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时间:2023-12-25 14:58:3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5篇[合集]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5篇[合集]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

  月亮,代表着一个崇高的追求与理想。六便士,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着一个卑微、平凡弱小的人。

  有人跟我说,这本书写的太悲情,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圆满的。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梦,一个平凡卑微的人,已经寻到了他的月亮。一个朝圣者找到了属于他的天堂,一个灵魂的归属地。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话有三句。第一句,作家通晓的是人性,掌握的是人心。第二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第三句,上帝的磨盘转动的很慢,但确磨的'很细。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读第一句话,没有一个人能懂自己,别人又怎么懂自己,自己又如何能懂得别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冷漠、无情、粗鄙、疯狂,一点都不懂感恩,一个不折不扣的偏执狂。正是因为这种偏执才使他知道自己的追求及梦想,一个为了自己的梦想可以放弃一切的人。

  舍弃了所有、扔掉所有阻拦自己的东西,家庭、环境、世俗的眼光。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这是艾塔对思特里克兰德所说的话,接受艾塔是为了什么,打开爱情的心扉、是性还是一个可以安心绘画的环境。我一直也没有想通,这些都是他所不需要的东西,这些都是可以阻挡他脚步的东西,艾塔选择他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爱情另一个可以说是血统、一个白人的血统。艾塔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更多感受的是爱,当思特里克兰德要赶走艾塔的时候也是看不见一个自私、冷漠的偏执狂,这也是因为爱吧。

  记得一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爱情的道路上永远有一个人是一个人在追,另一个人在跑”。荷兰画家妻子更多的是激情,当激情过后的空虚是无法填补的。现实生活中的感情大多也是结束,当所有的激情都已消退,没有了热恋期喋喋不休的话语和甜言蜜语,唯有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双方都会产生一种幻觉,对方不爱自己了或者曾经我爱的那个人已经渐行渐远。爱与被爱都会变得平淡,我们只是缺少艾塔“献身”的精神,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爱是一份执行,一份信任,一种忘我的幸福。上帝的磨盘转的很慢,但确磨的很细。时间是最好的磨盘,磨光了我们的棱角、磨平了我们的梦想。把我们磨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谁又能活的明白,有几个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有几个人肯为曾经的梦想放下一切多余的包袱?不是上帝的磨盘磨平了我们,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磨平。生活并不能压弯我们的腰,只是我们选择向生活低头。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2

  细腻真挚中略带一丝自虐的爱恋,即使你并不为同性erectio,仍会被感动。三岛桑70年自尽之后便流出他生前书信,他坦承这部作品是对他"亲身体验的忠实详述",自己有无法"朝一般常态的'方向走感到苦恼",此前他一直对外强调此书是虚构。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3

  我曾多次拿起这本书都是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搁置已久但却一直带在身边。有人说:“那是你和它的缘分还未到。”或许是吧,那天闲着无聊,顺手从书架上拿起翻了翻,没想到一不小心就翻完了,应该算缘分到了吧。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很复杂,我的脑子里充斥了很多东西,我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世界上真的会有这种人吗?他真的好勇敢啊;原来真的爱一个人会低到尘埃里;对人性的描写太绝了吧!..…可这一切都不及它给我的启发。

  第一,它让我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总说“三观不同,相互尊重”可当真正读完这本书才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之前不理解,那是因为我所能接触到的三观只是道德素质方面的问题。而非真正的三观的差异。直到看到了福特里克兰德,我从一开始觉得他有病,十分不理解,一直对他带有偏见,直到后来明白世界允许干奇百怪的存在,正式这各种不同才构成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未曾读书时觉得自己无知,读过一些书后觉得自己更加无知。正如弗莱西斯.培根所言:“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我好像也该整理一下我的偏见,我为我的愚蠢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我必须得向他道歉。

  第二,人生漫长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勇气是很宝贵的财富。纵然在道德方面对他抛妻弃子,冷漠自私,后又再婚的行为很鄙视。但依旧不影响我对他放弃一切从头再来的勇气的欢呼。勇气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一直这么觉得。作为一个00后,我目前我还暂时无法亲身体体会家庭美满,事业有成,对一个平安健康的中年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我隐约觉得它很重要,就好像是父辈口中的幸福,可也好像是俗世的孜孜追求。我也在一直反问自己,我的'追求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吧,从小到大身边的人都告诉我好好学习,长大有份体面工作,有个美满家庭。这好像顺理成章的事,直到后来我也这么觉得。我问自我问自己你有想做的,喜欢做的,非做不可的事吗?我突然说不出来。就像村上春树说的那样:“生活会让人冻结在习惯的框架里,也会麻木情感,希望我和你作为普通人也不会失去在火焰与狂喊中爱的能力,永远不让爱和自由贬值。”我服他的勇气,我无法体会画画于他的重要性能够让他放弃这一切,我甚至困惑,但可能这就是天オ与凡人的区别吧。他那放弃了的一切,可是别人的毕生所求啊!我可能永远成为不了斯克里克兰德。但做为一个平凡人,把所热爱之事做到极致可能也很了不起了吧。就像本书的译者苏福忠说的那样:“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及命运,命运注定那样就是那样。”但希望不管是哪样,我们都足够有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的勇气。

