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事迹

时间:2023-11-28 22:30:24 偲颖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关于伟人的事迹(精选14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伟人的事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伟人的事迹 1

  有一次,鲁班奉命建造一座宫殿,工程规模浩大,工期却要求很短,而且干到中途,木料又用完了。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停下来,赶去采木料。鲁班也亲自起早贪黑地带领徒弟们一边上山砍木头,一边加紧施工,生怕耽误了工期。鲁班在用斧子砍树时,觉得又费力,速度又慢,斧子用不了多久就钝了,还要去磨,能不能造出一种工具来代替斧子呢?这个想法一向萦绕在鲁班的心头。

  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木料,山路很陡,他用力抓住两边的杂草,吃力地向前行进。当他松开手时,一片茅草叶从他的手指间轻轻滑过,带来一阵剧痛,他仔细一看,手上留下了一条口子,鲜血正从伤口中渗出。

  一片又轻又软的小草叶,竟能把手指划破!鲁班留意地摘下那片茅草叶,仔细地观看,发现在叶子的边缘有一排又细又尖的细齿。他试着用叶子在斧柄上拉过,叶子软软地歪到一边了,可还是在斧柄上留下了一条印迹,这给了鲁班以启发。他兴奋得转身就向山下跑,也顾不得身边的杂草,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了工地。他找来了一把竹片,把它削薄,又在它的边缘削刮,在上边刻出一个个的“牙齿”,用这些齿在木料上来回地拉,果然拉出了一条深深的沟。但只用了几下,竹片上的齿就被磨平了。

  他想,如果用比竹片更坚韧的铁片来做这些齿,不就能把木头很轻易地弄断了吗!于是鲁班拿着这些竹片来找铁匠,让铁匠照着竹片的样貌打造出几根带齿的铁片来。他又给这些铁片装上了木制的.柄,于是锯子就这样产生了。工匠们用锯子伐木头,又快,又省力。鲁班和他的徒弟们很快就把木料凑齐,宫殿也如期完工了。

  两千多年过去了,锯子在工匠们的手中一代代流传至今,即使是现代化的电锯,也没有脱离开鲁班发明的锯子的基本原理。

  伟人的事迹 2

  詹天佑于1861年3月17日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谁也没有想过日后他会有怎样的出息。

  少年时代的詹天佑对机器的操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和村里的伙伴玩闹时,会用泥巴做出机器的模型来玩。甚至还将家中的自鸣钟偷出来私自的拆解,来研究钟表机械的内部结构。詹天佑聪颖早慧,少年时便已经靠聪明才智名扬乡里,邻居们都说小詹天佑将来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他生长在中国晚清,那是个政局动荡的年代,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是日薄西山,帝国主义纷纷入侵。清政府处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不仅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还要维护大清朝的统治。国内争端不休,农民起义肆起,清政府还要抽出一部分的势力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暴涨。于是,清政府采用道光年间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展开了洋务运动。在造枪造炮抵御外敌的同时,清政府大力发展留学教育,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此背景下,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一个人来到香港,他考人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詹天佑带着一颗爱国之心,远渡重洋去美国读书。

  当时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次工业改革,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之后,欧美的经济国力暴涨,特别是工业基础,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而当时的中国,却仍处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社会之下。詹天佑在见识到了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巨大差异后,心里感慨颇深。同行的留学生对内忧外患中的中国表现出悲观的心情。只有詹天佑暗下决心,他要努力地学习科技知识,将来报效国家,为国家修建铁路、建造轮船、巨舰,以此来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

  在美国期间,詹天佑先后就读于威哈吩小学、弩哈吩中学。1877年,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在纽海文中学毕业,同年的五月份,詹天佑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铁路工程。在大学中,詹天佑带着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刻苦学习。1881年,詹天佑以各科第一名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完成名为《码头起重机的研究》的论文。当时中国留美的120人中,仅两人获得了学位,詹天佑是其中一人。

  詹天佑回到了中国,他准备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中国的铁路修建行业。但是,拥有铁路工程学位的詹天佑却受到清廷的冷淡。当时的清朝官员在修建铁路时一味地相信洋匠师,对我们中国自己的工程师反而很不相信。于是,朝廷没有重用詹天佑,而是将他送去了福建的水师学堂。詹天佑成为了旗舰“扬威”号的炮手,这让詹天佑心情大为失落。

