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时间:2021-04-21 09:14:46 方案 我要投稿

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通用5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通用5篇)

  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1

  为了贯彻山东省教育厅两个规范,搞好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创新,特别是学校课程的规划研究,我校在县教研室同志的指导和参与下,成立了以校长、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组成的学校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经过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反复研究、探讨以及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我校特色的学校课程规方案。

  一、开设背景

  1、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遵循“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素质为重、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育人,张扬个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年来,学校在教学中不仅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英语活动小组、编织小组、数学启智园兴趣小组得以广泛开展。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张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合格+特长”已成为学校明确的培养目标。

  2、学生的发展需要

  “我特别喜欢漂亮适用的小手袋、小荷包、中国结、要是我也会编该多好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果能慧眼看天下,快嘴论时事,将来一定成为政治家。”“我喜欢英语”“我希望自己能说会道。”“我想成为逻辑推理高手”“我希望开设心理咨询。”翻开学生的民意调查,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唤,诠释孩子的兴趣需求,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将尽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

  3、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

  大张楼镇一中一向以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以人为本,强调课程的人文化、生活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校为本,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弹性化,形成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让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让学生学会交往,做社会活动的小主人,与家庭,社区积极配合,开设“玩中乐、乐中学、学中乐”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交往方面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中学生是社区与学校的共同期望。

  4、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少年宫活动室等。学校活动场地虽然不大,但都有专门的训练场所,有专兼职的教师,较齐全的硬件建设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大批的骨干教师。有的能画会描;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能写一手好字;有的英语字正腔圆学校丰厚的人力资源为选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省、市、县教育局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突出本校课程特色,经学校课程组织机构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1、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改变传统的课程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构建学校新文化。

  2、通过学校课程内容的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意识。

  3、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全员参与,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动手、创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大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力度。

  5、提高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6、通过学校、家长、社区民主参与开发,丰富具有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特色。

  三、学校课程计划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四、实施步骤

  (一)课程开设

  1、课程开发小组制定调查表,评估学生兴趣发展需要,研究学校课程资源。

  2、根据学校教育实际,讨论制定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

  3、制定《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

  4、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能力和《课程开发指南》自主申报课程,写出课程简介。

  5、课程开发小组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向全校学生宣传、介绍。

  6、学生分年级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课程,统计人数。人数偏多的课程,课程开发小组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7、开课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撰写课程讲义。

  (二)组织实施

  1、课程老师分析学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撰写课程讲义,交课程开发小组审议。

  2、每次课前备出简案,课程开发小组定期检查、督促。

  3、每次上课时间,课程开发小组进行检查,登记上课人数,检查课堂纪律,了解教学内容,切实保证学校课程质量。

  4、针对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定期召开学校课程教师的研讨会,进行总结、交流、探讨,确保课程内容顺利实施。

  5、每期召开一次学生、家长代表会议,倾听他们对课程内容及实施的意见,并反馈给上课老师。修订、完善课程内容,调整实施方法。

  6、对个别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课程开发小组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7、每期末教师对自己执教的课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五、评价设想

  1、对学生的评价

  ①制定《学校课程学分制评价方案》,从“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四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②学年修满五分的学生顺利毕业,可申报另一门课程。

  2、对教师的评价

  ①每一堂课都有简案,内容和形式受学生喜欢。

  ②认真登记学生出缺勤,课堂组织纪律较好,不让一个学生流失在课堂外。

  ③课堂实施中随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及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④期末按学分制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⑤制定学校课程奖励制度,对参与积极,成绩显著的老师给予适当奖励。

  3、评价结果向社会、家长公布。

  六、保障措施

  1、学校要有坚定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2、学校要组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课程规划组织机构,群策群力,民主开放。

  3、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师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

  4、学校制度一系列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和改进制度,建立学校课程内部监督机制。

  5、定期进行课程的教和学的评价,推进其深入持久进行。

  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2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建设,推进课外文体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活力校园。

  二、具体目标

  1、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科技技能,最好具有一项科技项目的特长。

  2、六至九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科技活动课,开设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3、组织参加不同级别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争取有名次,成绩显著。

