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时间:2022-12-14 02:04:39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通用11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吧,事迹是指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通用11篇)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1

  吴贤忠同志,现年42岁,大方县大方镇关井村动物防疫员,负责关井村的动物防疫及协助全镇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几年来,吴贤忠同志积极宣传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推广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治新技术,带动养殖户致富。他为养殖户留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人虽不老,却被大家称为“老吴”。吴贤忠同志是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优秀代表,2007年、2009年、2010年被大方县畜牧兽医局推荐到地区进行表彰,被评为地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防疫员”。

  一、刻苦钻研技术,倾心服务群众

  吴贤忠同志虽是初中毕业,但积极参加县畜牧兽医局、县扶贫办举办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学习,1986年获大方县畜牧局兽医技术培训班结业证书,2008年取得县职业中学颁发的畜牧兽医技术结业证书。吴贤忠同志平时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向县乡技术干部请教,并注重实践,积累了兽医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吴贤忠同志从1986年被县畜牧局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以来,可以说是为他提供了更好学习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他与养殖户走得更近,更方便服务养殖户。他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较系统地掌握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技能。1991年获贵州省农委颁发的“农民技术员”职称证书,1995年获“助理兽医师”职称资格证书。

  关井村处于大方县城边缘,人多地少,许多农户以从事养殖为业,但却没有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性,搞不懂什么是病,什么是疫,为什么要依法防疫等等。吴贤忠同志在县城所在地的街道上租了一间房屋,自己出资,配备了冷藏设备和诊疗器械,办起了兽医门诊。除服务于所负责的关井村外,还经常为周边村寨的群众和县城宠物养殖户服务,向他们传授畜禽养殖防疫技术,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及畜禽疫病的危害性,回答养殖户的各种疑难咨询。吴贤忠同志在开展咨询服务时,发现大多数养殖户素质低,对防病防疫不能接受,就深入农户家中传授技术,并钻进猪舍牛栏鸡舍鸭场,手把手地传授畜禽养殖饲料配方、育雏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多年来,吴贤忠同志跑遍了全镇的村村寨寨的所有畜禽养殖户和养殖场,受到所有养殖户的欢迎和信任。

  二、搞好动物防检,保障畜禽健康

  动物防疫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县畜牧业发展大局。吴贤忠同志牢固树立“防疫无小事”和“养殖成败在防疫”的意识,结合责任片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防疫工作的开展。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要求,制定了春秋两季重点防疫期以及月月补针的详细防疫计划,储备好疫苗和治疗药品。大方镇的两路口、对江市场每逢赶集日,都有上百头仔猪、500多羽家禽、10多头畜肉产品在市场上交易、流通,吴贤忠同志都积极协助镇畜牧兽医站进行检疫。

  对防疫工作吴贤忠同志丝毫不含糊,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开展畜禽防疫注射。主要是进行猪瘟、W病、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鸡新城疫等疫苗注射和卡耳标,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采取一户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对不在家农户的畜禽进行登记补针。建立畜禽免疫档案,并做好档案记录,及时向上级畜牧部门汇报责任片区畜禽生产及疫情动态,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动物疫病普查、动物疫病监测采血、疫情调查等工作。大方镇每年饲养家畜1.6万多头、家禽5万多羽,吴贤忠同志每年春、秋两季都带头按国家规定,强制对畜禽进行禽流感疫苗、猪兰耳病疫苗、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注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实现重大动物疫情在大方镇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安全、健康的畜牧业发展环境。

  三、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吴贤忠同志常年肩背保温箱,手拿注射器、耳标钳,在春秋重点疫情期,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除为养殖户注射疫苗,还主动做好养殖和防疫技术服务,消除他们各种思想疙瘩和技术难题。吴贤忠同志依法给养殖户的猪打防疫针、挂耳标,但养殖户不理解,认为打了针就可不挂耳标,给动物防疫员工作带来阻力。吴贤忠同志仔细做好养殖户的思想工作,拿出随身带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及各种宣传资料给养殖户学习,边学边沟通,终于让养殖户明白了道理,他们在吴贤忠同志的优质服务下接受了依法防疫。

