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心得体会

时间:2023-03-09 19:16:3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理想国》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理想国》心得体会

《理想国》心得体会1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 另外,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保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己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

《理想国》心得体会2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最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构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搞笑,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资料深刻丰富,到达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到达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务必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透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方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好处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个性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我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就应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这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就应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样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我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就应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我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就应掌握好自我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我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就应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好处,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一样,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好处。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我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就应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就应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搞笑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理想国》心得体会3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 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理想国>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 ,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 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 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 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心得体会4

  最近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也许……

  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心得体会5

  在柏拉图的眼中,教育是理想国存在和实现的重要支柱。所以卢梭将《理想国》评价为“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的论文”。在全书中,柏拉图结合希腊城邦的实际,从自己的理论态度出发构想自己的教育体系,具体说来,《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它以追求正义和善为终纵目标。

  理想国事依托正义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个人的正义;二是国家的正义。

  二、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教育任务。

  第一、聪明是统治者的美德。

  第二、“勇敢”是军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第三、“节制”对一切人来说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

  三、主__教育

  柏拉图以为,教育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音乐,二是体育。音乐是广义的人文教育,注重练习儿童的“聪明”部分,体育主要是通过身体操练,不仅锻炼强健的身体,而且练习“勇敢”之类的心理品质。

  四、主张阶段教育

  在儿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对于3岁至6岁的儿童,应准许他们游戏,用游戏把儿童的趣味导诸在工作方面,并陶冶儿童的品性;同时,给儿童听最优美高尚的故事。6岁以后,应对儿童进行音乐和体育方面的教育。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由于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进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楚熟悉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很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心得体会6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为之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方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能够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那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职责;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一样的人加入了不一样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务必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一样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忙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一样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一样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我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剩余的需要,就要有剩余的土地、资源和剩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一样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务必使得自我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应统治,什么样的人就应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一样的人具有不一样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就应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就应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我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就应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就应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透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完美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透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就应害怕什么不就应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理想国》心得体会7

  哲学一直是我的核心爱好之一,尽管现在在书店里的哲学书渐渐地都变得多起来,但经典的却真的很少见了,大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哲学”这个名词正在渐渐从神台上走下,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去思考,更好地去生活,而不是用一些生涩的字眼将哲学的高度生生地捧上去,真正的哲学应当是浅显易懂,简明而深刻。

  谈柏拉图不能不谈《理想国》,这是大多数人的见解,借着读这本书的契机,记下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以后回头再来看看时,能够温故而知新,有所裨益。

  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悔恨,有的人遗憾,有的人暴躁,有的人安详,看起来,衰老真的是不怎么让人愉快的字眼,但这种不愉快究竟是衰老本身给予我们的,还是别的东西在影响我们的情绪。从之前这些人的表现来看,我们之所以感到恐慌或是难过,并不是衰老本身给我们的感受,更多的首先应当是我们对于因为自己的衰老而渐渐衰退的行动能力、思考能力等等的愤懑所以常常说,人是贪婪的,不满足的,有人辩驳,正是因此,人类才有前进的动力,才有进步的可能性。但是我始终无法承认一种非正义的品性能够成就一种正义的结果,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好是坏,总有有利的一面,但我认为,含有非正义属性的事物,其有利面永远战胜不了其阴暗面,除非有一天这种属性被人们重新利用,向正义化转变。人们的遗憾,以及所有他们对于冷酷的人际关系的反感,如此等等,并不是来自他们的年老,而是来自他们的性格。因为,对于任何一个生来心态平衡良好的人来说,年龄无足轻重。但是对于相反一类的人而言,年轻也好,年老也罢,都是产生烦恼的根源。

  其次是因为我们对于自己一生的认识,在精神领域里,无论东方或是西方,都把死后的世界归为两类。东方叫作仙界和阴曹地府,西方称为天堂和地狱。所以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不免会权衡,自己死后会去向什么地方。我们没办法知道一个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他自己一定知道自己干过些什么,所以自我的审判是最具真理性也是对自我触动最大的审判。做尽坏事的人脑子里会不断描绘出地狱中那些厉鬼可怕的模样,那些情景越发清晰,让自己夜不能寐。但对于一个自觉地不做坏事、一生恪守正义的人而言,用古希腊诗人品达的话说,他就会“怀着美好的希望度过最后的时光”。这种感觉我想真的只有真正已经感受到死神的呼吸的人才能有。