  4、结合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实施学生科技活动课题研究工作。

  三、建立组织机构

  加强领导,成立由王明强校长任组长,朱继荣主任具体负责和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王明强:全面负责课外科技活动实施工程。

  朱继荣: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课程保障及时间保证,兴趣小组活动的落实,学生各类达标工作。

  高增堂:负责学科的课堂教学,学生各类竞赛活动。负责制定学校科技活动的实施方案及活动组织,开展科技活动课题研究。

  四、主要具体工作

  1、增设一名科技专职教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2、保证场地器材设施达标和安全。

  3、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保证每周科技活动时间,并做到场地和指导教师到位。

  4、重视宣传工作。通过学校广播、黑板报及晨会、班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5、加强培训。充分挖掘学校科技教师特长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特别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满足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工程对师资的高要求。

  6、要求各年级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年级科技活动计划,力求形式多样,有吸引力,引导全体学生参与。

  五、学校文体工作特色经验总结

  1、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专兼并举,高素质、有特长的指导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在文体方面的特长,加强教育与培训,形成一支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学校指导教师队伍。

  (2)建设一支指导学校活动,培训学校教师的专业队伍。发挥具有科技特长教师的优势,共同组成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的指导与培训队伍,促进学校指导教师特长的形成,提高活动的质量。

  2、构建四个层面活动

  开展以学校、年级、班级和小组为四个层面的活动,且每一层面的活动都能够形成独立的系列,促进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灵活性、趣味性和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活动环境。

  学校在兼顾各个层面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以年级为特点的课外科技系列活动,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完善的整体。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加强对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家长会、宣传栏、资料、学生等途径,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认识实施科技教育的意义及积极作用。

  4、创设品牌活动项目,形成活动特色学校。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区特点,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文化艺术、科学普及、游戏娱乐诸方面,创设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学校品牌活动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使广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特长。

  科技:巩固现有的科技制作、科研实验调查、小发明、三模比赛等品牌项目,巩固和拓展新的特色项目,形成品牌。

  5、开发教育资源,拓展活的空间。

  坚持校内外的有机结合。利用校外的活动设施与场所,以及校外教育基地、文体场馆的作用,并协调好有关单位与机构,为双休日、寒暑假开展活动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多彩的形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注意社区与家庭的参与,为科技活动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6、建立完善的制度,强化安全,规范运作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对指导教师和活动设施严格把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建立起责任保险机制,依法处理伤害事故。

  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3

  一、校本课程的评审

  1.校本课程开设申请由开发者个人提出申请,并填报申请表。

  2.校本课程的申报与评审一般每学年组织一次。

  3.总课时2-6节的校本课程(短课)经教科研室审核批准后,通知所在科组备案。总课时18节以上的校本课程(长课),需课程开发者填写校本课程评审表,经科研室初审、试开课后,提交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评审。

  评审包括陈述与答辩两个过程。对课程的陈述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纲要、教学对象、教学时数、考核方法等(要求使用课件,限时5分钟)。之后,就评委提出的一两个相关问题进行答辩(一般不超过3分钟)。

  针对课程目标,课程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实用性,以及课程与我校文化建设一致程度,校本课程评审委员进行评议,写出评审意见。

  4.组织实施

  通过答辩,经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的项目,开发者应制定具体的授课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活动序列、班级规模、资源配置、学习评价方式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现课程的动态开发。

  二、校本课程的教务管理

  1、教务室应提前做好学校课程计划。一般在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确定开课课程和选课名单,第二周正式上课。

  2、做好选课指导。在学生选课前,由教务室印刷课程简介资料,年级组组学生选课,任课教师辅助年级组做好选课介绍和具体指导。

  3、学生选课前,在校园网上公告本学期将开设的校本课清单和校本课程简介,供学生查看。

  4、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的周日上午定为学生选课时间。学生选课期间,学校的信息大厅向学生开放,供学生选课。如学生所选课程因选课人数等因素未能开课,应重新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意愿提出多于应选课程数,便于学校调剂。

  5、学生选课完成,教务处排出校本课程开课课表,确定上课教室,编制学生名单和成绩记录卡。

  6、做好校本课程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校本课程每次课记2个课时(上课与课程开发各1课时)。