  1883年,中法战争全面爆发。为了争夺大清属国越南的控制权,法国以科学考察的名义,派兵进驻越南。清政府为了维护对越南的主权,也出兵驻守,并下令黑旗军刘永福带领部队抗击法军。法军以此为名,增兵越南,由于清政府一味的避让妥协,加上越南清兵指挥不一、装备陈旧和清政府消极防御的思想,清兵一败再败,直到退人云南境内。朝廷内部主和派发言,他们决定在上海同法国侵略者进行和谈。

  在议和期间,法国军舰驶人中国领海——福建马尾港。一心避战求和的清政府对此竟是没有任何的、或者抵抗的行动。按照当时的国际法律,一国军舰若没有获得对方国家允许,私自在对方国家军港停靠超过两艘军舰,停泊时间超过两个星期,那么均为自行宣战,而清政府却对法国将军舰开到自己领海的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伟人的事迹 3

  贝尔,就是发明电话的人。他1847年生于英国,年轻时跟父亲从事聋哑人的教学工作,曾想制造一种让聋哑人用眼睛看到声音的机器。

  1873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的贝尔,开始研究在同一线路上传送许多电报的装置――多工电报,并萌发了利用电流把人的说话声传向远方的念头,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人能如同应对面的交谈。于是,贝尔开始了电话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工电报机,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故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机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与此同时,贝尔惊奇地发现自己房间里电报机上的弹簧颤动起来,还发出了声音,是电流把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顿时大开,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对着一块铁片说话,声音将引起铁片振动;若在铁片后面放上一块电磁铁的`话,铁片的振动势必在电磁铁线圈中产生时大时小的电流。这个波动电流沿电线传向远处,远处的类似装置上不就会发生同样的振动,发出同样的声音吗?这样声音就沿电线传到远方去了。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电话吗!

  贝尔和华生按新的设想制成了电话机。在一次实验中,一滴硫酸溅到贝尔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华生先生,我需要你,请到我那里来!”这句话由电话机经电线传到华生的耳朵里,电话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贝尔成为电话发明的专利人。

  贝尔一生获得过18种专利,与他人合作获得12种专利。他设想将电话线埋入地下,或悬架在空中,用它连接到住宅、乡村、工厂……这样,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电话。这天,贝尔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

  伟人的事迹 4

  晋文公称霸后,曾经归附楚国的陈、蔡、郑三国便与晋国签订了友好盟约。接着,郑国又与秦国签订了盟约,秦国派三个秦国将军带兵驻守在郑国。两年后,晋文公病死了,一心想扩大势力的秦穆公心想:“现在攻打郑国,晋国一定不会出兵援助,这正是攻打郑国的好时机啊!”于是,他派孟明视率领军队与驻守在郑国的兵将里应外合,攻打郑国。

  当秦兵进入郑国时,忽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人拦住他们的去路。孟明视问道:“你是谁啊?”此人回答说:“我叫弦高,是郑国派来的'使臣。”孟明视心里非常纳闷:“攻打郑国这么机密的事,他怎么会知道呢?”那个自称使臣的弦高继续说道:“我们国君知道你们将路过此地,便派我给你们送来一份薄礼。”说完,他就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收下礼物后,孟明视对部下说:“我们本来是想偷袭郑国,没想到他们早有所准备,我们还是撤军吧。”

  其实弦高只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在回家途中正好遇到了秦军,并发现了他们即将偷袭郑国。当时赶回郑国报信一定来不及,于是他急中生智,一面冒充使者稳住秦军,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告消息。

  郑国的国君收到消息后,连忙派人去查看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他们正在做战前准备。郑国国君对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将军下了逐客令:“你们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已经无力供养你们了,还是请回吧。”

  驻守秦国的三个将军知道泄露了秘密,只好连夜离开了郑国。

  弦高智退秦军,充分显示了他的聪明机智和勇敢。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弦高学习,机智地处理问题。