  塞法洛斯说,“钱最大的好处是让人不必因为钱的缘故而有意或无意地对别人做坏事。”这句话很概括,的确,金钱本身只是一般等价物,应当是将正当的劳动物质化为金钱,然后用于去与别人的劳动产物作交易。塞法洛斯的`这种说法我想应该让每一个用不光彩的手段侵害别人利益从而得到财富的人感到羞愧。当然,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其罪恶性,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我想,如果还是用原始积累的借口来搪塞,却是很低劣的。

  苏格拉底说,“对于不肯掌权的人主要的惩罚,就是让他被某个比他自己坏的人所统治。据我看,这就是为什么比较好的人要掌权的原因;他们不是处心积虑地期望从掌权得到快乐和利益,也不是把这当做好事,而是当作一件非干不可的倒霉事,只是因为找不到比他们自己更好的人可以让贤而已。”再来看我们身边的公仆,有多少是真正为了能够能更高地为人民服务才去争取这个职位,我们的媒体现在已经把某个干部大干实事当做新闻材料,可以看到究竟有多么可悲。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调查的样本数达到一定数量,一定可以反映问题,百姓对于公务员这个职位的看法和态度,让人很难过。

  争斗、仇恨以及互相拆台都是不正义的结果。不正义必然会导致不和谐,无论是一个人也好,一个团队也好,一个国家也好。那我们自己来说,做不正义的事情,一方面要承受外界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更重的是要承担自己良心的谴责,心理学上认为,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正面动机和动力方向的一致性,那么这件事是不会被做好的,纵使看上去还不错,但也和原本应该到达的程度难以媲美了。所以,这种不正义让我们内心产生混乱、犹豫、挣扎,这也是我们应当尽力摆脱不正义的缘由。

  《理想国》的中心话题是正义,可见在柏拉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眼中,一个理想国家的正义是多么重要。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哲学体系构筑的国家,我们若想建设好它,若想让它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正义就应该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

《理想国》心得体会8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

《理想国》心得体会9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再一次我们去看过的辩论赛上,有一个同学就那里想过这本书中的话作为论据,老师评论时也提到这本书是短时间内读不完的书,另一个老师也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

  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

  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为此他决定进行重大的改革。在这本震古烁今的书中,柏拉图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等等很多,涉及面很广,言论很深奥,让看过的,真正能看懂的人对其言论的佩服无不膜拜。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是分科性的,那么柏拉图的学说便是综合性的。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先进的思想,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就好像是对现代社会的预言一样,提出的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都是现代社会人类向完善并在不断发展的,而他,在当时就已经提出了。我敢肯定的是,我没有看懂这本书,正如我没有看懂柏拉图大多的言论一样。只不过,可以看出的是,那的确令人无限向往。

《理想国》心得体会10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明白在很多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面比较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明白我们务必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务必明白我们该怎样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 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光总能够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期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 ,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 ,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

  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此刻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样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取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取!是的,法律是我们自我选取的,但是在我们自我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 ,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我的对于自我的选取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我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

  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我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取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样理解?

《理想国》心得体会11

  其实《理想国》是政治学的著作,这我在第一篇的读书笔记中已经说了,所以他要解决的也是关于国家的建设的问题,我们明白的是,在人与人之间构成社会的时候起,国家的建设就已经引起了人的关注,个性是在以后的人们的论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这个读书笔记结束后我将写关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所以关于国家的建设我们务必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写于书纸上的言论是那样的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了,他们已经扩大了,而治理的艰难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个时候,什么样的国家结构是合理的,什么样的国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时也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厘定了,在柏拉图的理解中我认为由于他自我的贵族的身份和他处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领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没有很好的发展的时候,外受到斯巴达人的统治,内部也不怎样协调的背景下,他思考的是如何从一个完善的角度来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构,同时能够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保障城邦的正义,所以政体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这样的思考,是时代的情势所要求的,当然其中有柏拉图自我的哲学家的思考在里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政体有五中,即王政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柏拉图也分别给出了五种政体不一样的内在的性质和本身存在的区别,我们或许明白,在这五种政体中在这天我们实行的主要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诚然,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最好的就应是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王政,那样的话,因为哲学王自我的素质优异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设中就能够到达最好,而最坏的或许暴君的统治了,因为那是一种毫无秩序可言的政体,而在那样的社会中一切的东西的发生和其他的什么都来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无一个预期可言,在那样的时代中,国家的统治是十分的不稳定的,那么在哲学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体,就是我们在这天广泛实行的这种,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民主政体的形式中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在理念上和在目标上 是一致的,尽管他可能不怎样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宪法学的老师在讲宪法的时候说的那样,此刻的 制度(当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我们明白他不是最坏的。这样的理解和这样的思维或许是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从柏拉图的城邦建设理念出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东西在我们这天的眼中

