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7 12:21:4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

  这次有幸参加了xx市一中小学数学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标》的学习报告,而感到高兴。虽然是一天短暂的学习时间,但收获不少,能够得到这样的学习是我的幸运。这天的上午是由xx市教研员张教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的目标和修订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做出详细的分析。下午是xx市教研员汤教授对数学课程标准新改编的一年级教材详细的做出了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20xx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不仅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且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

  我觉得一天的学习对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的了解,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等定位上更加准确,我们的教学一直以来是在继承和扬弃中前行的,我经常问自己:真正熟悉课标吗?其实每次在学习的时候很了解,可是就是过后忘记了,不能把学到的新理念灵活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只有备课时,能熟悉本单元或本课时,所以总是很惭愧。8月8日在湘潭学习了一天,在8月23日这天我们教研组又一起学习课标,分析对比新旧课标的一些变化,理解了课标改变的意义。

  我们组的每个数学都教师认真地阅读分析了课标,发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基本技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双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掌握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学中老师给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还发现新课标比旧课标更理性些、数学教材的编排更完美些、数学教学更有层次些,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教材比旧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我想:无论是课标的修改还是教材的改编,最终目的是促使数学课程更加完善,更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用的价值。而课标的修改需要很多专家亲临一线的教学与研讨,只有这样修改的课标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

  十年的新课改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课改学习,不断的探讨,使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多次在教学中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引来了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我们始终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领悟教学精神,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教好书,培养好学生!才是我做为一名教师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和幸福。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2

  这个暑假有幸加入了周林茜老师的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再次拿起自己早已打印好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通过对比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回看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课标修订与核心素养”的报告,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立足育人价值,学有用的数学

  新的课程目标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这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方针的体现。新增数学核心素养,并强调数学课程要从三个方面去培养核心素养:第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第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第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导向非常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这也让我更加体会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比如九年级上册的利用相似测高问题,旗杆和教学楼是学生所熟知和常见的,而想要通过测量算出他们的.高度就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其次要选取恰当的测量方式,天气和可用工具是影响测量方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选择测量方式时,需要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最后要能根据测量出的结果去推理运算,这不正是在用数学的语言在表达世界吗?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学习,让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塑造和锤炼学生的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落实“双减”政策,学融合的数学

  双减不是减学业质量,而是要减负提质,学业水平考试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新课标评价建议板块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规划有这么一条:主观题要探索命制问题解决多学科融合类试题,这就要求我们学融合的数学,就像附录1给出的93号样题,如果你的综合素养不达标,题目你都读不懂,谈何解决问题。联系日常教学,比如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个知识点,当它以物理电路图中某个开关闭合后灯泡是否发光考察时,难度虽小,但一部分学生由于看不懂物理电路图,就无法解答,如果再换个语文情景,给出两类:偏旁和汉字,让我们分别选取后去组字,问我们能够组成上下架构字体的概率,这时语文功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向标,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新课改理念,体会新课改思维,在日常教学中,践行新课改要求,回归课本,学有用的数学,学融合的数学,将是今后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3

  近日,有幸参加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经几位专家的解读,感受多多。课程标准,经十年的修订,最终成稿,细细研究这20xx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引发自己许多的思考。

  一、修订过程的解读与思考

  20xx年,教务部启动了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实验稿)同年公布。20xx年开始修订工作,20xx年教育部组建课程标准修订组,20xx年拟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xx年审定课程标准修改稿,20xx年通过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过程,历经整整10年,覆盖29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共邀请了154位专家参加了审议工作,通过屡次的实践理论的过程,以社会开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数学学习心理与数学课程设计、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与发丝的研究、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研究这五方面为课程标准研制的重要依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才制定出此课程标准的。从这个修订过程,我们看到了课标的孕育产生过程是谨慎而又严密,是立足于社会、学生开展等各方面的需求而制定的。

  二、根本理念的解读与思考

  与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我们发现在根本理念上有了些许的改变。

  1、关于数学教育理念的改变。

  原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表达根底性、普及性和开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改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这一改变,在普及的根底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再用学习价值来衡量数学教育,尊重学生数学教育的`过程,让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教育,远胜于获取必需的数学来得更为重要。

  2、关于数学理念的改变。

  实验稿是这样来阐述数学的: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开展的根底;而现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开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前后阐述把数学从工具变成了科学,突出了数学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这一理念的阐述更为学。新课标还提出,数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根本素养,明确数学的广泛性和根底性。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4