  2、教师应按要求到指定教室上课,上课点名,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学生不得随意缺课,如无故缺席2次或因故缺席3次不得参加该课程考核,并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3、教师如需要临时调课,需提前报到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不得私自调课。

  4、学生在收到学校课程上课通知后,原则上应服从学校安排到指定教室处上课。特殊情况,经教务主任同意后才得更改。

  5、学生在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一般15课时计作1学分,成绩按优、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

  四、校本课程评价

  1、教学过程评价

  着眼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评定。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教学简案、学生问卷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2、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3、每2年评选一次校本精品课程评选,对开设满2年或以上的校本课程,可参评精品校本课程,学校将给予一定奖励。

  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4

  一、指导思想: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它也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观察和思考、探究和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感受生活中的美和快乐。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学会交往、合作,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6、加强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推进二期课改的实施,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精于探究的教学骨干,使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三、课程原则:

  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生存发展发展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

  4、时代性: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6、前瞻性:课程的开发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追随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或增加新内容。

  四、课程选择:

  1、关注学生的需要、追求、兴趣与爱好的差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教育资源,充实和完善拓展型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自主拓展系列课程。

  2、拓宽课程内容,加强课程间联系和整合,积极探索拓展型课程校本化实践,努力开发学校特色课程,提高拓展型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3、积极实施科技教育、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教育拓展型课程。

  五、课程结构:

  1、限定性拓展课

  由学校统一安排在课表内(如语文校本课程、数学研究性学习、英语听力训练、科学实验探究等),指导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具体的拓展内容。

  2、自主拓展课

  由教务处负责向班主任和学生发放拓展型课程选择意愿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主要在七、八年级开设。

  六、课程组织实施:

  1、组织管理:以校长为负责人,成立学校拓展型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教务处全面负责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情况。

  2、科目开发:发动和组织教师提出拓展型课程科目,根据教师的自身学科优势、知识结构、个性特长从中筛选重点开发。

  3、教师培训:教师加强学习,学校加强对执教拓展型课程教师的培训,以自培为主。

  4、保障措施:

  (1)学校各部门(教务处、总务处、信息处等)为实施课程提供服务和设备保障,学校方面投入一定的教育经费(购买设备、器材等)。

  (2)发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管理作用。教研组长应鼓励和帮助教师撰写校本教材和开好科目。教研组长带头、示范,提高本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深入课堂、加强听课,指导和研究教材、教法。定期(期中、期末)向教务处反馈教学信息。年级组长协助教务处,负责做好年级拓展型课程开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与班主任和年级任课教师(拓展教师可以跨年级任教)的联系和沟通,按时、认真地协助教务处做好学生报名和编班(拓展型课程班)工作以及对课堂的管理、监督。

  (3)发挥任教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认真备好教案(教材、教法、学生、练习或实践)和讲义或教材。准时在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场所进行教学。对学生出勤作好记录。在教学过程中,任教教师应探索结合教学活动的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比重一般应大于结果评价。

  (4)学校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备和资源。

  七、课程管理:

  1、开设年级:学校各年级

  2、开设课时:各年级由语、数、英、科学自行安排1课时,另外七、八年级专项拓展课每周2课时。

  3、开设方法:

  (1)限定性拓展课:学校根据年级特点统一安排科目,指导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具体的拓展内容。

  (2)自主性拓展课:教师填写拓展型课程申报科目。教务处选择确定可开课程排入课表,学生选择科目,教务处整理学生选课结果,落实学生名单及上课教室。

  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5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精神,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逐步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加强高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和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丰富我校“有效+特色,高质+特长”的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外延,为我校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全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开齐开足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逐步改进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以我校在实践中形成的三大教学策略(面向全体,个性发展;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为基础,继续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2)以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以此作为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2、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案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会等课程资源。

  (2)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

  (3)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规范教学常规,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督促教师教学环节落实到位。

  (2)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4、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2)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探索评价机制改革,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一系列配套的操作性制度。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探索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4)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完善新课程改革方案。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每门学科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3、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全面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广泛开展交流,形成有影响的课改成果。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

【中学课程体系实施方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1.校本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2.2021德育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3.初中学校实施方案(通用5篇)

4.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5.中学备课改革实施方案

6.中学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7.中学管理实施方案范文

8.中学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