  伟人的事迹 5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我国书画是极负盛名的。他所写的《兰亭帖》流传至今,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兰亭帖》集中体现了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的成就。

  《兰亭帖》是对自己所作的《兰亭集序》的书写。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县)的兰亭。这一天春光明媚,与会的人诗兴大发,纷纷吟出一些诗来。王羲之为这些诗作所感动,欣然命笔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后来传诵的《兰亭集序》。序中记下了集会的盛况,反映与会诸人的观感。《兰亭帖》就是对于《兰亭集序》的精书,写得遒媚劲健,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成就来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学习。

  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书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边建立了一个州学的校舍。州学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为怕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被世人所遗忘,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请当时的大散文家曾巩写了一篇《墨池记》。

  曾巩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记》里除了记述王羲之当时临池学书的事迹之外,还阐述了有关学习的一些思想。他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结果;后人之所以赶不上他,并不是后来的人不能赶上他,而是后人学习艰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这也是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给予后人的有益启示。

  伟人的事迹 6

  爱因斯坦晚年犯了一个大错误,虽然青年时期的爱因斯坦在民众中是权威的化身,但他晚年曾经妄想把神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说到底还是由于他对自然科学没有抱以完全的信任,因为爱因斯坦出生的环境,正好是宗教改革刚刚过去的那段时间,在中下层民众心中,传统宗教封建神学仍然占有相当的社会基础。

  爱因斯坦晚年犯的错误,后来饱受世人诟病,因为之后的科学研究证明,虽然他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存在一定的疏漏,但这并不是神学可以弥补的,只是因为他的计算方法出了问题,很快就有杰出的科学家弥补了它的漏洞,也批判了他对于神学的`盲目狂热相信。

  其实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对于爱因斯坦晚年犯的错误后人理应宽容对待,毕竟爱因斯坦已经为全人类做出太多的贡献,他为人们带来了第一丝光明,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相当的基础,为之后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带来了改变。

  很多人因为爱因斯坦晚年的错误而否定了爱因斯坦之前的成就,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可笑的,爱因斯坦的青年时期声名赫赫,虽然当时爱因斯坦提出理论非常超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选择追随爱因斯坦,事实证明,爱因斯坦之前研究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完全可以被应用到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这些理论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毫不过时的。

  伟人的事迹 7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能够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样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到达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之后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伟人的事迹 8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很安静,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顽皮。另外爱因斯坦还善于思考,只是他不会讲出来,但是这些表现在常人眼里,就是不正常。

  爱因斯坦到了三岁还不会讲话,所以父母担心他可能是一个哑巴,或者是患有什么疾病,所以他们带着爱因斯坦去看医生。所幸的是经过医生的检查,证明了他并不是一个哑巴,所以他的父母也松了一口气。但是爱因斯坦到了九岁,讲话都不流畅,感觉上他每讲一句话,都要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表现在人们看来,就跟傻子差不多,为此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

  在其他方面,爱因斯坦也与普通孩子不一样。在其他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他却不想参与其中。看着其他孩子在一起打闹、玩耍,他只是静静地在一旁思考,就像一个旁观者。

  另外在爱因斯坦小时候读书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除了数学成绩外,他的其他成绩都不理想。加上他反应慢,交际能力有限,所以不受老师与同学的欢迎。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知识的学习,他仍然坚持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

  其实爱因斯坦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了他异于常人的地方。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习一些高年级的数学知识,这是让人震惊的地方。而且为了学习好这些知识,他还认真的做了笔记,以便将这些知识吸收进自己的脑子里。

  伟人的事迹 9

  爱因斯坦是一个美籍犹太人,出生于1879年,地点在德国乌尔姆市,在1900年的时候入了瑞士国籍,其在物理学方面有着非凡的成就,并且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的事迹有许多都是流传比较广泛的。

  1905年,在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这一年他提出了三大理论,对物理学史来说具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光量子假说,他也就是凭借这一假说,获得了1921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他提出狭义相对论以及布朗运动的统计性解释,并且他做了相应的验证性实验,让当时许多不相信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知名科学家改变了观点。