  研读20xx年的新课标和聆听新课标解读的讲座,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了落实“双减”政策。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学习抓好加强外,还要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中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课改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老师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钻研教材,学习新方法新理念,全面了解学生,切实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被描述为“三会”(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制造冲突点,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本质的探索与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评价时要建立科学的机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改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中说到,数学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单元,着眼整体。因此在平时的备课中,老师们不仅要考虑课时设计还要考虑单元设计,对知识进行融会整合。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单元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学习,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从单点结构认知走向关联结构认知。教学后,要及时关注评价,循序渐进。通过逆向设计,思考学生去哪里明确目标,学生到达那了吗?怎样使学生去那进行教学设计。关于教学改进的秘诀,史宁中教授给出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都要了解,也要学会解读文本和学生的智慧。

  总之,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5

  我通过学习,思想上更清楚了,我们搞创新教学是时代的需求。下面谈谈我今后如何来搞好创新教学的。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新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要的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二,搞好创新教学,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对新课程,教师要首先转变角色,确认自己的教学身份。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另外,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来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的实际出发,利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摸索新的学习方法,教师起到从旁协助的作用。

  总之,新课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只有跟着新的方向,搞好创新教学,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6

  前段时间教育部刚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20xx版),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我们一起通过线上学习。学习后让我更加体会到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也是所有学科共同的: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的发展趋势。

  那么怎么来理解和表达核心素养?因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核心素养这件事情应该是从一到终老,每一个学习过数学人都应该具有的。还有一个就是阶段性,每一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有身体身心发展有关知识储备有关,与经验积累有关,因此这是最关键的核心素养的表述,应该有整体性,既有数学的特征,又有数学教育的特点,更具体的说具有学科的思维特征,就是定义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这样就把核心素养表述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另外,什么是数学的眼光?为什么要观察?因为数学为人们提

  供了一个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法,因此只具有了数学的这种观察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够直观的理解数学的知识及其背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引起数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那么什么是数学的思维,数学是如何思考现实世界,那么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法,通过这个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直到数学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能够合乎情理的理解数学的一些结论,能够探究现实世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探究规律,能经历一个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理性精神。

  因此我们现在把核心素养与数学的思想与数学的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数学不不仅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也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语言承载的思想语言承载文化,也是一种语言的话,那么数学也能够存在这个思想承载着文化,因此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课程内容的结构与调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要整体备课,包括全年级的整体备课,包括全学段的整体备课,包括全校老师的整体备课。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

  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7

  20xx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业质量,明确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那肯定也是我们设计课堂活动和作业的依据了。当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作业负担较重,为什么重呢?一是多,小学生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二是滥,各种名目繁多的练习册和测试卷充斥着学校周围;三是烂,大部分题目都差不多,做一套和做十套,不会引起学生学习质量质的变化,无非就是熟练而已。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学业质量标准,对其中的三句话细细品味。

  第一句是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这些主要素养主要是蕴含在“四基”的形成过程中,而天天的课堂活动、课后作业中,做教师的是否考虑过哪些活动或者作业是发展了学生的“四基”,如果我们的作业中都没有,那再多的作业也是枉然了。

  第二句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情境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前一段时间专门谈过情境的事情,一定是学生熟悉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呢?这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应该着重考虑的,看看目前的中高考,和社会、生活、国家发展联系那么紧密,我们也应该提高这个意识。

  第三句话是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这句话中提出了学生经验的积累,以及学习数学的习惯,这些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的,也是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的,现在的教材,缺失了这些,下学期的教学中,用旧教材需要教师丰富课程,增加学习资源,才能满足学业质量的要求。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8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融入传统文化和跨学科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了核心素养。

  史宁中教授和王永春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为我们带来了数学教育的思想指导与方法建议,受益匪浅。

  史宁中教授从背景要点、理解与表达、内容与变化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令我深思的: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用数学发现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要求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理解现实世界并且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用数学想象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需要学生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主动应用于实践,用数学描述世界。要做到这些需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从集体备课出发成为学年数学教师,逐渐成为学校数学教师,甚至学段数学教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步的落实。

