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时间:2023-01-14 16:30:5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2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

  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

  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3

  走上教育岗位已经有十四个年头了,虽然自己平时还能翻阅一些教育杂志或者网上浏览教育类信息,但却也很少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

  关于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前些天学校组织教师读教育专著活动,我借了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了之后感受颇深。《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1977年写成的。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感受一:今后要多去主动阅读这类教育巨著。

  虽然早在读幼师的时候,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就很熟悉,但是因为主观认识上的偏差,错过了很多学习大师教育思想的机会。在今年的'读书活动中,读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倾听着教育大师精辟的理论分析,感受着教育家的睿智思想,我才发现巨著原来也可以很亲切,阅读它们原来也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纠正了原来错误的认识,喜欢上了巨著。

  既然,前面已经错过了那么多学习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提醒自己多去阅读,并且多去主动阅读,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更好地利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感受二:对怎样处理工作与空闲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阅读的第一单元虽然只包括十条建议,但读了这十条建议,我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当好一名合格教师,怎样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一些教育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味反思,我把十条建议读了好几遍。

  特别是读了书中第6条建议: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点感触颇深。“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两句话引自一位女教师的来信。这两句话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很少有空闲时间,甚至很多中学毕业生因此畏惧考师范类学校。

  身为教师的.我们肯定也都有过这样的困惑,每天很忙,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几乎很少有空闲的时候。

  教育家没有回避这个现实问题,而是从实际问题入手,举了这样一个实例,为我们指点迷津。一位优秀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观摩课准备却仅用十五分钟。也许这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事实。因为这个教师用一生的心血来备了这堂课。因为一生用心,所以成功。

  教育家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有用心去做了,才能出色完成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工作,才能充分享受空闲时光。教育家向我们诠释了这个“用心”有两层含义,一。用心爱自己的工作,使之成为一种乐趣,这样工作才不致于成为自己的负担。也不至于整天抱怨少有空闲时间了。二。用心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多用心阅读,让思想之河永不干涸。用阅读充实和提高自己,当然,这里的阅读不单指教材,而是各类书,读文学,可以让我们更有文化底蕴,读历史,可以让我们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4

  多次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每读完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应该怎么做:

  一、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学困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其实很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内心是很想学好的,但他们由于基础差,不懂的知识越积累越多,上课时就越不知从何学起.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差;但如果采用强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看来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做一些猜谜小游戏、动手动脑的活动等,让他们的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进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讲解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进而集中注意力。还要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从而使学困生逐渐进步。教师可有意识的出一些较简单的题目,然后叫他们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学困生”答对,则予以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若没答对,教师也应予以鼓励,相信他们下次能够会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四、把阅读当成每天的功课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阅读对老师和学生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老师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大量地阅读书籍,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更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联系实际看来,这里的让学困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不仅学生要读书,老师也要坚持读书,“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孩子们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让我们来阅读吧!

  《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让学生有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5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咨询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6

  我以前也听说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本好书,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素养,又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这本书,认真品读。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我由衷敬佩:“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觉得自己十几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

  拿到这本书,并没有从头至尾,按部就班的阅读,而是先翻阅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写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我也想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但有些学生总能挑战我的耐心极限 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教师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捷发展的今天,教师为适应社会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进、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等等,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针对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读了这本书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应享受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效率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快速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使我们忘记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绷紧的弦,整天脚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视为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角斗场,自己则是一台疲于工作的机器,我们似乎根本没有闲心去享受生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怎能教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么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二、“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最近,有幸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感受颇深。此书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要继续学习”

  书中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7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思索颇多,作为新教师,我重新认识自己,思考学生,思考课堂。

  在第一条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最为教师为什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总是感到被学生弄得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呢?我们有没有试着对学生区分对待。不是每位学生的智力、能力都在一条起跑线上,我们也不能高估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接受自己能力以外的知识,这是在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不同要求,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完成偏难的习题,掌握知识之余也可以提高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学习中等的同学要求基本掌握课标上所要求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保持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程度不好的同学老师可让其完成稍微简单的知识,这样不至于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尽可能使每位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让他对自己的微小成功产生乐趣,感受人格上的快乐。学生在快了地学,教师快乐地教,双方都在享受学与教的乐趣,这将会是多么的美好。

  有位教师问一位历史教师:“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他的话让我颇有感触,这位老教师对待教学是如此的认真。要讲好一节课,备课是多么的不容易,除了翻阅不少教学资料外,平时的阅读至关重要,在你的课堂上不仅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外的东西,燃起对学习的兴趣。一堂生动的课,是在平时多少的积累之后才呈现给我们。就像书中所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而这正是我的弱点,一直以来我的读书量都太少,而且大部分局限在教科书上,教科书对于拓宽我们的知识远远不够,要想思维活跃,有更多的积累,必须打开心扉去读更多的书,接受更多的思想。其实读书就是读思想读经历,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书应该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不会离开你,只要你需要,它就在身边。

