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时间:2022-09-01 11:29:14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通用11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事迹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通用11篇)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1

  谢培光户1口人,因缺技术致贫,国标贫困户。之前在煤井下务零工,没赚不到多少钱,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维持,2016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通过镇村两级干部指导,帮他共同寻找未来的致富之路,谢培光深受感动,他知道自己的日子自己过,虽然党和政府有好的帮扶政策,但真正要脱贫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小康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思想决定行动,他转变了思想,迅速行动,积极参加激励性扶贫项目种植百香果3.5亩、养殖象洞鸡50只,另外自己还种植仙草1亩、养鱼1亩。通过这几年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努力,谢培光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变了贫困面貌,还学到了百香果种植技术,正是因为他那勤劳的双手,才让他真正实现了渴盼多年的脱贫梦。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2

  钟小武户8口人,家庭成员有父母、钟小武夫妻俩、1个儿子3个女儿,因缺技术致贫,国标贫困户。在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钟小武一家人的生活始终不容乐观,家中有4个未成年的子女需要抚养,父亲钟甫祥患肺癌,母亲的身体也一直不好,生活过得相当拮据。为了彻底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状况,钟小武不怕苦不怕累,心中坚信“困难面前不低头,只有劳动创造才富有”,当平沿村招聘公益性岗位保洁员时,钟小武毫不犹豫的应聘了,为了村里的环境整洁卫生,他不顾垃圾池的臭味,每天坚持清运垃圾,每周定时清扫村里主要道路。另外还积极参与激励性扶贫项目领养80只象洞鸡、自养鸭200只、种植仙草12亩,为家庭增加了收入,正是因为他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作风,他不等、不靠、不弃、不服输的韧劲,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实现脱贫致富,也为平沿村的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作出了示范。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3

  “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这是乔甸镇大罗村委会光荣脱贫户何道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并不觉得贫困户是多么光荣的事情,现在政策这么好,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不能等、靠、要,我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努力奋斗,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何道喜只有小学文化,家有四口人,年迈的老母亲、夫妻俩和儿子。2014年以前,由于种植技术缺乏,何道喜家的种植葡萄经常是一年到头不赚钱不算还会亏钱,加上妻子长期患慢性病,儿子正在上高中,一年除了日常生活支出外还有两万多的支出,家里没有安全稳固住房,只能一家老小寄住在何道喜的哥哥家,一个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家。

  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县人民法院的帮扶责任人刘文辉多次入户与何道喜及其家人沟通,帮他们一家想办法、定目标、定方向,不断鼓励他们努力奋斗过上幸福生活。这份温暖更加坚定了何道喜要靠勤劳双手奋斗,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决心。

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欠缺,何道喜的脱贫之路比别人走得更加艰辛。不论农忙农闲,在田里都能见到夫妇俩忙碌的身影,两人还忙里偷闲参加村上组织的各种种植技能培训,向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葡萄种植大户学习,不断地突破自己,提升种植技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何道喜终于扭转了辛苦一年却还是亏钱的糟糕局面,葡萄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赚到钱以后,何道喜并没有随意挥霍,而是盘算着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好。打听到最近几年养驴能挣钱,于是在2016年10月,他通过扶贫小额信贷产业贴息贷款5万元,花了15000余元买了两头毛驴,每天割草回来精心喂养。2019年,何道喜以3200元的价格卖出了一头自己精心饲养了半年的小毛驴。“毛驴的繁殖周期比较长,但是好养、不容易生病,我要好好呢发展毛驴养殖,按照我的计划,5年之后,毛驴养殖至少能给我家带来每年5000元的收入。”何道喜一边喂着毛驴一边说。

  何道喜儿子何健华,高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想到父母亲在家含辛茹苦地养育自己,心里特别不好受,就跟父亲说愿意回来打工挣钱养家,被何道喜骂了一顿,何道喜说:“现在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过得如此艰难,就是当初我们读书读得少,没有一技之长,所以现在只能回来干最苦、最累的活,现在时代变了,没有知识你连种地都种不好,你应该多读点书,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我们家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何健华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利用东西协作扶贫契机,到江苏继续完成学业。

