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时间:2023-05-17 11:26:05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围绕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556”产业体系,实施“六大提升专项”,打造“五强一优”要素保障生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发展新格局,努力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

  (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3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形成数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企业。

  二、产业方向

  (一)做强优势产业。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5大优势产业能级,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发挥电力、盾构、农机、矿山、起重等装备优势,建设万亿级装备制造基地。巩固传统食品加工优势,推动烟草、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冷链和休闲食品,建设万亿级食品制造基地。发展智能终端(手机)、智能传感器、计算机和服务器、汽车电子等,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巩固客车优势,发展乘用车和专用车,建设5000亿级汽车制造基地。发展超硬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型耐材、尼龙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建设5000亿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2年、2025年,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7%、50%以上。

  (二)做优传统产业。加快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纺5大传统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推动钢铁行业整合重组,提高装备大型化率和供给效率。布局铝、钨钼、铅锌等有色行业终高端项目,提升整体竞争力。发展精细化工,建设现代化工基地。发展绿色墙材和装配式建筑,建成一批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发展时尚服装和智能家居,打造全国轻纺产业发展高地。到2022年、2025年,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保持在33%、30%左右。

  (三)做大新兴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6大新兴产业。到2022年、2025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2%、25%以上。

  1.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芯屏网端用”生态。着力“补芯”,引进功率器件、显示驱动芯片等项目,布局光电子集成芯片项目,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着力“引屏”,引进高世代新型显示项目,培育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着力“固网”,建设5G及北斗技术应用产业基地,培育发展5G、物联网、网络安全等产业。着力“强端”,做强智能终端,构建鲲鹏产业生态。着力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打造中西部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7000亿元、1万亿元。

  2.高端装备。发展轨道交通、数控机床、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激光加工等装备,推动“制造+服务”转型。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2000亿元。

  3.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巩固新能源客车优势,支持氢燃料电池客车研发和示范应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示范区。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2000亿元。

  4.新能源。发展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建设智能电网,打造光伏、风电装备应用高地。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0亿元、1500亿元。

  5.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发展创新药、高端仿制药和现代中药,加快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体外诊断产品、高端医用耗材和数字影像设备等。加快医药口岸和关键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3000亿元、5000亿元。

  6.节能环保。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到2022年、2025年,产业规模分别达到7000亿元、1万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技术创新提升专项

  1.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支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应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2.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到2022年、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新增3000家、50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2万家、1.5万家。

  3.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打造沿黄科创走廊,发展一批科创“飞地”。按有关规定报批申建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到2022年、2025年,分别建成15家、30家左右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4.强化技术创新合作。引进一批知名科研院所、机构,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在我省布局。到2022年、2025年,分别建成100家、120家新型研发机构。

  (二)基础能力提升专项

  1.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四基”突破清单,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推进5G、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提升工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全化水平。

  2.实施新技改工程。加快企业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力争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建成一批智能化园区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和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到2022年、2025年,分别创建120个、150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工厂)。

  (三)集群强链提升专项

  1.提升集群产业链水平。编制重点集群培育方案,开展稳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增强产业链韧性。到2022年,形成20个左右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形成4个万亿级、6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2.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编制新一轮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支持建设“飞地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

  (四)融合赋能提升专项

  1.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分行业制定智能化改造指南、选树标杆企业,每年培育150个智能工厂(车间)。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到2022年、2025年,全省上云企业分别达到15万家、20万家。

  2.实施“两业”融合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新型制造模式,每年培育30家(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数据服务、标准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

  (五)区域协同提升专项

  1.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以郑州市、洛阳市为核心,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以京广、陇海铁路沿线城市为重点,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轴;以黄河、淮河、汉江流域地区为重点,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带,形成“双核引领、两轴支撑、三带协同”空间格局。

  2.布局重大产业项目。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建立重大制造业项目优先落地保障机制,加快“556”产业及配套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3.推动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开展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引导各县(市、区)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

  (六)企业培育提升专项

  1.加强企业梯队培育。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计划,做强龙头企业,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模,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企业家培训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到2022年、2025年,全省百亿级企业分别达50家、60家以上。

