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教案第28、29、30课

时间:2021-12-16 19:31:47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下教案(第28、29、30课)

28《数字杂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清晰严密的结构。 2、从寻找中心句入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说明: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采用总分结构,条理清晰严密,分写的三部分内容各有中心句统领,学生在阅读中能较快地找到中心句,从而以中心句入手,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数字是枯燥的符号,而本文却给我们展示了数字世界的“身世”、“情趣”、“遗憾”等丰富的内容,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最常见最使人熟视无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反对现代“数字”迷信。 教学重点:寻找中心句,概括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 说明:本文以总分形式,运用中心句,对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进行了“杂说”,使人们对数字有了正确的认识,增长了知识。所以作为重点学习。 教学难点:通过对数字“身世、情趣、遗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联想猜题,导入课文 1、板书:数字。提起数字你会想到些什么? 2、从学生的交流中引出板书“杂说”,导入新课:本文作者从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 二、梳理结构,整体把握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数字进行了“杂说”?分别圈划全文的中心句和每一层次的中心句。 2、全文采用什么结构?(1、默读全文,寻找关键句。归纳、交流。第一节总说数字具有丰富的身世、情趣、遗憾,第二到第十四节分述以上内容。2、全文总分结构。) 三、分层学习,加深理解 1、数字的身世曲折复杂,教师出示表格,巡视指导学生填写 2、数字的情趣、遗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并交流。2、阅读课文,概括理解:数字的情趣①易于记忆,便于交流;②在文化生活中给人以无穷的乐趣。③数字的遗憾是人们利用数字,搞迷信活动。) 四、拓展延伸,仿写提高 1、除了文中提及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数字的趣话和遗憾,请补充有关内容。 2、关于数字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3、学习本文的结构安排,仿写其他事物的杂说。 (1、学生仿照课文,调动积累,列举相关成语、谜语和现代短信息等有关数字的趣话和遗憾。2、今天,“数字 ”与整个信息时代紧密相关, “数字”与“信息”联姻,创生数字通信。数字与音乐的结合,产生了数字音乐;用数字信号技术进行制作、播出和传送的电视,便是“数字电视”……3、课后自由命题写作《  杂说》)   29北京的胡同 教学目标: 1、朗读重点段落了解胡同所代表的文化内涵,领悟温煦、质朴以及充满韧性的生活情趣。 2、把握联想、对照的手法,品读议论性语言,理解在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怀旧与眷恋之情。 说明:本文是由北京的胡同联想到家乡的小巷、古城风貌,抒发了对古城生活的怀念和对古城文化的眷恋,洋溢着对旧居的追恋之情——它的文化沉积、温煦质朴、对生活的韧性;作者在文中还表达出了“胡同留给尘世的精神财富是现代文明所无法替代的”这个观点。六年级学生接触的文化散文比较少,且这类文章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深意很难把握。因此在阅读时一定要从叙述部分渐渐过渡到议论性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归纳出胡同文化的内涵,进而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确立了这样两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细节的描写和议论性语句的内涵,从而深入领悟作者的情感。 说明:作者希望回归,这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怀古、怀旧的正常感情,并不是倒退,只是觉得这种文化特质应在现代文明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因为现代文明有其优势,但也有很多诸如作者所提到的弊端,当然作者遣词用句很讲究,也很含蓄。在这种由此及彼的写法中恰是有一根情感脉络贯穿其中,所以在教学中把这点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文的标题是“北京的.胡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家乡的小巷,是否符合题意?请同学来理解这样写的目的。 说明:光从标题看,以为是介绍北京胡同的,细读却顿生疑惑,没有怎么写胡同,倒是写了大段的小巷生活,应该如何理解?其实作者是用“北京的”三个字表明了写作的地域,而用“胡同”二字表达了写作的重点(或者说是情感的线索)。所以又将此疑作为认知冲突来带动文章的阅读。 教学过程: 一、浏览图片,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各种胡同图片,带领学生“逛逛胡同”,了解胡同的形态。2、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要求:1、边听边找到关键词句说说胡同有些什么特点?2、找出一句理解或者说界定胡同文化内涵的句子。(学生浏览图片、听读课文,思考。胡同特点——窄窄的,不急不缓地延伸着,沧桑、宁静。胡同文化的内涵——我没有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过,但是我坚信,我懂得那一种感觉。那里所有的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是我所熟识的。) 二、品读段落,深入理解 是否都读懂了?引导学生质疑,归结到一个问题:文题是“北京胡同”,但文中却用大量笔墨写家乡的小巷,是否符合题意?