  2016年年底,通过国家安居工程政策,何道喜一家终于从哥哥家搬出来,搬进了安全稳固的新房,同时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现在葡萄种植技术上去后,我家的收入越来越高,妻子的慢性病也好转了很多,儿子也快要毕业了,除了照顾好老人和家人,我要继续发展养殖业,有能力的话带动我们村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相信靠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让生活会越过越好。”何道喜憧憬着。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4

  李栖鸿,男,汉族,家庭人口八人,劳动力四人,2015年11月被评为口子村建档立卡户,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900元,经过四年多的精准扶贫政策扶持和产业项目的实施,于2018年稳定脱贫,脱贫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41元,2019年达到9700元。

  该同志评为建档立卡户以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和扶贫工作会议,充分利用好政策,实现家庭稳定脱贫走上小康之路。

  李栖鸿家的主要产业是农用农机具,他利用农用车办起一家流动补胎和修车铺,随着资金的积累,总觉得产业少,不适和家庭劳动力的需求,于是他筹措资金办起了馍馍、面条加工铺,产业逐渐壮大。2019年农用车流动补胎纯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加工馍馍面条收入达5万元,种植业收入达5000余元。

  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李栖鸿同志敬老爱幼,抚养80多岁高龄的父母亲,经常接送孙子上学,在群众生活中主动作为,对社会上出现的—些不良风气主动制止,主动参加村上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2018年的救灾,2020年的疫情防治,他都积极主动作为。

  李栖鸿家庭脱贫致富不是等、靠、要,而是內在动力在发挥着作用。他深知精准扶贫给了好的政策,但利用不好,再好的政策也是—句空话。他做到变“输血”为“造血”,2020年他又在村上租了二间铺面将流动补胎变为农机和摩托车修理铺,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富裕了自己的家庭。

  让我们向他的拼搏精神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走上小康道路!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5

  孟红红今年52岁,家住通渭县义岗川镇簸营村营上社,家中共3口人,因其常年在家务农,缺乏致富技能,无固定的.生活经济来源, 2013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被评为贫困户之后,别人都说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国家会救济你的。每当他听到类似的话,脸上都是火辣辣的,他暗自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学习一项技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了解了其迫切希望脱贫的愿望之后,积极邀请他参加村上组织的技能培训。他自己也吃苦好学,培训课结束之后别人都回家了,他还拉着老师问一些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这让老师非常感动,老师对他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耐心地解答他每一个问题。通过几个课时的培训,他理论实践考核都表现的非常优异,顺利的结业取得培训证书!

  孟红红于2015年引进了成年母牛7头,开始了肉牛养殖,当年管理区出台了外购母牛给予贷款,并且三年免息的优惠政策,他紧紧的抓住这一机遇,在镇领导的支持下又购买了优质的西门塔尔改良母牛3头,经过精心管理,三年产犊8头,目前已有存栏8头,并且已出栏10头,烈日蚊虫没有让他退出,寒风暴雪没有阻挡他的前进,付出总有回报,每年都有3万元以上的收入。在他养好牛的同时深知防疫检疫的重要性,积极与兽医人员沟通,兽医人员上门提供防疫、检疫、疾病诊治及其他技术服务。各项疫苗注射都达到应免的100%,在检疫中发现布病、结核都及时做到了淘汰处理,他不断学习新技术,观看肉牛养殖光碟,参加养殖培训,翻阅相关书籍,这都为他把牛养好打下坚实基础。在肉牛的饲喂上,他坚持用能繁母牛进行放养和集中补料相结合的办法,特别在冬季达到能繁母牛房和产子房都是暖房,分娩牛喝温水、补红糖、饮麦麸汤。犊牛早吃初乳、早补料、早断乳。他所饲养的犊牛不但成活率高,而且个个都膘肥体壮,惹人喜爱。根据牛的不同发育阶段,在补料时给予不同的配方。