  2.发展品质制造。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打造一批制造精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引进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机构,选树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加强注册商标培育和保护,建设商标品牌示范基地,培育品牌产业集群。

  四、要素保障

  (一)强化政策扶持。健全完善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措施,调整设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集群、企业、项目、平台的支持力度。支持创新产品在智慧城市、新基建等领域应用。

  (二)强化用地保障。建立工业土地收储制度,推广混合用地、“标准地”出让等模式,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实行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按照盘活存量土地数量,奖励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

  (三)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稳步扩大和提升制造业贷款规模和比重。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行动,推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银行机制。建立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企业“白名单”和重大项目库,鼓励金融机构对入单(库)企业优先给予融资支持。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提高省先进制造业等基金使用效率,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

  (四)强化人才支撑。以高端、紧缺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制造业“智鼎中原”工程,重点引进和培育百名卓越企业家(领军团队)、千名核心技术人才、万名高级技工。实施“新工科”建设计划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进产教融合,推行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优先推荐制造业领域人才申报国家各类表彰奖励,并在省级表彰中给予适当倾斜。

  (五)强化数据应用。加大制造业数据归集和开放力度,丰富数据产品种类,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一批数据应用示范场景。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加强数据保护和安全审查。

  (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推广“店小二”服务模式。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落实减轻企业负担各项措施。建立环保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异化管控,避免“一刀切”。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和新时代豫商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五、组织实施

  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台账,督导工作落实。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协同的推进格局。强化督导考核,完善统计监测机制,将制造业发展相关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对排名靠前的地方给予土地指标、环境容量、政策资金等方面奖励。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增长速度稳步提高。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以上,每年新增上规企业100家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到2022年,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和GDP比重分别达到70%、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2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总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4.8%以上,并逐年提升。

  ——产业投资优质高效。到2022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5%以上。民间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

  ——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达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企业突破30%。

  ——智能制造全面推广。到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诊断全覆盖、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重点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

  ——绿色转型取得突破。到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2%左右。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工程。

  1.加快创新主体能力提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在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每年培育3家-5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自治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到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2.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知名院校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在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到2022年,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个以上,工程研究中心45个,2家-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各类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80个。(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3.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围绕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国家工业强基方向,每年选取1个-2个重点领域,开展揭榜挂帅攻关活动,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到2022年,制造业企业累计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超过10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超过100件。(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场监管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二)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

  1.持续实施企业对标行动。以传统制造业企业为重点,动态调整行业对标指标体系,深入持久推动企业与行业先进水平开展对标,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改造提升,每年完成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标,到2020年底完成一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标工作。(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2.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科学编制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导目录和投资指南,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化工、冶金、轻纺、机械、建材等行业,每年滚动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5年内完成一轮高强度、全覆盖技术改造升级,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3.大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推进化工、冶金、有色、纺织、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化工行业重点延伸烯烃、氰胺等特色产业链;冶金突出抓好特种钢型材和棒线材、特殊微合金钢炉料、碳化硅微粉等高端产业链;有色行业重点提升钽铌铍稀有金属、金属镁产业链,抓好铝型材、棒材、线缆等产品开发;纺织行业重点完善和延伸棉纺产业链,对接煤化工产业链下游氨纶、芳纶;建材行业重点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墙体材料,发展透水砖等城镇道路建设材料及集水系统。(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三)实施新兴产业提速工程。

  1.突出数字产业引领作用。培育和引进国内外数字化知名企业,推广国际先进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着力推进银川IBI育成中心和中卫(西部)云基地、银川中关村科技创业园建设,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在西部云基地设立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每年组织实施10个数字产业试点示范项目。(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2.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每年突出抓好10个重大项目建设。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做强高档数控机床和3D 打印设备、智能仪器仪表、电工电气、煤矿机械等优势领域;新材料重点发展稀有金属材料及制品,深度开发石墨烯等碳基材料;新能源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打造低成本氢能源产业基地;电子信息重点提升硅晶材料技术水平,培育和引进半导体、工业蓝宝石、集成电路等企业。(牵头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3.培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加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外合作力度,鼓励企业兼并联合,延伸和扩展产业链,着力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品牌响、带动强的领军企业,在新材料、仪器仪表、专用设备、3D打印等领域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到 2022年,培植 25 家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牵头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4.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围绕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到 2022 年,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四)实施园区改革优化工程。

