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8-27 08:38:38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篇]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字,总是十分感动。感动于他对教育的倾心与热爱,感动于他洋洋洒洒的铺陈式的写作方式。这次,看李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除了感动,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李镇西老师,并透过李老师的文字进一步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魅力。

  相比于李老师几十万字的《爱心与教育》《心灵写诗》等著作,这本十四万八千字的书更显得轻盈灵动。我甚至于半天时间就情不自禁翻了个遍。李老师谦虚地说“这些纯属私人的文字”,确实,本书写作的思路非常简单清晰,以李老师本人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的三次见面为线索,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人文情怀通过李老师朴素的心灵独白式的语言于字里行间一点点地展现给读者。

  我觉得李镇西老师的简介很有趣。李老师写过很多书,获得过很多荣誉,也担任很多职务。但是,总不忘在简介里写上“班主任”这个称呼。“班主任”,这个大多数教师都会得到的一个称呼,一个职务,堪称天下最繁忙的一个“主任”,也可能是级别最小的一个“主任”。但是就是这个也许别人不屑一顾的称号,李镇西老师却津津乐道,并且乐此不疲地身体力行。李镇西老师的许多著作写的都是他作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能感受到李老师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对学生的关怀之情。如果说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是教育科研的结晶,那么,没有理由不相信,教育是做出来的,教科研是“真教育”,“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而同时也是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聆听的李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的那场报告。在他是一个充满生活激情与浪漫主义情怀的教育学者。在威海的蓝天碧海的背景下(这是他早上刚刚在海边拍摄到的)他侃侃而谈,和我们一起分享着他的'教育成长经历。他从自己刚刚考入XX师范大学讲起,谈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自己年少时的激情与浪漫,特别是对“未来班”寄予的厚望与实践:包括给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写信请她为班级写班歌,并以此为起点而开始一段长达三年的友谊;把学生的成长过程编成班级史册,在无人的月夜独自印刷时的那种愉悦;以及在假期内与学生同游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举在峨眉山巅用躯体在雪地上写成的大大的“一班”……这些的种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生活的激情与热爱及对教育的浪漫情怀。

  细细品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写作方式依然是李老师一贯的风格。日记的形式,主题的方式,娓娓铺叙,字字透露出的是真,真人,真事,真情的流露,真实的写照。回想起李老师的《心灵写诗》《爱心与教育》,行文风格何尝不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啊:“将理论融注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或者在夹叙夹议中娓娓诉说自己的教育个例,并自然而然地以极其精辟凝练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教育见解,既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给读者以思想的冲撞。”

  李老师最崇尚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书架上,仅是关于他的著作,就有几十本;而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也是他学习与实践的楷模。李老师将这两位中外名家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创了一种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的完整幸福的教育新生活,这就是我们当代的“新教育”。最让我折服的是李老师的毅力(虽然他自己戏称自己现在是想不写都很难),从参加工作至今,他天天坚持上(听)好一堂好课,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至少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坚诗写一篇教育日记。这“五个一工程”,让他受益匪浅,现在他已著书十几本,成为当代教育的名家。“细节决定成败”,真的是这样的。这让我想起了曾在一本书上读过的一句话:这世上有两个词最可怕,一个是“认真”,一个是“执着”,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而最终的结果是你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李镇西老师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坚韧的执着与满怀的激情而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他被称为中国当代的“苏霍姆林斯基”。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到底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什么,李老师一言以蔽之:“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实际上,教育不是象牙塔,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主流媒体对他的教育观进行抨击的时候,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教育主张与理念,并潜心教育与研究,即使付出沉重的代价也无所谓。可见,追求“纯净朴素”的教育需要勇气,需要坚持,需要不怕困难,需要不怕孤独……让我们一起同李镇西老师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如果说天使就是传播福音的使者,那么书籍就是天使为人类准备的“不必为通行税伤神”的“节俭的车”,承载着我们的录魂到达理想的彼岸。最近,我们亲爱的校长赠送我们教师每人一本书,我有幸分到了常作印老师的《不做庸师》一书,读后我是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阅读是生命的加油站,也是精神的洗车房。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从阅读开始的,孩子也只有在书香中成长,精神才不会残废。生命因阅读而美丽,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阅读要博。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如果每天不能鲸吞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

  阅读要深。对于经典,必须像牛嚼反刍一样反复研读,这样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我相信,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会得到书中的精髓。所以,我认为,读书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而应该更多地追求质量。

  阅读要精。人的时间和生命是有限的,读书要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选择。精读经典是读书最大的经济学。要注意精读的“聚焦原则”,当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时,那就能做出连他自己也感到吃惊的'事情来。如果瞄上几位大师的经典作品,潜心研究,深入思考,就能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甚至以一当千,你就等于坐上了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直升机。

  阅读要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善于思考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的缝隙里看到别致的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天使的灵魂。书籍只是智慧的载体,而不是智慧的全部。只有经过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只有经过思考的阅读,才能把别人的思想玫瑰移到自己的精神园地,进而开出自己的绚丽的思想玫瑰。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世上读书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在咀嚼别人的思想,一辈子活在别人的思想当中,真正具有清醒、独到判断力的没有几个,庸众便是这样形成的。

  管是轻松的随心阅读,还是苦涩的磨脑子的阅读,我们都应该提醒自己,注重心灵的舒展与自由,注重灵性的提升与生命质量的提高。人最怕的是“心为形役”,我想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也要避免“心为书役”,一个人如果丢掉了自己,那读再多的书又能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该自负,但也不能成为别人牵着走的动物,只有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才能支撑起赖以自由呼吸和直立行走的“脊骨”,生命的旅程才会更加精彩。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书教师心得体会07-05

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5-26

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2-24

读书教师心得体会06-29

教师读书分享心得体会10-15

教师读书交流及心得体会01-06

教师寒假读书的心得体会03-28

教师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04-17

初中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4-04

教师读书主题心得体会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