  “哪里养殖户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就是除夕之夜或正月初一,只要养殖户一个电话,他就起步上路。”这是养殖户对吴贤忠同志的评价。 关井村养殖户姜招虎每年养猪500多头,今年第一批养的150头猪,一直长势不好,吴贤忠同志得知后主动上门诊疗解难,通过诊断,采取“驱虫、配饲料添加剂、发送饲养环境卫生”的办法,使得这批猪也能按正常生长时间出栏,没有造成损失。

  由于吴贤忠同志技术过硬,实际经验丰富,被远隔50公里的长石镇山坝村新兴养殖场和六龙镇头塘村李x养猪场聘为兽医技术。吴贤忠同志从技术、引种、防疫、治疗、饲料配方等方面开展服务,使这些养殖场的猪长得快、不得病,他们都说有吴贤忠同志的技术支持,明年还要扩大养殖场规模。

  为促进猪的品种改良,吴贤忠同志参加了2008年地区和县组织的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技术学成后,在大方镇进行推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猪人工授精800余头,产仔上万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说起吴贤忠同志的不怕苦不怕累,真心为养殖户排忧解难,镇里干部都说:“他干的都是义务劳动,但辛苦没有白花,确实发挥了农村动物防疫员的作用,他是全镇动物防疫员的优秀代表。”

  吴贤忠同志克服村级级动物防疫员待遇低、工作艰辛、劳动量大等困难,尽心尽力,服务于养殖农户,服从业务安排,积极完成下达的各项任务,为全县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作出了表帅。透过一头头(羽)畜禽,一座座畜禽舍,养殖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作为一位普通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吴贤忠同志心里踏实,我们但愿吴贤忠同志未来的“动物防疫员”之旅更加辉煌。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2

  37年间,山西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王元林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马虎不得。

  见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吕梁山东麓的双路乡迎来一场久违的细雨,静谧山乡透着阵阵凉意。

  王元林正准备出门,张亮杰的孩子3岁了,该加强接种流脑疫苗了,半月前娃儿发烧不能注射,今儿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块从冰箱移入随身背的疫苗箱,边穿那件出门才穿的中山装边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里外的兰家山,从河滩下去,再沿着陡坡爬上去。

  61岁的王元林已经这样走了37年。37年中,他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达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先后获得省级计划免疫先进个人、法定传染病报告先进个人、免疫规划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日前,山西省卫生厅授予他卫生防疫楷模荣誉称号。

  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山西省静乐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王元林童年记忆里,就有天花、脊髓灰质炎、流脑等疾病流行。他亲眼看到这些传染病夺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初中毕业后,王元林选择了在县卫校读书。1973年毕业返乡后,他成了全县第一代乡村防疫员,那时候,因为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没病,为啥要挨那一针,还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门,一家家地做工作。兰家山村的赵桃娥是个聋哑人,家里3个孩子都到了接种疫苗的年龄。王元林几次上门,任凭怎么说、怎么比划都不行。好不容易请人帮忙用哑语把道理说清了,可赵家又拿不出钱来接种。王元林二话没说,自己垫钱给3个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总要打听谁家快生孩子了,谁家刚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儿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门,为孩子建起健康档案。春去秋来,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听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说,乡亲们明白了:这疫苗,谁打上,对谁好。

  为了不漏掉一个孩子,王元林走遍山乡,风雨无阻。去年春节刚过,大雪纷飞,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儿到了接种期。王元林背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黄苇村。两个多小时后,当满身是雪的王元林撩开李家土窑洞的门帘时,李天亮惊诧地说:这么大的雪你还来?王元林却答: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

  一次出诊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盖重重磕在石头上。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瘸一拐坚持走到大山深处完成接种。他的左腿从此落下毛病,不能弯、蹲不下,天一凉就疼。跑山路最费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坏老伴亲手做的七八双布鞋,布胶鞋一年也得两三双。他说: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那天,在张亮杰家,王元林仔细给孩子测过体温后,才给孩子接种了流脑A+C疫苗。张亮杰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针害你跑两趟,还下着雨!王元林认真地说:发烧是典型的接种禁忌,带病接种是害了娃。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如今,双路乡的许多老乡都能说出接种疫苗的禁忌常识:感冒、发烧不能打;吃鸡蛋过敏不能打;糖丸必须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服下,水温千万不能高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户宣传的结果。