  1.深化园区改革创新。加大园区低成本化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到2022年,所有开发区实现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大力推进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在效能目标管理考核中将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列为重要指标,引导园区以最小的资源要素消耗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益。(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2.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依法依规核减超标准用地。探索以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使用土地。清理消化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加大处置力度,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处置任务,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的开发区,优先保障招商引资项目用地。(牵头单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3.打造一批特色园区。根据《银川都市圈开发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依托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化工等重点产业联盟,促进项目合理布局、产业协同配套。推动宁东基地与苏银产业园、灵武马家滩、吴忠太阳山等地一体化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好苏银产业园,打造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推进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到2022年,力争各开发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0%。(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五)实施融合发展深化工程。

  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推动新型网络技术在企业内外部网络的部署应用,规模化部署IPv6;积极推进5G网络规模组网,在五个地级市市辖区、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在重点领域建设5G示范应用场景超过10个。鼓励基础电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开发满足不同场景、不同需要的工业互联网套餐。充分发挥宁夏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综合性二级节点平台作用,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产业化应用模式探索。建设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并引导工业企业接入。(牵头单位:宁夏通信管理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2.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建设50个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为规上工业企业提供免费云基础设施鼓励企业上云,逐步实现大中型企业云计算深度应用,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APP。以上云补贴券等形式,支持小微企业使用公共云平台资源。到2022年,实现千家企业上云、万台设备联网,培育推广 1000个工业APP。(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3.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每年推动100家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培育10个自治区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机器人应用示范企业。开展“共享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向产品溯源、远程运维、故障实时在线诊断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每年培育认定5家自治区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软件服务、5G商用等业态,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应用。(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六)实施绿色发展攻坚工程。

  1.推动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园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及新能源微电网项目。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回收处理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牵头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2.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深入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加强重点工业用能单位用能管理和节能考核。在有色、冶金、纺织、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绿色发展模式,培育认定国家和自治区级绿色园区10个、绿色工厂40个、绿色产品20个。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加快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全面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到2020年实现阶段性清零。(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生态环境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3.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宁东、石嘴山国家级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每年组织认定10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组织开展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每年组织实施一批节水改造重点项目。到2022年,年均实现节能量40万吨标准煤,重点行业节水型企业达到80%。(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七)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工程。

  1.壮大制造业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动态调整的大企业名录库,着力培育一批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到2022年构建以10家100亿级企业带动,1家-3家500亿级以上企业领航的梯次大企业群体。(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国资委,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2.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成长。建立小升规后备企业库,精准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细分市场领先、知名度和影响力大、技术水平和创新程度高的“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到2022年,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隐形冠军”企业30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500家以上。(牵头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3.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工业园区、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互联网平台等,发展壮大一批“双创”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到2022年,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和专业资本集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3家,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80家,建设“双创”基地20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6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创业孵化基地190家。(牵头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责任单位:宁东管委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财政投入导向机制。健全财政创新投入稳增长机制,综合运用财政专项资金,优化支持方式,突出支持重点,全面落实创新驱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相关政策,对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使用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高技术装备应用率显著提高且符合政策条件的规上工业企业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制定和落实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政策措施,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评价机制,构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绿色制造体系。(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宁夏税务局)

  (二)完善减税降费工作机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加大督察力度,坚决防止收“过头税”和巧立名目乱收费。切实用好降成本政策中期评估结果,巩固扩大“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结合“放管服”改革,加快改革工业产品许可证制度,推行“先证后核”“告知承诺”等制度,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责任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市场监管厅,宁夏税务局)

  (三)完善融资难题缓解机制。在原有融资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政策措施,完善“金融+”联席会议制度。用好风险补偿金、转贷资金、纾困基金,推广科技贷、税易贷、云税贷、云电贷等金融产品,增强信贷供给能力和效率。引导企业采取融资租赁购置先进设备,通过售后回租形式盘活资产。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支持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证监局)

