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03 10:00:37 心得 我要投稿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汇总九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汇总九篇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1

  读李镇西的《教育寻真》这本书,我跟随李老师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来体悟教育的真谛。在书中我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所谓“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首先是心灵的服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困惑需要请教生活阅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长者,并获得有效的辅导;他们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闷需要人倾听;他们也有许多成长的快乐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理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着、倾听者和分享者,理应称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我反复拷问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一资源开发出来呢?如果我不断反思写作,那将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会受益匪浅,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走进学生生活,课后和他们零距离的接触,平时多注意留心观察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搞好师生关系,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上感受到老师像慈母一样关爱着学生。我决心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譬如班中有哪个小朋友生病了给以多点关照,多点嘘寒问暖;学习上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多点耐心,重在说服教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可爱小精灵,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记得一次我清晰地记得,学生午餐的水果是小番茄,按照往日不是轮到我值日,我匆匆吃好饭总要去照看一下自己班小朋友的吃饭情况,以免有吃不饱或者有别的事情发生。那次偏偏没去,吃好饭坐在教室里忙于批改作业。谁知一个小朋友的衣角托起里面装满了小番茄,左右两个小朋友抚撑着,小心翼翼的缓缓地向我走来,并且这三个小朋友在班上成绩不是挺好。我感到一脸的茫然,还没等我转过神来,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说,老师这是给你吃的。我连忙发话;“你们怎么今天剩那么多小番茄,小番茄中还有维生素C很有营养的,没吃的给我站起来…….”。还没等我说完下面的同学插嘴道:“他们到别的桌上去捡的。”“老师你不是在昨天的思品课上教育我们不能浪费吗?”当时我真的被这一幕惊呆了。由此可看出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肯定能换来学生的真诚,也绝对不会有表面上的服从,内心的叛逆。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的课堂纪律还用得着担心?我可以在这里非常自信地说,我们原来二(1)班的纪律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我有这样的一班小朋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综上所述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目标就从获得功利性的成绩,转向人文性的师生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缺陷”就从不可容忍的“错误”,转变成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课堂就不再是师生管理与被管理的战场,而是师生共同追求生活品质的家园。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利用暑假的时间,认真阅读了《教师如何写教育论文》一书,受益匪浅,随感而发。

  一、选题要适当

  选题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学术论文的价值大小和写作的成功与否。因此,确保选题没有毛病,应该是论文写作首先要考虑的。一般而言,在有研究价值的前提下选择较小的题目。小则容易出新,容易写实、写好。有些大题目,则可以分成几个小题目来写,使论点更明确、内容更集中、论述更深刻。不要动不动就是素质教育、均衡化之类的,而是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把素质教育、均衡化这些宏大命题具体化。其次,不要求全求大,一篇论文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或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就当前广大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论,因一般教师难以集中很多的时间、精力来搜集资料,研究、撰写题目较大的文章。

  怎样才能做到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呢?

  第一,教师写论文应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教师的论文不是教育理论的“高端”发现,而是要强调教育理论的“终端”运用和结合实践的创新。而要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从中发现研究的问题,因为课堂是教师最好的实验室。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打破思维定式,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专家。这样才会有所创新。

  第二,可以对选题的研究范围进行限制,或者从纵向上来截取,或者从横向上来摄取,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选择一些小的题目进行写作。

  二、论证要清晰科学

  观点是论文的灵魂和统帅。一篇论文如果在观点上有失误,立论的根基不稳,其价值如何或有无价值,就值得怀疑了。论文在观点上容易出现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错误,论文从总体上站不住脚;观点偏颇,未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认识问题;观点不够鲜明,要说明什么心中无数;观点陈旧,人云亦云,毫无新意;思想空泛,认识肤浅,缺乏深度;观点与材料不合,论点论据不够和谐统一;观点自相矛盾,前后说法不一。

