返的区域,教育还可以做的有滋有味。

  借用书上的一句话,没有哪一个工作会预先支付给你工作的快乐、幸福,除了教育。希望我们不要丢掉这一点快乐,让自己只成为一个教书匠。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仿佛在听一次课,听一名资深教师在谈教师的方向——约束,责任,上进,奋斗,专业亲和以及智慧。管老师在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展示了很多不同的一面。我们就像昆虫的复眼一样,将这一幕幕收集,最后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形象。很高兴,也很幸运能阅读到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一点快乐,坚定的在教育这条路走下去。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9

  我阅读了《不做教书匠》这一本好书。刚开始我只是抱着看书打发时间的心态,但是之后我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它的每个章节都让我着迷,很快地我就把这一本书看完了一遍。之后又不断地阅读,每次阅读对书的内容都有更深的认同及感悟。

  这部书是一个年轻的校长对教师的七条教育。管建刚老师在书中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将道理寓于故事,他引述了故事经典,振聋发聩,令人惊醒;他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他以响鼓开篇,令人振奋;他以悠长的乐曲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在书中呈现出的是他讲话的语气是那么热情诚恳、语重心长;他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热爱,他对教育有无限的忧患,他对年轻教师给予无限的希望……

  整部书的各部分乃至每章节都相互呼应,浑然天成,耐人寻味,令人爱不释手。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把握未来。”这一句话。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我们都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从而获得一个充满自信,永远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用激情和思考点燃生命,放飞梦想的地方。每个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灵魂跟生命。

  “教育是朵带笑的花”这一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我们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不动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当读到这章节时,我回忆起了我上学期的教学。的确如管老师所写,当我微笑着讲课,课堂的气氛确实活跃了不少,同学们也较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也多了。而相反,有时候因为自己的关系或者是刚好要上课的这个班级课堂纪律比较差,我就比较严肃,担心因为笑着讲课而使同学更放肆。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会有效果,但是这堂课我却发现自己上得很累,学生也上得不理想。

  这学期我改变了做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我尝试着对自己的学生微笑,走进教室就把家庭工作上的烦恼抛开,在教室里我是属于学生的,看着这么多可爱的面孔、求知的眼神,让我由衷感到幸福。我对学生们微笑,学生们也对我会心的微笑。课堂氛围轻松了,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布置,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

  书中指出: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师。教师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我觉得,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

  我认为,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所以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我愿与思考为伴,使我的工作从有效走向高效。

  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0

  据我所知,很多青年教师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轻视心理,认为偶尔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大不了。纪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纪律越完善,自由度越高。一方面,中国人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受大工业化时代的锤炼;另一方面,中国人一向讲究人情和面子,做事随感觉和情感而定,做事随性、任意已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一股巨大阻力。

  一个教师经常对学校的纪律及要求感到苦恼。在我看来,出现这种烦恼,你首先应该感谢这个社会依然容忍你这个不成熟的教师呆在教师队伍里;感谢学校领导依然热切地盼望你成长,等待你成熟;感谢你的学生依然亲切地呼唤你,把你当作真正有学问的老师。意识到这些,你应该奋起直追。曾经名噪一时并放言“肯德基开到哪,我就开到哪”的荣华鸡惨败而归。总裁姜伟闭门思过两年后归纳出几大失误。其中一大失误是“管理规章不实不细”,姜伟说:法规的制定仅仅是第一步,其后必须增加两方面的内容,即法规实施细则和实施检查细则。

  一个学校如果连教师遵守纪律、模范地完成任务都有问题,这决不是一所好学校;一个青年教师如果连遵守纪律、完成任务都有问题,哪怕自身素质再好,再有才华,也绝难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有一些教师总以为纪律是管理者有意与他们做对,以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其实,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校长想要凭自己的喜好来制定纪律,已不大可能。我以为,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纪律,出发点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就无可非议。对敢于得罪人做点实事的校长,我心存敬重。

  年轻的老师们,面对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超越它,一旦超越了它,我们就不会有束缚感,我们会看到束缚之后真正的自由,纪律之后真正的自由。那是别样的天空,你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湛蓝天空,这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个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师的困难和艰辛就在于既要在老于世故中保存自己,又要在老于世故中保持自己。不“老于世故”,你就永远是个不受欢迎的“愣头青”;沉溺于“老于世故”,你就失去了作为教师该有的那颗长青的童心。我并不想说,中国式的集体意识如何美好,但是如果你在现实的世界里蔑视它,就不可避免地会彼此伤害。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惋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蛮负责的,就是一刹那间控制不了情绪。这就是缺少约束感,由此酿成终身遗憾的苦酒。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1

  看了管大的一系列书籍,机缘巧合下认识管大,我敬佩他,敬佩他对工作的态度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教第四年,身边的教师形形色色,坚持用心从尊重学生身心方面出发去教书的同行很少很少,也许每一个老师的教育理念不一样,教育方式不一样,希望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吧!我崇拜管建刚,他教育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他的作文主张更是深得我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体察内在的语言,是一种自我的表达与交流,只是孩子们不知道这就是作文,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他们发现生活的琐碎,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分析问题,想到自己也经常会把一些不同寻常的心得体会通过日志写出来,仅仅为了表达内心的想法,他们常常说,我的文字比较细腻,也很朴实,读起来很舒服,我常常一笑而过,毕竟那些一个一个码出来的文字是我的内心的情感世界,孩子们也是如此。

  想到前几天开学第一课,我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班会课,新的学期,做一个有想法的人,孩子们写出来的日记五花八门,上次圣诞节,孩子们送给我的贺卡,其中一个超级内向的女孩子,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我的爱~

  看完管大的一系列书,几百次有冲动,我要把管大的作文主张和作文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去,到实践中去检验管大的作文主张,用实践去检验理论,也希望自己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中找到新的方向,体验到不一样的工作乐趣和幸福!加油吧,2018,愿自己不再迷茫中堕落!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2

  寒假前,我们园内每位老师都发到了一本名为《不做教书匠》教育书籍。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老师不做教书匠,那要做什么呢?从教几年来,在我心中总是认为自己就是个教书育人的教书匠。此书的作者管建刚老师是一位教育人生智慧的思考者,他睿智的思想,生动的例子和质朴的语言给了我很大启发,他的话语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充满了一种人生哲学、价值的思索和发现。

  我利用寒假空闲的时间,大致翻阅了一遍,其中“第七章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给我印象最深刻。管老师说“微笑使人安全”、“教育在欣赏中微笑”、“教育在人性中微笑”等哲理,老师的微笑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一种心灵的安全感。作为一位幼儿教师,我深有体会,就拿刚刚来上小班的幼儿来说吧,他们离开了熟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害怕得哭闹,这时老师的微笑尤为重要,幼儿看到了老师的微笑,他们就感受到了安全,渐渐地不再害怕,努力适应幼儿园生活。书上还讲到:请我们给自己定一个微笑的计划,每天至少要对全体同学微笑三次,每天至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笑一次,这就是教育,教师以行动在教育学生,要微笑着面对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每天向学生露出几次真诚的.笑,会发现,课还是这么上,作业还是这么批改,但是,教育效益却提高了,确实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

  《不做教书匠》中提到了“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很久以前大文豪笔下的私塾先生就是教书匠,他们手拿戒尺,板着脸,苛刻严厉,只管教书,而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其实,教书匠们不明白,教师的爱心和欣赏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老师的欣赏与尊重能点亮孩子的心灯。无数失败的教育案例向我们表明,对后进学生,越是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得到的教育效果越是令人失望,所谓的破罐子破摔。对这样的学生,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尊重他们,欣赏他们,让他们从老师那获得自信和尊严的信息,帮助他们找回做人的尊严,基于这样的教育是微笑的教育,是学生喜欢的、向往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没几个是喜欢学校的,因为在学校里,学生们得到的是呆板的教训,铁一样冷冰冰的分数的否定。所以更需要老师好好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的美好,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

  不管何时,学生调皮了,退步了,我要告诉自己:对孩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备,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求。我要用心去爱学生,收获的就不仅是一张张贺卡,一声声“老师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的幸福和满足。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应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愿我们,决不做教书匠,而做一名真正的新时代的好教师!读完了《不做教书匠》,这是一本非常适合老师阅读的书,里面说了很多的话,我觉得让我对我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者,教育家!而不单是照本宣科的知识播种机,培养的是真正的有活力和思想的人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3

  《不做教书匠》。书中朴实的语言,精辟的论点和鲜明的事例,令人深受启发。它启发人去学习,启发人去奋斗,启发人去创新。

  一、“先投入地爱你目前的工作吧”

  人都有许多美好的理想,梦想自己将来功成名就。人,只有在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去努力,才能做出成就。人生道路的选择,第一位的不是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一问自己,你是不是真心地爱你目前的工作吧。我是一名中学教师,教的虽然是副科,但我仍热爱我的工作事业,有时为某一个课题经常与同行做好研究和学问,并取得了令自己比较欣慰的成绩。我觉得把教育做好,是对学生有个交代,是对社会有个交代,也是对自己的人生有个交代;把教育做好,生活也一定会过得更坦然,更舒心。

  二、呼唤师师合作,师生合作

  现在,我们教育界的荣誉评比、职称晋级都牵动着每位教师的心,从而也引发了一些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师师合作才是正确的选择。就某一个问题,大家集体协商,共同出谋划策,你会在别人的谈话中得到启迪,产生新的思想。本学期我们体育组成功地举办了本校首届校园文化周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各自为战,只有失败,害人害己。我们成功的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生合作。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但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智慧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在跳竹杆中,我只让学生学会了一个简单的跳法,但学生又通过合作探究,研究出了“井”字跳法和“米”字跳法,使跳竹杆活动焕然一新,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一个体育项目。在师生的合作中,你就会发现学生的智慧和闪光点,发现的闪光点越多,你就越有教育的信心。

