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如何进行分享式表达

时间:2021-12-17 17:14:5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心得体会--如何进行分享式表达

  最近,正在看一本书——《在爱中建立规则》。感觉这本书条理性、逻辑性很好,其中的一些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太多时候父母赢得了和孩子的“战争”,却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或者,父母做了妥协让步,却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负责的能力。我想只有用恰当的方式同时传递关爱和引导,才能让父母同时收获孩子的成长和彼此亲密的关系。书才刚刚看了一部分,但目前有一些理念需要我赶紧记录下来,希望我能逐步地渗透到平日的生活中。 引导孩子的两个法则 请记住两条引导法则: 法则一、希望孩子怎样对待父母,父母就要先怎样对孩子,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 如果还没有看到效果,请借鉴引导法则二。 法则二、不被动地等待孩子理解,而是主动地邀请孩子来了解和改变。 父母看到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总是发生时,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怎么又这样了!”、“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该怎么做!”、“妈妈很累,你就想不到自己先把能做的事情做好吗?”等等。其实我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对孩子说类似的话,意思就是“不用我说,你就应该知道该怎样做”,不仅对孩子,对家人也会有。尤其是心情不好,工作特别忙的时候,更是会这样。我们总是希望“我不说,你就知道”,实际上,任何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没有人可以在对方什么也不说的情况下满足他的所有需要。心理专家都做不到的事情,更何况幼小的孩子呢? 如果说,父母什么也不告诉孩子,不让孩子分担父母的状况,以为这样就把孩子的未来交给他自己了。实际上,当孩子触碰到父母底线时,父母依然会发火,只是没有给孩子说清楚而已。孩子不容易面对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不知道爸爸妈妈什么时候会发火,自己也沉浸在焦虑中。所以说,父母有责任让孩子知道父母发生了什么,不要总是被动地等待,要主动说出自己的真实状况、感受以及需要,孩子是能够量力而行地为父母考虑的。在父母主动告诉孩子要怎么做的时候,方式也是很重要的,接下来就是 不恰当的行为方式 1、夸大式指责 “你总是这样!” 孩子的反应:我总是怎么样了?我也不是次次这样! 点评: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个不公平、不讲理的人。无法与父母客观讨论事件,从而不愿意承担结果。 联系到自己:平时确实也说过类似话,有时会对孩子做的不对的事情说:说过多少次了,怎么总这样啊? 避免方法:就是论事,不做数字游戏,不以当下的事件纠缠出以往的其他事件。 2、贴标签、下定义 “你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体谅父母”、“你真是个笨蛋、坏蛋” 孩子反应:到底我哪里做错了,你给我扣上这样的帽子? 点评:没有就是论事,而是“贴标签” 联系到自己:这点平时做的还不错,不会贴标签。就是平时有时开玩笑说孩子是个小坏蛋,不知道孩子会怎样想? 避免方法:讲求客观,用行为和事实说话,这样更加有说服力。 3、有话反说 “那你以后不吃饭算了”、看电视希望孩子坐远点,反而说“再往前点!再往前点!” 孩子反应:时间长了,孩子会不耐烦,行动上没有任何变化。 点评:这样反着说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比“夸大失指责”还要严重。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和父母沟通,安全感会下降。而且听多了反话的孩子容易感觉烦躁。 联系到自己:这点自己做的不太好,有些时候确实对孩子有话反着说。 避免方法:尽量直接表达,避免有话反说。 4、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你把我都快气死了!”、“你快把我逼疯了!” 孩子反应:好害怕!我真的一无是处;或是我受不了了! 点评:不断要求替父母的情绪负责的孩子,非常容易受他人的情绪影响。只要对方不高兴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另外,孩子不断为别人承载情绪,当他觉得过于痛苦时,会不再愿意考虑他人的感受。 联系到自己:以前很生气的时候,会对孩子说“你真是气死妈妈了!”或是“你把妈妈气死了!”当时就发现孩子不喜欢看我那时候的样子,不喜欢听我那样表达。之后没有再这样说。 5、命令和威胁 这是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两种方式。在紧急情况下,是可以适当使用这两种方式的,可如果用得太多或太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反抗。导致的结果是:很少既按照父母的话去做,同时又对父母保持尊敬的。 要善于用“分享式”表达,目的主要是为提供孩子更多做选择的平台 1、用“我觉得….会比较好,不过要由你自己决定”替换“你必须…” 父母坦然说出自己的想法,比批判孩子的想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当父母把“我们觉得孩子需要”的内容扣上“孩子,你需要”时,会让孩子感受到胁迫和不安全。 父母习惯性的为孩子替代决定,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父母走了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关于这点,我的意识相对来说还好,基本上会给孩子提供选择方式。所以,小到吃喝问题,大到以后孩子的兴趣选择等方面,尊重孩子的意见吧。给孩子提供机会是我们家长的`责任,但孩子选择什么就由他们来决定吧。 2、用“看到你…..我心疼…..想和我谈谈吗?”替换“我不想听你说了,按我说的办” 想要帮助孩子的时候,需要尊重孩子,同时需要孩子的允许。直接命令的方式总是会让孩子感觉不被足够尊重,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这种不被尊重的感觉越明显。 看到上面这点建议,对andy我试着进行了一次分享式表达: Andy睡醒后,有时不穿裤子就下床玩,我怕他冷。以前的方式是:说几次,如果还不穿,我会连哄带吓的给他穿上。这次我对他说:你不穿裤子,会冷的,如果感冒了,妈妈会心疼的。把裤子穿上吧,好吗?等我出去给他倒水再进房间的时候,发现他已经自己把裤子穿好了!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惊喜。 3、用“我担心…..会对你有…..影响,你觉得呢?”替换“再这样下去,会……” 威胁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被威胁的事件”上,而不是探讨事情本身。应该让孩子接收到善意的提醒,更能帮助孩子考虑到他忽略的问题。 针对andy吃饭慢,不爱吃饭的问题,以前我会说诸如此类的话:你再不吃饭,就长不高了。那样身体就不好了,也不好看了。快吃! 看过了上面的方式,在andy不愿意吃饭的时候,我对他说“如果不好好吃饭,我担心你会营养不良,没有劲玩了。在家里、在幼儿园没精神怎么办啊?andy会问:妈妈,什么叫担心?给他解释后,Andy也许似懂非懂,但他清楚我是在为他好,会主动的来吃饭,虽说吃的不是太多,但他这种主动迎合的态度告诉我,用这种方式毕竟是奏效了。 所以说,只要用了正确的方式,再加上足够的耐心,会让我们看到孩子很大改变的。 先写这些,有时间会继续看书学习,再来写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如何进行分享式表达】相关文章:

如何进行英语面试突击式训练01-01

如何对离心式风机进行消声处理? -工程01-01

分享式教学心得体会01-15

分享式教学心得体会11-11

大连seo分享如何进行域名、目录、网页命名 -电脑资料01-01

如何给头部进行按摩01-13

如何进行面试01-15

如何与胎儿进行交流01-15

如何对“善意”进行举证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