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时间:2021-12-16 19:31:57 教案 我要投稿

C(3-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 2、着重研读长妈妈这“我”买《山海经》一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课。在进入新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看大家以前听过没有。(美女蛇的故事) 同学们以前听过这个故事没有啊?(可点名叫学生回答。)对了,这个美女蛇的故事是我们以前在学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听到的。这个故事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讲给鲁迅的。对于鲁迅来说,阿长可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过她。那么,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幻灯片展示鲁迅及《朝花夕拾》) 二、整体把握 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迅速阅读全文。阅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字词,同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幻灯片展示) (一)掌握字词(幻灯片展示,请学生回答) 1、注音: 惊骇诘问 惧惮 憎恶 疮疤 恶: 憎恶 恶心 恶毒 模: 模样 模范 2、释词: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惧惮 诘问 惊骇 渴慕 (1)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 (4)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5)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6)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7)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明确:(1)客气。(2)害怕着急。(3)(4)神秘不可揣摩。能够理解的。(5)害怕。(6)渴望羡慕。(7)不中用。 3、文句解读(幻灯片)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3)“制艺和试帖诗”具体一点讲是什么样子的? (4) “石印”是怎么印刷的? (5) “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6) “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二)思考问题: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有详有略?)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摆成大字的睡相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写了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 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  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2、通过这些事情,你认为阿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3、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请学生找出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明确:对她不好的习惯,“我” 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后来这敬意慢慢淡薄;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完全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4)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6)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重点:最后两段(请学生齐读) 分析:这两段写出作者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深切地怀念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变化 a、爱说闲话 →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 → 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 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 →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谋害隐鼠——敬意完全消失 f、买《山海经》 →产生新的敬意 结论: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他“憎恶”“ 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尊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这就是本文的重要写作手法: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大家还要注意到,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也就是说,全文是用两种眼光来看阿长的,一个就是小孩的眼光,一个则是成年人的眼光。“憎恶”“讨厌”是“我”小时候的心理,但是在成年的鲁迅看来,阿长的出身低下,所以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因此,在具体的描写中又饱含同情。这就是在叙事中的双重色彩。 思考: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长妈妈吗?为什么? 喜欢。长妈妈的个性有很多可爱的东西,例如不拘小节、真诚善良、淳朴仁厚等等,再加上她不识字,但却为作者买回了《山海经》,这是一种真正发自于内心的对孩子的关爱。 不喜欢。阿长饶舌多事、迷信无知,而且她根本不懂得怎样教育,只知道在小孩顽皮的时候去向母亲告状,甚至“谋死”小孩心爱的东西。 教师点拨:本文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迷信却真诚善良、无知而又淳朴的性格特征。阿长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有很多缺点。但是,这不正是真实的阿长吗?大史学家司马迁大家知道吧,后人说他的《史记》,不夸饰优点,不隐藏缺点,也就是纪实。作者这样写阿长,正是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地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这给我们什么提示呢? 链接生活:在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真实而普通的人,请试举几例,谈谈对他(她)的新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四、布置作业    

【C(3-6)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相关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1-17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2-26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3-10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03-0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3-09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09-1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8-27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01-21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