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的笔法

时间:2021-07-05 10:47:45 秘书工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杂文的笔法

杂文的笔法,可以千变万化。自古以来,文成法立。元代郝经说:“夫理,文之本也;法,文之末也。有理则有法矣,未有无理而 有法也。”(《答友人论文法书》)文章笔法依内容而定。不同内容用不 同的笔法;有时,内容相同,笔法也可以不同。这还要看作者的意图 及读者对象等因素。下面介绍几种杂文笔法。

  1.以小见大

杂文的笔法

 以小见大是杂文写作常见的手法。起笔于“小”处,落实到 “大”处。它可以用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引发出具有深广意义的大道 理。这个“小”,打个比方说,可能是炸弹上的引信,是重型机器的 开关,是揭示事物本质的突破口。这个“大”,指事物的整体,全局, 也可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是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 过程。

  从现实生活角落的一个镜头里可以发现令人深思的大问题、大道 理。《忧闻“教授卖大饼”》(钟玉竹)主旨是对当前社会生活中脑体 收人倒挂感到忧虑。文章不是从抽象大道理讲起,而是先从一幅获奖 的新闻照片说起,先介绍生活中的小小镜头:“河南师大副教授杨富 太业余卖大饼,每天净得利润30余元,四天的收人比他的月工资还 要高。”作者面对此景,心怀隐忧:“一忧这样做会影响教授的本职工 作和身体健康;二忧‘教大学不如卖大饼’,如此‘脑体倒挂’何时 了;三忧这种情况会对教师‘跳槽’、4创收’、‘弃教经商’起到推波 助澜作用,不利于加强教育工作和稳定教师队伍。”通篇在“优”字 上作文章,从“小忧”到“大忧”,从一个人的举动想到一种事业, 想到分配不公问题。

  有时,为了驳斥一种观点也可以采取小中见大的手法。《事事关 心》(邓拓)不同意这种观点:古人读书似乎都没有什么政治目的。 文章开篇介绍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写的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者指出,上联生动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雨声和人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下联充分地表明了当时的东林党人在政治上的抱 负,不只关心家事,还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的大事。上下联贯串起 来,就是说一面要致力读书,一面要关心政治,两方面要紧密结合。 文章在剖析东林党的历史面目之后认为,“片面地只强调读书,而不 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 的。”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不问政治而死读 书本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是 愈来愈明白的道理。这就把做学问与关心政治二者的辩证关系讲明白 了。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观点、志向、理想、愿望、感情等 寄托在某种事物上。通过对某种事物的描写、评论,抒发作者的情 怀,展示作者的思想境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以满腔热情赞美松 树,“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松树,“却给人以启发,以深 思和勇气”。他提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 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远不被 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还要有松树那种奉献精神,“为了 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文章通过赞美松树 的风格来讴歌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以“病 梅’(梅的畸形病态)为喻,围绕梅花的种种不幸遭遇,层层剥皮, 揭露清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他指出,只 有给梅松绑(“纵之”)、让它们任性生长(“顺之”),砸碎那些花盆, 解开捆缚它们的棕绳(“解其棕绳”),有五年时间便可以复原、健全 起来。这种追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的思想,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 性质。托物言志,“物”和“志”必须在某一点上存在着有机地联系。 “松树”有挺拔不畏严寒的特征,因此和人们不畏恶劣环境联系起来: “梅病”是种种人工束缚的结果,因此用它来类比人才受限制、遭压

【杂文的笔法】相关文章:

笔法的意思, 笔法的解释05-04

笔法05-05

楷书基本笔法 -资料01-01

夸张的笔法 神奇的效果01-21

《春秋笔法》教案二03-04

萧乾:用文学笔法写新闻特写07-21

王小波杂文01-12

来生杂文02-08

从话语转换与春秋笔法看英汉叙事策略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