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教案(第18-19课)

时间:2021-12-16 20:51:58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教案(第18-19课)

第十八课 采桑子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说明: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表达效果及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词的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想象。2.难点:理解“愁”之外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介绍“西湖十景”,点出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点,导入本课的学习。2.教授词的一般常识。(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词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词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音乐,也规定了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大部分都分为片,“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二、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及语调的抑扬顿挫。2.组织学生集合智慧,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狼籍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双燕归来细雨中”)3.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反复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与情境美,从语言的品味、内化提升到对词的意境的自我表述。 三、阅读鉴赏:提问: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为什么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四人小组思考问题,交流学习。(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诗人才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的好与不好,与群芳的关系并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不在。游人走后,又有燕子飞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所以诗人仍然觉得西湖好。)感受作者虽写残春,却无伤春之感的情怀,理解他寄情湖山之外的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 四、拓展延伸:引入冯延巳的《采桑子》,组织学生朗读,并与课文比较。(重点放在“群芳过后西湖好”与“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的不同情感的比较)(冯延巳的“愁”是肝肠寸断无法排遣的,欧阳修的“愁”是胸襟开阔,积极包容的。) 五、布置作业:选做题:1.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课文。2.收集欧阳修的另九首《采桑子》,就喜欢的一首进行研读,准备交流。  完成作业。 通过改写,深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收集其他的《采桑子》词,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范围。   第十九课 苏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壮志踌躇,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以及坦然面对人生风雨、顺境逆境的胸怀。2、通过比较、品析,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说明:诗言志,词传情。《江城子》描写出猎气势磅礴,抒发豪情淋漓尽致,音韵铿锵,充满雄浑之美,传豪放词先声。虽千年之遥,此景此情,却历历在目。《定风波》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深刻哲理,体现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浣溪沙》则乡情淳朴、农趣盎然,别于一般文人词。理应引学生入境,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领略豪放词之壮美,体会作者仕途坎坷,却旷达泰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深入文本,通过对选材、用词的比较、品读,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豪放词的特点。2、难点:《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做一份苏轼生平简介,要求突出年代、事件、经历。300字左右,可以表格形式出现。通过书本阅读、网络阅读等形式,查找资料,进行归纳整合,最后浓缩成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词意 1、复习、吟诵柳永《蝶恋花》。2、好一个“拟把疏狂图一醉”,今日,我等再来品品苏轼的'“狂”。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由地将《江城子密州出猎》朗读三遍。3、请一位同学朗读,做正音、断句指导。4、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体会词境:1、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壮阔的出猎场面,才能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2、这样读,是否把作者创作时的感情都抒发出来了?(作者借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要抒发怎样的情感?)朗读指导:“少年”、“卷”、“看”等宜重读,以表气势和胸怀。3、哪些词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满腔豪情?朗读指导:“鬓微霜,又何妨?”反问表决心;“何日遣冯唐?”疑问表期待。语气差别应注意。3、学生会大声朗读,气势充沛,力图表现出场面的宏大,气势的非凡。4、学生根据下阙内容及注释对于典故的说明,当能指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5、朗读时可能会一气到底,不得抑扬顿挫要领。 三、比较赏析:1、同样有“狂”,《蝶恋花》和《江城子》,读之有何不同?朗读比较,体会不同在哪里。2、为何《江城子》读起来虎虎有生气?3、简介豪放词的特点。学生自能比较出:《蝶恋花》读之哀婉,《江城子》读来奔放酣畅。主要是因为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不同,因此写的内容(选材)不同。一是为抒儿女情愁,于是尽写“危楼、草色、烟光、衣带”;一是为抒壮士豪情,于是满眼“牵黄、擎苍、射虎、射狼”。千军万马在心中,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 四、学习新词:1、苏轼另有一首《定风波》,烟雨阴晴,料峭萧瑟,又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呢?2、自由朗读词作(小序),在自然界的风雨阴晴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3、如何把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朗读指导:“莫听、何妨、任平生”等词宜重读。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抓住“穿林打叶、烟雨、料峭春风、萧瑟”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莫听、何妨、谁怕、相迎”等词,可以感知到作者面对凄风苦雨,是何等的气定神闲,泰然自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朗读时,自会注意语气平缓。 五、结合预习,突破难点:1、作者在黄州创作《定风波》,你觉得他在词中表露的情感,和他之前因“乌台诗案”贬至黄州有无关系?2、结合苏轼生平经历,说说我们该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阴晴,如何理解此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呢? 六、归纳小结:指导方法 赏析诗词方法小议:抓住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结合经历,体会作者感情。 和教师共同总结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 课文为例,激发兴趣,习得方法,为以后大量阅读、品赏做好铺垫。 七、、作业反馈:以所学之法自己赏析苏轼《浣溪沙》,并用散文笔法描绘词中的情、景。在把握全篇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想象、入境,扩充内容、情节,写成一篇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七年级下教案(第18-19课)】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11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10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9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4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3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1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6课)03-10

七年级下教案(第5课)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