  我更加确信作为新教师,成长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如何快速成长我想应该要做到三点。第一就是多读书多积累,做到肚里有墨水。第二就是不断反思,加强写作,这样才能把你读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第三多听课,多摩课,只有不断向别人学习,自己多思考多总结,才能进步更快。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8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事实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当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而且经过预习的新课,上起课来比较轻松,学生劲头也足,当然,这一环节上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但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我庆幸自己拥有了这本书,他的书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9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前不久,从网上下载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在书中,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来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脑力劳动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素养

  在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如何掌握新教材的,这里面尽管学生有其自身的动机所在,但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的劳动素养乃是教师的劳动素养的一面镜子。”教师想要在课堂上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并适时地进行引导,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身上,而要想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是如何思考上,就必须对所教的教材有深厚的了解,必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才有精力去顾及学生,才会根据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而随时调整自己将要采取的措施。

  二、要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何为掌握知识,如果是将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课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装入学生的脑袋,那不叫掌握知识。“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童话上成为少年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少年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让他们独立思考,去真正领会知识及其实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更要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并认真分析他们是在哪个思维点断了线,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帮他结上。

  三、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学生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 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四、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五、用知识武装自己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特权,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0

  不愧是一部教育学的经典,字里行间透露的教育智慧,一个个活跃的教育案例中渗入着对教师心里世界的深度剖析,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感觉履历一场精神的洗礼。

  这本书一起头,便几次教诲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让我领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切忌“一刀切”,对孩子要个别看待。这一观点贯彻整本书,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调。

  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本学期开学伊始,为了增加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我制订了一份诵读计划,本想这个学期,让所有孩子熟练背诵掌握二十四首古诗、三十首晨诵诗、一百句增广贤文的。对于古诗和晨诵诗,多数孩子背诵很顺利,在讲堂上,随时讲完随时就掌握了,可是关于贤文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可能是因为孩子第一次接触古文句式,在讲解意思时兴致勃勃,听得很认真,可真正背诵起来,远远没有晨诵诗容易,有的孩子几次背诵,疾苦不堪。起头时,我很着急,逼着孩子被,觉得不肯用心,不努力。就如许,本来是一件教员学生都受益的事,本该是高欢快兴地积累,积极地接管的事,却因为如许的强逼,变得严重和不安起来。

  当我读了,这本书中的第一个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一段话:“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得的成就:我们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若何使他的智力和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技巧。”

  我把这句话,抄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几次读着,渐渐感觉到自己的判断。对一部分孩子来说,能背诵晨诵和古诗就是了不得的成就,至于贤文,他能跟着享受贤文故事中的乐趣,能流读下来,在别人说起这句贤文时,他可以或许会意一笑,这就是了不得的成就了。而对于那些记忆力好,愿意背诵的孩子来说,可以作为一项挑战,在背诵中获得成就感。于是,在本学期后半部分,我改变了观点,只是大力表扬背诵好的,至于背不下来的,能读就行,如许的规定,让部分孩子如释重负,我的心里也轻松了很多。

  没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前辈的经验之谈。若运用到教学中,讲堂任务可以或许分条理地布置与验收,相信孩子们会受益更多。只是孩子较多的现状,使这一措施操作起来稍有难度。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素和姆林斯基始终主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呵护孩子的心灵。所谓的后进生,只是在行为习惯和知识掌握方面稍微欠缺的孩子,而对于他们的额转化,则是我多年来头疼的'问题。若何能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术?素和姆林斯基以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起首要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自信与关爱中成长。

  渴望被别人信赖和重视,是每小我来自心里的需要。哪怕是再理智的人在听到赞美和赏识时都会喜上眉梢,心里会为之一动。而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渴望更加强烈,希望获得他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渴望获得教员和其它成人的尊重与赏识。

  关于这一点,我曾尝试着运用这个教育规律,成功转化过几个所谓的后进生,可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几次,这段时间表现很好,可是不能坚持,这就是对我耐心和毅力的挑战,始终相信孩子的素质是好的,再美的璞玉在雕刻的过程中也是要履历刀刻的苦楚的,因此,当看到费尽苦心有所前进的孩子,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奸刁和刁蛮时,我也学会了冷静,你再奸刁,你仍是有可可以让我抓住的'小优点,你记忆力好,就让你检查别人背诵,当这位孩子觉得自己被重视,被需要时,他的心思,也许会慢慢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让我困惑许久的问题在这里找到谜底,提醒我正在做的是一项高尚的工作,不断的连系理论加以实践,不把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去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感觉到的爱心、耐心和关怀。我相信教师激励的眼神会使每一个对书本、对自己失望的孩子重拾信心,重燃渴望学习的火焰。毕竟每个孩子最初都是想学、好学的,只是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惶恐,这个时候教员就要饰演好自己的角色耐心的去引导,千万不能对他们有任何表示厌弃的立场,如许无疑是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再一次沉重的危险!这让我想起一个寓言故事,可以或许爬到金字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而另一种却出乎意料的是蜗牛。看来只要坚持努力,没有不成功的工作,看来“没有教欠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员”这句话说得也不为过,若是教员能吸引学生不断坚持,万事就能成功。

  我想:《给教师的建议》如许的经典教育书籍大概是读一辈子也读不够的。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1