  通过几年饲养,他深知防疫是一切养殖业的重中之重,家有万贯带毛不算,疾病是畜牧业发展的最大敌人,对圈舍定期消毒,设立消毒池等设施,为牛群的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保证,优良的品种能提高生产力40%,为种群的延续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科学管理是做每项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搞好养殖业饲料全面平衡营养,可促进肉牛健康生长,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卫生环境为肉牛生产提供了舒适的生长条件,他在肉牛生产中非常注重每个环节,冬季保温去潮,他给牛舍实现温室饲养,安装上排气孔,夏季防暑降温,采用通风扇,尽最大努力发挥肉牛的生长性能。如今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村民办了实事,既提高了自家的生活水平,又带动身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乡亲们再见他时都竖起了大拇指夸他是致富能手,他听到后总是谦虚地 低下头说“国家政策好,自己加油干,一定能致富!”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6

  “政府已经帮我们太多了,脱贫不仅要靠政策扶持,还得靠自己努力。政策再好,自己不努力也不行!我想申请‘退贫’,让更困难的贫困户享受到国家好政策吧!”近日,库伦旗额勒顺镇泊白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巴特尔借力精准扶贫政策,踏实苦干努力脱贫,主动在《农户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申请书》上签字。消息传开,引来赞声一片。

  57岁的巴特尔脱贫前生活十分困窘,妻子桂兰患有颈椎病和腰间盘突出,他自己患有糖尿病综合征,每年都要花上一大笔医药费,再加上地里收成不好,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通过精准识别,巴特尔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精准帮扶举措如及时雨般“滴灌”到巴特尔家,为他带来了发展希望。结合巴特尔家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帮他申请了产业扶持项目,巴特尔一家得到3头牛,在大家的帮助和政策扶持下,巴特尔这回干劲十足,想要在养牛产业方面大干一番。

  巴特尔和妻子天蒙蒙亮就起来给牛调制食料、打扫卫生、精心照料小牛犊等等从早到晚忙的不亦乐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意识到,养好牛必须掌握科学的养牛技术,以往的简单粗放式的养牛模式是争不到高效益,为此他经常向周围的养殖大户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1年多的时间,通过养牛,巴特尔收入2万余元。去年,旗政府协调引进了沙漠水稻项目,巴特尔家还种了10亩水稻,这1年下来,水稻收入了近1万元,这两项就让巴特尔一家脱贫底气十足。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巴特尔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凭借勤劳的双手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向着小康路大步迈进。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7

  张金顺,出生于1968年,是土生土长的谭家庄人。一家五口,两个儿子外出打工顾不上家里,他既要照顾年迈体弱的母亲,又要带年幼的孙子,仅靠着种几亩地的玉米,靠天收的产量,过着拮据的生活。

  后来听别人讲,赶马车能赚钱,于是他筹资买了一匹马赶起了马车,为了能多拉一点货物自己也变成了"马",上坡要推,下坡防滑,历尽千辛万苦可依然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结果马还死了,怎么办?自己是家里的支柱,也是全家人的希望,所以必须干。

  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干劲,张金顺把眼光再次投向家乡的群山,谭家庄村虽然很穷,但荒山野岭却很多,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回旋——养羊。

  心动不如行动。自2014年张金顺开始他的养羊之路。于是他当起了"羊倌",但是,养羊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业,他的羊主要是以放养为主,不管天有多热、多冷都必须去放。刚开始的时候,养的是本地白山羊,白山羊的个头小,长得慢,一周岁的羊只有10至20公斤,经济收入低。后来他在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引进了"小尾寒羊"、"波尔山羊",使羊的品种得到了改良,一周岁的羊能长到30至50公斤,大大提高了养羊的经济效益,当年就赚了一万多元。