  第三,“在爱情这件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人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对于这句话感觉有道理又好像没道理。像是斯特罗伊夫那样在爱里一再宽容,一味忍让人难免唏嘘;像别人说:“‘八分喜欢,两分尊严’再爱也要给自己留余地,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失去自我,那不是爱情的真正意义”难免觉得自私。但对于斯特里克兰德说的“人生苦短,没有功夫谈恋爱又搞艺术。”若放到现在,那就是妥妥的渣男语录吧。作为一个女孩子,我对斯特里克兰的对待感情的态度无比的厌恶,他的冷漠透入骨血。纵使他再坦诚的倒出原委,我依旧觉得他不配得到爱。

  贫乏的感情经历没有教会我什么是喜欢,但它带给我在感情中心智的成长值得我去感谢。现在,各种短视频都在教我们怎么去谈恋爱,我有时会想,全是技巧没有感情有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我接下来会遇到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能肯定的是,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他同样渴望我自信,从容,美好。所以我尽量花大把的时间来武装自己,希望遇见对方时能够学习爱与被爱的能力。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4

  中年人勇于追求追求梦想的决心是令人佩服的,有好多人二十出头就丧失了进取心,以过上平庸的日子为荣,这样的例子社会上很多,我身边也很多。但我总体上不喜欢斯朱兰这个角色,他勇于追求梦想的源泉并不是什么优秀品质,而是他的`自私和傲慢,所以他才会抛妻弃子、对救命恩人反咬一口,旁人在他看来都无足轻重,艺术家的特立独行可以被广泛接受,但是斯朱兰已经属于道德问题了。

  作者用月亮代指梦想,六便士代指现实生活中的琐碎,我觉得斯朱兰的月亮一点也不漂亮,他窘迫到一便士也没有时也并不值得可怜。我觉得作者在开头结尾描述众人以及斯朱兰妻儿的反应还有别的用意,一个本来恶评如潮的人,名声大作后声誉大反转,最痛恨他的人也不得不以他来装点门面,他过往的种种不是全成了无足轻重的瑕疵,甚至被当做特立独行。人们佩服有大成就的人,但大多数人既没有这些人的天赋和机遇,又不肯像这些人一样肯忍耐寂寞苦心孤诣,反倒把这些人的瑕疵当做成功的要素,似乎这是不为多数人知的又很容易具备的成功品质。斯朱兰的瑕疵乃至道德问题,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们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5

  这本书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去看完,不过我在前两个月加三星期都在划水,在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才静下心把这书看完。不得不承认自己在阅读前期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自己真的不懂什么英国幽默又或者自己思维层次还不够深,无法将书里面两种甚至多种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区分,导致前期后期出现了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过在知乎里面也有看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分析,勉勉强强也能梳理一点东西。

  一、 爱情

  关于爱情,我就不提斯特克里兰这个无情的人了,即使他在我下面文字中会有些许描述,但是在语言镜头中,下面的主角不是他。斯特克利兰一生大概有三位女子,三段情,而在我看来前两位爱的并不是斯特克里兰这一个人,她们爱的更多是自己。特别是第一任,爱的就是她的幻想,一旦轨道偏移,就想着去改变真人,这是一件特别可笑的事情。爱一个人更多的是包容,不仅能包容好的也能包容坏的,像是爱塔一样,不去过多打扰,给足了彼此空间,让爱的那个人活得更像他自己。在看知乎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

  感情易在日久生情,难在小心经营。

  有感觉无感情,最终不过是,开始时,适逢其会,分开时,天各一方。(第一任)

  有感情无感觉,最终不过是,在一起时心意难平,分开时又决议难定。(第二任)

  这也是为什么斯特克里兰在面对爱塔恳求——留下在他身边照顾,他会心软。文中这样描述:

  “如果别人选择离开,让他们走好了,可是我不会离开你的,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离开了我,我会吊死在屋后的那棵大树上,我对上帝发誓,我说到做到。”

  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有种不屈不饶的倔强劲。她已经不是那个驯服、软弱的土著小姑娘,而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人,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无论你去哪,我都跟着你。”

  片刻之间,斯特克里兰的铁石心肠被动摇和软化,眼睛里含着泪,慢慢地顺着脸颊流下……

  二、 梦想无高低贵贱

  有的人想一生顺顺遂遂,偏安一隅而知足常乐;有的人想突破自我,渴望直面生活的崎岖。两种生活,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无好无坏。做自己想做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人能去评判是非。