  为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养成两个习惯:不管多远的'路,他从不在外过夜,以保证便携式疫苗箱维持正常的低温;一进家门,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灯开关,看是否停电。一旦停电,他就立即将冰模板一个个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确保疫苗质量。王元林说:一个细节把握不好,就会出大事。

  王元林出门喜欢穿4个兜的中山装,兜里总装着几个64开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个纸箱里,这样的小本本有几十个。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经接种的时间、疫苗名称,还有每次疫苗的批号、日期、产地和生产日期。每个月,王元林都要根据小本本自行设计一张疫苗接种行程表,哪天去哪几个村、哪个村有几个孩子需要接种,都做了标注,一个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围着疫苗转。一次,王元林高烧39摄氏度,人躺在床上,心里却想着10里外的砚湾村,那里有个孩子等着接种。接种疫苗有规程,不能错过周期,他给自己打了退烧针,就头顶烈日出门了。今年春节,狼儿沟村老赵带着1岁多的孙子回乡过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18里外的狼儿沟村。看到王元林冻得发僵,老赵心疼地说,晚打一针不要紧!王元林却说:接种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们了!

  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双路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年,村里盖新房、建小楼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开回了小汽车,王元林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两间老屋漏雨走风,老伴说,要翻修得四五万元,修不起呵!现在老两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儿家,家里除了公家配给的电冰箱和一个文件柜外,没什么值钱的家什。

  在王元林心里,觉得最亏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两个女儿。王元林的工资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纪80年代,涨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资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没给家里挣回什么家当,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里的6亩责任田。因经济拮据,大女儿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二女儿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乡,家里的农活全靠老伴一个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谢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开心事。我管的辖区,我管的事,娃娃们没一个耽误,都健健康康的。还有许多事,也让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回村盖房。动工那天,没有打招呼,前村后邻的乡亲们都来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钱;地里的农活老伴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乡亲过来帮把手;走在山间,谁开车或骑车碰上了,都会毫不犹豫地停下车,捎他一程

  想想这些温馨事,王元林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3

  今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地球上来了群不速之客,扰得大家都不安宁。

  许多人因为它们而和自己的亲人分离,甚至远去,承受着痛苦。但也有不少人,去准备“战斗”。

  我的妈妈,她也不例外。她是一位网格员,平时都很忙,经常要去管理村内的大小事务。不久前,她管理的村部,发现疑似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导致她经常出门,解决问题。一开始问题并不严重,但她还是决定住在那个村里。在她准备离开家的那个晚上,我问她:“妈妈,你为什么又要回去?那里存在着危险呀!还有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摇了摇头,没有回答我。

  后来我每天晚上都打电话给她,可她没有接听。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病毒的消息,说这个可恶的病毒会传染,接触一下就很有可能患病。因此,我越来越担心她了……

  一天,她回来了,我站在房间的窗边,远远的看着,她和爸爸在楼下交谈,可能是在说病情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在说关于我们的事情,具体讲了什么,我也不知道。

  等她和爸爸聊完,我和弟弟赶忙拉她到屋里,我正要说话时,妈妈就开口了:“这几天,你们没有出门吧?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保护好自己,所以你们不要乱出门,知道了吗?”我点了点头。“妈妈,你能回答我上次的问题吗?”我久久地凝望着她。“好。”她说到,“我作为一名网格员,管理村子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至于有没有危险,我自己知道,你们不要太担心。”

  我没有再说什么,因为我明白——她去工作是为了帮助这个社会,能帮上一点算一点,不求多。在我眼里,妈妈一直是个普通的人,但在这一刻,我看见了她的“美丽”。

  虽然这场疫情很严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有许多人愿意为了国家而去奋斗。比如医护人员,他们每日每夜废寝忘食的研究药物,救治病人;还有警察和志愿者,他们为了防止人们接触到感染者,连夜去封锁各个道路;还有好多普通人也参与了这场战斗,有的人捐钱,有的人捐物资,也有的人像我妈妈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疫情的控制。