  然而,乡邻有意见了,因为放羊,村里的粪便多了,整个村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粪臭,为此事他与乡邻们开始不和谐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最后他决定,迁场,于是他把养殖场迁至村子最边上的荒地,买不起砖,就用石头砌羊圈,由放养改为圈养。

  尝到养羊甜头的张金顺开始扩大养羊数量,从十几头扩大到几十头,结果当年圈内羊痘传染死了三十多只,市场也因此羊肉价格大跌,一下损失5万多元。这对一个借钱买羊搞养殖,尚处于贫寒状态下的饲养者来说,其打击可想而知,不但损失惨重,还背上了一身债务。但他毫不灰心,在回顾自己进行养羊以来的出现的各类问题,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缺乏技术,不懂管理所致。于是他主动向农业技术部门求教,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当听说畜牧局为扶贫创业举办“养羊技术培训班”的时候,立即申请报名,培训期间经常向培训老师请教饲养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主动向专家请教养羊的专业技术,管理方法。经过培训,对羊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状更能准确的辨别和正确的防治方法,使用规范的管理,科学的养殖技术,已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经过四、五年的不懈努力,付出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张金顺与经销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但还请了债务,收入还逐年增加,年收入由万八千元到现在三、四万元。从一个背债过日子的贫困农民,变成一个年收入几万元的“羊倌”。张金顺希望通过自己养羊成功的事例,带动村里更多的人养羊,利用自己养羊积累起来的技术和经验,帮助更多的人靠自己的汗水和双手摆脱贫穷,发家致富。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8

  王兆萍,家住雪山镇新民村王家寨小组,1976年12月19口出生,汉族,小学文化,现年41岁。家里有父母、妻子、2个孩子,共6口人,是左邻右舍羡慕的幸福之家。

  前几年,王兆萍凭着一副好身体,到外面打工养家。一开始,王兆萍在建房处做些抬砂石等苦力活,后来他想到学点手艺回家建设家乡,于是在工地边做边学,吃苦耐劳,学会了盖房子的手艺活后回到家乡,他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规划建盖了自家明晃晃的新房。

  近两年来,王兆萍做起了建盖新房的工头,他主动召集新民村部分贫困农户和他一起做,给贫困户脱贫致富找路子。有的贫困户还不愿意跟他一起做,说什么只是给他赚钱,这话传到王兆萍耳里,他疼在心里,急在身上。他马上通过周边了解说这些话的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了解到都是懒身子的家伙,他们对贫穷已经麻木了,口子是有一天过一天,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王兆萍为尽快帮助这一部分人转变思想观念从而甲日脱贫致富,便把帮思想、扶志气作为扶贫的首要工作来抓。先后多次到贫困户家和他们谈心,告诉他们打铁需要自身硬,有好身体就是脱贫致富的最好本钱,要他们向跟着他一起干的人学习。他认真给贫困户分析脱贫优势,以理说服,以真情打动人心,在他苦U婆心的说服下,这些人终于觉醒,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树立信心,好好跟他干,争取早日脱贫。

  如今,王兆萍带领新民村部分贫困户建盖新房干得热火朝天,建设家乡农村新房一间又一间,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是新气象。他带领的贫困户也乐坏了,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年收入可达四五万元。大多数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盖起了自家新房,一派脱贫致富的景象栩栩如生。跟着他一起干的部分贫困户学到了建盖新房的本领,也自己当工头做了起来。

  正是王兆萍同志情系贫困户、爱洒乡邻间,新民村的扶贫工作才开展得扎实而富有成效,而王兆萍本人也被大家誉为脱贫致富的”贴心人“。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9

  2016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放弃更好的选择回到家乡百色支援建设,成为广西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的第一书记。之后,她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埋头苦干、不为名利,与群众日夜相伴,用心用情用力为基层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为百坭村的脱贫攻坚倾注了心血和汗水。

