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达克斯一代

时间:2021-11-08 16:43:49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纳达克斯一代

  达克斯一代我看到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正死于疯狂, 范文之工作计划:纳达克斯一代。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纳达克斯一代,欢迎大家分享。

  从19xx年至20xx年4月,浪漫的年轻人不断地到浪漫的旧金山寻找这样的动人传说。带上你的一夜暴富的xxx,匆忙地撰写商业计划书,迫不及待地开办dot-com公司,日以继夜地泡在办公室里,开各种无效的会议,商讨昙花一现的创意。

  他们像60年代柏克莱学生谈论“自由表达运动”一样狂热地献身于创办公司的活动,比起当年沉溺于性与反抗的嬉皮士,他们的核心是工作,是追逐财富。他们将办公室变成游乐场,他们穿着破T恤衫,他们带着宠物狗上班,他们在走廊里玩滑板,他们在冰箱里塞满了冰激凌,他们每天至少工作14个小时……他们的信仰是:不在25岁前赚到第一个100万是失败的人生。他们是我们时代的新偶像:年轻、富有、有才华、随意……他们是dot-commers,不同于那些传统公司枯燥乏味的职业经理人。

  《标准周刊》作家K·S·海莫兹依然清晰地记忆着1969年在旧金山贫穷却喜悦的青春时光。30年后,她发现这里的年轻人只会谈论“如何开始一项生意”,“快速公司(Fast Compay)”已不仅是一本杂志的名字,而是这场运动的内核。而这场运动本质精神也已从硅谷散播到纽约、北京、香港,从dot-com公司扩展到传统经济公司。“我在汽车里、在家里、在办公室里、在酒店都进行工作。”克瑞斯蒂纳·阿波特尼,一家名叫Steelcase的家具制造公司的副总裁这样说。家庭与工作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今日的美国25-32岁的年轻人中73%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而这个比例在1977年是55%。

  厚颜无耻地追逐财富、浮夸作风、轻松致富,这样典型的硅谷作风,在披上了“勇于冒险、标榜创意、坚信自我”这样的美丽外衣后风行世界。我们当然相信,在硅谷的确有着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技术天才与创意,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刚刚过去的淘金热潮中,99%的求财若渴的青年是平庸人物。在标榜商业冒险精神的背后,是乌合之众式的盲从。而怂恿这股潮流的是人类不变的`贪婪精神。它最精确的标征是纳斯达克指数,从1991年的1000多点到2000年4月的5000点,再到今日的1600点,它戏剧性的涨落勾勒出这场演出的高潮与终结。

  纳斯达克一代。《新共和》周刊作家杰西·奥克菲德形容自己这一代人,他们出生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他们的青春时光是在1991年至2000年,长达10年的非常规繁荣期度过的。除了柯特·科本这样过早凋谢的文化偶像外,他们的xxx全部挥霍在“如何在35岁前退休”上。他们沉浸在工作间,与没完没了谈论风险投资的鸡尾酒会上。在杰西·奥克菲德看来,这代青年中最优秀头脑已被纳斯达克所摧毁,除了IPO(首期股票上市),他们不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对社会问题了无兴趣,在硅谷疯狂工作的小伙子们甚至对xxx都提不起热情……青春生命的丰富与层次感,被贪婪、浮躁与投机热情简化得单调乏味。

  在不断用各种时髦口号包装自己的革命中心硅谷,表面花哨的工作方式下,是每日绝对乏味的生活。除了一少部分真正的商业与技术精英,盲从者们仅仅依靠暂时的狂热在支持自己。而轻易得手的大笔风险投资则为这种盲从提供持久的动力。个人的表演性掩盖了商业操作的基本要素,使得硅谷的大量CEO们更像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演员,而非公司建设者。在杰西·奥克菲德看来,正是这种easy money腐蚀了这一代青年的意志,他们先是被贪婪驱使进入dot-com,然后被轻松到手的资金给惯坏了,把世界想得如此简单,并坚定不移地厌恶艰苦的劳动。

  纳斯达克一代的风气,像30年前的学生运动般具有强烈的感染性,而在全球化的推进下影响更为广泛与深远。不管是欧洲、亚洲,印度还是英国,我们都看到了一个号称克隆“硅谷”的科技园区。在1999年北京的地铁站里,dot-com的广告牌铺天盖地,所有的聪明不聪明的年轻人,都在谈论杨致远一夜暴富的奇迹……世界如此清晰与瑰丽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找10个人,设计30个网页,拉一笔投资,成立一家公司,两年后卖掉它或者上市,35岁去加勒比海度假过下半生。就像香港那位叫李泽楷的公子的作为:Tom.com只有5页内容,却在2000年3月1日刚上市获得20亿美元的赢利……

【纳达克斯一代】相关文章:

竞聘纳贤榜05-18

艾纳(艾納)06-23

亲纳(親納)06-22

卡罗纳教学设计12-01

《卡罗纳》教学反思11-01

纳木那尼峰06-23

纳家户清真寺06-23

一代女皇武则天_800字02-22

勇敢的菲纳_900字02-22

笨媳妇纳的袜底儿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