  三、做有思想的教师

  “一个老师,不管你是语文老师还是数学老师,不管你是体育老师还是音乐老师,是老师,就该是个读书人,用诗书气来滋养教师气。”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还停留在当年的层次和水平上,用当年的技术和思想适应现在的要求和质量必将会被淘汰的。现在只有多读书、多充电才是最好的方式。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才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产生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来。把所学理念用于实践,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发现自己正从一个教书匠走向一个教育者。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4

  初看《不做教书匠》题目,脑海中会有一个疑问:“教师不做教书匠,那做什么?”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逐渐明白了作者的是要求教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是为了心中要树立起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做“教书匠”,要“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

  教育是充满实践性的工作,工作中固然不可缺少经验的支持,然而还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准正体现出他是否充满教育实践的智慧,能否使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愉悦的实践中得到顺利完成。可以说,爱敲教鞭的教师还缺乏专业水准,爱发脾气的教师也缺少专业水准。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的、亲和的、充满爱心的,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反省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能从孩子的心灵角度出发,找出教育的契机和展示教育的力量。他们还具备创造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模板、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孩子的实际表现出发,创造出符合孩子的不同特征以及反映自己个性的方法来。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代表,而是智慧的象征。

  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自己,与孩子们仍缺乏细致有效的.心灵沟通,所以在教学中还找不到教育的良好契机—孩子练习完成不好,原因何在,如何弥补?孩子违反常规习惯,原因何在,如何纠正?活动中孩子答错问题,我又有多少思考和面对呢?

  这个寒假,零零碎碎的就阅读了这本书,做了这篇读书反思,应该说还算用心。希望在此次阅读反思中能理清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沉下心,踏实做事,告别浮躁。上学期,我对教材钻研不够,课前大多借助于教案,这学期开始,我会哎课前仔细阅读、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及时总结,查漏补缺,发现弥补自身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要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也好,挫折也罢,坦然面对,因为没有谁能永远一帆风顺的。取得成绩时,不沾沾自喜,微笑已足够,时刻告诫自己:路还很长,我不能抱着成绩睡大觉,否则,醒来后,一切都已晚了。

  “不做教书匠”,要我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孩子,每天都努力地学习,工作,紧紧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我就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从现在起,调整心态,勇于实践,努力学习,做一名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将是我长久的追求。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5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师队伍没几年的新教师,内心充满忐忑和不安,甚至是焦虑和怀疑。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语文的教学;是否能将教学技巧进行正向迁移;是否满足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等等。很幸运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有机会拜读了管老师的佳作《不做教书匠》,就像本书序言二所言“你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犹如他山之石,弥足珍贵。本书紧紧围绕“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从理想、信念、责任感、奋斗、专业发展、爱、智慧等角度娓娓道来,如有良师在旁,让我受益匪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认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中同样有这三种境界。

  目前的我正处于第一境界,作为新教师的我,内心或多或少有些迷茫。但就像管老师所说,“教育,值得你去做”,这一点我坚信不疑。教育是孤独的、寂寞的、甚至有时使人感到迷茫,其中当然有工作细碎繁杂,教育不被理解,教学不被认可等原因。但教育的收获也是其他工作不可比拟。我十分赞同魏书生老师的见解,“教育这个工作除了工作回报,还有‘收获各类人才’,收获真挚情感’和‘收获创造性劳动成果’。说道收获,就不得不提教师的幸福感,然而幸福感很难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管老师的幸福观我非常赞同,“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时常荡漾起一股轻柔充盈的暖流。有了这股暖流,不管是阳光灿烂或是阴霾满,我们始终能漾起微笑;有了这股暖流,走在任何一个物欲横流的地方,我们都能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祥和与平静”。言以蔽之,正处在教育起步阶段的我们应在工作的点滴当中寻找幸福感,做一个精神的追求者。

  第二个境界是我努力所追求的目标。教师的辛苦人所共见,入职后时常有前辈向我抱怨教师待遇低、强度大、杂事多。但正如管老师所言,“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一艘负重前行的船,沉重的责任感压在心头,砥砺着他们人生坚稳的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走出来,走出一个大写的‘人’”。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古代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然而教育的普及的今天教师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角色,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角色的转变是痛苦的只是“人憔悴”的一个方面。但或许这样的状态正是管老师所推崇的“第三种状态”,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在教育,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教育的活动、教育的意义,才能在这一阶段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提到第三个境界时,我脑海中时常浮现的是一连串人名,教育大家:蔡元培、魏书生、李镇西。教学艺术家: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钱梦龙、薛法根。这些人无一不是在教育教学上苦心孤诣,孜孜以求后,才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教育不仅是给予,同样也是获取;教育不需要仰望,而只需蹲下;教育不是远方,而在脚下。与我而言可能一生也无法达到这样一种他们的境界。但我只求在接下来的教育生涯中,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汲取“养分”,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教育这件事做好,保持精神上的丰盈,于心无愧。

  合上这本书,我忍不住问自己:那今后的我到底要成为一名怎样的老师?或许现在我还找不到很明确的答案,但是他山之石是珍奇,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人生和其他人生的不同,让我知道教育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是什么,又该怎样去追寻它。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激励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慢慢前行:年轻的老师们,钟爱教育,钟爱学生,智慧教育的花朵才会悄然怒放。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6

  “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我们知道南辕北辙的故事,它告诉我们选择方向的重要性,方向错误,你越努力,离目标也就越远。人,只有在选择正确的情况下去努力,才能做出成就。人生路上的选择,第一位的,不是做什么职业,而是问一问自己,你选择“精神立身”还是“富贵立身”?”

  上面这段话是我摘抄自《不做教书匠》中的句子。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似乎太深奥了,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才算活对了。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学会让自己满足,不要后悔,不要浪费宝贵的生命。

  我自己从来没想过能踏入教育的行业,在我看来,老师这个行业颇具挑战性。而且,它非常的具有意义。

  一个不爱孩子的人,那我觉得她可以放弃这个职业。孩子是什么?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是单纯的,人生来并无善恶,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就像一块原始的`石头,在河水中几经磨练才能安然的躺在河堤上晒着阳光,感受岁月静好带来的温暖。我觉得,老师可以是那涓涓细水反复淬炼石头使之化为美玉的人。师之道,不先在高远,不先在深厚,而是先练就耐心。

  耐心什么?耐心就是日复一日的劝导,日复一日的练习。日复一日的沉稳。

  耐心让学生接近你,信任你,愿意敞开心门接纳你。而教育的根本就在学生。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当然,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你并不缺少爱,缺少感情。但是,你是否原意为别人花费你心中的爱,你心中的感情?你能象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学校吗?你能象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吗?

  我想,这种爱不仅是深刻的,更是持之以恒的,需要你以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为基石,这是一种必须的耐心。

  把耐心作为基石,用爱去感受教育,才是教育的立足之本。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7

  在学生时代,我看了许多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然而却没有真正地了解过怎样做一名有效的教师,而不是一名教书匠。《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管老师告诉我们不能不切实际的空想,要做实事,少说多做,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就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用心的完成,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接近我们的理想。管老师的每词每句通俗但含义非常深刻,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对教育理念作了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当今教师心理的完美剖析,提出了一些精辟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不仅要学习及研究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还要学习如何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力,有智慧感的教师。这对于一名新教师是很难的。

  要真正做到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就必须从小事做起。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书才是最纯洁的。在课堂上,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最好不要当着其他同学的面骂他,学生也是人,也是需要尊重的。我们老师懂得尊重他,他必然会记得老师的好,下次就不会再犯了。在办公室教育学生,同样老师最好也是面对面地站着,这也是尊重他的表现,学生是很敏感的,他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平时的一举一动,这些细节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课堂上,要多对学生微笑,不能板着一张脸,微笑对学生是一种肯定,能够给予学生一种安全感。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中的得失。学生也会说:“老师,你很亲切,亲切得像朋友。”这对你就是一种肯定,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也就变得活跃,不会死气沉沉的。这对

  有效教学是有帮助的,学生就更喜欢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的思维。

  现在的年轻老师,大多都是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余时间大多都是看电视,上网等等,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其实年轻的教师最应该多学习,多听课,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多看看文学,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尽快地让自己成长,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一名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发现和完善自己,如何尽快让自己成长,从而过上有意义的教师人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是对学生、家长、学校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孩子交付到你手中,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8

  “教书匠”这个词是对教师的贬称,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上学的时候,有位老师向我们解释道:教书匠就是不读书,不思考,机械性的重复同样的教育工作的人,不能称为教师,只能是匠人。

  在假期看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书中给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一、做有目标感的教师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的消耗。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二、做有约束感的教师

  作为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各方面要严格要求,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正是身教的作用。面对于学生犯的错,我们要约束自己的情绪,宽容他所犯的错,帮他分析犯错的原因,帮他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而不是指责他的错误。

  三、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青年教师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人。人,也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有一股“傻劲”的人。这“傻劲”就是执着,对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向理想和信念指引的方向排除万难,付出最大努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自己有责任感,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

  四、做有积极感的教师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说就代表了这个人。积极的态度就有积极的富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就只能收获庸庸碌碌的无为人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有着不愿虚度此生、想要获得人生价值体现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人是值得敬仰的。如果愿意奋斗,那么从此刻起你不妨这样积极地做教育:

  1、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

  2、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

  3、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

  4、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五、做有学力感的教师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可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到哪个年龄,精神就停止成长的事。教师应该走了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滋生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那么,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