  生活有许许多多的意难平,如果自己能在20岁前、(30岁40岁都没有问题)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能像斯特克里兰那样洒脱其实真的`就够了。与其碌碌终身,不如活着像他一样明明白白。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他,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的勇气,“包含着对自己一直道德体系的抛弃,包含对他们责任的否定,包含对别人伤害的不屑(这是我不喜欢他的一点),这种内心的纠结,远远大于了物质的贫瘠。”

  三、 对于梦想的态度

  之前在打辩论赛的时候,因为没有对梦想进行深入解刨而输掉了比赛。师兄说的很对,梦想是可以让自己舍弃生命去追求的一个渴望,穷极一生都要去弄懂的,去实现的东西。像斯特克里兰在画画这个“魔鬼”的驱动下,舍弃手中的六便士,逃离英国,去巴黎追寻他的白月光。没错在追寻的过程中,是痛苦的,因为我们的努力无法可视化,我们无法得知我们已经走到了哪一步,所以我们才会说要放弃。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我们是因为热爱所以才要追逐它,当我们投入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报酬,能否被认可,收入是否同努力成正比都已经不重要了。

  这读书笔记还真是草草收笔,只能说自己真的很弱,无法将心里面想要表达的说出来。其实这本书是我打完辩论后看完的,最后一场我是替别人上的,只有两天时间准备,关于梦想的。现在就挺后悔当初没有提早看完这本书吧,始终意难平,不过现在也挺好继续加油吧。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6

  终于有时间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了,满地都是六便士,可他抬头却看见了月亮。想想都激动,这是一篇梦想和现实纠缠然后梦想战胜现实的有现实原型的故事,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藏着梦想,太需要这样的一本书跳出平淡的生活做做梦了。

  然而,读完后怎么感觉和想象的不一样?纳尼,怎么觉得这是一个以艺术为名的渣男之成功代表,起到非常恶劣的示范作用。尤其对于单纯的单身的女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渣男,还手之力都没有呢,文中布兰琪.史特洛夫最后为他自杀,他没有一点点儿愧疚和自责,觉得一切都是她自找的,这个可恶的男人,也包括可怜的女人。

  而且,文章给了很多看不到月亮,也赚不到六便士的人躲避现实的理由,这些人即不安于现状,又借实现梦想之名不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却非常心安理得、堂而皇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听起来多美好啊。人类100多年才出现一个高更,文中的原型,最后他在贫穷和疾病中悲痛、孤独的死去。可是如果,如果在把现实过得还不错的情况下,再实现梦想不是很好吗?大多数人会平凡的度过一生,心怀梦想,努力实现,过好当下,尽到责任,感受幸福,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也许我的观点太大众化了,可是这就是我真实的第一感受呢!

  通过这本书,我总结出查尔斯3宗罪和3大特点,请各位看一下,再去拜读这本书,也许会更真实,我看过很多评论都是没有批评的,这不正常啊,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书中主人公的很多行为确实有悖天理,我是必须要说一说的。

  他的罪过之一:不告诉妻女就离家出走是极其不负责的渣男行为,而且在他离家出走之前已经在谋划,但是却不露声色,天哪,如果现实中有这样一位老公,生了一对儿女,生活了十几年,有一天他突然不见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和钱财,让妻儿如何承受,一个不靠谱的老公,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这不是渣男是啥啊!

  他的罪过之二:和对他非常好的朋友的老婆搞到一起,最后导致那位女子自杀,而且查尔斯无动于衷,他冠冕堂皇的说:“我不想要爱情。我没那个时间。那是种脆弱。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会想要女人。满足了激情后,我就准备着手其它事情了。我无法克服欲望,但我恨透自己这样子;它囚禁了我的心灵,我引颈期盼有一天可以不受任何欲望主宰,了无挂碍地投入我的作品。”说实话,看到这段话,其实我觉得是有点道理的,因为爱情确实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能有一件事让你投入,忘却其它的一切是非常了不起的行为,很多有成就的人们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在查尔斯的眼里,女人就是他泄欲的工具,这一点儿太令人愤怒了,渣男行径,需要的时候就要你,不需要的时候离我远点,把女人工具化,这真的忍不了!

  他的罪过之三:借钱不还,没有钱的时候就向朋友借钱,关键就没想过还钱,满不在乎的样子,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你会觉得很爽吗?