  最近几个月,我有幸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用心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共鸣,受益匪浅。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都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下面我结合本书,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教师要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课堂上与教师唱反调的学生大有人在,教师说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却争论不休,仔细想想,学生也是有理有据,有着自己的判断与认识。教师如果非要一锤定音,那岂不是磨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吗?如果教师能退一步,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也会学到许多。课堂上,当教师在传授知识出现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教师要善于学习。

  教师要善于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那些有德之人,有渊博知识的人,我们要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长处,以补自己的短处。一个教师群体中,个体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年长的教师经验丰富,年轻的教师朝气蓬勃,富有创造精神,可以说各有所长。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来说,论教育教学经验,与年长教师比起来,真是相差甚远。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创造的同时,能吸取一些经验,岂不是自己的教学会更有吸引力。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面对的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是极其脆弱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启迪着我,看过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课上、课下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最先吸引我的是《要使知识“活起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

  我以前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很多,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觉得操作起来确实困难。但是,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某些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记住要背的化学概念、一下子理解某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好基础。

  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从而,我也给我的学生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多学习新知识。

  我还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缺乏自信时,我们不要吝啬赞美和表扬;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轻易责怪;当孩子拘谨时,要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即便优点是那么微小,也要让孩子觉得成功并不那么遥远,从中尝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被赏识的快乐。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持之以恒地读书,今后,我一定会每天坚持下去,多读书,读好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真的让我折服,他的话,犹如一把金钥匙,在实际工作中,我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只要灵活运用这把“金钥匙”,相信我们一定能更科学地艺术地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在此,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点感受,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反思,去聆听!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

  本学期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

  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 “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3

  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情异常激动,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折服了,真的有些惭愧,以往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也10多年了,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不错了,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够了解的了。可读过这本书后,真的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教师应坚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真的有些后悔,后悔今日才读了这本名著,又有些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平时也想读点书,但有时总以工作累,家庭琐事多为由,没能坚持下去。从此,我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多读好书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教师应善引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到了高年级,有的学生对学习有些无所谓了,学习成绩也下滑的很快,任凭老师怎么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减退了,消失了,而我们做教师的有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感悟之三:教师应善学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向哪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确实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素养的一个缩影。

  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这就犹如“邯郸学步”,这些确实困扰着一些很想努力提高的教师们。有时也困扰着我。

  向谁学的问题很重要,如何学的问题更重要。比如最近我们在学“杜郎口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当然是成功的教学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如果让我们的老师完全按照其模式去教我们的学生,效果就未必好,要根据我校的学生的实际择“适”选用。

  读过这本书,我获益匪浅,我更加坚信了我的教学信念,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4

  利用双休两天拜读了王辉老师的《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这本书从关于给新教师“基本素养”的建议,让我在这教学领域有了新的方向与感悟。对于新教师初登讲台的我,首先必须具备新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基本要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尤其是做班主任我的。初登讲台,我不断的告诫自己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并学会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一:倾听为玉。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听”,在现代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连说话的语速都在加快,很多人有强烈的表达、倾诉欲望,可又有多少人有倾听的欲望呢?作为班主任的我更要学会去倾听小孩的心声走进小孩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常犯这样的毛病。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仅仅要倾听学生的情感,他还应用心倾听声音背后所表达的某种思想或观念的萌芽状态,并对此作出恰当的分析、评价和积极的引导。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倾听,才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在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要做到一个会“听话”的教师。

  二:让爱一视同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族。”在教师的眼里,尤其是我们做班主任的,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学生性格或个人好恶等种种因素而对他们“另眼相看”或划分三六九等。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要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适合个性发展的环境,容忍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以貌取人、以成绩取人等,能够让自己的师爱的阳光均匀的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劲孩子。只要有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们充满自信,觉得老师还是在乎我的,我要表现得更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优点或缺点,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我们做为老师是就是要让学生们全面发展,突出个性。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对学生的爱要无私,要广泛,要不求回报。要把我们的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桃李满天下也许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做一个让学生敬爱佩服并被自己人格征服的教师。

  三:做最好的自己。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一个具有个人特点、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给每一个学生以相同的机会,在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培育他们个性的成长与体会。作为班主任的我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抓实抓细抓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对学生付之浓厚的情意。要让学生由衷地感到,跟着这样的班主任,思想上会有很大进步,学习上会有很大提高,情感上会有很大满足,让学生做一次最成功的自己强化“守时”意识,让学生争做值得信赖的人,这是防止学生纪律涣散的首要任务,更是班主任给学生情感满足的好机会。同时还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把大量心思用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上。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5

  "我不习惯于听或者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这决定了我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我能承诺其中每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而不是被他人或自己强迫。我能容忍自己的每个字都是错的却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个字是不真诚的.。"这是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段引语也许正是这段话打动了我让我迫切地想见识一下这位"另类校长"——郑杰的新锐而独特的真诚建议。

  "我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之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读着这些看似平淡无奇却意蕴深远的文字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染着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全书这才发现我真正地被这位"另类校长"的"另类"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心门仿佛一位素未谋面的好友与自己促膝谈心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13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心得04-21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07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04-20

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03-15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03-22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2-20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12-20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