  六、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职业的专业形象不是由职业本身赋予,它是由一群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着的人赋予的。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坚信,一个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就一定能朝着教育的理想境界前进。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19

  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管建刚老师的著作一共分为8章,每一章都是精髓、至理,生动精彩的故事,精确的解读,留恋于每一章,这是一本指引我们教师的著作,如同灯塔照亮远方的船舶,使我们行驶到大洋的彼岸,我们不止是教书匠,我们也是学生学习的启明灯。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的教师,才符合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无怨无悔,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关爱尊重学生。我们对教育充满憧憬,可能教学中遇到坎坷,但是教师要有理想,不忘初心,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的'著作,使我对教学充满了信心,一段时间的教学,虽有欢声也有苦恼,教学就是这样,班级里那么多的学生,每一个都是一个哈姆雷特,他们好奇的面对着老师,老师需要理解他们,而不能一味的批评,以老师的标准去呵斥,这样学生的叛逆情绪会加重,累了老师苦了学生,一节课效率大打折扣,只因部分同学的批评,影响了全班同学的上课。

  学生上课走神,课后作业不完成……作为老师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教师的爱是无私的,教师的付出是值得的,教师的责任是艰巨的,学生的成绩有着老师辛劳的汗水,学生知错就改的态度有着老师的谆谆教诲。

  管建刚老师的著作深深的触动了我们读者,他是教育的精华,使我们感到自身有许多的不足,是我们教学的启明灯!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0

  我常在班中对学生说;”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决定他的学习成绩,”但看完《不做教书匠-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这篇文章后,让我想起了“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高度”这句话,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只要有了积极的教育态度,才能有正确的职业观。

  在《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7条真诚建议》这篇文章中,他把目前的教师做教育大致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早点卸了这包袱才好,才自在。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可能的去做了,“尽”了“可能”就不管了。对教育工作,他们大都抱着吃良心饭的观念,这类教师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干得很卖力,饶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他们明确地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于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的活动,就是有教育的意义了。看过这三种状态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自己到底是属于这三种状态中的哪一类状态呢?

  回想自己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到现在,转眼间也有近七年的时间了,在这近七年的时间中,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是在满足于年复一年照本宣科、炒炒冷饭,还是旧曲新唱、旧课新上呢?是满足于让孩子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还是要帮助他们掌握真正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技能呢?是满足于传授知识,还是融入对他们进行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的素质培养呢? 我有些茫然,但茫然的同时,我忽然又觉得自己好像属于第二类状态教师中的一员,就像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一样,每天干得很卖力,忙忙碌碌的,但最后饶来转去,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究竟是哪儿。

  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不断地消耗。所以不管将来如何变迁,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与其在抱怨,烦恼中度过,还不如去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抱着不愿虚度此生的想法去享受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广告语中曾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境界有多大,他的眼界就有多宽,让我们回首看看那些特级教师的成才经历,他们无一不是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做起,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努力发展自我,从而成为一代名师。相反的,如果一味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那永远只是个教书匠,而且是最无能的教书匠。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却可以使自己高尚,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但不能失去执着。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时间在自己手中,路在自己脚下,成功就在明天。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1

  “我有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的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多远。”翻开《不做教书匠》,这几行字印入了我的眼帘。这是朱永新先生对教育的呼唤,更是多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而得出的人生精谛。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不例外。而我为什么在这一行中的进步缓之又缓呢?苦苦反思、追寻这几年来我走过的路,结论是:我为自己寻找了太多的.“借口”,而教育,正是不允许有任何借口!

  有句名言: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永远找借口。的确,许多教师不假思索就能拎出一箩筐的借口,我也不例外。记得有一次家访回执调研结果不理想,分管校长找到了我们几位年轻教师谈话,而我们的借口是:身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再加上繁事琐碎的班主任工作,被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哪还有什么时间个个上门家访。再说了,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又不非得上门,还有电话与网络呢,一切“证据”显示,并不能说明我们工作不到位,我们已经尽力了。其实呢?这只是一个借口。似乎没有把工作做完善、做完美,出现问题开动脑筋找寻各种借口说明自己没做好是有充分理由的。现在想想可称之为惭愧。而这种借口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它预示着在工作中始终不会全力以赴,在劳动——收获这一因果关系中犹豫着。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它呢?

  方法一: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以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习惯一好,借口自然会少。良好的工作习惯可以分为

  (一)把办公桌理干净,只保留与目前工作有关物品。

  (二)按事情的轻重程度逐一去做,立即行动。

  (三)当碰到问题时,我马上解决或做个决定,决不搁置一旁。

  方法二: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倦怠,而应当使之充满乐趣。因为事情本身并没有厌恶和欢喜,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随之产生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当去尽量想的开心,做的开心,而结果呢,我们真的会很开心的完成这件事情。这正验证了实用心理大师威廉.詹姆士的心得: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存的,多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

  还有一次,教导主任让我参加一个市级评优课,就说是锻炼锻炼,问是否愿意。我拒绝了。借口是:我现在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再加上班主任,太忙太累,下次吧,下次我不做班主任了,再多参加一些这类比赛。理由又似乎很充分。仔细想想却是可笑,班主任与参加评优课有什么关系,如下次还做班主任那是不是就还不参加这类比赛?忙、累那都是借口,这种借口,实际是一种忧虑、恐惧和自我意识的困难。而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忧虑和恐惧的呢?因为对自己没有把握,怕比赛出丑……而遭人取笑。如果任凭烦恼与恐惧占据我的心灵,恐怕始终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业务,那就完了。

  渐渐地,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常常想,我该如何解决这个忧虑呢?

  方法一:保持热诚与积极的心态。我想我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一定能做完并做好,而且不断改善。因为智者不光是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更是从自己的失误中总结原因。

  方法二:阅读与反思。要增加自己的业务底气,只有慢慢积累,绝无它法。

  方法三:当我们忧虑或碰到困难时,第一反应不能再是逃避,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逐一渗透。

  (一)问自己,我担忧的是什么?

  (二)我能怎么办?并列举出所有可行措施

  (三)我决定怎么办?即选择你认为最适合或最熟练的方法。

  (四)立即着手行动。结果,真的很有效。

  “不做教书匠”给我的触动很大,它让我领悟到:借口就是恶习,它会使你彻底平庸。有这么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科罗拉多州朗峰的山坡上躺着大树的残躯,它有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经被闪电击中14次;400多年来,无数狂风暴雨侵袭过它,它都战胜了它们。但是最后,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了这棵树,使它倒在了地上。那些甲虫从里往外咬,就只靠它们很小但持续不断的攻击,渐渐伤了它的元气,使它终于倒了下来。而借口,正像是这些小甲虫的咬噬——即使你曾经是一棵身经百战的大树。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2

  六年前,也是我的教学生涯的第九个年头,当时的我对于教育教学有了一些的心得,但又恰好处于很可能形成“年轻的老教师”的尴尬时期,我有幸读到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这本书让纠结了许久的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感觉受益匪浅。

  今年寒假的一天,我回家找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管老师的这本书。再次打开,看见以前所做的划记,心中有了更多的感触。

  管老师在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语言,在这里不多叙述。这次重温书本的过程中,我对管老师的“成长需要耐得住寂寞”这个小节文字体会很深。管老师在文中用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是要讲究储备的。真正的`成功路遥远而艰辛,只有储备充足,走的路才远,胜算的把握才大。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既要抗得住教育探索的艰辛,又要耐得住教育研究的寂寞。一个真正的教师,他会沉浸在别人以为的寂寞无聊中,乐此不疲,像周国平所说的“丰富的安静”。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学会享受寂寞,这样才能把基础打好。

  实际上,管老师也是这样做的,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39岁就已是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还兼任学校的副校长。从我自己的工作来看,这些年来的历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教育行业要沉下心来的重要性。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读文学书,读专业书,读一些杂书,在书香的浸润下,人的内心得到洗涤,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我的第一任务是教学,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我发现所学的东西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用得上了,课堂的内涵比以前提升了,多读书的习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我想起了余映潮老师在50岁以后才尝试上公开课,越上越精彩,越上越有味。他应该算是厚积而薄发的典型吧,他说过自己的成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比别人更舍得花时间在教学研究上,他用最笨的办法读书,安于寂寞。这些年我也慢慢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这和我认认真真学习、认认真真教书应该密切相关。作为后勤干事,我也承担了许多繁琐的事物性工作,这些工作费时费心,但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高效的利用时间。

  我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但是我坚信成长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静待花开。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3

  看完管建刚写的《不做教书匠》一书,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的蜡烛,是铺路的石子。教师这个职位,充满汗水与血水,充满辛勤与努力,充满喜悦与悲伤。一根粉笔,传授千万学子知识,一个课堂,教育千万学子道理。通俗的看法有多种,人梯与蜡烛是始终被推崇的。不过我觉得这都不是教师的真意。教师是干什么的?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的一行,如木匠、瓦匠、篾匠一样,最适当的称谓就是“教书匠”。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认为,教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教师被戏谑性地冠以“教书匠”的绰号,否定或者压根就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工作。不仅非教师者如此看待教学,而且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教师亦是如此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书匠,是没有活力的,没有创新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在教书匠面前,学生是“一碗水”,教师就是“一桶水”。学生年年换,教师从不变,直到教师的那桶水变得混浊不堪,波澜不现。试想,在麻木的教书匠面前,学生怎能鲜活?教育如何发展?

  书中的八个章节主要讲述了“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我想以上种种品质都是一名“有效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这些特征或品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或品质,如个人外表、魅力、整洁、善良和亲切、智力、机智、开放、热情、幽默等;二是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特征或品质,如体谅学生、对学生有高要求、教学能力强、学科知识丰富、教学的适应性等等。我想身为教师,应该注意对自身的素质培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系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学习终生,认真对待学生,无论怎样认真都不为过,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责任!