  (四)完善要素配置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优先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优质技改项目用地。积极推动要素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园区的'电力用户市场化交易。扩大跨境劳务合作范围,落实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政策,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难题。(责任单位: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医保局)

  (五)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企业家培育,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商会等开展精准化的政策、科技、管理等培训,全面增强企业家综合能力。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服务、流动和使用制度,通过挂(任)职、科研合作、技术入股与投资兴业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对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专业和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责任单位:自治区人才办,自治区科技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本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切实解决好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各相关部门要主动对标对表,找准职责定位,推出具体措施,确保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落细。

  (二)加强责任落实。自治区制造强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压紧压实责任,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实,并定期将推进落实情况及时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

  (三)加强服务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加大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宣传力度,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对企业反映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要全面落实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1+16”行动计划,每年组织对营商环境、惠企政策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3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对于促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既带来严峻挑战,也为结构调整带来了重要机遇。为应对当前形势,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新跨越,制定本方案。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撑拉动作用明显。我省装备制造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发展,形成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目前,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6803家,总资产4157亿元,从业人员(含汽车)145万人。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00亿元,利税816亿元,完成出货值(含汽车)960亿元。

  2.在全国同行业处于优势地位。经济总量占全国同行业的13%,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电工电器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农机行业跃居全国第一位,农用运输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植保机械、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等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金切机床居全国第二位。

  3.企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新增设备投资50%以上用于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各类重要加工及检测设备。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重点骨干企业5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行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4.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点骨干企业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30%,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对机械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度接近20%。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4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达到68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全省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得到普及。

  5.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全行业现有37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242个*省著名商标。98家企业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认定为管理规范化企业,36家企业被认定为管理进步示范企业。时风集团、*二机床、五征集团等企业荣获管理现代化企业称号。

  6.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少大型、重型成套设备和为轻工、化工、纺织等行业服务的专用设备。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小,缺少国际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能够支撑和带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较少,缺乏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性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主要产品技术50%依靠引进,原创性技术及产品数量少。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发与制造能力不足,企业平均技术开发费投入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5%。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1.93%。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全省171个“泰山学者”岗位中,装备制造业仅占16个。

  (二)面临的形势。

  1.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原材料设备、常规能源设备、中小型机床等制造业的上游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一些竞争力差的企业陷入困境。

  2.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倒逼机制助推下,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步伐加快。有实力的企业将抓住机遇,利用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积极承接国外装备制造业转移,走出去整合重组国外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竞争力弱的企业将退出市场。

  3.政策支持力度增大。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税收、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发展环境空前优化。

  二、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振兴为主线,技术进步为动力,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变、重大装备自主化为目标,突出壮大支柱产业,做精做强骨干企业,培育扶持知名品牌,培植一批产业基地,提升行业的竞争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平稳较快发展,为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

  (二)方针原则。

  1.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跟踪产业运行态势,果断采取措施,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推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3.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强产学研联合,研发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设备,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

  4.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5.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6.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和资本转移,鼓励企业加强与跨国企业战略合作,引进资本、技术、品牌和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支持我省成熟技术、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推动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7.坚持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促进行业产业升级。

  8.坚持依托重大工程与实施装备自主化相结合。以近3年内开工建设的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所需产品为对象,开展装备自主化。以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大型铸造件、关键基础零部件、元件和材料上档次、增品种。

  (三)目标。到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0亿元,年均增长20%。新建2-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以上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完成出口创汇18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占全国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重要的出口基地。培育形成1户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3户100-300亿元、10户50-100亿元、100户10亿元以上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育内燃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大型发电机组、高压超高压电缆、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等10大民族品牌。建设潍坊内燃机、潍坊农业装备、*数控机床、*发电设备、青岛纺织机械、青岛物流器械、高唐农业装备、济宁工程机械、滕州中小机床和日照农业装备等10个基地。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需要;基础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

