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节日》之三《跳绳》曲式分析 教案

时间:2021-12-16 15:00:43 教案 我要投稿

《快乐的节日》之三《跳绳》曲式分析 教案

  丁善德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之三《跳绳》曲式分析  李小娟 一、作曲家简介 丁善德(1911-1995 ),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历任作曲系主任、副院长。先后担任中国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中国音协副主席等职。丁善德生于江苏昆山。自小在家乡读书时,即广泛接触民间音乐,自学二胡、笛子、三弦、琵琶和风琴。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总院(后改为国立音专)钢琴系,受教于俄籍钢琴教授查哈罗夫,并师从朱荇青、黄自攻习琵琶、和声、配器。   二、作品介绍 《快乐的节日》作于1953年,组曲由《郊外去》、《扑蝴蝶》、《跳绳》、《捉迷藏》和《节日舞》五首乐曲组成,既是儿童生活情景的描写,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朝气、乐观、美好的精神面貌。 《跳绳》,这是一段活泼而带有谐谑情趣的小曲,通过各种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孩子们在跳绳时的情景。乐曲的节拍变化频繁,煞是有趣。可以感觉到,孩子不仅跳得高兴,而且跳得技巧高明,跳出好多花样来。 全曲结构图为: 引子 a b 引子 a   四乐句乐段 二乐句乐段反复一次     1—14 15—34 35—64 65—78 79—98   (1)+4+4+4+4+(3) 4+4+(7) 4+4+(7)     G G—bB G G 三、图示分析    引子部分的节奏型基本一样,都是采用八分音符的跳音进行,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音乐形象。       中部的后半部分由G调转为bB大调,与前半部分形成对比,跳音部分与连音部分相结合,表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游戏活动。   四、调性、和声、织体结构分析 作者运用欢快跳跃的节奏和多种节拍的交替,生动地描绘了“跳绳”这一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本曲为派生对比中部的单三部曲式。引子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描写活泼的孩子们愉快地招呼他们的同伴一块儿来参加游戏。 第一部分以轻巧跳跃的旋律和节奏型为主,中间部分则是“先跳后连”跳音的部分和连音的部分无论是音区、力度还是织体写法都有一定的对比从而表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的游戏活动,这一部分的主题材料是从第一部分派生的,这样不仅加强了两部分的统一性,也使简单的主题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要指出的是该曲的调性对比不是在中部一开始就出现的。中部的前半部分仍继续第一部分的调性[G调]随后在反复时才出现对比的调性[bB]。 然后,引子再次出现,并且又回到[G调]。再现部又以跳音的'形式,回到了富有童趣的主题,全曲在渐渐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教师的上课状态对教师上课的状态有影响,而且不是一般的影响。 只要你是教师,你走进课堂你肯定不能带着不满的情绪,也不能带着悲伤的情绪,更不能兴奋过度。 如果我的上课状态很好,那么学生也一样,课堂效果就会很好。 当我调动自己最佳的上课状态时,我会发现学生就像着了魔一样,会跟着你的指挥任你摆布。那么此时你 想要教授什么知识,你想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都可以如愿以偿。 当然要想让自己全身心的被调动起来,必须是你要主观的很想那样做,其实也是很辛苦的,就好像全力去投入一个角色一样,但是上课时不会觉得很累,过后有点,但很快乐。

【《快乐的节日》之三《跳绳》曲式分析 教案】相关文章: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11-07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曲式分析教学的思考论文09-09

国庆节日记之三10-07

《快乐的节日》教案01-05

有关《快乐的节日》教案09-01

课文《快乐的节日》教案08-29

密度教案示例之三01-21

浮力教案示例之三01-21

跳绳教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