  如今,这场可恶的疫情,已经有了些好转。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度过这场难关,迎接新的开始。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4

  不是从疫区回来,也没有离开上海,可烧伤科医师陈浩杰还是被保护性隔离了。他的隔离,与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感染者有关。

  作为国家电网全国电烧伤治疗中心、上海市卫生系统首批“重点特色专科”、长宁区首批“医学名专科”,1月29日,医院烧伤科接到上海市长宁区卫健委发来的会诊通知。在长宁区武汉返沪人员医学观察定点宾馆内,有一名烫伤病人需要医院烧伤科专家到场参加会诊。

  救病治人高于一切。上海电力医院迅速响应,刚下夜班的烧伤科党员医师陈浩杰主动请缨,赶赴现场诊治。经诊断,患者约有2.5%的胸腹部二度深烫伤,好在处理及时专业,患者伤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疼痛得以缓解。

  按照原定治疗计划,陈浩杰此后将定期为患者上门换药。但几天后,这名烫伤患者的.配偶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烫伤患者本人经医学检查也被列为疑似病例,并被就近送入同仁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为确保患者烫伤创面不进一步恶化,陈浩杰在了解情况后仍于2月3日前往同仁医院会诊,了解患者伤情,指导其在隔离区的换药注意事项,并表示将根据同仁医院及患者伤情需要,随时再来会诊。

  虽然在前后的会诊过程中都严格做好防护措施,但医院慎重起见,还是要求陈浩杰居家医学观察两周,并于2月10日致电关心其身体情况。可离岗位不离职任,居家隔离期间,他,仍多次通过电话联系同仁医院了解患者伤口恢复情况,充分彰显了医者仁心,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5

  20日,武汉市江夏区卫生健康局发布公告,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协和江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彭银华,在抗击疫情一线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2月20日21时50分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去世。

  “疫情不散,婚期延迟” 从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确诊到隔离病区组建,作为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呼吸内科医生,彭银华深知“有场硬仗要打”。

  他推迟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动请缨上一线。彭银华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得到了未过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坚守在隔离病区抗击疫情的日子里,“白班加夜班”轮班倒,工作强度很大。虽然陆续有更多医生加入进来共同抗击疫情,压力得到缓解,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彭银华再次选择坚守。大年三十,同事们心疼他,让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过门的妻子。他却说:“让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轻,我先顶上!”和未婚妻简短通话后,彭银华再次义无反顾穿上隔离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战场。但是不幸还是发生了,正月初一这一天,彭银华倒下了。从1月25日(正月初一)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彭银华在医院里被救治了整整27天。一位微博网友曾在2月2日给彭银华拍照,照片里,他躺在病床上,一只手摆出“胜利”的'手势,看着镜头,微微笑着。如今他办公桌抽屉里的结婚请柬还没来得及发出去,推迟的婚礼也永远无法举行彭医生,一路走好!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6

  李强,滨州市公安局滨城分局政工室副主任。

  疫情就是命令。作为滨城公安分局的一名老同志,李强主动请缨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分局领导担心防疫工作强度大,怕他身体吃不消。而李强坚定地表示:“疫情面前,没有年龄大小,我也是一名战士,必须冲在前线。”他被安排到市东派出所参与疫情排查随访工作。大年初一早8点,李强第一个赶到市东派出所,落实“四包一”措施,主动配合办事处、卫生防疫部门深入辖区住户,对涉疫区返滨人员进行走访,发放告知书。一开始,考虑到他年龄偏大,所里分配给他的工作任务相对较少。面对“照顾”,李强对市东派出所所长张涛说:“现在是争分夺秒的.时候,全局上下都盯靠在防控一线,我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连续8天每天开展随访工作11个小时上门为居家隔离对象测量体温,落实居家隔离措施5个小时跑了11个小区、22个居家隔离对象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失去意识,2月4日抗“疫”钢铁战士李强被省公安厅记一等功。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7