  我相信,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暂且坐定目前那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地去做,投入地去做,这是无愧于只有一次青春、一次生命的人生的行动。而当你心无旁骛地工作时,工作的乐趣也就离你不远了,机会和赏识也离你不远了,人生的精彩也离你不远了,即便你还是没有机会走向你梦想的那条道路,但那个时候,你一定恍然大悟,先人把教育喻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并非是无病呻吟的赞誉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4

  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是我近2年来常常拿在手中反复阅读的书,公交车上、校园里、床上、办公桌前,随时带着,想起的时候就拿出来翻阅。每次阅读,总是能够找到当老师的理想和信念。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教育理想的老师。记录下管老师的精彩语言,总能激励自己奋发努力。

  朱永新先生说得好:"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可能在忙忙碌碌之中变得庸碌平凡,在平凡之中迷失自己,把工作当成一项谋生的手段,而产生职业倦怠。此时,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问过自己,为何当初会选择这个职业,当踏入教师这个队伍时,曾经给自己设定过什么样的理想?

  管老师说:”教育,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可怕的是不想起步,只想在安逸中走向安乐死。“我们经常会认为自己过了某个年龄段就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奋斗了,认为那些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应该做的事,可是问问自己,你奋斗过了么?你为自己的理想打拼过吗?而是因为惧怕困难,害怕失败一直都安于现状?即使我们的起步有些晚,但是有一个晚的开始比不开始要强上无数倍。因此,我觉得自己应该让自己的教育生命一直如同青春一样热血沸腾,轻舞飞扬。一个善待教育的教师才是一个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师。

  说实话,我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从教8年了,平凡无奇,但是这就意味着我不用努力,不用追求进步了吗?我想不是的,就当做一切从头开始吧,就当成我比别人晚几年起步吧,我从现在开始也应该好好努力。我不善于课堂教学,可以学习、借鉴、模仿,改进自己的教学。我喜爱阅读,就多多读书修炼内功,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产生的并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成为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通过读书,加上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教师要想生活得充实和幸福,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教师要想拥有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肯读书、善读书,并投入地工作,认真地反思。当读书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时,相信会聆听到心灵之花盛开的声音。我想,在读的基础上,我还能做到勤动笔,多读多写,读写结合,日积月累,也可以写出一些具有自己个人特色的东西,假以时日,说不定还能发表论文,汇编成册。滴水穿石,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的。

  管老师说得很好:一个教师要做到非常杰出,或许是需要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在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则人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因此,重要的不是看你是否年轻,是否优秀,而是看你是否努力了。或许你是冬天盛开的梅,不必去羡慕春花的烂漫,只要不断地吸取养料,积蓄力量,到了冬天,你也能绽放傲雪的丰姿。送给我自己,不必羡慕他人,不必妄自菲薄,做好自己,不断努力,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5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阅读完这本书后,瞬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我阅读的都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这一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各个画面都似曾相识,唤醒了我们课堂中的每个细节,精致深刻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理念,和细微独到的心理描写让大多数老师反省,也给我们指名了方向,同时也深感管校长的语言魅力,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阅读了《不做教书匠》,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自我充实,自我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6

  最近有幸阅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泉,从心头流过。此书不仅仅在教老师们怎么教书育人,更多的在于引导老师们如何调节心理、精神上的状态。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完美融合,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启迪老师们,鼓励老师们成为一群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勇敢坚毅、幸福满满的人。

  此书一共分为八个篇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的老师。其实不仅仅是做老师,各行各业上,都需要这些优秀的品格。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明确我们的努力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很多时候的我们,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会有一些迷茫,会忍不住思考:我真的适合做老师吗?曾经刚入职的我,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一个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心中免不了担忧。后来在同伴们的鼓励下,我渐渐适应了教师的节奏,也爱上并习惯了“老师”这个称呼。

  既来之,则安之,其实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与磨难做斗争,才能持续地历练与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把自身素质与能力提高之后,便会悄然发现,原来教育并没有这么难,孩子们也没想象中那么淘气,仿佛一切都像童话一般美好。感谢学校,让我重温纯真的读书时代;感谢孩子们,让我变得更有耐心、更细腻。

  不管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做不出业绩来,机械的结果只能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滋味来,请用上我们的大脑;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就来,请用上我们的智慧。确实如此,教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我们要不断汲取能量,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营养。当我们潜心投入工作时,才会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乐趣,享受教育事业中孩子们带给我们的朝气与活力。

  优秀的教师身上一定是具有心灵的力量、情意的关怀、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实践的智慧。我们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用超然的关怀对待学生,与孩子们同呼吸共命运,学生才会视我们为最亲密的`伙伴,把我们看作是生命中情感与心灵的呼唤者、引领者。

  虽然我不是班主任,平时和学生面对面单独沟通的时间并不多,但我很希望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每天中午趁着给孩子们盛饭的间隙,我都会忍不住和孩子们唠叨两句:“今天的作业是不是又忘带啦?明天记得带来哦!”“最近学习状态有些欠缺,要加油哦!”这样的直接交流,更能强化一些正能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鼓励。

  还记得有一次运动会入场式,有一个班级是足球主题,班主任也穿着班服(足球服),和孩子们一起在方阵队伍当中喊口令,激情澎湃地加油呐喊。当老师真正融入班集体的时候,孩子们更能感受到老师和我们同在,我们不仅仅是朝夕相处,更是荣辱与共。

  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我们要用智慧引领孩子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不平淡的每一天,不仅教给他们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期待他们学着用爱与身边的人相处。心怀感恩,感谢拥有的一切,铭记所有暖心的瞬间。

  与孩子们同行,走好脚下每一步。肩上扛着一份责任,用精神力量感化孩子们,共同为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傅艺)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7

  近段时间,我一直在读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最初是这本书名吸引了我,读了一些后,却被书中的内容深深打动,这本书带给我很多启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了更多新的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比如每天强调纪律,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备课、上课…。虽然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做的又不是什么大事。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组成了学校的“大事”,而我们是这些小事的缔造者,“学校是我的”学校促进我们的成长,它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如果你心中想的仅仅是个人的教学成绩,那么你也只能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

  我非常认同书中提到的“做一个有方向感的老师”。是的,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业首先要为自己选定好目标,不是每个人都钟情于教育,但是你还不得不在教育行业里干下去,那么你必然会做任何事情都会敷衍了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但绝不能原谅。因为既然改变不了环境,为什么不尝试着改变自己呢?我们可以不爱这个行业,但是我们必须要尊重这个行业,那就是尽自己最大能力,最大努力,去做好它,我们不能只为工资,得过且过:我们更不能因为工资少,而工作不认真,不负责。那同我们眼中,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不做,课堂捣乱的“坏学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法,失败的人永远在找借口”想想确实如此,我总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而不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基础应该去找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守着一成不变的老方法当然行不通,不管怎样找借口,只不过是想从心理上找到些安慰罢了,无论怎样事情总得做下去,我们何不把找借口的时间用来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很喜欢下面的一段话:

  工作的乐趣往往蕴藏在你做事的态度里,而非工作本身。要么,教育之水把你冷却,过那种冷却的平庸的生活。要么,就用你生命的'激烈与烈焰把教育这锅水煮沸,沸腾的教育将带来一个充沛的、充满活力与生机、乐趣与魅力的教育人生。

  什么样的态度,就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人生。

  阅读《不做教书匠》,我更懂得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要有一份责任感,我们常常想教给学生更多,用自己的一杯水去滋润学生,因为不放心的缘故而讲了又讲,让学生做了又做,我们愿意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却不知事倍往往功半,只会苦干是不行的,教师应有启发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感情的素养,今天的教师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须懂的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堂,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堂。而我们也要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

  是呀,我已注定是一名教师,我的存在依附于教育的存在,我的教育表现是教育存在的家,也是我自己的家。失去这个家,我的人生将一无所有。我庆幸,我发现了这本书!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8

  读完了《不做教书匠》,觉得这是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作的励志书。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哗众取宠,管老师只是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故事,然后加以引导。这本书更多的为阅读此书的教师树立了一个信念,他在书中设置了一个“名言点击中”,在初中时代,我就比较喜欢这些内容,因为它给予了我成长的动力。只要树立起了自己的信念,只要朝着它前进就行了。只有找到自己成长之路,你才能勇敢直前。

  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作为一个虚位待定的教师;作为一个收入微薄的教师,曾几何时,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焦虑、彷徨、不平衡,等等不好的心态时常侵扰着我,感慨世事的不公,恨自己生错了年代。人生中太多的事让我感到无奈。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作为一名教师,还是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尽其所能,把自己所学所识全部传授与学生,并时常告诫自己,不能误人子弟,话虽如此,但做的并不开心。

  幸好,让我及时看到了这本书《不做教书匠》,他实时的揭开了我心中的疑问,帮我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了工作上的快乐。它像一位家长语重心长地与我进行心灵上的交谈,让我觉得这份工作,我是真的当成事业来做的。做事业应当尽心尽力,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我是一名体育教师,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这类学科,在小学通常被人们称作“小学科”、“副科”,这是一种歧视的称呼,但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就连我自己也默认了这种说法,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世界上本没有,走得多了便成了路。”称呼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替那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所谓“小学科”的教师们喊声“冤!”书中提到的,给“小学科”的建议,我个人并不太赞成,书中所说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行为(自由散漫,迟到早退,),并不能以偏概全,我相信多数教师还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如果有其他学科的教师看到我写的这段话,一定会觉得我无中生有,书中并没有正面提出这个问题,但从言谈话语中,能够感受到作者本身对“小学科”教师就存在一定偏见。相信作者一定没有交过所谓“副科”,虽然没有“主科”那么大的压力,但我们对待工作是一丝不够的,既要提高学科本身的趣味性,使学生爱上、喜欢上,又要维持秩序,其实这两者会有一点矛盾,人在兴奋的状态下是很难保持安静的,所以我们要在课下准备很多东西,不仅仅是本学科的.内容。

