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共同体方案

时间:2022-12-21 17:41:00 方案 我要投稿

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

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1

  坚持资源下沉、能力提升原则。通过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植入医疗技术团队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实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

  (四)坚持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原则。医共体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实施疾病急慢分治、医疗质量同质化、慢性病综合防治等措施,使基层医务人员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不断增强乡镇卫生院信誉度。

  四、工作内容

  (一)组建2个医共体

  青冈县人民医院与劳动镇卫生院组建青冈县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

  青冈县中医医院与连丰乡卫生院组建青冈县中医医院医疗共同体。

  (二)管理形式

  1、医疗技术团队植入。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分别在两家卫生院设立住院部,并向两家卫生院植入医疗技术团队(由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组成)与卫生院原有医疗技术人员组建医疗组(以内科人员为主),为辖区居民24小时提供门急诊、住院等医疗服务并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劳动镇卫生院挂青冈县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连丰乡卫生院挂青冈县中医医院医疗共同体牌匾。

  2、统一制度管理。医共体签署医疗服务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乡镇卫生院严格执行县级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和服务标准,实现制度服务同质化。

  3、统一业务管理。县级医院成立医共体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职能部门,将乡镇卫生院作为医院的一个科室实施同步管理,实现管理一致性。

  4、统一技术管理。县级医院建立医学影像中心、临床检验中心、远程会诊中心并与乡镇卫生院建立互联互通网络。患者暨可以在乡镇卫生院做检查由县级医院做出诊断,也可以在乡镇卫生院缴费在县医院做检查出诊断,达到医技协同、资源共享,实现“少付费、少跑路”目标。乡镇卫生院逐步开展二类以上医疗技术,有效解决农村患者看病不方便问题。

  5、统一信息管理。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医院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医保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对接融合、数据共享,为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6、统一人员管理。县乡人员实施一体化管理。即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医疗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考核,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配使用。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本辖区乡村医生。

  7、统一药品管理。实行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统一采购和使用药品。在医保报销时不受医院级别限制。

  8、统一绩效管理。乡镇卫生院医疗组业务收入由县级医院核算,卫生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执行县级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由县级医院职能科室实施考核,实现同工同酬。

  (三)实施疾病分级诊疗

  1、强化县级医院建设。县级医院要建立管理章程,建立健全各专项管理委员会和规章制度,保证依法、规范运营。要引进拓展前沿医疗技术、加快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提高诊疗水平,承担全县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任务,今后县级医院至少收治全县45%以上的住院病人任务,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

  2、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在完善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配套基础上,通过县级医院植入医疗团队等形式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常见病和多发病诊治能力。对于CT、核磁、病理检查项目可在乡镇卫生院收费、县级医院检查、享受乡镇卫生院报销政策。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中医药、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开展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同时纳入医保报销政策范围。最终达到乡镇卫生院能够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乡镇卫生院至少承担本辖区45%左右的住院病人收治任务,实现“多发病、常见病不出乡”目标。

  3、强化村卫生室建设。按照服务人口1000:1.3比例配齐乡村医生,保证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达标、基本设备齐全、药品基本满足常见病治疗需求。能够为本村居民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争取做到辖区签约群众首诊在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目标。

  4、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待遇、感情投资、师傅带徒弟等办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让他们自愿留在乡村为农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二是选送现有人员到县级或者三级医院进修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更好为患者服务;三是县级医院名医名家要在卫生院设立专家诊室或工作室,利用休息或者业余时间到工作室出诊、会诊、查房等工作,方便农村居民看病就医,由此产生的利润可以作为绩效工资发放。

  5、强化实施双向、多向转诊。充分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引导患者养成“看病先找家庭医生”习惯,让家庭医生分诊、医疗机构转诊,逐步实现按需诊疗格局。县级医院建立接收转诊患者绿色通道,预留住院病室和床位。对于乡镇卫生院或者村级卫生室上转患者提供直接接诊服务免收挂号费,需做检查的优先安排,需住院的直接进入病室。对于急危重症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应及时转回乡镇卫生院继续住院治疗或者让家庭医生居家观察治疗。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要根据能力尽力收治患者,不得轻易往外转出患者,提高县域就诊率,降低患者自付部分费用。