  好了,看到上面那些罪过,你会不喜欢这个人吗?如果你都不想看了,那你也过早的下了结论,他的厉害之处就是像文中主人公自己说的:你永远没办法真的讨厌我,只要我能不时给你说说笑话。他自私,从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他不尊重女人,他的人生在做减法,可是,他就是那么吸引人,比如:

  1、他活的通透,他不在乎任何人的想法,他想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他敢放下现实的所有一切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对艺术的热爱超过自己的生命,既然生命都没有那么重要了,你就能理解他如何对待他身边的人,他不在乎任何形式的东西,他不在乎吃什么,住在哪里,穿什么,他过得比任何艺匠都还有贫穷,也比他们都来得努力。他完全不在乎我们大多数人借以使生活变得优雅美好的事物。他对金钱无动于衷,他对名声视若无睹。

  2、他对人性的理解深刻至极,当别人质疑他为什么抛弃妻儿的时候,他说,他已经养了他们十七年,他们可以试着养活自己。就如他所料,他的离开没有让他的妻子孩子流露街头,反而激发了妻子的经商能力,最后两个孩子都健康的长大。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啊。他和朋友的老婆在一起了,别人质疑他破坏别人的幸福,他反问:你怎么知道他们是幸福的呢?的确,他的朋友和妻子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3、他对女性的不尊重令人憎恨,可是你又不得不承认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不值得尊重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或者说示爱情为人生的全部的女人是大多数的,说白了这也是没活明白的表现,那么就很有可能作为男人的牺牲品了。

  他那么那么多毛病,可是他虽然可憎,但我仍然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因为就如文中所说:

  而攫住思特里克兰德的狂热,是一种创造美的热情,它让他不得安宁,一直驱策着他四处奔波。他是永远的朝圣者,被神圣的乡愁所缠身,他体内的恶魔毫不留情。有些人追求真理的欲望无比强烈,为了达到目标不惜粉碎自己世界的根基。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的人,只是对他而言,美取代了真理。

  这就是对这本世界名著的感悟,你是否想看一下呢。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7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题记

  很久以前,我总是听人说,梦想就是给自己定的一个遥远的目标,但由于它距离人们太远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梦想在人们渐行渐远的脚步中就变成了一场梦。但金钱不同,把它攥在手中会给人一种真实感,而且它也比梦想实用得多,能换来温饱,能解决许多麻烦,当时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我从不知道,梦想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毅力与力量。直到我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后才恍然大悟。

  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后来人们惊愕地发现:他此行的目的竟只是为了画画。

  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单纯地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

  他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加以破坏,除了一个蹩脚的画家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其余人都向他的画投去不屑的目光,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但正是这些遭到人们鄙弃的作品,却出乎意料的在他死后的几年卖出了几百万英镑的高价。

  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到那里作画直至因病而终。但因为有梦,他的人生无悔。

  或许在我们的人生中有无数的选择,但梦想和金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这两者似乎是难以选择的,月亮代表梦想,是遥远皎洁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六便士代表财富,是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选择月亮的人很难为别人所理解。但即使得不到金钱,那些追逐梦想的人在追逐过程中依然很快乐。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旁观者的眼光,揭露了许许多多人性的虚伪与邪恶,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应酬的看法,在本书中,思特里克兰德的太太是个热衷于应酬的家庭主妇,她常常举办宴会,邀请各路人士参加,但正是这种平常的宴会,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一种种虚伪与奉承的情绪。主人劳心费神地准备,客人不厌其烦地赴约,整个过程很假,很累。但往往宴会结束后,这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称为见面仪式的宴会又能在人们的映象里留下多少痕迹呢?

  在此书中,我一次次为思特里克兰德的毅力所震撼,他为了画画,不惜付出一切的代价,以至于别人说他是痴人说梦,浪费生命,甚至不负责任。但他的一切行为只是为了不愧于自己,不愧于自己穷尽一生的追寻,他饥寒交迫,每天只能靠几小块面包来度过,他无家可归,只能在大街上徘徊,他受到恶人的追打,以至于他四处流浪……但这所有的困难都没有动摇他的初心,都没有使他一刻停下追寻梦想的脚步。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有逆境中的顽强,痛苦中的挣扎,选择时的徘徊。但他更教会了我追梦时的坚毅。

  月光之下,仍有无数赤子在追梦路上砥砺前行。

  月光如初,梦想依然。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8

  近日,经常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对于这句话很是疑惑,但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外加朋友的推荐,她说看完之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更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于是便在微信读书上打开了这本书——《月亮与六便士》。

  因确实想了解一下这本书具体写的是什么,便先打破了看书之前的神秘感,去网上搜索了一下此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因此前看书不多,并未看过此作者其他的书籍。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看完简介,还特地去网上搜了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画作,我本不是一个有艺术细胞的人,自然是看不懂的。但没关系,至少让我觉得打开此书时有那么一点儿感觉,这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于是,每天上下班路上,中午休息前都徜徉在这本充满艺术气息的书里。历时几周,终于在20xx年6月9日完成了此书的阅读。其实在阅读到一半的时候,和推荐我看的朋友讨论了一下,那时的自己真是非常不喜欢男主人翁的“人设”,太绝情,太没有人情味儿,为了自己所谓的`画画理想抛弃妻子,背信弃义,背叛朋友,甚至还把自己善良对待自己的,在当时唯一赏识他艺术能力的荷兰朋友搞得家破人亡,让人恨得咬牙切齿,无法想象这是一个人做出来的事情。几次都觉得自己看不下去了,朋友告诉我,后面才是本书升华的地方,我这才又继续看了下去。

