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时间:2022-01-03 17:28:23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司马光 (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2.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3.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鼓励学生多角度从文中得到启示。

  [教学方式]

  用“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理念及行为组织、参与并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

  1.自主读课文。

  2.分工解读文意。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可以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拔学生,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来解决这里的问题。

  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读懂内容。

  三、赏文解“疑”(第二次合作)

  1.齐读课文。

  2.明确已解及未解的“疑问”。

  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哪些是通过译读已经解决了的,答案是什么?哪些是通过译读还没有解决的,答案又是什么?

  3.小组讨论未解决的疑问。

  4.全班交流解决。

  此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能迅速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反应,引导学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将所提的疑问予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依托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相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当然,教师可以作一些事前的设想,如考虑到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孙权和吕蒙在劝与被劝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

  四、体验对话(第三次合作)。

  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第2-4人为一小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者以“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自主的探究在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不是由老师提出的,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来的,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而且提出问题有多个时候,有读文之前提的问题,也有读文之后提出的问题(如“孙权劝学并不难”),这样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其学习的兴趣更浓,而且目标也非常明确。同时,合作的方式也使更多的学生集中全体的智慧,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中往往有深入的思考和更精彩的发言。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充分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突出的。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正是教者的点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这一节课,还是有几点遗憾。一是由于对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影响了先期设计中的第三次合作,没能让学生当堂完成对同学的劝导。二是由于教者思维的开阔程度不够,所设计的对同学的劝导未免显得有些不够大气。如果能对学生了解更深入,如果能更多的听取老师们的意见,想来这两个问题会得到解决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含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1-20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05-05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06-16

孙权劝学的教学反思11-0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01-21

《孙权劝学》教学设想01-21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01-13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08-08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