  或许是不怎样样的,但是从那个时代起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这样的政治体制的理想追求中我们正在逐步的完善我们的生活。

  这天的时代是一个民主发展很好的时代,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和自由的理想的 传播,将导致人的生活发生很的变化,我们明白,柏拉图告诉我们的或许不仅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追求,更多的 是对人的关怀,这个在这天的时代中是需要体现的,我们这天以人为本或许是一种这样的追求了,但是,对于人的 尊重和理解由来已久,这是西方的东西,或许能够这样说,我们这天的很多的东西无不是来自西方,政治体制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我们封为经典的马克思就是西方人,所以我们无法回避和西方的思想的碰撞,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从对于柏拉图的 阅读中我明白了追求那种理想制度的艰难,但是这天我们的时代却连一个最低的限度的东西都没有到达,或许这个是我们理解的问题,钱中书先生在<围城>中说:中国人就是厉害啊,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或许是一时的愤激之语,但是也不无道理的,所以我们明白,在这天的时代中国家的建制或许是很重要的,改革的必然在我们这天国家的背景中就是如同在柏拉图的时代------你明白我的意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类推-------民主政治的追逐需要我们的努力,因为我们还没有那样的理解和那样的体验,从清王朝倒台到这天,你看道了什么?或许我已经扯远了,

  但是,理解却是必要的?那你理解吗?

《理想国》心得体会12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99。,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

  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心得体会13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柏拉图不朽的著作《理想国》既是一本这样的经典。在形式上,这位伟人运用他最擅长的对话体,以苏格拉底为世人称道的精神助产术,为我们层层剖析正义、政府、教育、伦理、知识论、形而上学等等的本质;在内容上,它主要涉及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理想,同时还涉及到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

  卢梭认为,柏拉图的理论是一位真正爱者的哲学。人们也常常会将柏拉图同精神恋爱联系起来,冠名为“柏拉图式爱情”。我们可以看到,在帮助格劳孔理解哲学家的定义时,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说:“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他不是仅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爱它的全部。”即哲学家就是“爱智者”。柏拉图似乎对那些百科全书式的博学者不以为然,他把那些爱听、爱看,酷爱学习的人称为“有点像哲学家”,而真正的哲学家“两眼应盯着真理”。这些“什么都知道一点”的人,他们只关心事物的外在,而非事物的本质,因此他们只是“爱意见者”。而真正的哲学家,他应当关心事物的存在本身,应当是“爱智者”。显然,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家掌握了认识永恒不变绝对真理的能力,而不会“被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

  在我的眼里,柏拉图的所有理论,其基石就在于“真理”的存在。他相信真理的存在,相信能够看到并指引民众认识理念世界,并且认为这种掌握绝对真理的优势是哲人王的权力基础。我认为,柏拉图的这种意识形态就由如一位遭受海难的不幸者,他紧紧地抓住船的遗骸,自以为获得了安定,而忽视了大海的汹涌波涛。以残骸为坐标系,自己确实正处在一个不变的空间位置,但如果比较大海,那么毫无疑问,落难者正在不断地上下起伏、漂泊不定。这船骸便是印欧古文明遗留下的处于潜意识形态的观念群,正是这种观念群对民族意识的持久影响使得某些东西看起来确实处于一种绝对的状态。

  一、正义不是……

  在《理想国》的开篇,我们就读到了一些很熟悉的论断。

  苏格拉底和人们正在讨论什么是正义。

  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他们形成权力是依赖于强力。苏格拉底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因为四肢发达的人未必一定聪明,他们“有时候也会犯错误,结果反倒违背了自己的利益。”接着,苏格拉底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认为“正义是一种智慧,而不正义是一种愚昧”。对于国家来说,不正义将“使他们不能一致行动,互相敌对”,而对于个人来说,就将使人“自我矛盾,自相冲突,拿不出主见,不能行动。”同时“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因而过正义的生活一定胜于不正义的生活。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这种论证的方式颇类似于“否定神学”,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比如:

  观点反驳分析

  欠债还债是正义不能把武器还给疯子疯子缺失智慧

  正义就是助友害敌伤害任何人的行为不正义伤害本身不道德

  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强者会制定不利于自己的法律,而且统治应当为了大众自挖墙角不聪明,为老百姓的利益是道德。

  正义是善,不正义是恶把不正义归入道德和智慧正义应当包含智慧和德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我们可以知道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过程。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战争技艺的特殊性要求护卫者拥有天赋、勇气、温和和对智慧的热爱。除了这些先天的因素,护卫者还需要接受后天教育。他们应当用体育训练身体、用音乐训练精神、用故事培养情操。教育应当“要使未来的城邦护卫者在人性许可的范围内,成为敬畏神明的人”,因此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审定。这种审定有非常复杂的标准,因而柏拉图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关于统治者,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思想:“除非,在他们的城邦里,哲学家们被授予王权,或者我们现在称为国王和寡头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除非政治权力和哲学二者合而为一,除非这样的事发生,我亲爱的格劳孔,否则的话,将永无宁日……”

  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金银铜铁论”。他说“人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它及工商上加入了铁和铜。”含有金银铜铁不同金属的人应当处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半点错乱不得。这样才能使“他们倾向于爱护他们的国家和他们互相爱护。”

  如果,我们将这些见解(不管它的成立是否有充足的理由)简单化,那就是“存在三种阶层,一个人应属于其中某个阶层,并且这种划分取决于先天的因素。”柏拉图以为,如果每个人各行其事,即当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在城邦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当城邦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并且,城邦也由于这三种人的其他某些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有节制的、勇敢的和智慧的。”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通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

  三、杜梅兹勒的“三功能学说”与柏拉图的“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划分方法

  法国著名学者杜梅兹勒的最引人注目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发现了印欧神话系统的“三功能结构”。杜梅兹勒总结出,印欧民族具有一种普遍、共同的思维结构,这是因为这些文化都起源于远古的印欧文明。这种思维形态的整一性是基于三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补充的因素而得以形成的:王权、精力与生产力。这三种因素本身又产生出社会组织的三种功能:神职人员、战士、农业人员(包括手工劳动者)。这种三维功能的表现形式又是与“宇宙三界”有关的:天空、空气、大地;它们一起又构成人类社会和神的社会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根据已定的规范,人和印欧万神殿里的诸神都是各司其职的,比如说,罗马宗教中就实行这种三分法:朱庇特(主神)、玛斯(战神)、吉里留斯(农神)。[参考《神话与史诗—乔治·杜梅齐尔传》[法]迪迪埃·埃里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2月版前言]

  如果比较古印度种姓制度,我们也可以发现柏拉图“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三分法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古印度中,首头陀与吠舍是低级的生产者,刹帝利是军队的领袖,实际上处于国王的地位,而最高等的婆罗门,他们是最权威的祭司和知识的垄断者。种姓制度中同样包含着“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的三功能结构。另外,这种划分方式同样是先验的,就如同柏拉图的“金银铜铁”论一样,印度神话虚构了一个神,并且认为婆罗门是其最上的头颅,刹帝利是肩膀,而首头陀与吠舍则是脚和腿。不同的是,种姓制度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严格地区分了社会的不同阶级,绝不允许混同。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一种乌托邦,他还允许不同阶层有所对流。我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其思想应源于“三功能结构”,他坚持智慧的垄断才是一个稳定的权力基础,因为智慧带来德性,带来正义,而正义的生活永远比不正义的生活要好得多。

  说到这里,柏拉图下一个任务就是完成他全部立论的基础:“真理”的存在和哲学家的定义。

  四、哲学家是什么?