  在黄文秀的驻村日记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对工作的认真投入,对驻村百姓脱贫致富的期盼。她帮助村子发展电商,让砂糖橘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到通屯的路灯项目,在村里走夜路不再需要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195建档立卡户,记录本上清晰标注着每一户的致贫原因......驻村满一年的她,汽车仪表上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她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跑完了长征,却因意外戛然而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是扶贫干部们不忘的初心,黄文秀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怀燃烧出信仰的火光。

  黄文秀用短暂而优秀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年轻干部的担当和作为,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是新时代以实际行动坚守共产党员初心的典范,是新时代牢记使命为民服务的榜样。黄文秀是一朵“小红花”,她用信仰、信念、信心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靠担当和奋斗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将“红色基因”展现得淋漓尽致。“小红花”虽然倒下了,但她内心的坚定和执着,却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对未来长征之路的坚持,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黄文秀就是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奋斗的一员,这种甘于下基层、乐于与群众融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干部人才,是一大批基层干部的缩影。送别这位倒在扶贫路上的年轻生命,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习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扎根基层、心系群众,胸怀大爱、无私奉献,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品质,方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凝聚拼搏奋进的力量。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10

  孙晓秀是夹江县市场监管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孙晓秀同志参加脱贫攻坚驻村工作以来,她坚持以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优秀党员同志为学习榜样,坚定扎根基层、扶贫为民的信念,履职尽责、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用实际行动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扬。

  一、深入走访农户,掌握村情民情

  为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孙晓秀驻村后与村干部一起,加班加点深入开展走访农户活动,全面掌握白果村的基本情况。白果村位于夹江县木城镇西部,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共909户2659人,有贫困户83户211人。大多数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茶叶、黄花,科技含量较低,群众技术水平不高,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虽有一小部分农户从事养殖业,但养猪、养鸡数量较少,均没有形成养殖规模,没有形成经济增长的支撑产业。且全村留守老人、儿童较多,缺少青壮年劳动力。

  通过深入走访,全面了解掌握了村情民情,为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增收献计献策奠定了坚实基础。白果村七组陈玉琴,家境困难,家里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和一个50多岁的父亲,但是不幸的是在2018年11月,这个年仅10岁的小姑娘失去了唯一的父亲,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了,就剩下这一老一小。孙晓秀得知后经常到孩子家问寒问暖,为陈玉琴买生活和学习用品。为从根本上解决陈玉琴家经济困难,孙晓秀积极努力,最终为陈玉琴办了五保。幸福总是很短暂,不幸再次降临到陈玉琴身上,陈玉琴的奶奶在今年2月因病去世。知道这件事后,孙晓秀立即组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入户慰问、帮助处理奶奶的后事。在奶奶的后事处理结束后,孙晓秀用心给陈玉琴做心理疏导,鼓励陈玉琴勇敢地生活,并积极与陈玉琴的亲属协商,落实陈玉琴的抚养人,还为陈玉琴发起爱心捐款活动,共筹集6000余元的爱心款,让这个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感受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觉得孤单。如今,只要孙晓秀去看她,己经懂事的小姑娘总是多远处出门脸上带着微笑迎接孙晓秀……。

  二、讲究工作方法,稳步推进驻村帮扶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孙晓秀作为第一书记,带领驻村帮扶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增添举措,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努力下功夫,扶贫攻坚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二)深入抓好驻村帮扶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建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并驻村帮扶工作队结合产业发展、民政保障、社会解贫等帮扶政策措施,量身定制“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进行挂牌公开帮扶。

  (三)狠抓政策落实。孙晓秀自身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并通过脱贫攻坚专题会、主题党日活动、农民夜校、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向村民宣传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医保、低保、危房改造、教育救助、残疾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确保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各项惠民补贴准确无误。

  (四)实施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做到精准识别。掌握贫困对象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做到贫困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据,保证贫困人口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实现动态管理。