  直至本书看完,突然对男主人翁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我想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成功了,被人们所记住,所传颂,成了一名有名的画家,如果他没有成功,或是会是另外一种感受。但这并不是最大的触动,不论他成功与否,都是值得敬佩的,他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向往的生活,不惜牺牲一切,只是为了自己而活。在现实生活中,我想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吧,这样的人只能是存在于小说故事当中。不过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也还是有这样一部分人追寻着自己的月亮,只是这个月亮不会像男主人翁的月亮伟大,相对来说这样的月亮太渺小,更多的是为六便士而活着,但这没有什么,十分正常的一件事。这就像是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天平,男主人翁完全倒向的是月亮,而我们更多的倒向的是六便士。

  我觉得男主人翁最值得敬畏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在那个小岛家里的墙壁上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在他离世之后直接被烧毁,灰烬飘向远方随他而去,他就这样带着自己所追求的伊甸园离开了人世,没有给后世人留下什么。看到书中对壁画的描述,真的十分想一睹其“芳容”,这会是一个遗憾。

  读完此书,还有一个感受,就是其中一句经典的句子“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男主人翁只是因为喜欢画画,但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甚至认为自己画画能力很差,完全不会画画,但是他坚持了,且成功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事其实我们应该尝试去做,不做就一定不会成功,但去做不一定会失败。大胆去尝试,或许我们会成为自己意想不到的人。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9

  当遍地都是六便士时,你是否还有勇气抬头望向月亮?

  一百多年前,奥斯卡·王尔德写下这样的话,“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这,就可以用来概括《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济人,一夜之间抛弃了一切,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画画,经受了一系列的磨难,在对文明世界的厌倦下,他来到南太平洋中的一座美丽岛屿,与世隔绝。在临终前,他带着傲慢和不逊纵火烧了自己创作的一幅杰作……

  在这部小说中,毛姆描写了诸多人物,一边是为理想而倾其所有的,孜孜不倦的斯特里克兰,亚伯梓罕医生,布吕诺船长;一边是爱慕虚荣的斯特里克兰夫人,库特拉斯夫人,卡迈克尔医生,还有热心诚实的斯特洛夫,背叛爱情的布兰奇,贪图小利却义薄云天的尼克尔斯船长,乐善好施的蒂阿瑞,能说会道的库特拉斯,纯朴善良的阿塔……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对自我也有很多反省,对人生感悟良多。如此纷繁的故事,全凭"我"来穿针引线,可以说“我”是这部小说的又一个主角。

  了解斯特里克兰前,你必须了解高更,纵看高更,三十五岁毅然辞去了个股票经纪人的工作,专心致力于绘画;一八九一年值一八九三年,以及一八九五年至一九零一年,高更曾两度前往塔希提岛,长期居住并进行创作。这些都与斯特里克兰的命运有了几份相似之处。可以说: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卑贱,神圣与凡俗,无论在斯特里克兰还是高更上,都并非二次元对立。斯特里克兰即带有现实生活的粗鄙和冷漠,也有着的超凡意志和追求。这也就是《我们从哪里来?(高更作)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核心精神。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的灵魂追问。这幅画如此的深邃而震撼,而在小说中,它完成了主人公的精神性追问,比较后被付之一炬,暗示着什么?当人类的精神性抵达了自身,并且为了这个自身而存在,不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哪怕是所谓的艺术杰作。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心声:当你完成了比较伟大的作品,它便离你而去,因为艺术的比较高诉求并非任何实体,而是那遥不可及的精神的涅磐的象征……付之一炬正是涅磐的象征。和高更相比,斯特里克兰的死和他的杰作的毁灭更显得震撼人心,这正是小说的高明之处。

  放眼望去,满地都是六便士,人们争先恐后地争抢着。斯特里克兰,冷嘲热讽了一阵后,望向他心中的一轮明月……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0

  人生注重时序,阅读有时也是这样。

  几年前,我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于是碰上爱好阅读的朋友就推荐它。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多少与当时的处境以及心境有关。那时的我有迫切想要达成的目标,但却受各方条件的限制,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看到小说中的主人公,恣意“任性”,对人之常情的东西嗤之以鼻,这正是我个性中缺失的东西,于是乎对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小说。天才画家跌宕起伏的人生与放荡不羁的个性令人心向往之,同时也会心生难以望其项背之感。

