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

时间:2021-12-16 12:38:12 教案 我要投稿

《后赤壁赋》教案

2010-12-28

《后赤壁赋》教案复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赋》教案

常识目标:

一、学习以及积累有关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常识及特殊用法

2、相识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以及联系

能力目标:

一、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笔者的人的生活感触领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讲授重点、不容易处理完成之处:

一、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2、诗情面感的变化轨迹

3、羽士化鹤的寓意

讲授时数:二学时

讲授步骤:

熬头学时

一、导语设计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激发了宋朝闻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今天我们一路来学习笔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外一篇美文--《后赤壁赋》看一看,这一次笔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检查预习

一、给底下横线的字注音

戛然jiá翩跹piān xiān

揖予而言曰yī惊寤wù

巉岩chán玄裳xuán 2、诠释下面所开列加点的词语

适有孤鹤恰好横江东来从东面,名词作状语

攀栖鹘之危巢高归而谋诸妇而,表顺接;诸,之于

摄衣而上而,表润色;上,向上爬,名词作动词顾安所得酒乎但是

反而登舟反,返;而,表顺接顾而乐之环顾;对…感到欢愉,形容词做意动

掠予舟而西表顺接;向西飞,名词作动词

3、翻译下面所开列句子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明确: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

明确:又降临赤壁底下嬉戏

曾经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成复识矣

明确:才相隔多少日期,前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明确: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飘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三、研读课文

一、齐读熬头段,并思考:熬头段首要写什么?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笔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个字来概括?

明确:黄泥坂夜游作用:为游赤壁作铺垫心情:"乐"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学时

一、研读课文

一、齐读第二段,并思考:

⑴、看到赤壁的景物,笔者有何感想?

明确:"曾经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成复识矣"笔者感到人的生活有限短暂、运气的虚幻易变,从而感到无奈

⑵、苏轼零丁经历危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俄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①、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猛烈的鼓动感动之情,好像本身就是太空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②、宣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⑶、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成久留"?

明确: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深感个别的眇小;仕途上的坎坷与挫折让苏轼心生忧戚、恐惧⑷、面临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鼓动感动悲伤后,采纳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总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成复识--无奈

划然长啸--鼓动感动

凛乎不成久留--悲、惧

听其所止而休--淡泊

2、齐读第三段,并思考:如何理解羽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谈谈本身的看法

明确: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超凡脱俗,品格清高的特征鹤这个意象依靠本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飘逸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羽士的邂逅、会话,表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同时又有"人的生活如梦"的空幻感

二、拓展延长

阅览《前赤壁赋》,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成仙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佳丽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以及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神色严肃,正襟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成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经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散乱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一、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倘佯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2、体会笔者的情感变化,阐发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激发了笔者以及朋友对汗青以及人的生活的感慨;由这些景观遐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的生活急促而无常之悲;本身与英雄相比更显眇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力上的解脱到达豁达飘逸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飘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羽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

提示:可分组会商笔者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置惩罚的理由(事先予以须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重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重笔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以顿挫顿挫、轻重缓急的说话调调读出笔者的情感)

游前:乐(优游从容)--说话调调舒缓轻快

游中: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沉险要让人悲恐压制)--说话调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惆怅(掉意苦闷,茫然无绪)--说话调调耐人寻味迟缓

3、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⑴景物不同:幽静的秋色,江与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⑵起兴不同:预先规划;对美好的景色陡起游兴

⑶游踪不同:人不离舟;舟游、山游、舟游

⑷抒情方式不同:主客问答,自觉议论;记游后以羽士化鹤结尾

后赋用羽士化鹤印证前赋,抒发飘逸的心境

三、小结全文

《后赤壁赋》,全篇着意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飘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光鲜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触感染,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灵巧高明,全篇描写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触,必然无法到达这样的情境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书契浮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的生活的感叹或政治的忧戚,都在对自然以及对山水的爱恋中获患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子只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抚玩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搭都布满了生命以及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气焰气魄在苏轼的笔下游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成起希望赶上的美

四、教师感情朗诵苏轼词作《定风浪?莫听穿林打叶声》以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定风浪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布置预习

完成相关练习

历史上的今天: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td新三国演义新版三2010-12-28新《三国》_新版电视剧《三国》_网易娱乐2010-12-28[转]\前后赤壁赋2010-12-28

【《后赤壁赋》教案】相关文章:

《后赤壁赋》教案01-11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08-26

苏轼:后赤壁赋01-10

后赤壁赋的翻译01-10

《赤壁赋》教案02-20

赤壁赋教案03-11

赤壁赋 教案11-24

前赤壁赋教案03-11

赤壁赋教案(转载)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