  列小标题无论对读者阅读,还是作者本人写作,都有指导作用。建议基层教师写论文要先列小标题,一篇论文分成几块来写,做到心中有数。小标题最好是句子而不是短语,至少二级标题必须是句子。因为短语的意思是不明确的,跟着短语写会跑题。只有把小标题列好了,才能保证在组织文字的过程中,能紧紧扣住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谈问题一定要把握好分寸,要有分寸感,注意避免片面性。不要把话说绝对、说过头。常会见到有的文章对所要阐释的问题、方法等的意义或作用等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如论述培养发散思维,就一味突出其重要性,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同时又贬低其他,好像求同思维和它是对立的,是传统的落后的教育思想的产物。再如谈到多媒体教学时,就无限地夸大其作用,好像它把教学的规律也改变了,只有这样才显示了教育的现代化。写教育论文,同样不能靠贬低其他来抬高自身,切忌抓住一两点而不及其余。

  三、行文要有个性

  首先要求语言准确。准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做到没有差错。“准确”是从总体上要求语言讲求科学性和逻辑性,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论文中用词和造句必须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并能如实、贴切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其次行文切忌套话连篇,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第一,要明白,可以使读者少用精神去猜;第二,要简洁,可使读者少用时间;第三,要生动,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或评者乐意读下去。常见的毛病有:一是表达不明白,特别是引用外国资料时,译文不通顺,晦涩难懂。二是烦冗。随便用词、意思重复,啰唆冗长。这往往在长句中容易出现。句子一长,主、谓、宾语这些句子的主要成分就会淹没在次要成分的堆砌中,使人如堕雾中,难辨其向。能少说一句话就少说一句,能少用一个字就少用一个。同样的内容,用很少的文字就可以表达出来,不仅能使语言更加简练,而且还会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富有艺术魅力。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我细细阅读了这本《教育寻真》,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每个阶段儿童的发展是很不一样的,低年级小朋友树立榜样能起到典范的作用。看来确实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我们当老师的只有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的心声,适身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那教育的力量肯定是无穷的。

  在书中他也更多地提到了德育工作暨班主任工作,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和心得体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辑——武侯杨帆,在这一章节中,他讲述了他为什么要当校长?在我们的眼中,校长就是“官”,但他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真正的校长不是官,虽然他拥有着某些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育。说得多好啊,只有这样的校长,才能真正实现“官”的价值。同时他在开学典礼上讲话的主题“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我也非常欣赏,因为我知道这普普通通的十几个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而要真正做到更是谈何容易。但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觉得他做到了,真正做到了让人们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动幸福!因为在书中,他展示了很多他曾经写给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信,以及他的教学日记,我深深被他感动了,在这些字里行间,充分渗透出了李老师对学校老师、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孩子们的爱,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他的懵懂、成长和快乐、幸福。我想现在有多少个老师能像李老师这样用心的与老师和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共同成长,并这么有心地保留那些珍贵的记忆?太令人折服了!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让我们学会倾听,学会引导,为孩子成长服务吧。

  我想: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文字书写了他的青春,用爱心谱写了教育的新篇,用爱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因为他认为:爱,是一种依恋;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智慧;爱,是一种浪漫;爱,更是一种责任,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受学生的快乐,体会当老师的幸福,因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让我们都去寻找教育的“真”,去感受教育的幸福吧!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4

  作为一个走上工作岗位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一听到别人提及“搞科研”这三个字,总感觉它离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很远。总觉得自己业务都尚未娴熟,又哪有搞科研的能力呢?但当我读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对“教育科研”存在深深的误解,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科研,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只有在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反思,注重记录,注重阅读,做个有心人,就会慢慢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也就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因此,搞教育科研,要从现在做起!把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些思考,并把他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一定会积累成宝贵的教育财富。