  充足的物资供应是打赢这场病毒狙击战的有力保障,作为承担物资保障工作的主力军,供应链管理办公室主任周复亮坚守后方、任劳任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履职尽责,为医院医疗防护物资与药品的保供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疫情初见端倪时,他1月19日就及时行动,请示院领导提前采购物资事宜,并运用一切资源积极调集专业防护物资、药品,全力满足国康集团及属地公司要求。在春节前的20日,根据国康集团部署,医院首批驰援武汉物资需紧急发送,而此时临近假期跨省物流已非常吃紧,限重限件,让千方百计调剂到的紧急物资无法顺利寄出。为此,他积极与物流公司沟通,按照物流要求,组织科室员工和支部党员逐一拆箱重包,将整箱原封装的物资拆成10箱于21日分批分次寄送,最终成功将物资于节前送抵武汉。

  大年三十,本已回到老家准备过年的他发现疫情日渐严重,毅然扔下了才团聚的父母、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从老家驱车赶回上海组织物资抢购与调拨。在物资采购压力最大的那几天,他时常熬到半夜,通过各类网购平台深夜“抢单”,为确保及时领到预订物资,他带着支部党员与相关科室团青志愿者驾车赶往工厂仓库现场提货、搬运。就这样,周复亮一干就是二十余天!好不容易在节后盼到夫妻团聚,却被告知从老家返沪的妻子需按最新规定居家隔离两周。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毅然选择了妻子隔离期间不回家,为避免接触后被一起隔离,还抢在妻子抵沪前赶回家中打包行李,直接睡到医院,继续奋战在物资保供战线,为一线抗疫医务工作者及属地电力企业复工人员的防疫物资保障坚持奉献着。

  在供应链管理办公室和前来支援的健康管理中心等各科室员工们的通力协作下,疫情以来,不仅扎实确保了院内防控物资的`正常使用,更为武汉一线及属地电力企业的疫情防控积极贡献物资力量。截至2月19日,已先后紧急调拨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各类防护物资、药品四批共计51440件驰援国网湖北、武汉电力;并向国网华东分部、国网上海、安徽、浙江电力、华能上海分公司、国电投上海电力股份等近40家所属地、周边电力企业及重要体检客户分批发放口罩、手套、测温仪器、消毒液、消毒设备及相关药品等各类防护物545048件。给电力保障一线员工以保护,给员工家属以安心,获得了相关单位的高度肯定。

  周复亮不计得失,默默坚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成为了战“疫”中的幕后英雄。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8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时58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月21日,刘智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性医院,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结果显示,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在ICU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月14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9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在疫情袭来最危险的第一线,是驻守乡村的村医,坚守岗位,勇敢逆行,用平凡之躯,守护你我的安危。就是这些平凡的村医,为我们撑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屏障,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三口塘镇两位年过七十的老村医,原本应该退休在家颐享天年,但毅然选择了成为一名抗“疫”战士,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仍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乡亲们。

  郑新选是三口塘镇石湖塘村的村医,今年73岁,身患肝病,体质很差。为了抗击疫情,积极响应县防冠指挥部的工作要求,每天坚持上门为湖北返乡人员、密切接触者测量体温。其中有一位密切接触者极不配合,且体温反复,每次测量体温郑新选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解释,反复宣传,风里雨里从未间断,积极为该密切接触者联系上级会诊,并安排了4次转诊检查,成功排除了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

  莫朝雄是三口塘镇豪山口村的村医,今年71岁,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腿脚行动不便。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后,从未抱怨,坚持为武汉返乡人员监测体温,宣传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相关政策。一开始也受到了武汉返乡人员的冷讽和口头谩骂,但是通过不断的.解释宣传,最后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及配合。因工作劳累,在2月9日发生低血糖反应导致昏迷不醒,及时送往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依然不忘安排其女儿莫金梅(本镇另一个村的乡村医师)继续给豪山口村的医学观察人员测量体温,自己身体略好就坚持要出院回来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给村民带去一份安心。

  七旬抗“疫”战士郑新选、莫朝雄,就是我们身边平凡英雄,是防控一线“最可爱的人”。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幸福、平安,正是有许许多多像郑新选、莫朝雄一样的人,在危难面前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他们平凡而伟大。作为被这些平凡英雄默默守护的普通人,为乡村医生郑新选、莫朝雄点赞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助力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10