  王永春教授从“新课标与新教材”的角度对课标进行了解读:运算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法的算理就是推理;图形与几何方面加强尺规作图,帮助学生灵活利用作图工具;新课标把方程移回初中,在小学阶段加强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从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代数思维的感悟;问题解决改革由三步改为四步,突出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发现问题,联系真生活、真情境,分析数量关系与建模。这些落地生根的建议,对我们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思考,有利于我们在教学时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史宁中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我们要遵循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一起创造“数学化”世界。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9

  听了史宁中教授关于20xx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受益匪浅,对一些之前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也更加清晰了。

  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捕捉、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把握显得很重要。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例如,教材上介绍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化简比的方法依据的是“比的基本性质”。教材中也安排了同时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练习,但并没有将两者方法进行沟通。事实上,熟悉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都清楚,只需用一种方法(即用前项除以后项)便可分别求比值和化简比,细心的学生通过练习也能体察到这一点,但道理何在?

  通过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点价值:

  ⑴它沟通了分数、除法、比知识间的广泛联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把新旧知识融汇贯通;

  ⑵在探究过程中能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如:举例验证,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看似一个平常的练习,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我们的教材(尤其是旧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开发,有待我们用新理念、新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内容的价值。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0

  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当天就算没有成为热搜第一,也刷爆了朋友圈,新修订的数学义务课程标准让我们感受到与20xx、20xx版明显不同,聆听xx教授解读,引发对后续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修订后课标精神诸多思考。其中xx教授提到了教学不仅要有结果性目标,还要关注过程性目标,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对此非常认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面对每一个学生,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实施中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因为有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更利于学生直觉的培养,学好数学。

  在讲座中,我们还需要关注xx教授提出的新的话题或者说是之前被我们忽略的数学思想,如代数推理、抽象结构、加法模型、尺规作图、数的表达、几何直观等。讲座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些核心概念、核心词xx教授也只是概要性的描述和解读,课标修订再具化、专家讲解再细致,能否真正落地实现,还在于每一位一线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平日常态教学开展。所以,今天的讲座为一线教师进一步阐释了课标修订的意义与价值,课标的变化之处和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课标的学习为教师今后教学指明方向,但因为修订后的课标有较大的变化和要求,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绝非一、两次讲座就能实现教学的改变。修订后的课标必然会带来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身为教师,不可能置之度外,而是需要顺势而为,积极投入其中,有所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师者,更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

  王老师主要从数与代数的内结合教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够体会事物背后简单的规律,能用数表达这样的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的两个主题,学科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构成相对系统知识结构。

  “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的认识与运算,从自然数-分数-小数,数的认识具有一致性,用计数单位贯通。自然数是十进位值计数原理,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和核心,是理解算理的'基础,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应逐步理解十进位制计数原理,核心概念有,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10的产生是一个里程碑。从历史上追溯,商朝甲骨文就产生了十进制,产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进位制完全可以和中国的四大发明相媲美。

  王老师从数的认识,从数的表达来看9比8大是量变,10比9大是质变,可见数的产生是有根源的,添一根捆起来的进位。再到100以内数的认识,10个十是一百,于是百位就产生了。小数的产生也有本质,通过测量身高活动,学生与老师的单位用米做单位,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一般情况下,量完之后,剩余的部分用米作单位,怎么精确表达身高?把1米分成10份,小数也是有历史可以追寻的,十进位制始于春秋战国,只要把个位确定了,个位后面的就是小数位了。《九章算术》第四章少广章中,开方的运算结果用十进分数表示,成为微数,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小数,小数最初是有限小数,到18至19世纪才开始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把小数的范围扩大到实数。这样小数就和整数统一起来,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左到右,单位越来越小,相邻两个单位是10倍关系,任意一个小数都是以10为基底的展开式。

  分数的定义和运算是这样一个逻辑顺序,首先定义分数,然后定义两个分数的等与不等,在此基础上,再去推导两个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本源是真分数,1个饼用自然数1表示,以1个饼为单位,半个饼比一个饼小,无法用一个自然数表示,那么用两个自然数加一条线表示,感悟分数单位,比较1/2和的大小。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圆被平均分成2份或3份,孩子11到12岁是逻辑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理解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在同样单位下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

  百分数就是穿了马甲的分数,这次《新课程标准》划分到统计里面,分母化100,只表示关系,不带单位。

  运算整数、小数分数的一致性,乘除法运算是一致的,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计算具有一致性,计数单位的重新分解与组合。通过学习,感受到数学逻辑思维之美,体味到数学的渊源流长。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2