(要求必须从文本中找到例证。)(A、符合,第8节说作者并未在北京的四合院住过,而家乡小巷与北京胡同是很相似的,作者是把小巷生活作为胡同的延伸,丰富了胡同的内涵。如第4小节,重点分析这段的细节描写。B、不符合,因为这篇文章是由北京胡同联想到了家乡古城风貌和小巷生活,如:“也有”、“也曾”、“也是”,表达了对那时生活的留恋。第六节看出作者还有一种回归从前的愿望,透露出一种怀旧情结……) 三、品味语言,探究主旨 师小结并引导:作为文化散文有时比较多的是表现个人情感,是个性思想的体现。请同学们找一找有关表达作者感想的句子,探究一下文章究竟表达什么样的情思。(可在第二、六、八、九小节中找到相关句子,概括出作者的情思——眷恋、渴望、呼唤那种胡同里的温煦、质朴、坚韧的生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你对各地的古民居建筑感兴趣吗?不妨上网找一找并了解它们的一些有关文化。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贯穿了这个单元,学完这一单元后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选做一题。)   30  上海的弄堂 教学目标: 1、品读重点段落,通过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笔下的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 2、体会并把握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渗透给学生阅读文化散文的方法; 3、了解上海弄堂的有关知识,可以对作者的谋篇布局进行初步探究。 说明:《上海的弄堂》叙述了上海弄堂中众多生活情景,许多细节描写就像特写镜头一样,生动而风趣地揭示出弄堂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实实在在”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弄堂生活的喜爱赞赏之情。同时,作为文化散文,作者以比较严肃的态度,探寻了上海弄堂的形成演变历史对上海人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的影响。 但作为预备班教材,要充分挖掘文化散文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深意,难度很大。所以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从叙述文字到议论文字,再到说明文字,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力求表现的弄堂生活特点,进而品味字里行间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最后还可以探究一下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弄堂的发展演变历史”这一内容对作者的谋篇布局的影响。因此设置了上面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紧紧扣住3、5、6、12、13等重点段落对上海弄堂生活的细节描写,分析弄堂生活的情趣和特点,并结合第11节交流讨论上海人的生活观念,从而去把握作者对弄堂生活和弄堂文化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短片,结合文章第7、8、9、10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特点:为什么把上海弄堂的形成演变历史放在文章的中间来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上海弄堂的建筑知识。 利用学生拍摄的上海弄堂录像短片,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进入课堂教学,以便更好感受、理解作者的叙述和描写。 二、阅读有关细节描写的重点段落,讨论交流: 1、对文中上海弄堂生活特点的理解认识;2、对弄堂人的生活观念的理解认识。(引导学生在寻找、分析细节描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传达出来的“安详实用、实实在在”的弄堂生活特点;结合第11节深入认识弄堂人的“精明实惠、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的生活观念。问题:1、勾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上海人弄堂生活特点的语句,并分析它们体现了怎样的弄堂生活特点?2、上海人有怎样的生活观念?) 三、阅读文章中弄堂发展演变的段落,初步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 引导学生把握第7、8、9、10节重要语句,并辅以短片,了解上海弄堂建筑的发展史,从而理解上海弄堂人为什么会形成“不卑不亢、不过分崇尚新派”的生活观念。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弄堂演变历史放在中间部分写?(朗读7、8、9、10节,观看短片,探讨弄堂建筑在发展演变中西结合的特点,从而理解弄堂人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中求生存而逐渐形成的“中庸”“务实”等思想观念。) 四、总结归纳阅读文化散文的方法。 师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总结“阅读细节——分析特点——体会感情”三步阅读法。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出示作业:①课外探访上海的弄堂,或查资料了解弄堂文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概括说明;②课外阅读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

【六年级下教案第28、29、30课】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教案(第29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27-28课)03-10

六年级下教案(第31课)03-09

第28课女娲造人教案(新课标)01-21

六年级下教案(第38、39课)03-09

离职第28天01-15

第29课马教案设计(新课标)01-21

六年级下教案(第35、36、37课)03-09

人美版第6册美术教案(下)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