  (五)抓典型示范,倡导新风正气。深入了解贫困户,及时掌握贫困户的思想动态,引导贫困户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生活,消除“等靠要”思想;另外通过开展 “感恩奋进,抵制等、靠、要思想教育活动”,评选典型示范,增强贫困户勤劳致富的信念,引导新风正气。

  三、心系贫困群众,帮扶务求实效

  白果村属于山区,农业生产品种单一,除了采茶期间群众有稳定收入,其余时间的收入只能靠外出务工。但对于一些年纪大的群众来说,外出务工基本不可能。孙晓秀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老人户都养了鸡,但山路偏远,存在销售难题。孙晓秀暗下决定,一定要帮助群众销售鸡蛋,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蛋变成钱。她利用网络以及自己的朋友圈宣传村里的土鸡蛋,不辞劳苦,自己做起了“鸡蛋的搬运工”。有人曾问:“你是第一书记,只是来扶贫的,怎么干起了卖蛋的活,你又不赚钱,天天这样跑,不嫌累呀?”她说:“群众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只要是能帮到他们的,我都愿意。”。除了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群众随叫随到,孙晓秀在驻村期间,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并带着最深的感情去深入群众、走访群众、关心群众,坚持进门入户,讲解相关惠农政策、研究富民门路、与他们一起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她的努力与付出也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白果村七组71岁村民刘延洪去年得了偏瘫,唯一的儿子又要养家又要照顾生病的刘廷洪。孙晓秀下村了解后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同时,又联系相关部门最终给刘延洪儿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解决了该户家庭困难。孙晓秀这位年青扶贫干部赢得了群众好评。

  四、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白果村特色产业为黄花,已有40多年的种植历史,面积达5000亩,全村年产3000吨鲜花,600吨干黄花。孙晓秀深知,发展特色产品,打造“一村一品”,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保障。为夯实产业基础,树立白果村黄花品牌形象,有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孙晓秀为特色产业发展献言献策。今年,在孙晓秀及村干部的努力下,白果村首次举行了黄花推介会,收购商和游客相聚在白果村,观赏、品尝、推荐黄花,乐山日报、夹江发布等多家媒体纷纷宣传报道白果村的黄花产业,并两次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有效地推广了白果村的黄花产业,让更多人知晓白果黄花。如今,白果黄花已经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认可,白果村被评为四川省天府科技云服务科普惠民共享基地,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文青”黄花,产品畅销,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孙晓秀坚信:只要心系群众,扑下身心,多谋思路,就一定能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定能努力做个基层扶贫好干部,圆满地向党和组织以及人民群众交上满意答卷。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 篇11

  张桂梅,一位63岁的老人,头发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脸上刻尽了沧桑与疲惫,但是她的坚定却散发着无穷的力量!

  她,为了让失学的女孩子重返课堂,几近乞讨的筹集资金,创办女子中学,只是为了改变“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她,为了给贫困的孩子交学费,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200元生活费,甚至把妹妹寄给自己的路费悉数拿出。她,为了挽救迷恋网络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着张桂梅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张老师一生无儿无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的学生,张桂梅老师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传递,架起了知识和山区女孩的梦想桥梁,张老师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辛勤耕耘,爱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的具体体现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着张老师的报道,不仅潸然泪下,仿佛有一束光射进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当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争当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职责和使命。仰望星空,静静思考,这豪言壮语的背后不正是教学生活中平凡的细节汇聚而成吗?

  伟大出自平凡,我应该像张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辅导好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才能担负教书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负踏上教师征程时立下的誓言。我应该向张

  张桂梅老师一样,始终保持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红梅傲骨,大爱无疆,我们应该承袭张桂梅老师的“红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师德大爱,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在教育路上奋勇前行!

【先进脱贫户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刑警先进事迹材料 -先进事迹材料01-01

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先进事迹材料01-01

脱头脱脑(脱頭脱腦)05-27

先进事迹材料01-13

先进工人的事迹材料04-28

先进基层事迹材料04-28

先进班组事迹材料07-21

少年先进的事迹材料05-29

环卫先进的事迹材料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