  本周几名师工作室组织我们观看了王永春的《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观看之后感触颇深有以下体会。

  王永春教授给我们讲解了怎么贯彻和落实新课标,这次的新课标是在20xx版的基础上改革的,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核心素养目标提出了三会:第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第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第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次改革的特点就是让三个学段进行贯通,是用核心素养来进行贯通。这次改革的`特点就是要强调用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用来经历和感悟知识。

  本次改革强调数的认识具有一致性,从一年级开始,要让学生逐步感悟十进位制的计算原理,数是一个一个的大起来的,从零开始不断的加一,新的计数单位不断产生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发展性。运算的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结合几何直观,理解算理,会计算新的题目,培养了核心素养。要注意培养孩子思考自学、合作交流、健康乐学、创新实践,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来打到孩子们对数学的认识理解以及喜欢数学。不管是作为老师和家长,都要给孩子同样的爱,同样的关怀,也许孩子在某一天就会突然的顿悟了,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智慧。

  通过王永春教授的讲解感悟颇深,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能够结合新课程标准,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使自己不断的进步超越现在的自己。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3

  在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周林茜老师工作站的引领下,我认真的学习了《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要尽量做好以下几点:

  更新教育理念,夯实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标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做好教学引导,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

  我们在教学中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教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我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标的发布加上“双减”政策的`落实,无疑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快速的转变观念,紧跟新课标的步伐,提高自我修养,改变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摆正位置,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动手、多实践。另外,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以,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当关注这些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才能提升,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才能体现。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4

  暑假期间,我学习了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感悟颇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同时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1、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其中,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初中部分课程内容有所调整,其中新增内容18条,2条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删除内容4条,综合与实践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跨学科项目学习。

  新增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理。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能确定相应自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13)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

  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删除内容:

  (1)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2)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3)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二、活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要灵活运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几何画板、希沃白板、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等。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开展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单元及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重情境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

  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学段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长度的测量,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密切关系。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学生经历统一度量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意义,基于度量单位理解图形长度、角度、周长、面积、体积。在推导一些常见图形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和推理意识。“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包括确定点的位置,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判断物体的位置,探索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增强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学生经历对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的抽象过程,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特征,体会运动前后图形的变与不变,感受数学美,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学会这部分教材对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力、想象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二是忽视概念间的联系,把许多本来有联系的概念,拆散成一粒粒散落的珠子,分散、孤立地保存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将珠子串成项链,概念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要改变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以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为主线,把“看”、“动”、“练”、“理”有机地串联成一个思维体系,从而顺利达到“通”的目的。

  看—全面观察。实践证明:儿童接触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经常是从观察开始和发现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简单图形已有初步了解,如书的封面是长方形,红领巾是三角形,文具盒是长方体……,但他们对此的了解往往是表面的、模糊的,还不能说出其本质特征,往往是口欲言而无声。所以教学时,我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表象。引导学生用眼看、用手摸,做到上下、左右、前后和正反进行全面、仔细地观察,以此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物体的初步认识,使他们由具体物体的形状在大脑中形成表象,继而上升为概念,初步培养或形成空间观念。

  动—动手操作。由于小学生生性喜欢动手操作,而且抽象思维依赖于动作思维或形象思维展开,因此动手操作对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性等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所以教学时,我尽量组织学生开展“剪”“拼”“量”“摆”“数”“做”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物体模型,学会对图形或模型进行分解、组合、平移、翻转等转化方法,使他们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化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其本质特征,初步掌握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转化方法,同时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练—巩固训练。通过全面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对几何知识初步理解和掌握后,为了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形成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习题进行巩固训练。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精讲多练,注意数形紧密联系,逐步做到“物体——图形——表象——物体”的循环,使学生看到图形名称就想象出物体形状、特征和计算方法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开拓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增强空间观念及其理解应用能力。

  理—系统梳理。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散乱、零碎的知识容易遗忘或发生混淆。因此在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我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串点成线,举一反三,扩线成面,形成网络,并使之根植于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统中,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及其理解、应用能力。通—触类旁通。为了促进事物的整体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教师要注意沟通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因此教学时,我充分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适时归纳出图形的本质特征,及时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分辨异同,达到沟通、同化知识,增强理解及其应用的能力。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24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03-02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3-19

数学教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09-29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10篇)05-08

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4-2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培训心得(通用20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