  三、发展重点

  (一)机床工具行业。

  1.发展7大类产品。重点发展数控车床,包括全功能数控卧式车床、大型数控立式车床等;车削复合加工中心,包括车铣、钻铣、铣磨等复合加工中心等;卧式、立式加工中心,包括数控化、精密化、高速化、工序复合化的.专用机床;柔性制造生产线,包括大型、重型压力机生产线、数控专机生产线等;重型数控机床,包括镗铣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包括数控转台、智能伺服刀架、滚珠丝杠、高速精密电主轴、磨具磨料等;车用高负荷活塞铸造自动化成套装备等。

  2.壮大11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二机床集团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重型数控锻压设备和大型、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数控精密多工位大型压力机、上下料机器人及自动化冲压生产线,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改制重组步伐,提高竞争力。支持*一机床集团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全功能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发挥技术和装备优势,加快改制重组步伐,加速做强做大。支持德州普利森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深孔钻镗床、中大型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引进高级人才,提高产品开发和管理水平,扩大经济规模。支持鲁南机床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中小数控车床和加工中心,加快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新厂区建设,扩大出口。支持威海华东数控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加工中心和数控系统,发挥区位优势,加快与国外合资合作,开发高精度、全功能的大型数控机床。支持滨州盟威制造集团等企业,发挥研发优势,重点发展车用高负荷活塞铸造、加工自动化成套装备,加快发展高自动化、高精度的全自动铸造机和加工机床,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出口。支持*法因数控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钢构数控加工专用机床,发挥技术优势,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支持*捷迈数控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薄板冲剪数控机床,发挥铸锻所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支持烟台环球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支持*威达重工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铣镗类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支持威海齐全木工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数控、数显木工机床,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增加功能,扩大出口。

  3.培育4个特色产业集群。分别为:*数控机床及数控锻压设备产业集群,枣庄滕州中小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产业集群,威海加工中心和数控木工机床产业集群,烟台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

  (二)工程建筑机械行业。

  1.加快发展10大类产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引导企业向节能、高效、可靠和环保型发展,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向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提高配套动力技术先进性。重点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耙机、平地机和建筑塔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泥浆泵等产品。

  2.重点培育18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山推股份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推土机系列产品,进一步增加品种,扩大出口,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保持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支持小松山推等企业,建设挖掘机系列产业基地,巩固在全国领先的技术及市场优势。支持*工程机械集团、临工集团、福田雷沃重工、泰安工程、德州工程等企业,建设装载机生产基地。支持山推、常林集团、青岛科泰重工、青岛科瑞特机电集团等企业,加快路面机械系列产品研发,重点发展压路机、推耙机、平地机等。支持*起重机、青岛起重机、*丰汇、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加快大型起重机建设。支持方圆集团、鸿达集团、*建工、中通汽车工业集团和华夏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建筑塔机、水泥搅拌车、高楼水泥泵等产品。

  (三)农业机械行业。

  1.加快发展8大类产品。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及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及耕作机械、设施农业机械、大型联合收获机械、粮油及农副产品深精加工机械、保鲜贮藏设备、植保机械、田园收割机、园林机械等市场需要的装备,扩大出口,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巩固全国领先的整体优势。

  2.重点培育11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时风集团、五征集团等企业,建设低速汽车基地,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达到85%以上。支持福田雷沃重工、时风集团、山拖农机装备公司等企业,形成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产品、大中型耕作机械的生产基地。支持福田雷沃重工、润源、大丰、巨明、金亿公司等企业,形成稻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生产基地,同时加快饲料及其他收获机具的开发研制。支持常林集团等企业,继续保持小型拖拉机(含手扶)产能优势。支持*华盛中天公司等企业,发展棉花、粮食、油料等作物保护机械,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扩大产品出口。支持烟台冰轮集团等企业,发展农副产品保鲜储藏设备,食品连续速冻装置、食品真空冻干设备,果蔬预冷成套装置、冷风干燥设备等。进一步提高玉米淀粉加工、淀粉制糖设备、油脂浸出和高级烹调油精炼设备的加工精度,开发性能先进的奶制品加工设备。