  读完本书,使我明白了几个关键的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从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来看,科研对很多老师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区,因为这时候的教师走上了一种职业的倦怠,特别是35岁左右的教师。书里谈到四个成形信念已经成形,很难再改变;思维已经成形,不再想突破;技能已经成形,不愿再发展;状态已经成形,不肯再激进。自己的压力很大,来自家庭、来自单位、来自社会,这让很多老师体力、健康极度透支。造成教师的事业陷入了一种高原期,导致事业的停滞。有些老师很疑惑,为何我们总是被鼓励做研究,可研究怎么总是做不好呢?其实很多老师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多教师经常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雇员,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等价交换;大部分的老师在做着一种知识贩子的工作,美其名曰“教书匠”;而其实教师职业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够使我们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向“名师”靠拢。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自身专业化的需要。历来人们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根本不必要向医生、工程师那样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实际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第二,我们应怎样搞教育科研?下面我从价值取向,研究选题,研究的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来阐述这一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理想价值取向应该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情景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的。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高度依赖,研究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情境性等是教师职业的鲜明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一套理论,不是发现教育规律,也不是坐而论道式的“指点江山”,而应该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研究的结论也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对其他老师、其他相似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足矣。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选题应该直接来自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选择的研究问题切实来自一线教育教学情景,是亟须解决的;题目的特点应该微小、具体,具有可行性,而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全;题目的选择上,应该把选择权还给一线教师,实现课题选择权的“回归”,而不能任由专家、教授大包大揽。在区(县)级及校级课题的设立上,应该充分关照一线教师的声音,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课题来自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情景,突出“校本”特色,重视挖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实现课题设定的“制度变迁”。改变“自上而下”设立课题的制度,改为“自下而上”设立课题,即鼓励一线教师自主选题,经过把关、筛选,确定为立项课题,获得经费资助。一线教师是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最直接接触者,是现实情景的一部分,他们对实际情况有着最为直观的认知,清楚知道待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但由“研究问题”上升为“研究课题”,仍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引。

  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研究的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即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名至实归。教师应该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从题目的拟定、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实施与调整、结论的提升等各个环节,中小学教师自身都应该具有最终的话语权,具有“终裁”的大权。然而教师的“独立”并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专业研究人员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的协同者,起正确引导、适当辅导的作用,确保研究更为科学、准确、深刻。团队合作、协同作战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研究的客观需要,专业研究者、同事、家长、学生、学校管理者等都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协同者”,形成团队,共同致力于研究的开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任何教育研究方法都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所用。但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研究的内容、研究者的能力来决定。考虑到教师研究的选题一般比较小而具体,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是班级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或者几个班级场景中的,较为适用于大样本量的问卷、量表等则不大适合,而诸如观察、访谈、实验、测试、反思等方法则更具有信度和效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结合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经验积累等,进行深入、全面的反思,开发缄默知识,变缄默知识为显性知识,总结实践性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作用非常明显。教师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应该体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除了研究报告、论文、著作之外,视频、图片、音频、心得体会、反思日志等等都是研究的成果。

  读完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也认识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消除浮躁心情,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是自己慢慢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在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一书中,看到一则小故事,发人深省,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熊最爱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树窟窿里。大熊白天先到森林里寻找大树窟窿,一尝,是甜的,便断定是蜜,然后回“家”把小熊一个个运来,让小熊吃。待小熊吃饱,再一个个运回去。小熊吃蜜时,大熊四处张望,保卫小熊。若有人靠近,大熊会打死来人。东北的农夫想出一个主意,把藏在大树窟窿里的蜜挖走,换上大粪。大熊再带小熊来吃时,小熊一尝,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强迫他吃;小熊还是不吃,大熊气急败坏,大打出手,直到把小熊一个个扯烂后,大熊自己一尝,不是蜜。大熊坐下来,把小熊的尸骨往一处堆砌,好像重新堆砌在一起,小熊还会活过来。这时候,大熊的哭声响彻整个森林。

  看过这个故事,我很难过,也沉默了很久,想到了很多。身为教师的我,想到了类似大熊父母般的教育。我有一个叔叔,一放暑假,就带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安排。要是孩子一不乐意,就怒目相斥,甚至拳脚相加。每个暑假如此,每年如此。我相信,大熊是深爱它的孩子的,我也相信,叔叔也是深爱孩子的。但是,许多我们认为好的东西,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想到了更多,我们的教育。从内心深处,我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好的品行,有着理想的成绩。但是平时的表现却不让人满意,我也会以严厉的方式强迫他们去接受,用过多的作业来巩固知识点。似乎,起了相对的作用,但却又是暂时的。

  弗洛姆说过,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我们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学更是一门情感的交流。需要用爱和耐心去付出。注重教学的细枝末节,用教学智慧去完善他。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语重心长的对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孩子们才是主体,我们只是辅佐孩子的教育者。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我们更要注重沟通的方式和艺术,巧妙的用说话的语言去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低下头来,俯下身来,耐心倾听。