  (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团队医生应履行职责,积极加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0xx年,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为重点实施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服务全覆盖,签约率实现90%,贫困人口签约率100%。签约后,家庭医生通过上门服务、门诊接诊、接收住院、电话随访、新媒体服务(微信、短信、手机APP)等形式为签约对象提高基本医疗、健康评估、用药指导、转诊、健康知识指导等打包(基础包)履约服务,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让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优质医疗保健服务,大大提高获得感。县财政优先安排基础包资金,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让家庭医生完成履约服务。卫生健康部门要建立考核机制,在调动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医保部门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通过制定实施转诊患者连续计算医保起付线、慢性病签约患者提供1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等措施,实现合理双向转诊,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使家庭医生不仅是健康“守门人”,而且是就诊“引路人”

  五、保障政策

  (一)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落实政府办医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除按规定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和公共卫生等经费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基本建设、设备(含信息化建设)购置和人才培养等经费,保证乡镇卫生院运营需要。

  (二)发挥医保调节作用。在现行医保政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制定转诊患者连续计算起付线、慢病患者长处方、将预防疾病费用、中医适宜技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础包等政策列入医保支付政策,倒逼医疗机构加快推进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分级诊疗等制度实施,实现患者合理就医。

  (三)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医共体实行统一绩效工资标准,可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和奖励要向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为加强医共体建设工作成立青冈县医疗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共体各项政策,领导小组在卫健局设立办公室,组织协调各项工作落实,各相关单位也要成立工作组织,负责实施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

  卫健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医共体实施细则,牵头协调各部门全面安排部署我县医共体建设和运行工作,探索运行模式、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人社局:按照医共体实施办法,制定引进人才、吸收人才、留住人才优惠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指导医共体建立科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考核办法。

  医保局:协调上级医保部门调整我县试点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政策,运用医保政策杠杆作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取得实效进展,实现患者有序就医。

  发改局:做好医共体各项医疗服务价格审核认证和审批工作。

  财政局:保障基层医疗单位运营经费,按时拨付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

  (二)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卫健局负责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双向多向转诊流程、医共体医疗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医共体绩效考核办法和标准等系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文件,确保顺利实施。其他部门要按职责全力做好配合,同时还要出台积极的支持配套政策。

  (三)搞好培训宣传。卫健局应开展针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做好政策解读,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的宣传,增加社会对医共体建设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引导群众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逐步接受认可医共体模式。同时要大力宣传医共体建设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群众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推进医共体建设深入开展。

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2

  为贯彻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落实《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三省一市科技厅(委)共同制订《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xx-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秉持“战略协同、聚焦重点、共商共建、市场为先、开放共赢”的基本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资源禀赋,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技术领域、重要产业方向,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集中力量持续突破,到20xx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若干优势产业加快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培育行动

  坚持自由探索和战略需求牵引并重,积极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支撑,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为标志,形成战略目标明确、运行机制高效、资源整合有力的科研体系。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融通发展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健全长三角区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机制,围绕国家长远发展和长三角区域特色优势的重大创新领域,突出任务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实验室体系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立长三角地区国家实验室体系协同机制。

  共同打造一批高能级的科研机构。围绕基础前沿科学、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依托长三角区域脑科学、新材料、医学、物质科学等领域重要研究机构,建设长三角高水平研究机构。

  共同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承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重大产业需求,聚焦前沿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鼓励长三角高校与企业构建跨区域的联合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

  共同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主体,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提升科技型领军企业创新引领能力,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产学研等力量,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长三角地区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量。

  (二)打造示范引领创新平台

  共建重大创新基地平台。按照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优化新型科研机构治理体系,建设若干高水平研发载体,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探索一体化协同的体制机制,构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合作网络。积极争创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共同体。

  共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长三角石墨烯联合创新中心、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等,推动三省一市共性产业区域协作,联合培育一批以长三角命名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长三角若干重要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平台。