  和《月亮与六便士》不同,毛姆在《刀锋》中刻画了一个普通的美国人拉里。拉里身上既有独特个性,又有一种谦和感。就整个故事情节来看,我更喜欢《月亮与六便士》,它的笔墨集中于主角,情节更紧凑,故事感更强。《刀锋》中多条故事线交错,除了主人公外,书中涉及的其他角色的命运走向都有较为详尽的始末交代。这些部分对那些耐心不足的读者来说,应该会觉得有些“拖沓”。但《刀锋》中刻画的主人公拉里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欢,他不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那么冷酷、尖刻到令人难以理解;拉里非常富有同情心,为人谦和、诚挚且实在。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成为谁的.朋友,都会令对方感到荣幸。

  《刀锋》与《月亮与六便士》都出自毛姆之手,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它们的叙述角度一致,都是第三者叙事:叙述者兼作故事的讲述者和半参与者。读完《月亮与六便士》,再去看《刀锋》中设置的“悬念”,其实已然毫无悬念感。你会发现这又是一个男人跳出别人为自己设定的人生路径,奔赴自己预想的人生旅途的故事。拉里这个刚从战场上退役的美国青年,不想投入工作,与美丽的未婚妻解除了婚约,想去流浪人生。他的想法在周围那些有身份的人看来,是在作贱自己、糟蹋时光。他们认为拉里患上了战后创伤后遗症,才会产生流浪巴黎的荒诞想法。未婚妻以为他是一时兴起,没想到他早已打定了主意,并不打算回头。拉里靠着微薄的收入,四处流浪,到各地寻找何为人生、人生为何的答案。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但在印度获得了内心的愉悦,打开了新的生活视角。我们生活中出现拉里这样的人,多数人会把他叫做疯子,他不要过体面人的生活,非要到处吃苦,找罪受,很难理解这样的人。但也会有少数人将他称作理想主义的践行者,把这个众人视为平庸之徒的人唤作传奇;因为他听到内心的呼唤,就像虔诚的信徒获得上天的启示那样刻不容缓地寻找朝圣之路。拉里究竟是传奇还是疯子,取决与人们对生活的定义以及对功成名就的看法。

  拉里和本书中的另一个人物艾略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不受名利的诱惑,放弃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钱财,去追寻何为人生的宏大命题;后者有修养、智慧,仪表堂堂、资产丰厚却一生痴迷于上流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宴会与请帖之间庸庸碌碌。关于个体如何存在以及社会在个体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将是人类无法彻底解答的难题,读几本哲学书籍有时候能缓解一下思考这些难题引发的头疼症,但是不深入生活,不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就只能哀叹生活索然无味,人生缺少靓丽风景。多彩的生活需要强有力的世界观来支撑,以此来构架起一个人的信仰世界,给他生命的信念、生活的力量。

  人可以从阅读中品尝人生百态,有时也需要从内心的呼唤出发用脚丈量大地。尽管我没法去过流浪人间的生活,但我尽量让精神世界处于流浪状态。人说要安居乐业,我漫浪的脑袋里常常浮现的是漂泊四海。

  虽然我难以成为拉里和思特里克兰德,但是非常钦佩他们有出走半生的勇气。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1

  原来听说这本书在讲月亮和六便士,在讲梦想和现实。读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也有曾逃离社会,逃离责任的时候,但我终究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许多人一样,他们想逃离社会,逃离负担,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诸行动,但最终,绝大多数人仍然会回归社会。

  也许是人类的本性无法脱离社会,也许是如今的社会难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样的地方,也许是他们的追求和梦想不够强大。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厌恶,因为他打破了社会属性,让人不满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动我们,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向往作为自然人最纯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经历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后半段经历是旁人回忆。

  前后的表现有蛮大的差别,也许是时间的磨砺改变了他,也许是旁人的回忆回忆美化了死者,我更倾向于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环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远离社会,缓解了他的焦虑不安,他最终再次结婚,说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归了社会属性,他并非完全的回归自然回归野蛮,他只是不适应之前的环境,不喜欢过去过多的'社会属性的束缚,他仍是会需要社会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让他平衡他的追求和梦想。也许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寻觅,最适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点。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2

  月亮代表头顶美好的理想和希望,而六便士代表的则是脚底下丑陋的现实和不如意。

  在作者毛姆的笔下,自私但敢于打破世俗观念的思特里克兰德,近乎完美但有些爱慕虚荣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作画技术平庸但眼光极其好且善良的施特略夫……一个个人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值得引人深思。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我最讨厌也最佩服的人是思特里克兰德,最同情的人是施特略夫。