  一名优秀教师就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理解学生的感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现代社会要求人具有独立、创造、进取的品质,这都是与人的主体性分不开的。因此,一名合格教师要在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组织活动,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舞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各种能力。因此一名优秀教师既要探索教师怎样教,更要探索学生怎样学,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今后我要沉下心来,努力奋斗,把自己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努力不做一名教书匠,而做一名真正的教师。“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能教书育人,而且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改变一些陈旧迂腐的观念,树立新的发展的眼光,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能不断的锻炼自己,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富有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29

  在寒假期间我再次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书中句子很短,文字很美,字字扣人心弦,道出了大部分新老师的心声。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我们教师指明了一些方向。书中写了八个内容: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更懂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要有一份责任感。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责任心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很多人,常会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我们,在踏入教师工作岗位后,要去喜欢它,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具备良好的责任感,使命感。回顾上阶段的教书生活,自己也有了一些想法。

  我们需要先树立一个工作的目标,之后责任感、约束感、积极感才会随之增强。只是,拿什么来实现目标呢?在文中,我找到了答案——要一颗爱的心。

  对一个教师来说,爱首要表现为高度的责任感。什么是责任感?责任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呢?我认为,教师的责任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工作负责,爱岗敬业。爱岗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就是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一个教师只有把教书这个职业确认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时,才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表现出责任感。二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三是要对学校负责。所谓对学校负责,就是要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用自己的言行去诠释一个教育者的基本素养,展现教师的风采。四是要对自己负责。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要求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始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成为学生成才报国的引领者。否则,无法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爱也体现为耐心,管老师在书中谈到了耐心,就是对后进生是怎样的耐心教育、辅导。一个班上后进生是老师感到最头疼的事,这些学生,贪玩喜吵闹,学习不认真,或成绩一塌糊涂。老师总是要想转化他们,但这些学生顽皮得很,很多的老师会失去信心,但管老师能做到对后进生的转化有足够的信心。那么,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自己的学生,来对待学生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我们班里的李明昊可以说也是非常出名的。刚说完的问题,你再问他,他还是什么不知道!把他叫到办公室说教一番,第二天情况有那么一点点好转,第三天还是照旧。时间久了,他麻木,教师也麻木了。后来我给李明昊的妈妈打电话,他妈妈说老师曾经奖励过他一只棒棒糖,他在家放了好久都没舍得吃,说是老师奖励给他的,要好好放起来。我听了之后良久无语,是啊自己一个微不足道的棒棒糖就让孩子高兴许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他们耐心一点呢!我们把说过的话再说几遍又何妨?看到孩子有进步我们不是更高兴吗?所以我对自己说对孩子们多点耐心吧,他们都是奇葩!

  爱也体现为亲和感,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管老师一样有“亲和感”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很难!这份长达35页的关于“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的篇章,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上课时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里,孩子们才是课堂的主角,是导演,我们充其量是课堂的高级配角。不要对孩子板着脸,开心的对他们笑一笑,说不定就是因为你的这一笑,很多走神的孩子就马上回到课堂了。

  同是为人师,所以我边读边在比对、反思着自己的教育行为,管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我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关键——持之以恒,理解的微笑不只是瞬间,平等的交流不该是心血来潮,内心的宽容不只是套出真话的手段,真诚的关爱不只是语言的表达。爱是一首无字的歌,祝愿天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在教书育人中体会教育的真善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0

  这是本参加80后研修活动的时候拿到的新书。说来不好意思,一开始,只把它当做完成自学笔记的工具,拿来抄抄而已。下午学校开会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抄,却被这本书吸引了,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一本时下流行的职场励志书,不同的是,它是针对教师的职场励志书。

  现在只看到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章的标题是“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尤其是第一节的谈到的,“教育,从选定一把椅子开始”,相信是很多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困惑,我也一样。如同作者所说,“我想你们中的很多人和我一样,当初之所以选择教育,并非是从填写志愿的那一刻起,就对教育充满神圣的情感,更多的是父母之言,更多的是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更多的是当年考分的限制”。我是属于前者,可以算是在父母的安排下走上了教师这条道路。而“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加上经济大潮的席卷而下,对教育工作得过且过,心里总巴望着天上掉下一个机会,跳出教师这一行”。从选择读教育这个专业,我就不止一次的想过,如果我没有选择师范,会是怎样?会遇到怎样的人?有怎样的经历?过怎样的.生活?想着想着,心中难免的遗憾,总觉得这是一份一开始就能看到若干年后的自己的工作,平淡无味;心中也难免的向往着外面的生活,总觉得别的工作虽然辛苦点,但是更精彩;再加上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教师的待遇只算一般,有时候会忍不住和别人比较,总觉得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没有“钱途”。把教师这个职业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年轻的你在教育人生的十字路口,等待,迷惘,痛苦,麻木??直到有一天忽然醒悟,但时光流逝,青春已然不再??”。

  甚至现在,也会有各种的梦想,比如开个小店,自由自在;比如做销售,好歹做得好奖金高;最好笑的,是想哪怕是去KFC,必胜客或者蛋糕店里做服务员也好,窗明几净,有空调,而且还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呵呵,可是“一番深思后,会发现,这些梦想,可能除了继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不能起到任何有益的作用。”

  工作累了烦了生气了,也会想,随便做什么也没做教师窝囊,上面有领导,下面有几十号学生,还要照顾到家长,劳心劳力又劳神。“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无谓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及至过了浮躁岁月,却再也没有青春的活力,再也没有奋斗的勇气了,一切就在表面的安逸中走向人生的尽头。这样一来,教育没做成什么,自己的生命也没做成什么。”仔细想想,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岁月就是这么的经不起蹉跎。自己就是在这种没有目标,除了对工作偶尔抱怨外,没有任何的行动,白白的浪费了宝贵的年华。

  管老师在书中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帕瓦罗蒂的选择和一个洗厕女工的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是帕瓦罗蒂父亲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最终你只会掉到两个椅子之间的地板上,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其实,教育工作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平淡无味,别的工作也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精彩纷呈。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只要我们认真去观察,去发现,也会看到教育中的精彩。比如,如果我今天的情绪饱满,心情很好,孩子们也会学得更好;比如,我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不经意的关心,孩子们定会回报我更灿烂的笑容;有时候孩子们会带给我一个红苹果,会给我一根火腿肠,还特意说“这不是双汇的,没有瘦肉精。”;运动会上的奖状,期末考试的优异,总会带给我小小的骄傲;他们认真的唱“感恩的心”,会让我突然的想流泪;??这些细小的事情,不就是其他工作所不能带给我的教育的美好吗?

  以前觉得一旦做了教师,就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是个什么样,其实也不然,每一份工作都是人生又一次学习的新开始,你没有认真去做,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的以后会是怎样?比如有的优秀老师,可以从乡镇到城市,从普通学校到重点学校,乃至于到省级,可以在几百人的会堂里侃侃而谈,还有这其间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这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旅行?这一切,你不努力,当然不会发生,也就所谓的“看到几十年后”了。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既然我们已经进入了教育这个行业,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选择上,与其在那儿纠结,徘徊,抱怨??还不如且坐定目前这把叫做“教育”的椅子,用心去做,投入去做,我们也会看到不一样的未来,遇到更加精彩的自己。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1

  有人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一不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象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让其学生受益终生。

  寒假期间,读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书中的好些故事并不陌生,回顾自己从教二十多年的经历——认真备课、上课,对学生负责,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适当培养学生的人格。我以为做了一名不错的教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恍然大悟,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什么是真正的教师。心灵的力量、情意的`关怀、人格的熏染、文化的气质、智慧的实践。我到底具有了哪几条来完成这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呢?

  书中有八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目标,特别是第七章《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让我感受很多,在这一章里有一部分内容,题目是《教育在欣赏中微笑》,我读了很多遍了,每读完一遍我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在我的教学实际中我对这部分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班很多孩子学习习惯不好,经常不完成作业,催很次都交不齐,面对这种情况,我能做的就是对他们大发脾气,结果是效果甚微。这个班的优秀生很多,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却很粗心,对他们教育,我不是引导,也不是和风细雨,有的只是狠狠的训斥一顿,结果是这些成绩好的学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还有一部学生做事总是漫不经心,拖拖拉拉,我对他们也没有好脸色,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开始怕老师了,课堂气氛也显得沉闷了,课后也不敢接近老师了。我反思自己,真是不该这样,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本领的,什么都能干好,还要老师干什么?所以我开始寻找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美好,表扬学生的进步,对于那些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委婉提醒,耐心对孩子们讲道理,学生听话了,可爱了,我也不像以前那样生气了。当学生在桌子底下做小动作时,我上课提醒一下,或一个眼神,或让他同桌回答问题,或到他身旁摸摸他的头,这样也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听讲,又不会打乱课堂秩序。学生有什么心里话也敢和我说了。所以做名亲和感的老师,学生喜欢,我也开心。

  成尚荣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保护。”学生只有有了安全感,学习才可能很快进入状态,学生才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如果我们能微笑着对学生说话,微笑着倾听学生们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摸孩子的头,孩子们是何等的快乐?“爱就是教育”,微笑就是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真挚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老师的点滴关爱,犹如窗外冬日的暖阳,让学生感觉沐浴在金色的光线之中,这就是教师的爱的“魅力”。孩子可能会挥霍父母的爱,却一定会珍惜老师的爱。老师的一句平常的关心话、一件可能是不经意中的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而被学生珍藏一生。