  (三)建设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完善长三角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网络。着力构建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储备项目落地预研。推进自由电子激光、同步辐射光源、核聚变能源、超重力离心技术、极弱磁场、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燃气轮机技术、量子精密测量等方向,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谋划筹建一批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纳米真空互联、作物表型组学、光子科学、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数字反应堆、大气环境模拟系统、聚变能紧凑燃烧等离子体装置、同步辐射产业应用装置等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三、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推动行动

  以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为导向,聚焦长三角重点产业,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创新集群高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大科技联合攻关协同力度。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区域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若干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科技部、三省一市协同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立足国家战略,建立部省(市)协同的组织协调机制、产业创新融合的组织实施机制、绩效创新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合力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造长三角科技协同新标杆。

  (二)强化重点产业科技支撑力

  推动重点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快促进量子计算、类脑智能、细胞治疗、人类表型组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聚焦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推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精益品质、产业链保障能力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打造配套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生物及化合物信息资源库,建设覆盖从材料到动力系统各环节的燃料电池测试评价平台、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以及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等产业创新平台。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聚力产业绿色节能改造,围绕低碳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支撑循环型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污水近零排放、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领域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三)推广科技成果惠民技术

  聚焦公共安全、食药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社会发展领域,优化区域科研力量布局,完善民生领域科研体系,在长三角范围内形成更丰富的示范应用场景。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大力发展智能感知和智慧监测,协助推进跨界毗邻地区生态环境联合监测。

  四、创新创业生态携手共建行动

  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增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营造更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构建多主体协作机制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发挥大企业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引导长三角龙头企业或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政策合力赋能、社会资源赋能、专业服务赋能,打造长三角区域内大中小企业融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推动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构建数字化、集成化、精准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科创板上市培育服务体系。

  (二)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

  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三省一市四个技术交易市场为枢纽,建设长三角技术市场协同平台,推动成果信息、技术需求、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建成长三角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市场网络。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孵化。探索建立长三角技术权益登记中心,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多渠道共同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

  (三)深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开放共享

  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引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质资源,深化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政策实现互联互通,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科技创新券工作,不断增强政策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水平,有序扩大长三角科技资源一体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善长三角科普工作协同机制,优化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科技传播联盟等合作机制,开展跨区域科普活动,推动科普人才交流互通,共享特色资源和优质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共享、交流与培养。加大科技创新相关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促进人才在各省市之间顺畅有序流动。推进外国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互认,推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办理。共同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共同搭建长三角科技领域干部人才交流大平台,定期选派一批年轻干部、科技创新人才开展跨省市、跨单位、跨领域的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加强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推动三省一市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

  (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级

  建立丰富多元的长三角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长三角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和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推动建立协同联动的长三角创新飞地体系,通过项目路演对接、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加强资源对接常态化。支持各地在创新资源富集区设立联合孵化中心。充分发挥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作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孵化。

  (五)深化一体化创新空间布局

  深化支持协同创新“样板间”。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支持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子基金,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清单并探索实践路径。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打造跨区域一站式路演共享平台。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建立国家高新区,布局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分行,探索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科创孵化载体。

  五、全球创新网络协同构建行动

  坚持开放创新理念,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探索长三角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的有效路径,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双循环”重要承载区。

  (一)构建多样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发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优势,提升区域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鼓励和支持区域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面向重点合作伙伴国家(地区),协同推进实施相关双边产业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发布双边产业创新合作需求,共同打造享有国际品牌的科创活动“会客厅”。加强长三角地区国际人才政策协调,共享海外引才渠道,探索国际人才互认,吸引和集聚全球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二)共建共引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平台

  根据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布局需求,面向创新资源集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共享、共建一批海外孵化(创新)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鼓励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国际知名科研院校等来长三角设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聚焦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吸引一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全球研发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落户长三角。

  (三)推进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参与或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结图谱、深时数字地球、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六、协同创新治理体系一体化推进行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机制。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科技部牵头、三省一市协同,三级联动的组织保障机制。省部级层面包括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专班,省市厅(委)层面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专班秘书处,执行层面包括各专题推进组。

  推动长三角科技部门党建联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领导和指导下,建立长三角科技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大党建引领服务大科技为导向,以“共享信息资源、共创特色品牌、共育人才队伍、共研党建理论、共促科技发展”为核心内容,整合资源、汇集优势、互促共进,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发展优势。