  柏拉图认为,具备两种品质的哲学家应当成为统治者。这两种品质分别是他们“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以及“他们永远不愿苟同一个‘假’字,他们爱真。”当大多数无法转头的囚徒看到洞穴壁上木偶的阴影(即意见)时,他们认为那是真物的本身。而哲学家,许多囚徒中的一人,(由于两种品质)被解除了枷锁,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抬头看望火光,虽然痛苦,但所见却真实得多。看阴影是最容易的,为了去看阳光,哲学家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但当他看到太阳(这是善的理念,是最美的,也是其他理念的原因),来到光明世界的时候,他会觉得这一变迁是非常值得的。这一从看见阴影、看见火光到看见太阳的过程,既是一个人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是分离的,就好像一条线的两个部分。怎么造就这种人才,让他们跨越两个世界的隔阂,如“从冥土升到天上一样”?这就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把灵魂引导到真理”,“它超过任何学问”。护卫者需要用它统帅军队,而哲人王者需要用它脱离可变世界,掌握真理。这种学问不限于几何学或者是天文学,它应当是“辩证法”,“辩证法是唯一的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根据。当灵魂的眼睛真的险入了物质的泥沼时,辩证法能轻轻地把它拉出来,引导它向上。”我以为,这种“辩证法”即是一种哲学。

  哲学家是什么?哲学家就是那种具有“金”元素的人,一种具有生来品质的高贵者。他们通过哲学,把认识从现实世界引渡到理念世界,从而看到最真最美的存在。对理念的认识,才是对知识的掌握,才是对智慧的拥有,从而用这种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富有德性,最终成为一个正义的人。这种知识和智慧上的贵族是这样的统治者,他们不但因哲学而获得了最高的认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哲学这种技艺的最大利益在于为公众服务。哲人王要充当启蒙者,并且承担教育护卫者的任务,而护卫者,它拥有“银”,本身也应当是哲学家。这种哲学完美的统治,结合三个阶层的各司其职、互不相干,这种内在的和谐便构成一个正义的国家。于是,在这样的国家中,个人正义就会得到自我实现。

  在柏拉图的“国家”中,哲学家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天性决定了他要探究存在,他不会停留于那些人们只知道它们存在的单独的个体,他要寻根究底,在认识万物之自然(本质)之前绝不轻言放弃……当他走近真实的存在者,和它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出理智和真理,他就达到了真知。于是他生活在真实里,生长着,摆脱了他的痛若。”[《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考》(德)魏施德著;李贻琼译.北京华夏出版社P.38]

  一个超验的理念世界存在着,哲学家是真知的掌握者,而这种真知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我们不用去理会什么理念、意见,也不去局限在狭小的洞窟中,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语总结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我认为,它的核心是:有一个超验的存在,只有统治者才能理解和看到它,而这种知识是一个理想国家赖以存在的根本,反过来,正是这种知识的垄断,统治者才成其为统治者。

  五、理想国的回归和我的感想

  “三皇五帝神圣事,一篇读罢头飞雪。”《理想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遣词造句之中,作者也将本义深深地掩藏起来,就好像灭了洞窟中的灯光,让人难见五指。粗粗一遍读罢,我对《理想国》的一个总的感觉就是:这是柏拉图的一种回归,他在用非常精巧的哲学与政治学理论重铸“三功能结构”的合法性,试图缔造一个在今天看来相当专制的理想国家。不去评论其优劣,但我个人是无法忍受这种专制的。试想,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干一种事,诗人都将被赶出这个国家,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完全地依赖那些可能有些故弄玄虚的哲人王,一切音乐、故事、诗歌等等都要接受严格的审查,“去其精华,弃其糟粕”。恐怕,这是满足了“理想”,而摧残了“思想”吧。可叹的是,随着观念群的变化,如今我们是大讲“思想自由”,让知识能掌握在每个普通人的手里,在这个国家,人人都可以成为它的“王”,而不再仅仅是“哲人”。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某类“民主与自由”是一种绝对的真理,他们可能会嘲笑柏拉图仅仅拽着一根木头湿淋淋地浸在动荡的海里还自以为安定,其实,他们也不过是抓着另外一根木头,靠着一种“意识形态”维持着真理的骗局罢了。

《理想国》心得体会14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我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我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我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我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我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我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此刻。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一样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我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此刻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明白王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后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心得体会15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理想国》心得体会15篇03-10

理想国读书笔记03-11

理想国读书笔记03-28

柏拉图理想国经典语录03-02

理想国读书笔记01-30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08-23

柏拉图理想国的读书笔记09-25

先秦诸子的理想国理论探析12-10

最新《理想国》的读书笔记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