  记得刚来到学校,为了能做到更好,能让家长满意,我经常以高要求来面对孩子们。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面对学生始终带着不怒自威的表情。一段时间来,不仅感觉到学生对我的敬而远之,自己也觉得心累,仿佛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初见这些七八来岁孩子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自在不见了踪影。

  直到有一天,我听了李文老师的一节课,恍然大悟。我犹记得上的那节课,名叫《她是我的朋友》,课堂学习氛围浓厚。但李文老师的课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雅”。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时,李文老师时而俯下身子和学生面对面沟通,时而轻抚学生小脑袋,时而拍拍学生肩膀,这让我看到了她的和蔼可亲,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换来的是孩子们对她的信任和敞开心扉的交流。整节课她都是充满着微笑,即使孩子回答不出来,即使回答错误,她都是用鼓励的眼光,循循善诱,用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去激励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错误,面对面的和老师交流。

  这样的课堂如沐春风,我感受到孩子们和老师的亲切,每个小细节都充满着温柔与耐心。所以说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更是情感的双向交流。我在想,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能够这样的和孩子们交流,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课堂上肯定是春风化雨。

  在《教育的细节中》,朱永通先生说到一个案例,在深圳市清林小学,好几个班级都是由六十五个人组成。但是教室刚好坐六十四个孩子,剩下的一个孩子不是坐在讲台的右边,就是坐在讲台的左边。实在没有地方,学校和老师都是很苦恼。那么,各位老师,相信你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而我的班级也正在发生这样的状况,我的做法是谁的表现不好,谁被惩罚坐在后面。但是,在朱先生的案例中,我看到一个班主任是这样做的:凡是本周表现好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座一周,不能坐太久。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作为,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坐。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座位,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座位。你看,脑筋一转,把消极的处境变为积极的育人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呀!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潜藏着多大的教师智慧,也是老师用爱来呵护孩子们脆弱的心灵。我相信,一位老师最难做的事并不是上好一节课,写好一篇论文,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琐细工作中为每个孩子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所以,从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一书中,我收获颇丰。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有人说教育就是一堆的细节。是的,教育无小事,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案例,你会发现细节于悄无声息处极大的改变着人性。而如何能够关注到细节,则需要我们老师给予孩子们极大的耐心与爱。有爱,才有心;有心,才会关注。我想只要坚持捧着一颗爱心来,这些柔弱的小草们会不断地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愿用一首诗表达我的理想: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愿俯下身来,关注每一朵花开。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在《新华字典》中,“姿态”一词的意思是形态、样貌。那么“教育的姿态”,是否能够理解为教育所应有的样貌?而“所应有”就是一种应然,它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呈现的样貌,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

  在于漪老师看来,教育应有自己的样貌,中国教育应有中国自己的样貌。正因为如此,于漪老师在《教育的姿态》一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人必须要说中国话”、“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话语权”等。然而,教育应有怎样的姿态,于漪老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论述,而是将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此刻读者的面前,由读者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成长。

  我自知才疏学浅,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姿态”真正含义,但正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将基于对本书的阅读以及自己的认知水平,来谈一谈教育所应有的姿态。

  教育有三要素:教师、教学资料、学生。因此,我想从这三个方面谈起。

  一、教师的姿态。

  1.敬畏生命。

  每位学生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每位学生的成长都是有规律的,教师敬畏每们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尊重;就因为敬畏,他们会呵护;就因为敬畏,他们会研究。

  2.滴灌心灵。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而育人先育心。只是触动学生上进的心弦,学生才会真正地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教师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融,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就应有滴灌心灵的睿智。

  3.把握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命的培育场,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地。教师会精心备课,做好预设,同时,又具备教育机智,关注生成。他们深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扼杀学生的兴趣,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个人的魅力。

  4.完善自我。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学生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是一种主动地完善自我,是心系学生的外在表现。他们会透过阅读、实践、反思、写作等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专业魅力和人格魅力。

  二、学生的姿态。

  1.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可能成绩优异也可能成绩落后;他们可能潜力出众,也可能无才无能;他们可能仪表堂堂,也可能相貌一般……然而,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外在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主动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去一步步地提高自我。