  (四)纺织机械行业。

  1.加快发展4大类产品。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建立较完备的纺织装备制造业体系。重点发展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产业用纺织品后整理设备、高速高精耐磨纺织机械配套件等产品。

  2.重点培育4家大型企业集团。以宏大集团、星火集团、东佳集团、天一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推进青岛纺织机械专用设备基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提升传统纺织整机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机电一体化纺织装备的技术升级,研发应用新型纺织技术和机械设备,提升纺织机械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机械开发和产业化,加大节能减排和资源再利用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快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和在线能源、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以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切入点,重点发展适应高速高精耐磨纺织机械配套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可靠性,提升纺织机械整体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中小纺机企业积极为大企业配套,开发特色纺机零部件产品,完善纺机制造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和集聚效应。

  (五)电工电器行业。

  1.加快发展3大类产品。重点发展以锅炉、汽轮机、发电设备为主的电站成套设备,以变压器、高压开关、电缆为主的输变电设备,各类电机产品。

  2.重点培育21家大型企业集团。发电设备,支持齐鲁发电设备厂、青岛捷能集团等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巩固中小容量发电机组及成套设备的技术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推进大功率发电机组的研发,提高100-200MW空内冷汽轮发电机性能,开发300MW大型空内冷汽轮发电机,发展大容量汽轮机和工业拖动式气轮机。锅炉,支持*锅炉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150MW—300MW以上高温高压及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粉炉以及燃烧垃圾、掺烧废弃物或可燃气体的余热锅炉、处理造纸废液的碱回收锅炉、完全燃烧生物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输变电设备,重点支持*达驰、*变压器、青岛汉缆、鲁能泰山电力、万达集团、东辰集团、青岛中能、特变电工集团、阳谷电缆、泰开电气集团、东方铁塔、武晓铁塔、邹平齐星铁塔等企业,积极采用微电子技术,向电器设备无油、防火、组合、集成、智能化方向发展,增加高可靠性、低噪声、节能型、免维护型产品;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成套设备和智能电器,包括变压器、交联电缆、互感器、断路器、开关、组合电器及铁塔等。支持*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长星机械集团和通裕集团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扩大风力发电设备产能,占领单机1MW、5MW的国内市场。支持中南集团、*中凯风电设备、恩德能源等企业,重点发展风电塔筒、叶片等一批风电零部件。电机,加快产品优化升级,重点开发新型、高效、节能、特殊用途的产品;牵引电机围绕铁路系统提速和重载的要求,开发提速牵引电机和船用重载电机,并研发城市轨道交通用牵引电机;汽车电机紧跟汽车发展,增加品种,满足配套要求;中小及微特电机,重点研发无刷电机、步进电机等产品,满足各行业配套需要,并进一步扩大出口。

  (六)内燃机行业。

  1.发展4大类产品。跟踪市场新变化,加快发展能为各类汽车、工程机械、船舶、农机配套的柴油机、汽油机、燃气机系列及配套产品。

  2.壮大14家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潍柴动力等企业,加快发展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用高速柴油机和船用、发电机组用中速机,加快国Ⅲ排放标准的10-12升大功率内燃机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并向国Ⅳ排放标准过渡,建成产品功率齐全、配套范围广泛、品种多元化、技术与国际全面接轨的世界级通用动力制造基地,打造民族自主和国际动力的双品牌。支持烟台东岳通用动力总成公司,扩大1.4-1.6升轿车用汽油机产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竞争能力。支持威亚汽车发动机,加快推进汽车研发中心建设,开发生产α、θ、γ等各类汽油发动机。支持济柴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继续保持大功率陆用柴油机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扩大船用发动机生产规模,培育气体发动机主导品牌,加快天然气压缩机组及液力传动等相关产品的研发。支持胜利动力机械公司,发挥国内最大燃气发动机及发电机组制造企业优势,加强研发,扩大产能,继续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支持淄博柴油机,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重点开发大功率船用柴油机、燃气及柴油发电机组、背压式工业汽轮机。支持莱动内燃机,加快国Ⅲ/国Ⅳ高速柴油机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为轻型汽车、大中马力拖拉机、工程机、收割机的规模配套能力。支持滨州盟威集团、文登天润、荣成连杆、聊城鑫亚、*康达、龙口油泵、淄博华成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活塞、曲轴、油泵油嘴等内燃机配件产品。

