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1-06-03 18:42:45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心得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书心得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1

  开学以来认真地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

  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个理论对于教师来还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而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为什么说语文精神是熏陶感染而不是训练呢?因为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教课文逐步过渡到教语文应该注意要依据课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明确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语文课程目标的选择,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要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这就要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流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的步骤组织教学。这才是“学语文”的教学流程。还要合理设计表达练习,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理解课文语言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学生积累的只是消极语言;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能运用的积极语言。这样学生语言积累的质量就能大大提高。

  总之,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始终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坚强,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天。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2

  品读了吴忠豪主编的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陷入了沉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一种理念的更新,方向的转变,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文本”内容,而要将它当成一个“例子”,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回头看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曾走入的误区:语文课俨然变成了思品课、科学课、欣赏课。老师通过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就“课文”学“课文”,收获的是这一课的思想内容及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在“教课文”,关注思想内容的理解,忽略了语文方法技能的习得,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不大。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方法渗透,技能形成。细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运用”成为课标中的关键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它应是一座平台,“课文”则是一个例子。学生借助这个“例子”,这座“平台”进行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活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遵循学生的言语发展规律,依据语文学习理论中的同化理论,我们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理解和积累的“内化”与“言语实践”的外化过程。而传统的“教课文”往往止步于语言的理解和积累,处于语言的“内化”阶段,只是完成了“语言的输入”。而要实现“语言的输出”离不开“言语实践”这一途径。在“教语文”这个理念的指引下,课文课为学生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言语策略”,锻炼“言语能力”,习得学习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这样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助推器”“练兵场”。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但是现代白话文教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把课文当“例子”,而是将学习课文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就是“教课文”。反思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在“教课文”,了解了“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我想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它凸显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为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3

  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个人很喜欢其中团队磨课的篇章,选定一篇课文后,先由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进行第一稿教学设计。专家带领磨课团队对其进行点评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团队协作的第二稿教学设计,这第二次讲课的过程中,专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会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课,各司其职,量化测试指标,形成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研磨的基础上,执教教师经过修改,最终出台基于实践反思的第三版教学设计。

  这个过程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参加组内公开课的点点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一次次研磨过来的。由此可见,好课真的是磨出来的。

  在阅读本书第一章第三节——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的时候,对于夏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我有这样的收获。

  首先,我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言意兼得”。经过再次阅读和思考,我明确了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

  其次,这次磨课的过程不但让夏老师受益匪浅,而且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获益良多。比如高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让它产生高效,跟第二课时要对称起来,这一点是我在备课时经常疏忽的地方。在团队研磨的第二稿中,我还对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染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围绕本课应该教什么进行讨论的时候,专家给出的看法是一堂课上完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

  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者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这就是说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文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内容的表达形式教学时,“言”“意”就不可兼得,语文课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储备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种种相关知识很匮乏。譬如什么叫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什么叫炼词炼句等等。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4

  读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不禁让我对自己之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说好的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是不是太过于敷衍、牵强了呢?检查字词,理清脉络,分析句子,体会情感,揣摩写法,概括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可看看孩子们平时的日记或习作,不得不质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正提高了吗?可见,如何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至关重要!

  结合所读内容,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其本身都离不开文章本身,关键是把握好“度”。例如:在第二个“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及研讨”中,于凤致老师为了避免教学无重点现象,对教学目标做了大的删改,重点突出词语教学,训练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但在实际指导和操作中,却脱离了文本语境,造成了学生“说一段话”的难度。由此可见,由分析课文走向“理解与表达”真的不容易!

  总之,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让教师的教学目标上升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探究和实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5

  去年,在参加“省陪”计划时,我见到了吴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讲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为什么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懂得了语文老师应该干语文该干的事情,清楚了语文成绩不佳的原因。于是,我开始咀嚼他讲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子。于是,我开始购买他的书籍,仔细品读。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我近段时间一直在读的吴教授的书。这本书从“语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四个章节讲解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这本书是2010年秋季“国培计划”中的12个研讨课例,这些课例是老师们最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是由学员们提出,在吴教授的指导下由学员们自己解决。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就像叶圣陶老人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者“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

  从这本书中,我还读懂了什么是“集体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节“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开始主题研究,先定一位老师基于个人的教学经验设计教学内容,再团队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做课的老师在设计教案,上课,然后再研讨,在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再上课,再点评。在每一次的研讨、上课中,吴忠豪教授都亲自精细指导。在这样的团队中,他们既分工细致又合作紧密,这样的“集体力量”既紧张而又不忙乱,每一位学员都参与其中,收益较多。这就是使我想起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下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线多搓绳挑千斤。团结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能这样组成一个个由专家带领的团队,把每一课都这样研讨,实践,反思,再实践,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成长该多快呀!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11-30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1篇)05-19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09-23

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从教课文向教语文华丽转身论文12-23

引用从教案到学案02-20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03-01

《深耕语文,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06-06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1000字05-11

《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读书心得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