  (二)建立科研诚信协同机制

  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伦理协作机制,加强科技伦理监管力度与科技伦理研究队伍建设。加快形成长三角地区科研诚信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开发区域科研诚信评价产品。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科研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形成区域统一的科研诚信联合奖惩制度,推动区域内科研诚信案件联合调查。

  (三)建立科技数据治理机制

  推进科技创新“数治”体系建设,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敏捷数据治理系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实现线上协同管理、数据共享、云上展示。建立健全数据驱动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科技数据安全保障、高效开发利用、充分开放共享。

  (四)建立健全跟踪评估与区域研究机制

  按照“责任管理、稳步推进”原则,健全计划推进跟踪与评估制度。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牵头,联合四地科技、统计部门,协同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力统计监测长效工作机制。联合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智库,实时把握区域协同新趋势、新领域、新机制,发布长三角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创新场景研究报告,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年度报告和协同创新指数。

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3

  一、背景意义

  20xx年,潍坊教育走向“整体转型”,潍城教育着力“质量提升”。乘借潍坊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东风,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自20xx年创建以来,提出了“十个统一”的校际均衡新思路,建立起“联督联评”的管理协同新机制,实施了“五讲五美”的根基教育新举措,创造了分校发展速度,保障了集团教育品质,扩大了优质教育覆盖,更多家庭因此就近享受到潍坊外国语优质教育资源!在集团顺利发展基础上,建立潍坊外国语与望留中学、西园小学教育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任务

  以学校共同发展为愿景和获得共同进步为目标,发挥共同体机制优势,发挥潍坊外国语品牌优势,进一步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实现每所学校最大限度发展,实现三年内望留中学、西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外国语品牌进一步辐射的阶段目标。

  三、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共同体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共同体工作的组织领导及事务性工作。

  领导小组:

  组长:程新民(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副组长:张洪欣(潍坊西园小学校长)副组长:高丰收(潍坊望留中学校长)办公室:

  主任:殷术明(潍坊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成员:孙瑞华(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

  韩伟(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王秀德(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秘书长)

  四、工作措施

  1.培育核心价值,缔结精神文化共同体。强化价值引领,推广学习《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等精神文化读本。创建共同愿景,制订共同体实施方案,实现共同体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专业成长目标的同频共振。定期团队培训,邀请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团队训练。

  2.加快制度创新,打造组织管理共同体。推广落实12项育人制度,使其成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行动,成为学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建立联动考核机制,建立共同体内部通报制度,统一师德评价,重视绩效倾斜,突出重点岗位。

  3.打磨生态课堂,形成教学质量共同体。引领教学价值,通过深入学习《推着课堂转轨》、《生态课堂——345模式解读与案例》及精选新课程相关理论文本,统一教学价值引领。推出名师名课,促使课堂教学改革由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型,三年内力争推出有全国影响的名师1—2名,在省内有影响的名师2—3名,潍坊市有影响的名师6-10名。保证教学质量,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建立《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统一教学过程检测。

  4.推广时尚英语,缔造特色项目共同体。推广时尚英语教学模式,为英语课堂注入生活要素,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能。同步时尚英语品牌活动,每年五一前后统一举办时尚英语节活动,每年暑假举办“国际语言村”活动,发挥“首批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的平台作用,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统一时尚英语教学评价,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建立英语教学质量检测标准,并落实《时尚英语评价手册》。

  5.推进根基教育,建成品格学校共同体。同步根基课程管理,以《根基儿童品格》为主要教材,每月拿出一节班会课、一节根基课程共两个课时,由班主任实施教学,同时形成各学科根基品格培养目标。同步品格榜样评选,发挥品格榜样的激励作用,培养大面积“品格少年”。同步品格活动开展,成员学校共同开展每月一品格活动,同步开展争创品格学校活动;以行为养成为着力点,确保全体学生50项共性行为保底过关。

  6.共享科研成果,建设创新发展共同体。在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指导下,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创新工作室,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课改资源的生成站、先进成果的推广站、专业发展的加油站和优

