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

时间:2022-07-01 08:24:00 总结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

  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1

  (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2

  十几减4,得数是几加6,

  十几减3,得数是几加7,

  十几减2,得数是几加8,

  十几减1,得数是几加9。

  一、应用题

  1、先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来计算,多余信息直接舍掉;求一共多少?总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解决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4、要列出算式,解答,并带上单位。

  二、分类与整理

  1、用象形统计图进行分类整理时,涂色时从下往上涂,要注意一一对应,记录分类结果用表格更清楚;

  2、分类时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但总数是相同的。

  三、数数和数的组成

  1、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写数时用阿拉伯数字,读数时候用汉字,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3、百数表。(能根据提示猜数)

  同一行,前九个数十位相同,相邻的两数相差1。

  同一列,个位上的数相同,相邻两数相差10.

  4、比大小。

  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大;

  十位相同,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5、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去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6、摆一摆,想一想。

  四、认识人民币

  1、在进行等价兑换时,用小面值的人民币兑换大面值人民币,就要看大面值人民币里面有几个小面值。

  2、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五、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相加,个位直接挪过来;

  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相减,个位直接挪过来;

  2、两位数加一位数:满10进1。

  如果不进位,个位相加,十位直接挪过来。

  如果进位,个位相加,十位直接加一。

  3、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一当十。

  如果不退位,个位相减,十位直接挪过来。

  如果退位,向十位借1,用十几减,十位直接减一。

  4、两位数相加减:个位和个位相加减,十位和十位相加减。

  六、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尝试-调整”“有序罗列”

  七、分析解决问题

  1、先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来计算,多余信息直接舍掉;

  2、看清是“+”还是“-”,应用题要先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3、列算式,算出得数;(要计算正确)

  4、一定要加上单位。

  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3

  一、学习目标:

  1.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4.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5.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6.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学习难点:

  1.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2.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3.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4.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5.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6.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7.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三、知识点概括总结:

  1.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有上下、前后、左右之分。

  上:位置方位名词,例:汽车在马路的上面。

  下:位置方位名词,例:船在桥的下面。

  前:位置方位名词,例:张三在李四的前排,那么可以说张三在李四的前面。

  后:位置方位名词,例:李四在张三的后排,那么可以说李四在张三的后面。

  2.退位减:减法运算中必须向高位借位的减法运算。

  20以内的数字之间的退位减法,例:12-9=3.

  3.图形的拼组(作风车):

  4.数一数:

  5.读数:24读作“二十四”;169读作“一百六十九”。

  6.比较数的大小:先比较高数位的数学,再按照数位的高低依次比较。

  例:39和145比较大小,39百位数字为0,145百位数字为1,0小于1,所以39小于145

  7.100以内数的认识:100读作“一百”,等于10个10相加;99读作“九十九”,等于100减去1.

  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4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

  (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

  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看“比”字的后面是谁,比几大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加1,比几小1就要在几的基础上减1。

  如:比5小2的数是(3),比4多3的数是(7)。

  3、几和第几

  △▲▲★△☆☆△△△▲★★★☆★

  观察图,说说有几个图形?(16个图形)从左数第几位是什么?从右数第几位是什么?把左边三个圈起来;把右边第2个圈起来。

  (复习此类知识时,分清左右,同时确定方向;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4、相邻数

  2的前面是1,2的后面是3,2再添上1就是3,3再去掉1就是2,与2相邻的数是1和3。

  3的前面是2,3的后面是4,3再添上1就是4,4再去掉1就是3,与3相邻的数是2和4。

  ······

  20的前面是19,20的后面是21,······,与20相邻的数是19和21。

  三、比一比

  1. 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

  四、加减法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5

  一、认识数

  (一)、有趣的“0”“一年级0”可以表示没有,“0”可以参加计算,“0”在数中起到占位作用,“0”可以表示起点,表示0度。

  (二)、基数与序数表示物体的多少时,用的是基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时,用的是序数。基数与序数不同,基数表示物体的多少,序数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数一数

  (一)、数简单图形数零乱放置的物体或数某一类图形的个数时,应先将所有物体依次标上序号,可以按照序号,顺序观察,数准指定的图形。注意对于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在数简单图形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二)、数复杂图形数复杂图形时可以按大小分类来数。

  (三)、数数按条件的要求去数。

  三、比较数列

  比一比当比较的2个对象整齐的排列时,很容易采用连线比的方法比较出谁多谁少。如果比较的2个对象是杂乱排列的,可以通过数数目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分段比的方法。

  四、动手做

  (一)、摆一摆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

  (二)、移一移

  五、找规律

  (一)、图形变化的规律观察图形的变化,可以从图形的形状、位置、方向、数量、大小、颜色等方面入手,从中寻找规律。

  (二)、数列的规律数列就是按一定规律排成的一列数。怎样寻找已知数列的规律,并按规律填出指定的某个数是解题的关键。

  (三)、数表的规律把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律,填在一个图形固定的位置上,再把按照这一规律填出的图形排列起来。从给出的图形中寻找规律,按照规律填图是解题的关键。

  六、填一填

  (一)、填数字给出的算式是一组,不同算式中相同图形中所填的数字是相同的。在做这些题时,不要为只填出一个答案而满足,应找出所有的答案。如果不必要一一列出时,应给以说明,这才是完整、正确的解答。

  (二)、填符号比较2个数的大小,首先要比较2个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其次,当2个数的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当2个数各个相同数位上的数都分别相同时,这2个数相等。

  七、比较2个算式的大小的方法是:

  (1)同一个数分别加上(或减去)1个相等的数,所得的结果相等;

  (2)同一个数分别加上2个不同的数,所加的哪个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3)同一个数分别减去2个不同的数,所减的哪个数小,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4)2个不同的数减去同一个数,哪个被减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八、总结

  应用题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是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成的。一般先说题意,再列算式。

【一年级数学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数学知识点总结04-25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07-29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7-30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04-26

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总结04-25

应用数学知识点总结04-25

湘教版数学知识点总结04-25

关于数学知识点总结04-25

会考数学知识点总结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