  狭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爱因斯坦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希望把相对论的原理更进一步的推广到另一个领域即非惯性系,并在1907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等效原理。从此以后,他向着广义相对论进军。终于在1926年的时候,爱因斯坦经过11年的'研究,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雏形,在今后一段日子中,他做的都是对这个理论的完善工作并且进行一些具体的计算,还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了宇宙学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爱因斯坦开创了宇宙学。

  爱因斯坦一生中的事迹有不少,在各个领域像社会、政治、教育以及战争与和平方面都有所涉猎,并且发表了许多文章,其中有些观点是非常深刻的,例如在《为什么要社会主义》这篇文章中,他就对社会主义体制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其有着滑向专制的危险。爱因斯坦的事迹对于我们了解这个人有着极大的作用。

  伟人的事迹 10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十分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可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

  这样,直到24岁时,她最之后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向名列前茅,这不仅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可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所以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伟人的事迹 11

  海伦·凯勒是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分,由于发高烧,脑部受到损害,从今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老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分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苦痛。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诞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高校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悲伤。海伦明白,假如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处处奔波,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伟人的事迹 12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1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的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伟人的事迹 13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拥有无数崇拜者,他的话甚至被奉为至理名言,而除了名誉、地位,他和他的夫人还共同拥有丰厚的财产和可爱的孩子。看起来,没有任何人的婚姻能比他们的`更美满了。

  但是托尔斯泰渐渐对自己所谓高尚的写作感到厌恶,他改写小文章,宣传和平,呼吁消灭贫困,还将自己的地产赠送给别人,追求简朴清苦的生活。然而妻子一如既往地挥金如土,追求虚荣奢侈结交社会名流,并且对丈夫的慷慨和善行十分恼火。托尔斯泰要放弃他的所有版税,她却希望丈夫所写的著作都变成金钱。一旦托尔斯泰反对,她就立即发狂咆哮,在地上打滚,甚至拿出鸦片要吞下去声言自杀,或跑到井边做跳井状威胁丈夫。

  有几次托尔斯泰都决定再也不见妻子,可每到这时,妻子会跑过来抱住丈夫的双膝,求他再次朗读五十年前在日记中赞美她美貌与他们爱情的语句。托尔斯泰读到那些话,总是会心软。

  但是,妻子的依然如故终于让托尔斯泰再也不能忍受。在1910年10月的一个风雪之夜,82岁的托尔斯泰独自离家出走了。11天以后,托尔斯泰患了肝炎,死在一个车站里。

  哲理:人生中往往一件小事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样的,为别人推开一扇门就是给自己留下一条路。相同的,一个充满人性温暖的小故事,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伟人的事迹 14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我眼中的朱自清,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在写景一文《春》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又如《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写景文是最不好写的,但是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景物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正是我最敬佩朱自清先生的地方。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重视时间的人,正如他在散文《匆匆》一文中所写。《匆匆》因此被列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读了他的这一篇《匆匆》,老师要求学生们写读后感,无数的学生因为这一篇《匆匆》从而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从而珍惜时间。拜读过他的《匆匆》的所有读者,都能够体会到朱自清先生那种重视时间的心情,他那种极度重视时间的心情正赤裸裸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重视亲情的人。这一点从他所写的抒情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背影》可以看出来。《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背影》正是朱自清先生与父亲深厚父子之间的写照。《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与《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历年来,只要是父亲节,读者就能联想到《背影》,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背影》的'影响之大,说明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成功之处,把亲情描述得如此感人至深。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先生:“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从毛泽东这一句话中,朱自清先生有骨气、爱国的优秀品质就足可见一斑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一位真正的大文豪,在他的笔下,无论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总能感染读者。无论是《匆匆》还是《背影》,总能给学生带来无限力量。读他的作品,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腆厚从平淡中来。这就是朱自清先生,他将永远活在我们读者心中。

【伟人的事迹】相关文章:

伟人的事迹02-21

伟人的事迹20篇08-11

伟人事迹的心得02-23

孙中山的伟人事迹03-28

伟人事迹材料01-05

关于屈原的伟人事迹素材10-11

关于伟人的事迹材料01-18

伟人事迹材料合集(15篇)11-10

伟人的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