  (七)轻工机械行业。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造纸机械、塑料机械、食品与包装机械,提高光电机一体化水平,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支持*二轻机、恒星造纸机电设备厂等企业,发展宽幅高速纸机及配套设备。支持济宁轻机,发展以速生材为原料的化学浆、化学机械浆成套设备。支持汶瑞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造纸黑液处理设备。支持华冠集团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工程塑料、农用宽幅薄膜、废旧塑料回收再生成型设备。以三金集团为依托,加快发展多滴行列式制瓶机组及自动检验、包装生产线、大型液体包装线、多品种灌装机等专用设备,大力开发深加工机械。支持威海印刷机、青岛瑞普电气等企业,加快发展胶印机系列产品。支持青岛泰发集团等企业,加快青岛物流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

  (八)化工机械行业。依托青岛高校软控、双星机械、*豪迈、东营金泰等公司,发展轮胎成套制造设备;支持高原石油装备公司、*墨龙、孚瑞特石油装备公司、九环机械集团、昌盛机械、明珠石油装备公司等企业,发展石油开采勘探、钻井、采油、集输等系列产品以及海洋钻井设备。

  (九)大型、重型成套装备。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南车集团四方车辆厂的时速3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重载货车和中车集团*车辆有限公司的铁路运装罐车及零部件项目等。组织重点企业研发600MW以上大型发电、输变电成套设备;强化大型医疗器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支持*矿机集团、景津压滤机集团等企业,加快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的研制开发力度,实现大型综采、提升和洗选设备国产化。支持*华兴机械集团等企业,扩大大型石材加工设备规模,加快锯石污水处理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加快发展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大型造纸成套设备、石油钻采输油成套设备、盾构隧道掘进机等。加快研发,加强联合,争取3年取得重大突破。

  (十)基础部件及其他重点机械。依托现有优势,加快发展气动元件、液压件、密封件、标准件、大型精密轴承、密封耐热防腐高压阀门、核电阀门、水泵、风机、高档模具、大型铸锻件、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等基础部件;加快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等;重点发展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速列车转向架、轮对用特种钢等。优化提升集装箱、矿山机械、试验检测设备、工业制冷成套设备、大型电站脱硫设备和环保设备等。支持*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核电装备国产化,重点发展AP1000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结构模块、设备模块及相关产品制造。支持烟台台海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AP1000核电站主管道及核级锻件产品,争取在未来3至4年内核电国产化程度从50%提高到70%以上。

  在加快发展上述重点行业和产品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运用首台首套的鼓励支持政策,加速产品更新换代。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营销手段,开拓市场空间。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开展重大装备省内自主化工作。对今后3年内开工建设的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以及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方案的项目,鼓励项目业主单位优先采购省内生产的设备。利用当前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农惠农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广使用省内生产的农业机械。

  (二)加强协调指导,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支持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实施国家和全省的重大项目。推进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优势产业和产品结构,避免结构雷同,防止重复建设。对国家倡导的企业兼并重组,可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或资金补助。

  (三)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鼓励实力较强的技术中心实行区域性开放,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国际合作、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支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省机械装备业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加强装备制造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加快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培育一批适应产业提升和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造就具备开发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增强吸引人才优势;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持股、提高薪酬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人才。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供应保障。各级、各部门要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引进消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提供贷款。外汇管理部门要充分满足装备制造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用汇需求,为省内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并购国外研究开发机构或企业提供便利条件。

  (六)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国际化战略,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拓宽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合资、合作和招商引资力度,有选择地利用好外资,通过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推动行业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有经济实力、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并购国外研发机构、国外企业或到国外建厂、承揽工程,输出技术和产品,扩大国际贸易;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七)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引导资金投向。一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研究制定财税配套政策和税收管理措施,促进行业调整振兴。二是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支持项目,各级政府要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