  秀教师的培养站。建立科研交流机制,试行课题招标模式,各成员校课题小组协同科研攻关。成员学校定期组织共同体科研论坛等活动,共享科研创新成果;每学年出版《共同体年度科研成果集萃》,汇集教师教学智慧,促进科研成果共享。

  7.同步信息技术,建立知识管理共同体。建立教师知识地图,更好地服务共同体人力资源开发,便于共同体组织管理决策。建立共同体教学知识库,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秘书处、研究所及时留存、整理、积累共同体发展文本资料等各种信息。各成员学校重点以教研组为单位集成教师力量建立本学科知识库。共同体升级内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共同体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8.升级家长学校,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规范开展家长委员会相关工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联系,发挥广大家长的聪明才智和教育热情;拓展家长学校服务功能,针对不同层面的家长群体的具体需求开发相应家长学校课程;以根基教育实施为纽带,开展品格家庭评选活动,搭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9.统筹内外资源,形成公关管理共同体。引入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将学校形象具体到切实的视觉

  符号,加快共同体成员学校品牌形象的传播速度。着眼“六种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刻苦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师表精神),塑造精神焕发、敬业创新的教职工形象。结合根基教育开展,塑造知荣明耻、文雅大气的学生形象。围绕生态课堂、时尚英语、根基教育三大品牌要素,集中打造品牌特色。

  10.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后勤保障共同体。落实《校园安全标准》统一安全管理要求,重点突出十大区域、时段安全防控,健全并推广四大安全机制:“条块结合、一岗双责”的安全管理机制,“突出三防、强化联动”的安全保障机制,“立体渗透、知行合一”的安全教育机制,“信息畅通、定期通报”的安全预警机制。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

  1.三校分别召开行政班子会,学习文件、理解精神,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三校主要领导会,研讨合作方式、内容及需求和优势调研;

  3.三校拟建立项目组,制定项目行动的初步方案。

  (二)启动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1.建立共同体组织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执行

  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完善相关制度;

  2.完成方案审议和协议签署工作;3.完成各项目组的行动方案;

  4.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启动会议。

  (三)实施阶段:

  20xx年9月-20xx年7月1.建立管理一体化工作模式。三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2.认真推进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教师发展、生源质量促进等各方面合作,保证质量,务求实效;

  3.在协议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力争收到最佳合作效益;

  4.定期开展总结,总结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对过程实施监控和指导。

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4

  为加强我县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深入推动县城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切实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分级诊疗瓶颈问题和农村人口看病不方便、用药不方便、医保报销不方便等诸多实际问题,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以及各级领导讲话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卫生健康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省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黑政办规〔20xx〕5号)以及省卫健委、中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黑卫基层函〔20xx〕100号)等文件精神,以推动构建我县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目标,以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宗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绩效分配机制等制度措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实施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医保政策杠杆调节等改革措施,让县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实现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完善、患者有序就诊格局,提高县域就诊率。

  二、工作目标

  20xx年,县医院、中医院分别与劳动镇、连丰乡卫生院分别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基本实现90%。

  20xx年,县医院、中医院与其他13个乡镇卫生院以及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医共体关系。县域内就诊率力争达到95%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原则。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卫健、发改、财政、人社、医保、市场监督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研究确定医共体试点单位管理形式、建设标准、倾斜政策等,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坚持公益性质、权责清晰原则。严格履行政府办医责任,在保持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公益性的基础上,既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协作机制,也要明确双方责权利关系。

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5

  为加强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同质化、一体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强基层为重点,以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目标,系统整合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xx年6月,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到20xx年底,各地级以上市至少有1个县(市、区)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医共体所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住院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

  到20xx年,全省县域医共体功能形态更加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分级诊疗便捷有序,健康管理精准实施,财政保障和医保支付可持续,县域内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合理控制,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强化县级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整合、优化配置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推动人、财、物的统一和集中管理,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到基层,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2.健康优先,医防融合。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融合,加强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形成医防同向激励机制,实现居民全方位健康管理。

  3.“三医”联动,创新机制。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创新医疗卫生健康监管方式,落实县域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激发运行活力和发展动力。