  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说过“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笑吧,老师们!我们要以行动教育学生,要微笑着面对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学生会喜欢我们的,教育的阳光也会变得灿烂起来。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2

  读了管建刚校长的《不做教书匠》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以前从未深入地思考过“教师”与“教书匠”的区别,只是肤浅地认为“教书匠”只不过是“教师”的俗称而已,读了《不做教书匠》一文之后才明白不是那么回事,教书匠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而教师是有思想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者,教书匠是无法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的,因为没有思想,也就没有脊梁,没有脊梁撑起我们的教育晴空,也就无法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美丽我们的教育人生。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谁不承认,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一线教师的带有思想的技术或技术的思想呢?所以说人类最具思考力的人群是教师,而不是教书匠,更不是其它人群。

  管校长把目前的教师做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将学校布置的工作视为包袱,视为学校不让我过安宁日子,总想着卸下这包袱才好,才自在。第二类是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他们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或许有牢骚,最终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了,“尽”了“可能”就不管了,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好不好是能力问题嘛;第三类是把自己的事当着教育的事来做,他们不能满足于现状,他们努力地探求着教育的有效之路,高效之路,他们把教育的创新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满足,并且,享受着探索路上的种种欢乐和痛苦。想想自己从业十余年来,给自己定了一下位,虽不属第一类,但更偏向于第二类,所以在教育的路上走得并不精彩,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向第三类教师靠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不过《不做教书匠》一文为我们正在迷途中的年轻教师们提出了几条宝贵的建议:

  (1)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

  (2)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

  (3)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

  (4)做一名有积极感的教师;

  (5)做一名有学习感的教师;

  (6)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在这些建议中,我觉得最难做的是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教师的责任感表现为对自己有责任感,对学生有责任感,对国家有责任感。对自己有责任感、对学生有责任感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对国家有责任感。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绝大部分教师对此很无所谓,在他们眼里,只要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弄好,新课标旧课标与我何干?课程标准实施数年来,教育界发生了多大变化?即便有所谓的“量”的变化,也只是专家听课或必要的“新课标汇报会”上“热热闹闹”的展示。君不见,应试教育正在全国大回潮?不是课程改革好不好的问题,不是培训不到位的问题,不是各级不重视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失去了必要的国家责任感。

  要想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就得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给自己选定一个目标。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在自己耕耘的园地里收获桃李芬芳,并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而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管校长说,有了目标与志向,生命就有了一种期盼和一种厚重的精神力量,才能抵抗生命中一场场暴风雨的袭击。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啊,人都是有惰性的,有目标,才有期待,才有动力,才能激励自己一步步走出精彩。有了目标,要积极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只是消极等待,那么再小的目标要想实现也将会遥遥无期。每次看到从石缝钻出的小草,我的心底总会一阵阵颤粟:为了拥有阳光雨露,小小的芽儿,浸透了多少奋斗的泪水?我们都喜欢花朵的娇艳,可是有谁曾留意过种子破土而出时的艰难?虽然实现目标的道路布满荆棘,但风雨之后总会见到彩虹。

  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有思想的教师,赶快去读管建刚校长的《不做教书匠》吧!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3

  责任心是一个人必备品质。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机会。”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心,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敬业。

  教师更需要责任心。没有教育责任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工作是凭良心的工作,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对待教育,不做机械重复的事,作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同时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我们教师来说,也许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还可以重头再来;而对于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对于家庭来说他就是百分之百。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对我们报有希望。我们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实现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自身价值提升,就必须把我们的责任心分解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每一个细节之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

  学生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改正错误和缺点过程中的反复和反弹,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那怕是细微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或许很多人只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不能当成事业来从事。但是“在其位某其政”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当我们走在校园,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孩子纯净如水的双眸,我们一定要谨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清楚自己应该说什么,做什么,不能说什么,做什么。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4

  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细细品,一本好书,可以真正从内心打动你、感染你。而《不做教书匠》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的好在于不仅给青年教师方向上的指引,更是引起了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强烈共鸣。

  《不做教书匠》是管建刚老师智慧的结晶,文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它不是空洞琐碎的泛泛而谈,亦不是脱离现实凌驾于道德高空的侃侃而谈。它的每一个观点和忠告总能敲击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全文从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等八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阐述,以明确方向开始,以升华到教育甚至人生智慧结束,阅读全书就像经历一个智者的人生,明确目标,约束自己,发展自己,坚持着,最后所闪烁着的是沉淀下来的智慧。

  《不做教书匠》让我收益颇丰,要说给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感。在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强烈的感觉到,原来我是如此幸运和幸福。它幸福在于让我明白原来教育工作者是如此独特而又神圣。幸运在于我能在去年夏天,成为广大教育队伍中的一员,更幸运的是,在步入工作的第一年便能得到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意义我相信在多年以后仍会显得非常深刻。第一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让我真正审视了自己的工作——一份注定清贫的工作。教师更大程度上是追求精神上的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生活环境里,学会不卑不亢,保持内心平静,腰不弯,步不乱,目光穿越喧嚣和浮躁,清澈依旧。也唯有看清这一点,才能真正的投身到教育这份事业中去。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同时,阅读此书让我意识到了紧迫感。都说教师有编制,比较安稳,可是我们所谓的安稳,不过是政策庇护下的安稳,依靠政策偷着闲。然而,时代在进步,政策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教师退出机制正慢慢的在全国全面实施。如果我们不想在改变来临之时感到恐慌,那要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最大的不变就是改变,这种改变就是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尤其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更新和替换。未来已经到来,时代的步伐正在大步向前,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将来等待我们的就是被淘汰和被放弃。做生活的主人,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

  教育之路,注定孤独,前路遥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立下目标很容易,坚持最难。我们要找准方向,做有用功。将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去学习,去充实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教育将融入你的生命,馈赠你人生的宝藏。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5

  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培育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近期读了《不做教书匠》,感受颇深。他给我的教师成长路上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书中一共有八个章节详细的讲述着怎么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我想先从以下两点开始做起。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书中引用盖叫天先生的一句话“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想着自己的行为,回忆起我每去做一件事情,我总会怕,总觉得自己不是很会,怕自己做错,所以,我决定当不确定的时候,就去问,问确定了再做,这也使我发现,我的问题越来越多,做事的'速度也变得慢了。管建刚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缺点不是问题,缺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抱住自己的缺点不放。”所以,不能再畏惧每一件事,你越怕它,它就会越强大。而当你把“怕”它的精力放在努力完善自身上,使自己变得更强大,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做一名微笑的教师。“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亮的。但金子被埋在沙里久了,就不认为自己是金子,而认为自己是沙子,从而自愿地过起沙子的生活。这样金子也就成了沙子。更何况,学生正处于一个从沙子到金子或从金子到沙子的可塑期呢?”当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被震了一下,教师,这真是一个“可怕”的职业,你的教育过程、甚至是微笑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你批评他、教训他,或是夸赞他、鼓励他、欣赏他,都会左右他的成长。教师们,我们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让教师成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让我们微笑着欣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像卡耐基所说的:“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

  《不做教书匠》这真的是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管老师,我想我也不要用手去做老师,而要用心做好老师,我会明确教育的方向,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的!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6

  教书匠只管教书,不管学生的感受及环境的渲染作用,而作为教师,要知道自身的心境对学生心境的影响相当大,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何况,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呀。我们何不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一名和谐教师呢。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在“公正”中平衡自我心理,享受生活。

  在当今时代,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公正。社会对待教师应该说是公正的,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实大可不必。要善于在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树立“工作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观念。此外,我们还应把自己公正的态度辐射到自己的教育对象上,表现为不管是面对差生,还是优秀生;面对熟人的孩子还是陌生家庭的孩子都一视同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相信心会越来越年轻、笑容会越来越灿烂!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

  郑杰老师说“思索是一件快乐的事。”是啊,“静坐常思自己过”、“宁静以致远”,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教师应该学会不断地怀疑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设计、教育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不断推出适用于学生的、有选择余地的新计划、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评价方式。教师大多是善于反思、善于创新的“和谐教师”。年轻的特级教师贲有林,正因为每天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才编辑了62篇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集。

  做一名“和谐教师”,要甘于“有限作为”。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心理等都是慢慢生长和发育的,教师应该给予持久的关注和等待,要悦纳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的过程,反对“立竿见影”。我们在学生身上取得的显性“成绩”是很有限的,不要指望用强力和果断在学生身上“打造”出什么,“催生”出什么。甚至有时候,我们的`“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行动永远不晚。让我们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小学教师吧。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7

  管建刚老师明显是一位善于写作的老师,他在书中引述的故事经典,令人警醒。他还设法激励教师,犹如一曲悠长的音乐,让你在字里行间汲取力量。我读着,思考着,想象着,感受着管老师的责任感,对教育的忧虑以及深深的热爱。很多老师在从教十多年后,会感叹教师的工作犹如小毛驴拉磨,周而复始,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耐心,失去了最初那颗奋斗不息,充满热情的心。这恰恰是所有教育者需要度过的职业倦怠期,建议这时的你捧起《不做教书匠》读一读吧,你会在涓涓如流水的细语中,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着面对教育工作,微笑着面对学生,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苦,你会发现微笑的力量有多么了不起。