  讨厌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私与冷漠,为了所谓的梦想抛妻弃子,不留一分钱,即使好朋友的妻子为了他而自杀是他也不为所动,实在是令人可恨,更气人的是他最后在小岛上与爱塔结婚没有一丝一毫的'爱意,可见他的心是如此的冷漠(简直就是一渣男);佩服他的是能为了梦想战胜内心欲望和生活的艰辛,能为了梦想付出一切,除了画画其他一切都不在意,那样纯粹的热情令人感动。这样两种不同的形象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真的很难想象。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人会为了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去奋斗呢?这一点值得让我们向思特里克兰德学习。

  愿我们都能向思特里克兰德一样,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3

  首先粗略地讲一下吧。小说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我对他整体的评价是赞扬的;然而人都是复杂的,他也不例外,这个人简单又复杂,值得我进行一番剖析。

  联系到我自身的处境,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是十分触动我的。很小的时候我就拥有远大的理想,只是由于某些原因,那时并不能付诸实践;可是,身边的同学已经小有成就了。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也很迷茫,看着只比我大一两岁却优秀得远超于我的学姐学长们,我陷入深深的自卑。才19岁,我就每天问自己:这个时候才开始,是不是已经迟了?我真的可以实现我的理想吗?我给自己的答案几乎是全然的否定,以至于我落入长时间的痛苦之中。

  尽管只是一本小说但这种经典小说总是给人力量。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给了我黑暗中的一束光。他抛弃名誉抛弃家财抛弃妻儿,他丢下一切可以丢下的东西,奋不顾身地朝他的梦想飞奔而去的时候,我热泪盈眶。那个时候的斯特里克兰,已经40岁了。40岁?我扪心自问,尚且年轻气盛才堪堪19岁的我不会有那样的勇气,更何况40岁?斯特里克兰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勇士。他年少时期的梦想迫于家族的压力而按下暂停键,但在他得到机会时,他立刻抓住了。不在乎流言蜚语,无所谓冷嘲热讽,斯特里克兰的眼中只有一个东西:他的画。

  斯特里克兰对于个人理想的追求如此简单,可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网却那样复杂:他的妻子儿女、斯特洛夫夫妇、阿塔等等。初读完,我认为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很自私的男人(某人跟我说:“浪漫主义的人总归是自私的。”但我并不认同。)他丢下只待在家里没有工作的'妻子,丢下自己的孩子,不顾妻子的请求和别人的劝阻固执地只身去往异国他乡。可是结合我们老师的分析再想:他果真是完全的不负责任吗?在离开之前,他是个成功的商人,他家财万贯却将其全部留了下来,没有和妻子离婚,使他们能够名正言顺地使用他的财务;至于离开,也是在他的第一个孩子到了应该独立的年龄之后了。

  我不能理解的是斯特里克兰对德克·斯特洛夫的态度。德克无疑是斯特里克兰的伯乐,在那时是唯一感受到斯特里克兰的才情并大力称赞、支持的人,在斯特里克兰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总是施以援手;只是由于他本人画作“平庸”且以画卖钱,斯特里克兰则唾弃他,总是冷眼相待。这就是很奇怪的事情:选择了“月亮”的人看不起选择了“六便士”的人,却在无以生计之时又向对方求助(然而他连求助的态度都是随意傲慢的);选择了“六便士”的人向往并帮助选择了“月亮”的人,最终却因此感到痛苦。

  《月亮与六便士》还隐含了对于爱情及婚姻中男女关系的探讨。文中着墨最多的是这三个女人:斯特里克兰夫人、斯特洛夫夫人(布兰奇),还有阿塔。斯特里克兰早年真的不爱他的妻子吗?从文中来看,不是的。他也曾青春过,也曾与爱人陷入热恋是什么把他变成了后来薄情的模样?在那个时代,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是很严重的:他们要求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不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更加可怕的是,连女人自己也接受了这样的定义。如此,斯特里克兰夫人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在婚姻、家庭、社会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以至于内心缺少安全感,这又使她对自己的丈夫充满控制欲,她想将斯特里克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后来背叛德克的布兰奇也走入了这个,女性在爱情中的误区。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仍不少见。所以追求自由的斯特里克兰感到窒息,他的应对措施就是:逃离。

  阿塔是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岛上的女伴(或许也可以称作“妻子”)。她不是白人,是个新教徒,因而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像其他女人一样,阿塔也是由于斯特里克兰的才华而爱上他;不同之处在于,她从不约束斯特里克兰的行为,也从不对斯特里克兰指手画脚简直像一个仆人在服侍他(当然,我不提倡这种爱情观)。为什么斯特里克兰以前有那么多情人,却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关系,在阿塔这里就可以?原因就在于,他在阿塔身上除了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性”,还可以感到“自由”。

  我想我和斯特里克兰与德克都不一样。我这个人比较贪心,如果条件允许,我不会放弃理想也不会放弃名利。简而言之,“月亮”和“六便士”,我全都要。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4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我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午后的斜阳透过窗户落在书上,诗意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小说刻画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向我们展示了伟大艺术家的创作之路与传奇人生。