  二、建设方式

  (一)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开展“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全省医疗服务能力较强、人才资源相对集中、帮扶工作基础较好的54家三级甲等(以下简称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其中37家三甲综合医院帮扶57家县级人民医院,17家三甲中医院帮扶21家县级中医院,全面带动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xx年,78家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推动30家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成为紧密型医联体。

  (二)县级政府主导建设县域医共体。县级政府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服务能力等情况,整合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组建1-3个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若干家其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的县域医共体。建立由县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和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县域医共体建设,制定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协调推进人事、薪酬、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各项改革措施。各县(市)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医疗卫生设施需求。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康复院、护理院加入县域医共体,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主动联合社会办诊所等组建县域医共体。

  (三)县域医共体内部统一管理。县域医共体由牵头医院院长负总责,建立由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落实县域医共体在日常运行、人员管理、内设科室和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

  统一行政管理:牵头医院对各成员单位实行一体化管理。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法人资格、机构性质、职工身份、投入保障保持不变,功能定位与职责任务不变,其法定代表人可由牵头医院负责人担(兼)任。

  统一人员管理:县域医共体内部人员由县域医共体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牵头医院拥有对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任命权。

  统一财务管理:县域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财务实行单独设账、独立核算,由县域医共体统一管理。财政投入资金及时拨付县域医共体,按规定的资金用途安排使用。

  统一质量管理:县域医共体内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环境卫生、医疗废物等管理执行统一标准,牵头医院承担各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监管,统筹使用医共体内部床位、号源、设备,逐步实现县域医共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

  统一药械管理:县域医共体设立唯一药械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实行药械统一采购和配送、药款统一支付,支持以县域医共体为单位在药品采购平台自行议价,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制剂可在医共体内部流通使用。

  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县域医共体内部各单位信息系统,统一运营维护,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建立远程会诊和影像、心电等远程诊断中心。

  (四)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监管。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对县域医共体实施综合监管,落实县域医共体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其建设运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医保支付、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要建立对县域医共体负责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医疗服务、医疗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监管。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三甲公立医院要切实落实帮扶主体责任,通过托管、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远程诊疗、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提升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骨干医务人员要下沉带学科、带团队、带技术,县域医共体内骨干医务人员定期到三级公立医院研修培训。(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二)加强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县域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通过人才、技术、资源等下沉,逐级帮扶带动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实现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牵头县级公立医院要统筹加强成员单位软硬件能力建设,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其他机构按照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要,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康复、护理和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等为重点,服务能力逐步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加强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原则上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三)落实财政投入。根据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展需要,依据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政策,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补助资金,保障其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以及落实中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县域医共体统筹管理和使用。(省财政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县域医共体内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分别核定,由县域医共体统筹使用。县域医共体人员实行全员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的原则,实现合理轮岗、统筹使用。着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合理有序流动,重点要下沉到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规定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完善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探索实施村医统招统管村用,强化村医进修培训,完善村医薪酬收入和养老保障等政策,稳定村医队伍。(省委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五)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有利于人才下沉和县域医共体持续发展的薪酬制度。医务人员收入由县域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并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入脱钩,调动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内生动力。鼓励对县域医共体及其成员单位负责人实施年薪制。(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医保部门与县域医共体统一结算,在粤东粤西粤北以及惠州、江门、肇庆等15个地市各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引导县域医共体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完善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推行以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制定有利于促进县域医共体内双向转诊的医保支付政策。提高县域医保服务能力,提升医保经办便民化水平。鼓励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卫生服务比价关系,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七)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基层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南,明确县域医共体内县、镇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完善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域向外转诊管理规范,建立双向转诊通道和转诊平台,形成以人为本的闭环服务链。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为切入点,建立慢性病县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在县域内实现筛查、确诊、转诊、随访的连续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八)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利用县域医共体内技术资源共享优势,将牵头医院专科医生作为技术支撑力量纳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机制,开展履约考核,调动家庭医生团队积极性。县域医共体要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开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对家庭医生上转的患者优先预约、优先接诊,提高签约居民获得感;对下转的患者交由家庭医生团队提供连续综合服务。(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九)强化健康服务。县域医共体在健康中国、健康广东行动中要勇于担当,立足实际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组建健康管理与服务团队,着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理调配相关资金,根据城乡疾病谱,因时制宜加强对服务区域群众健康教育、疾病前期因素干预,指导群众增强健康常识,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保持心态平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得病、少得病。优化重点人群健康体检,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扎实做好基层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计划免疫工作,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患者等健康管理。县级公共卫生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培训和业务管理,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实现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十)加强中医药服务。通过三甲公立中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县级公立中医院,全面提升县域医共体牵头县级中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将中医药服务全面融入到县域医共体的整体医疗服务,构建中医药服务综合平台,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病后康复、治未病中的独特作用。整合县域医共体内部中医药资源,挖掘和拓展中医药服务潜力,提高县域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县中医院的县域中医药服务龙头作用,加快建成县域内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加强中医馆建设,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十一)加强绩效评估。建立完善监测评价制度,重点监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医保基金使用、公共卫生任务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加大县域住院率和就诊率、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数量和比例、慢性病患者健康改善以及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医保基金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落实情况等指标的权重。评估结果与医保支付、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省卫生健康委将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各地医改考核,将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情况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对医共体建设成效突出的县(市、区)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方向偏离、效果不佳的要及时整改,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水平。(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

