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备课中的一点体会

时间:2021-12-18 15:37:2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我在备课中的一点体会

我在备课中的一点体会

--2010年兴隆台区中小学教师送教下乡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稿---王秋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兴隆台区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王秋菊,今天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教学之路。从我自己从教以来,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参加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比赛,从中有了很多收获和成长。领导提议我把这些教学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借这次学魏创新杯教学研究表彰活动的平台跟大家共同交流探讨。那么希望大家对我的想法批评指正,让我们分享经验,共同进步!我在准备一节课时,一般都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我觉得准备一节课,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深钻教材,理清知识的链条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融汇贯通。

记得我刚走上数学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区学魏创新杯比赛,当时我准备执教人教版数学一年级《8的认识》这一课。首先在研究教材中,我发现教材编写了一个7位同学和1位老师在浇花的场景图。在场景图的下面编排了8的点子图,印刷体数字8和摆8个圆片组成图形的内容。我开始思考,编者为什么选择这幅情景图?从上到下编排情景图、点子图、印刷体数字、圆片有什么用意?通过研读,我理解到,其实教材呈现内容和顺序是有其一定的内涵的,它通过"数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8"的数学内涵,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经历了数"8"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我体会到教材内容是不能孤立起来看的,在教材的编写中渗透了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其与图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现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主题图、点子图、数、圆片摆图形,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它应该是8"这个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再到理解应用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正是基于有了这样的对教材的研读理解,再经过精心设计,那次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备课中,我也始终把研读教材作为最重要备课环节。

二、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在准备每一节课之前,我对于这节课要完成哪些任务,获得哪些学习成效,首先明确下来。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找准了重点和难点,然后才可以着手设计选什么内容,用何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前不久我参加了辽宁省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大赛,我准备的是四年级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一课,这是奥数中的经典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中都要求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栽时"棵数=间隔数+1"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栽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认识与理解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20米,每隔()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有几个间隔?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间距,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试讲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间距时,要考虑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并且间距和间隔数还容易混淆。和刘学万主任、张洁雪老师、卓梅、葛洪香主任研究后,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从手中找,从同学中找,大胆猜想规律,然后用直观明了的植树模型来模拟实际种一种,数一数,验证了猜想的规律,最后加以总结掌握。这样就有层次的突破了教学重点,接下来的练习和效果也就有了保证。

三、以"学"定"教",为学生设计最适合的学习方式。

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学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经验的储备、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还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教材走近生活、走近学生心理,达到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让教学起点符合学生的"现实状态"。

2008年我在参加辽宁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大赛时,我执教了"认识钟表"一课,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想到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钟面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直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学生哪有还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完全可以将"认识钟面"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再现钟面的过程"。我便这样设计:先从生活中导入入手,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钟表呢?学生脑海中联系起了生活中的感知基础,那老师要考考你们,看你对这个新朋友了解多少?可将教材中几个细小问题合并,放大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对钟面熟悉吗?能在纸上画出钟面上都有什么吗?"此时的学生跃跃欲试,我也借此了解学生的认识基础,找准了教学起点。

2009年我参加了盘锦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抽到了执教"荷花"一课。有这样一段是这么描写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理解"挨挨挤挤""冒"是难点,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我有好几种设想,可以照本宣科地搬用词典之意?或者利用课文插图浅显地描绘?或者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深情并茂地解说?但这些设计都觉得有些单调与说教,这时,孙柏秋老师和卓梅主任提醒了我,可以把词语句子的理解放手交给孩子们啊!于是,讲到荷叶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形态各异的荷叶,质疑:老师画的对吗?孩子们指出和书上描写的"挤挤挨挨"不一样时,那"挤挤挨挨"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并不急于让他生用文字解释,而是笑着请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将荷叶挨挨挤挤的样子画出来。同学们很注意细节,画的时候大小荷叶错落有致,高低起伏,荷叶搭荷叶,好一派生机勃勃的荷塘。虽无只言片语,但"挤挤挨挨"已扎入人心,意会到荷塘的美丽无限。至于"冒"字,当然更妙了,荷叶密不透缝,这样朵朵婀娜多姿的白荷便只好从接天莲叶中自然而网然地"冒"出来,不,准确说是从孩子的思维和美感的空白区域中冒出来,孩子亲近了画面,走进了文本,更追寻到了一种审美的志趣。这样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创生出了别样的精彩。

在教学中我还努力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在讲市优质课"克与千克"时,感知了克与千克的重量,为了训练熟练性和准确性,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老师来考考你的小手有多灵?现在我们进行一次小组之间的猜重比赛。比赛规则是:老师说一样物品,同学们在小组内的学具中把它找出来,小组内每人轮流掂一掂,估计一个你们认为最合适的答案汇报。哪个组最准就获胜。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学习情绪很主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算一算,从中去体验、感受、提升。

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插入游戏环节,但我十分注意带领学生玩中,要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注意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处理课堂上的意外,调控教学进程,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去第六小学讲"植树问题"这一课,有一个环节是智力闯关,第五关的思考题很难,是钟面上的植树问题,大人想起来都要动动脑筋,孩子就更有困难了,本来预设中是孩子说出一点思路,老师给以补充和启发。可在讲课过程中,第六小学的同学们始终十分活跃,听讲认真,积极思考。看到孩子们的状态这么好,在设计这道题的学习方式时,我就想到这个地方请学生自己解答行不行?学生自己来做小老师进行讲解行不行?想到就去做,结果有一个孩子真的想出了思路,而且说的很准确很完整。我当时心中暗喜,这样的临时调整奏效了,可别的孩子没听懂,我便把权力继续交给他,让他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刚上课的时候认识间隔和棵树的关系时用到过手指头,便让他用手指头讲解,这下他讲的很生动很明白。接着我又找了一个小老师来讲,结果这道难题就这样在同学们的饶有兴趣的讲解中解决了。使他们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

五、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

【我在备课中的一点体会】相关文章:

我的一点体会01-20

关于备课的一点思考06-30

成人英语教学中的一点体会07-19

成人英语教学中的一点体会07-19

作文 我的一点写作体会07-24

在“园本教研”管理中自己的一点体会04-30

我做班主任的一点体会01-20

语文备课中的几点尝试01-20

初三中考体育教学的一点体会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