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手写”还是“心做”》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4:55:49 教案 我要投稿

《教案:“手写”还是“心做”》(读后感)

    提倡“心”做教案,摒弃“形式”教案   今天早上,上网翻翻网上的教育文摘,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教案:“手写”还是“心做”》,没有作者署名。兴之所至,通读了全文,深有感触,故记录点滴感受,与大家交流。   《教案:“手写”还是“心做”》讲的是作者一次去英国学校考察、学习的经历,记录了这次英国之行的所见、所问和所想。作者走访了英国曼彻斯特30余所小学的课堂,发现每一位老师都没有“备课本”,只有个别老师的讲台上有零星的小“卡片”。问学校校长老师上课是否需要教案?学校校长的回答着实让人大吃一惊:教师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根据周学科计划,吸纳大量的教学资源,自行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备课”。但作为校长,从来不检查老师的“教案”,它更愿意在经老师的同意的情况下去“听”老师的“教学设计”、去“听”教师的教学“准备”、去“听”师生“现场”的生命展示,认为这样更真实、更有意义。   确实,“教案”是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学资源和生活资源,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创设教学内容的一个富有创意的“作品”,作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组织的书面格式,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种思路,都是体现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求“雷同”,但求“个性”和“实效性”。但如果“教案”与教师的评优、与教师的职称晋升相挂钩,实行人为的“规范”,那就抹杀了教师教学设计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也就失去了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每个老师不再把时间花在精心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而是千方百计地规范自己的“教案”,去迎合“检查团”的随时抽查,出现没有时间自己设计“教案”后去“抄袭”他人的教案的情况。教师的教学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针对元认知的劳动,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富有“创造力”和独特“个性”的孩子。老师被“教案”规范,沿袭到孩子也会被教师的“教案”所规范,谈何培养“创造性”、“个性”的孩子。   那在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如何改变“形式”教案?这是个全国性的教师和管理者们需要探讨的大的课题,个人提倡用“心”做教案,也是《教案:“手写”还是“心做”》的作者的观点,相信更多的老师也是会赞同的。  

【《教案:“手写”还是“心做”》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案:手写还是打印?03-04

评语,还是手写的好07-12

手写教案03-11

以我手写我心散文04-21

我手写我心作文07-21

做流星还是做树根?01-11

做流星还是做树根作文09-04

做“白领”还是做“首领”(3)02-10

做花朵还是做蜜蜂作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