  四、保障措施

  各市、县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健康广东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内容,结合实际,细化任务清单,加强部门协调联动,统筹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确保取得实效。各市县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保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满足县域医共体建设需求。省卫生健康委要加强对各地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指导和督促,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省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改革合力。

项目共同体方案范文(精选5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积极推进全区各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课程园本化建设,推动省、市、区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升保教质量,江宁区托幼办、江宁区教科室特组织成立江宁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研究共同体。

  一、基本思路

  本共同体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为载体,本着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与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本课程建设相关活动。如,课程游戏化建设研讨、项目进展汇报、项目开展困难对话交流、项目成果展示交流等,请进来——邀请专家讲座,走出去——组织共同体主要成员或骨干教师到市里同类项目研究幼儿园参观学习等。

  希望共同体成员能够通过共同体活动,积极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促成教师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的转变,促进各项目园的园所特色发展,真正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终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成员单位

  本共同体的成员单位包括我区入选省级、市级以及补报市级项目的14家幼儿园,包括:秣陵中心幼儿园、谷里中心幼儿园、淳化中心幼儿园、清水亭幼儿园、东善桥幼儿园、上峰幼儿园、龙都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翠屏山幼儿园、天地新城幼儿园、示范幼儿园、天元城幼儿园、百家湖幼儿园、竹山幼儿园。各成员单位的课程游戏化项目负责人(业务园长)为本共同体的核心组成员。

  三、活动内容与要求

  1、本共同体每学期组织两到三次课程游戏化建设专题活动,全体成员单位参加,由课程游戏化项目园轮流提供学习、观摩现场。承担活动的幼儿园需提前形成相应的活动方案报教科室,并组织拟定下次活动主题、时间及承办单位等。

  2、本共同体根据需要邀请省市幼儿园课程建设专家、领导来园讲座,组织成员单位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内涵实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游戏化建设相关培训,广泛深入学习省、市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3、各成员单位要努力挖掘本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相关资源,强化园本特色活动,积极推进省市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各自项目研究为载体,定期开展活动。

  4、组织成员单位与其他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全面对接和交流,扩大成员单位对外开放、交流的密度、深度和广度。

  5、各共同体成员单位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如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可向课程游戏化建设共同体负责人申请援助,由共同体负责人邀请专家协助研究或进行指导。

  6、各共同体成员单位负责人(园长、业务园长、教科室主任)需加入区课程游戏化建设qq群(群号:xxxxxxx)。学期初,以项目为单位提交课程游戏化建设实施方案;学期末,提交课程游戏化建设阶段研究小结。并及时到qq群文件下载相关学习资料,组织本园教师积极学习交流、研讨。

【项目共同体方案】相关文章:

教育发展共同体方案12-15

学校共同体实施方案(精选7篇)07-28

学校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精选8篇)12-16

项目培训方案10-30

科技项目方案11-09

社区项目方案10-14

项目运营方案12-15

项目服务方案08-27

项目营销方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