  2.珍爱生命。

  他们明白生命是珍贵的,不可替代的。他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尊敬别人;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爱惜自己;因为珍爱生命,他们懂得感恩父母。

  4.具有良好品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立于社会,品德是最重要的。你能够成绩不优秀、你能够潜力不出众,但只要你具备良好的品德,依然会得到他人的尊敬,而这尤其显此刻走向社会之后。

  三、教学资料的姿态

  关于教学资料的“应然”,我不想去论述,也没有潜力去论述。我想借此谈谈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资料”。

  教材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人”才是目的。只有具有如此理念,教师才会正确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应有教育的姿态,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姿态,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态。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7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这本书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本书共分七个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细腻简约的语言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及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当我看到封页上的一段文字,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段话这样说——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会与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

  细细品味他的这本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绩排队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传递真善

  书中提醒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8

  最近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和《爱的教育》,透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我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就应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就应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到达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我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一样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我的主观选取。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资料转化积淀为自我的综合素养和创造潜力,这样才能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带给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李校长总结的读书方法是:在身边寻找问题——带着问题读书——透过读书找到解决问题的观点、立场、方法——用书中找到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善自我的行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鉴。

  特级教师宋如郊认为:“读书学习这个过程贵在坚持和得法。”他总结出一线教师读书的要点:

  第一,读书要坚持这样的习惯:

  1、勤,天天读一点。

  2、博,各种书都看一点;

  3、新,追踪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宽度;新,是锐度;思,是深度。

  第二,读书要坚持内化:

  1、由数量上的积累进而构成质量上的积淀;

  2、将资源转化为能量。即将所读资料有效转化,为己所用,变成自我的专业思想和技能。

  第三,读书要坚持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即重点要突出,教育理论和本专业的著述是读书的重点,数量上要保证,时光上要倾斜,整合上要优先;

  2、返“本”,即经典著作要常常“回头看”,常读常新,像《叶圣陶文集》这类著作就应多看几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好处:

  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我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9

  面临当前形势下的教育,我认为老师要“学会生存”,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开发每个人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向。我认真地详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一书,其中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生存。要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于是终身学习成为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才能适应社会潮流中生存。

  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教育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片面强调认知教育,强调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注重教师教的研究,忽视学生开拓创新和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研究,还不乏存在,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长此以往,致使学生习惯于奉命而学、模仿而作,习惯于因循守旧,重复别人的思想,缺乏独立思考、探索精神、创造才能。我校领导提倡“请进来、派出去、勤学习、勤交流”的多管齐下的方式,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学习,有效地转变了我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也将试着奉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我讲你听式”的课堂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实行“不举手随兴发言”制度。学生想发言就直接站起来发言,让他们自由发表见解,让他们来做小老师,点评补充学生的发言,反驳不正确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有时就像个“自由超市”,争先抢购自己“中意的产品”,以致于到“收关”阶段,教师总要说:己发过言的同学请发扬“谦让”精神,让每一位同学都享受发言的乐趣。这种活跃的发言气氛,感染和激发起全体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总能很欣喜的看到哪些以前从不不举手的同学,也踊跃地加入到“抢购者”的行列。

  自主创新性学习需要我们做创新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一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储存、积累,尽可能多地吸收前人已总结出的思维成果,奠定扎实的基础;二要更多地教给他们方法、思维、技能,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综合、善于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够在社会的海洋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纵横驰骋,在创新的天地一展才华。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个性、创造性被束缚,主体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也就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教学现象。

  我读了这本书使我渐渐地懂得了教育中要尊重赏识,多给予学生“安全、自由”的心理运动空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在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常规,人格自由舒展,思维活跃激荡,创新学习潜能自由迸发。我们教师以后在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时,必须从考虑各档次的学生出发,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各自的基础上去参与获取知识,培养学习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学习的尊严和价值。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汇总九篇】相关文章:

1.读《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2.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3.实用的教师教育心得体会模板汇总四篇

4.【实用】教师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汇总8篇

5.【精品】教师教育心得体会范文汇总九篇

6.语文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7.【精选】教师教育心得体会4篇

8.幼儿园教师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