  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是在流浪与孤独中度过的。他背井离乡,来到法国巴黎,住在破旧的小旅店,直到踏上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塔拉瓦奥是岛上的小村落,也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这脱离了现代文明发展轨迹的荒村,是被时代抛弃的落难者,人们过着落后而又真切的原始生活。

  这当然是励志的故事。思特里克兰德即使一贫如洗,却没有放弃作画。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思特里克兰德,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或许是独特的个性,抑或是内心蕴藏的神秘力量,驱使他们背离伦理与权力笼罩下的.生活,甘愿去追寻心中的故乡。

  “月亮”与“六便士”这极具诗意的喻体,似乎承载着多种意义。当埋头苦干的时候,我们担负着社会赋予的责任,获得了六便士的报酬;当遨游于内心世界,清洗这生活带来的劳累,我们在某一条街道驻足,仰望苍穹,接受月亮洒下的微光。我们不是在月亮与六便士之中徘徊,而是在两者之间生活。人们整日辛苦劳作,对于六便士的追求是仰望明月的资本。

  晚上,我徘徊在热闹的街道,望着一轮明月,格外明净,我的心舒服又安逸。许久,菜贩子口里的吆喝,外卖小哥极速而过带起的风,将我带回了现实。当怀揣六便士的我,再次仰望那迷人的月亮,又何尝不是浪漫呢?

  愿我们在寻觅生活真谛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月光。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5

  英国小说家、戏剧作家威廉﹒萨摩赛特﹒毛姆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蓝本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

  书中描写了一位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渥美满的生活,远走他乡。辗转巴黎、马赛,最终到达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他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这篇小说中处处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性与理性......真是无冲突不戏剧,无冲突不小说。

  就是一个小小的配角斯特洛夫也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统一体。他有着一副最世俗的商人面孔,却对朋友无比的真诚和慷慨,对爱人极尽疼爱和包容;他拥有着最敏锐的艺术嗅觉,自己却是个糟糕的画家。他明明是他妻子和斯特里克兰的恩人,但他的妻子奚落他、远离他,甚至至死都不愿见他。朋友斯特里克兰更是恩将仇报,拐走他的妻子,甚至鸠占鹊巢。而他仍不埋怨,视妻子为挚爱、视朋友为天才。

  文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拥有社会地位、拥有娇妻孝子,拥有者大多数人向往的美满生活。却抛弃了这些,在巴黎住最便宜的旅店,饥不果腹,只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这时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可能他自己还不是特别清楚。他画画,却并不在意自己画的好坏,不为卖钱,不为得到别人的赞赏,好像只为宣泄。直到到了塔希提,他才在那个充满阳光的迷人小岛上追求到了自己真正的理想,完成了他一生最伟大的杰作。在生命的倒计时的日子里,用瞎了的眼睛去画画、去欣赏自己的杰作。死后,不待人们去欣赏,就让他的女人阿塔将之付之一炬。他饥寒交迫,穷困潦倒,几次在生死线上徘徊,可他内心却强大富足,对自己的理想坚定不移,从未放弃,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找到了自己的追求的艺术,他的内心应该是平和的、满足的。可他表象里,对待家人、朋友甚至一切事物都是暴躁的、讥讽的,对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在意,他摒弃了社会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可他又确确实实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即使躲到了塔拉瓦奥大山的一处褶皱里,也依然有着善良家人的陪伴。如此一个不讨喜的人物,却总能吸引人的目光,可能就是作者所说的不仅仅因为他所创作的伟大的艺术,还因为他艺术家的个性。小说中的“我”对斯特里克兰的态度充满着矛盾。明明很看不惯他,甚至是厌恶他想远离他,但却总拒绝不了他,忍不住去探寻他,打问他的消息。

  小说中“我”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来写,夹叙夹议。以“我”来穿针引线,处处有“我”,可“我”是谁?是作者毛姆吗?还是另有其人?全书竟没有出现一次“我”的名字!只知道“我”是一个作家。作者在用一个都不知道的“我”,叙述着一个“我”对真实的事情知之甚少,大多听他人给“我”叙述的故事。却让读者感到这个虚构的故事是多么真实!这真的是一种诡异,一种处处充满矛盾对立的统一。

  这本书之所以称为全球畅销书可能只因为到底追求理想的“月亮”还是现实生活的“六便士”一直在让我们纠结,它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话题。就像高更在塔希提岛的巨作:《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一样,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哲学问题,但终归我们是佩服那些为了理想勇往直前的人!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相关文章:

读月亮与六便士写心得10篇01-05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02-17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03-06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04-20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03-02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4-18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11-11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03-14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4篇03-14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1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