  自2月2日接到通知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1名志愿者便前往滨江新区长林社区配合当地同志开始了他们的防疫抗疫工作。他们中有年逾50的“老革命”、也有刚刚入职的“小同志”;有年富力强的“大丈夫”、也有敢打敢闯的“巾帼英雄”。

  2月3日,第一轮入户调查和宣传工作开始了。此时正值疫情高发期,家家门庭紧闭,叩门时要么半天无声、要么大声一句“搞么子的!”面对群众的不理解,52岁的钟涛不停地往返于门房和楼栋间,一遍遍地敲门、打电话,直到业主理解配合调查为止,一天下来衣衫已经不知道被汗水浸湿了几次。陈瑞静,一名年轻的“90后”,听说一位同志因交通受阻无法参加时,便主动请缨承担长林安置小区25户近100人的入户调查工作。该小区属无人看管小区,人员混杂,没有基础数据,入户难度大。陈瑞静没有半点怨言,耐着性子挨家挨户敲门,逐一宣传解释。在她的努力下,长林安置小区是该社区中最早一批完成入户调查任务的小区。

  随着疫情的发展,第二轮疫情防控大走访大排查工作于2月8日启动。这一轮的走访排查将居民的健康状况纳入调查范围,要求更高,内容更细,任务更重。为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退伍老兵燕晓军同志自掏腰包购买红外线测温计,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逐门逐户地为居民测量体温,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住户。年强的小伙熊鑫负责洪森新世界61户195人的摸排工作,是所有摸排任务量最重的,涉及到的外地返乡人员也最多。为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结果精准,他在完成入户任务后,还需要认真核对体温数据,反复确认摸排结果,经常到夜深了才回家。

  2月9日,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全县对住宅小区、家属区实行更加严厉的“211”管制措施,凭临时通行证出入。元宵节当天,为了不影响电信和发改局家属区42户住户正常出入,志愿者陈鹏、王慧敏互相配合着,把刚刚到手的临时通行证加班加点地送到每位住户手上,直到6点半才在家人的催促中回到家中欢度元宵。

  这些只是自然资源和规划和规划局志愿者们的工作瞬间,他们全身心地为滨江新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自己心血。他们聚在一起,为了那共同的目标——“疫情早点结束,春暖花开的日子早点到来!”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 篇11

  80后女民警曹怡坤,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专业,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现为江岸区公安分局永清派出所武汉天地社区涉外警务室民警。

  1月29日,永清派出所组建“转运突击队”,曹怡坤主动请缨。

  2月1日下午,派出所接到辖区社区求助,一名确诊女患者的丈夫需要隔离。曹怡坤和同事敲开其家门,开门的'六旬男子没戴口罩。有些紧张的曹怡坤稍作调整,便宣讲有关政策、询问还有哪些困难,很快取得对方的理解配合。

  转运车辆空间狭小密闭,民警转运时风险高,能不能搞个“隔离仓”?曹怡坤找来塑料桌布和透明胶带,将车辆前后分隔封闭得严严实实。从此,所里有了一辆简易送治专用车。

  “曹警官,我们这有两名密切接触者,不肯去集中隔离点,还把社区干部赶了出来,你快来看看吧。”2月4日下午4时许,曹怡坤接到辖区吉林社区求援电话,立刻和同事赶到该住户家门口。

  社区工作人员说,这家男主人刚因新冠肺炎去世,女主人和儿子是密切接触者。曹怡坤耐心劝说了半个多小时,母子俩最终同意隔离,随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下楼。

  疫情发生以来,曹怡坤依法送治又温情帮扶,是同事们眼中的“女汉子”,社区群干亲切地称她为“曹姐”,她先后配合社区劝说、转运“四类人员”十余名,在“拉网大排查”中成功劝说转运确诊、疑似病例4人。

【农村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防疫志愿者的事迹材料04-25

大学生集体防疫志愿者事迹材料04-26

志愿者社区防疫事迹材料(通用7篇)04-25

防疫志愿者先进的事迹材料(通用24篇)08-31

防疫志愿者的事迹材料500字(精选12篇)08-30

防疫志愿者核酸检测事迹材料(通用7篇)11-17

防疫志愿者核酸检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7篇)11-17

农村防疫宣传简报05-23

防疫志愿者简报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