  不可否认,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工作量是庞大的。很多老师,不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还是刚刚毕业的老师,都会有把工作带回家的经历。即使这样,只要你仔细想一想,还会有很多的工作需要你着手开展。看得到的备课、作业、学习材料、笔记……看不到的学生的成长,班级的细小状况,与家长的联系,无一不在牵扯着你的精力。如果采取敷衍、厌烦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工作,你就会陷入一种无边无际的苦海。如果,你笑着看待这一切,再加上一定的工作计划,良好的工作习惯,这些将不是束缚你的绳索,反而能从中找到快乐。笑对工作,在优美的音乐中备课、判作业,缓解紧张的工作情绪;笑对工作,在下课的十分钟里,和孩子们聊聊天,踢两下毽子锻炼身体;笑对工作,把每一次的读书笔记、撰写论文当作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次知识积累;笑对工作,“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生活中,工作中的一点一滴都值得我们珍惜,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工作,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微笑着面对学生尤为重要。闪光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客观的存在。优秀的教师与平凡教师的很大程度的区别就在于优秀教师的眼里总能看到孩子们的闪光点,而平凡教师则在抱怨班级里的某某个同学又做了哪些不尽如人意的蠢事。其实,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了学生前进动力的同时,何尝不是再给我们自己树立信心。教师对被教育者的闪光点发现的越多,教师对教育方法、教育成效的思考就越多,对教师本身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原来有个同事就特别善于夸奖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她就夸学习习惯好,学习态度好。对学习成绩差甚至纪律差的孩子,她就夸劳动积极主动。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当着老师的面,当着同学们的面夸奖班级里的某个孩子。孩子们在她的微笑和夸奖面前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总是在她的面前表现的乖乖的,棒棒的。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洁心城,四海枯竭,从山荒芜。教师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微笑着的“欣赏者”,微笑会带给孩子们力量,微笑会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当我们微笑着看着孩子们学习、玩耍,甚至微笑着包容孩子的错误时,你会发现孩子们对你也正展开花儿般的笑脸,敞开心扉。当孩子们真心地喜欢老师,并且愿意为老师的一句话努力向上时,这种教育即使没有取得耀眼的成绩,也离成功不远了。

  亲爱的同行们,让我们微笑着面对工作,面对学生,让我们微笑着前行在教书育人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沿途撷取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定还会收获到满满的果。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8

  初为人师,我没有过多地感受到教育的乐趣。因为缺乏经验,我似乎对工作充满恐惧和厌恶,在挫折面前往往力不从心,即使在工作之外享受生活的时间,也往往不能完全放松下来,因为一想到接下来的工作,就会浑身不舒服、不自在,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我不明白别人是怎样让教育工作快乐起来的?

  可是,快乐往往就是这样,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当我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无论是领导请我开课,还是请我做经验交流,又或者是交给我一个所谓的差班,我都勇敢接受挑战,心中闪亮着教育,工作的快乐已悄然而至。

  当然,现在的我还是能感受到教育的烦恼,但是烦恼的背后也存在着价值和意义。当那些淘气的学生开始变得懂事了;当成绩不好的学生愿意开始认真了;当那些努力的学生开始有进步了,你总会领悟教育的幸福,实践教育的幸福。

  当我越用心的投入教育,我才发现,教育原来有那么多令人流连忘返的领域。节日里收到孩子的祝福,生病时得到孩子的关怀,进校门时听到孩子真诚的问候……我永远忘不了当我第一天上班时,学生们用那纯真、热情的眼光迎接我,那眼光支付了我工作的幸福和快乐。

  投入是一种智慧,当你投入地工作,你才会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会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你越投入,付出越多,越是深入其中,工作就越有价值,你就越有快乐。

  我很幸运,在自己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发现了《不做教书匠》这本书,管老师在这本书里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将道理寓于故事,针对教育现状和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他的'话语宛如一波波涟漪,荡涤明澈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促动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让我们平添成长的勇气,感受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执着于名利,他们整天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怎么可能有机会邂逅快乐呢?人,应该放下心灵的包袱。不然,它们将迷失我们前进的方向,迟滞我们前进的脚步。

  那么,在人生这个大行囊中,我们该放下些什么?

  放下荣誉吧!曾经听说过居里夫人把自己的奖牌给自己的孩子当玩具玩的故事。这位伟大的女性以她最朴素的做法昭示了一个真理:荣誉只属于过去,别让荣誉成为枷锁!谁要是一味地陶醉在昨天荣誉的甜蜜之中,他必将收获明天生活的苦涩!在各类“评先“最为频繁的教育界,我们更不应该过分看重荣誉,沉溺于荣誉,把追求荣誉看作生命价值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放下自卑吧!自卑与自负就如一对孪生兄弟,都表现为个体对外部世界缺乏一个完整而精准的认识。无数事实证明,这种心理往往会使我们错失掉很多机会,从而一次次与成功的体验擦肩而过。走出自卑的阴影吧,让自己的灵魂站立于天地之间!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真诚的,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热烈而持久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态度是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即使我们有缺点,即使我们不够优秀,我们也能将缺点化为自己的特点,成为教育的亮点。

  放下抱怨吧!如果你追求的是物质生活,那么在教育的行业里你绝对成不了物质上的大亨。有的教师选择了在生活的激流前裹足不前;有的人牢骚要发,事情照做;而明智的人则会拒绝抱怨,选择一门心思做教育。他们明白,很多事情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往往很难改变事情本身,但是我们却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自己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一味地抱怨,你是在为失败找借口;果敢地行动,才是在为成功做铺垫;果敢的行动不一定换来成功的甜蜜,而一味的抱怨却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涩!

  放下对金钱的贪恋,放下对名利的执着,放下对不幸的回味,放下对悲伤的咀嚼……放下一切影响我们感知幸福快乐的不良习惯和负面的情绪!

  放弃是一种艰难的智慧,人习惯追求,习惯去拥有,有的时候,我们身上背着一无是处的东西,却依然“敝帚自珍”。“敝帚自珍”的惯性,使人失去了珍宝般闪亮的智慧。

  我们总在追寻幸福和快乐,其实答案就在我们手中,投入了就有价值,放下了便是拥有。让我们轻装上阵,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深、更远!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39

  从拿到书的那刻起,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我们平时不就在教书吗?不是教书匠吗?不做教书匠,做什么?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现自己还是太浅显了,不懂教书匠的本质意思,原来管建刚老师的意思是教师不仅教书但更要育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每个教师都应先是学生的工作者,然后才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投入做事,多实践,多反思,多读书,并持之以恒,不做机械教育的老师,不做遗忘学生需求的老师。只会埋头机械教书只能称为“教书匠”而非“教师”。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如何真正做到“育人”,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就是要尽快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像书中提到的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智慧感的教师,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

  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性,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要对自己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我们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心,有积极的态度和用心的投入。首先要为自己选好方向,明确奋斗目标,如果我们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那么只能成为教书匠,只有把教育当成事业的人才能不做教书匠。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约束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纪律的人;同时要有所追求,并且为自己的追求不断地去奋斗。

  下课的铃声响了,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对教师而言,更重要,更具有基础性的阵地,应当是课堂外的五小时,把这五小时当主阵地的教师,才是真正具有发展前途的教师,才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教师,利用好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个边角料的时间,把读书,思考,写作当作是工作的一部分,重视业余时间的学习,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最大的尽责。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有思想的`老师。

  教育是培养“人”的大业,人的培育要靠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做,这是一个大量做小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不可能有“速成班”,教育不可能三个月,三年培育出巨人来,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用心多实践,真正的投入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真正的教育,是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都蕴藏于那些很小很小的细节之中。教育不要借口,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作为新教师要有面对一切失败的勇气,调整好心态,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自我,坚定立场,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成长,经历失败的磨难与挫折后获得的成功才甘醇永久。

  教育是面向心灵的工作,惟有用心“做教育”,才能心心相印,焕发出教育的人文精神来。正如管老师所说的:把“用心”工作说得细碎一点的话,那就是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上进心。一个真正的教师,一个真正的人,面对工作和人生,是随时带着这四颗心的。虽然教师有着更多的烦恼与痛苦,但我现在感到只要你是用心做教育,你还是能够享受到无比的快乐。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不做“教书匠”而是真正的“教师”。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40

  直溪小学顾卫华说“态度”粗粗读完前四章对第三章中的“第三种态度”感触颇深。文中说到教育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作者推崇的是第三种态度。说起态度我对一些老教师总是充满敬意。

  记得徐善英老师退休前夕将一套口算卡片赠送给我。那完全是手工制作原本洁白的卡纸经过多年使用已泛黄。可以想象得出有多少小朋友曾使用过徐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我们除了要继承上一辈人认真踏实的优良传统之外还需要发挥年轻人爱学习、爱不拘一格的特点“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这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四条建议。在学生时代时常听到老师这样批评人: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以前也曾听人说: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高度。的确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并且能朝着这个方向矢志不渝地进行探索、坚持下去终将有守得雾开见日出的一天。我们每天和学生打交道、授课、批改周而复始天天如此看起来很机械琐碎的事但在有想法、敢作敢为的老师手里每天的精彩就会各不相同而在另一些老师手里就是别有滋味在心头。要试着去改变自己做一些尝试。

  尝试并不总会成功但失败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如同爱迪生在一次次电灯实验失败后的态度他说:“至少我知道这是不适合做灯丝的。”拥有超然、豁达态度的人怎会和成功失之交臂?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生命”。这句话为所有准备具有第三种态度的教师扬起希望的风帆。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41

  进入教师岗位多年来,我读过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但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就冒出这样的疑问:教书匠不就是老师的意思吗,不做教书匠,那我不是得放弃这份职业了?看到封底朱永新先生的推介语大致知道了书名不做教书匠的意思:“匠人只会教书,不会育人,贵人不但教书,而且育人。育人的贵人会受到学生终生的惦念,并将爱的教育传承下去,而教书的匠人犹如旧日私塾的先生,他们教授学生以知识,家长回馈他们以衣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目中的贵人,而非匠人”。管老师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当下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如果你想成为学生心中的贵人,应该具备以下八个品质:要有方向感,要有约束感,要有责任感,要有上进感,要有奋斗感,要有专业感,要有亲和感,要有智慧感。

  通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我对书中部分章节有着强烈的共鸣,可以说我身上正经历书中提到的问题。书中《上下班时间,业余时间》一文提醒到:要做一名好老师,要注重自身发展,要好好利用课堂外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备课。课堂教学时间是教师课堂之外智慧劳动的一种必要展现,这种展现是水到渠成的,是课下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基础的。回想过去的一年:作为班主任的我,起得比学生早,睡得比学生晚,相比较其他任课教师,我有更多的课下时间,而我去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课下的时间更多是作为班主任处理班级里问题以及和学生谈心。所以我的纯粹工作时间就没有多少了,更多的是零碎时间。魏书生老师提倡的“用好残边料角的时间”,书中罗列了很多三分钟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记几个单词,理提纲和思路,杂志目录看一遍等等。雷拔柯夫说:用“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了59倍!时间需要积累,需要我们争分夺秒。

  书中还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当前教师的五项专业能力》一文中提到的试卷编制能力:“如果教师有了试卷编制能力,知道哪些题有做的必要,从而坚决不让学生不做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试题,由此让学生省出宝贵的时间去做更有益的事”。学校考察教师的优良很大程度上看的就是学生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学科成绩,考察班主任的好差较大程度看班级学生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总成绩。管建刚老师给予了一个可以缩小与优秀教师差距的方向—试卷编制能力,要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实践,提高自己的认识深度。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直是我理想的境界,有时感觉教师就像演员一样,无论你演的角色是重是轻,是好是坏,只要演出了自己的个性,演出自己的思想,你就一定能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角色,这个角色也将深入人心,教师也是一样,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自己的东西,成天人云亦云,那他的学生是非常不愿意去学习他的课的,前不久刚刚读过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的教育心得,她从教20多年,从未给学生布置过作业,但她教的学生高考成绩却比那些成天做作业的班级要高出很多,可见课堂的魅力是多么的重要,而课堂的魅力实际上就是教师带给学生的,我想这位老师一定很有自己的思想,同时她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的学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和她平日里不断反思很有关系,就是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反思和沉淀中形成了她独有的思想和风格,而失去了思想,也就失去了脊梁,没有脊梁就不可能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

  读完这本书感触真的挺多,让我的视野开阔了,以前总认为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我懂了原来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也只有这个过程才能让我更加进步,更加成熟,这种锻炼是值得的,也是一生的精神财富,每当走完一段路程,或曲折或失败的道路,都要学会去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在反思中去寻找教育的真谛,还是在反思中慢慢改变必须改变的,《不做教书匠》值得我去珍藏,值得我去深刻反思自己,我想这种反思会让我进步更快!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42

  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写不出东西。每天的生活都发生着很多感人的事情,自己也留心积累了不少的素材。可是每当自己坐在电脑前,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想不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写作出现了“失语状态”,键盘上敲不出一个字来。这种状态我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心里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还担心会不会从此就写不出文章了?着急也没有办法,我只有放弃写作,还是静下心来读点书吧。就这样,在今天,终于读完了校长的赠书《不做读书匠》。

  纵观全书,有这样的一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第149页)。我极为赞同,并深有感触。

  2006年年底,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活。过去的两三年里,我读书只是为了求量,根本谈不上系统性、目的性,逮住一本是一本,胡吃海塞地吞咽,看得脑子乱哄哄的。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口里蹦出来的.都是书中这个大家、那个学者的观点,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自己却不自知。

  出糗多了,就有了自知之明。羞愧的我就特别渴望拥有自己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我苦无良策,还是选择了读书。那时自己一直相信,读书就能读出明白来,读出明白也就能活出明白来。

  三年过去了,成效并不大。

  2010年3月初,开学后的第一周,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访谈调查的实践活动。从访谈问题的设计、访谈对象的选择、学生访谈过程的注意事项、活动小组的分工安排、访谈后感受的资料整理、分析以及最后结题报告的撰写,我一点一滴地做到最后。静下心来读书,我可以毫不费力,但静下心来做事,我从未有过。每次做事,我都是在脑子里过一遍,自认为懂得了,就动手草草地完成。

  整个活动结束,我没有疲惫的感觉,胸中反而充满了愉悦感和成就感;整个活动结束,我发现自己好似学会了深思,对所读的教育理论有了自己的真正理解。我感受了做好一件事是这样的快乐。接下来,我又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我走下讲台;学生访谈调查后,我也寻求突破,对被采访的老师进行了回访……

  就这样,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我从封闭的读书状态中慢慢地走出来,开始积极地做事,并在做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我发现我的心胸变得比以前开阔了。比如,以前自己的学习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现在已扩展为三条:读书、向身边的人学习和做事。

  真地感谢这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它道出了我的心声。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43

  《不做教书匠》一书,对我有很大的感触。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

  教师的快乐在哪里?冰心曾说,在她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使她眷恋和感到快乐的是学生们和她成了知心朋友 。回想这多年的教师生涯,自己却总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了孩子们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反复重演的磕磕碰碰唠叨来唠叨去,似乎总也没个头。烦琐,唠叨,似乎成了老师的代名词。同行闲聊开玩笑说,做教师的每天从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得板着脸,不苟言笑,要不,那帮调皮的家伙铁定没大没小,一发不可收拾。真是如此吗?不然。管老师说“教育在欣赏中微笑”,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不快乐的人,绝不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缺乏热情和自信。

  教师的快乐在哪?当我独自在灯下细细回想,其实为人师者无时不在享受着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当我们喉咙嘶哑时,孩子会给你送上一片小小的润喉片,这是感动的快乐;当你看见课桌歪了,准备动手排一排时,你会发现,很多孩子早已站起身瞄着眼线在跟着你一起干,这是一种欣慰的快乐;当你给孩子的作业圈上个笑脸或画上个大拇指时,孩子们欢呼雀跃,银铃般的笑声不时传进你的耳朵,这是被感染着的快乐;当你带着孩子们郊游的时候,他们会从自己的包裹里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喜爱的零食塞进你的手心里,那是被宠的快乐……和孩子相处惯了,也许只要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小举动,孩子都会会心地了解你的心中所想。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呀。

  不做教书匠,做一个学生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44

  寒假里,我们为我们每个教师找了一本《不做教书匠》的书,书的封面儒雅、温馨,映入我眼帘的那几行小字分别写着: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教师,我是一位刚踏入这行的`青年教师,上天给我这样的一次机会,来接近教学、孩子。

  一页一页的翻看中,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比喻,车胎为什么经得起长途碾磨,开始人们设计出很硬的抗震轮胎,但用不来多久,就被震的得七零八落,后来造出有弹力的防震车胎,才经得住磨损。告诉我要在自己年轻的刚性中注入点柔性,就像那有弹力的轮胎,柔性中潜藏着余地,余地中有着足够的变通,锻炼自己柔弱的刚强。

  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地工作,把小事也能做好,做到位,每天积累一点点,贵在坚持就如种花,种在泥土里的花,一些在春天绽放,一些在夏天绽放,还有一些在秋天绽放,这个时候你或许担心了,冬天马上就到了,我的花怎么还没开呢?这时候你就应该想到我种的是梅,只有到了冬天,才会绽放她傲雪的风姿。不管遇到怎么样的风浪,都不要放弃。

  书中让我明白最深的是,一个砍树的人觉得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的是磨斧子,我们在教育吃力的时候,就想到有多久没充电了,充电、磨刀,用读书是最好的方式,用诗书气来滋养我的气姿。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 篇45

  假期中翻阅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书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谈教育,让人感触颇深。

  求知应该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而许多学生感到的是无限的苦难。关键的问题是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去启迪孩子的心灵。我们都学过《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其中的意思我想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孩子产生的压力就越大,升学的竞争让我们一心想让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教师,是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潜能的开发者。但是粗暴的教育只能让孩子在我们希望的路上越走越远。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赏识。教育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尊重他们、欣赏他们,让他们从我们这里获得自信和尊严,自主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获得发展。

  要唤起孩子的无限潜能,首先要让孩子找到一种感觉,一种好孩子的感觉。感觉对了,才会跟着感觉走,生命在好感觉中提升才会越走越顺。所以我们平时就要不断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好孩子的种子。

  其次,要给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抓住每个细节,让学生时时能有好孩子的体验。不要把孩子放在一起比,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个体,有所长也有所短,把一个孩子的短处与另一个孩子的长处比,比来比去,比掉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其实类似的苗子我们身边常常可以看见,比如一个孩子上课不够专心,你点名批评了他,他有时会更不专心。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段:一位优秀的白人老师在给一个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了两个。”老师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到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成功诱发动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往往看到成功的希望,才有努力的力量。积累小的成功才能化为大的胜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要吝啬给孩子成功的机会,不要吝啬给孩子的鼓励。

  再次,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一个苹果挂得太高,孩子没有信心摘,因为他拼命跳也够不着。反之挂得低,孩子没有兴趣摘,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没有吸引了,没有人会珍惜。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不同资质,给孩子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向前迈步。

  让我们做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的欣赏者。我们要承认差异,但不是赞同差异,是允许孩子失败、预约失败、接受失败、享受失败,孩子就不会被失败绊倒。我们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孩子自信,及时的扶孩子一把,孩子就能透过失败看到成功,透过黑暗看到光明。

  让教育在欣赏中微笑。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不做教书匠11-07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精选10篇)07-21

不做教书匠心得体会05-19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12-10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1-17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02-12

《不做教书匠》读书心得12-16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08-31

不做教书匠的读后感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