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时间:2024-03-23 13:38:1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

  寒假里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小学生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确立一套恰当的评价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课改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重视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知识标准更适合学生,适应时代。现代教育评价不但可以发挥检查、鉴定、诊断等证明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挥导向、激励与调控等改善功能。希望确立一套恰当的评价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能力和成绩:我们当然要能力,能力的体现包含成绩高,成绩是一个方面,成绩高当然是有能力的表现,能力低的人应该成绩低。但也不能死板的靠纸上的答题考察,科学全面的考查出的成绩才是真实能力的体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 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利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多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重视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因此,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用心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我要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听了史宁中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新课标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

  学科核心素养变成谈论的重点。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我们最终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二、理解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

  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

  首先史宁中教授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大版块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师们做了细致而有深度的解读。在这次学习中对史宁中教授解读数学核心素养部分感受最为深刻,把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格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现在我们逐渐的把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面,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此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等,还明确了修改的目的与意图,更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与指导性,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3

  新版教材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轻轻说句话,传到最后一排,看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

  游戏虽然简单,但游戏过程中锻炼几个能力:一是倾听能力,要专注;二是语言能力,把话说清楚。通过传话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等待,锻炼专注力。现在都是快阅读,孩子们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传话游戏能让孩子们学会静下心来做事。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改名《道德与法治》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介绍,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全部换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

  在新教材版本的采用上,陶元红说,根据教育部“过去采用什么版本现在仍采用什么版本”的原则与要求,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三种。

  过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成了“部编本”,所以,今年我市将有20余个区县采用“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10余个区县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

  陶元红称,今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仅局限于小学一年级,从明年起,小学所有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都将换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

  20xx年8月22日,为期两天的小学三至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培训开始了,领导在培训开始前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解读,提醒大家认真学习,通过本次培训对教材有进一步的理解,并把所学运用到自己以后的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道德与法治从娃娃抓起,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在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划意识、诚信理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通过本次培训,我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用意和整体规划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我通过培训总结了该学科教学的三大性质: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1、生活性

  珍视学生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2、活动性

  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3、开放性

  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

  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合乎规范,要比记住许多该方面的知识、名词、条例法规更为重要,这门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说出来,而是要他们通过自身体验、探索、讨论和总结后做出来。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从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及法治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健全的人格体系和较高的公民道德素养,为他们以后在法治社会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在德源学校参加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培训,一天培训颇有收获。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

  玩耍也是学习,在玩中学,不是贪玩,关键是会玩。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有收获,在玩的过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规则,遵循游戏规则。让学生认识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规则,不遵循交通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

  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引领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发现同学的进步,发现同学的闪光点。让学生天天夸自己的同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所有学生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爱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终身学习。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开个辩论会,问题越辩越明。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竞争机制。生活处处皆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教会学生想办法,愈挫愈勇。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挫折难免,要正确对待挫折。

  老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用好教材,结合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切实可行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亲生经历,具体可感。是学生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感受就深,就能洗涤孩子的心灵。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学生一起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老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唯一的,相信我们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品社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绚丽多彩。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4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这次线上学习,我收获颇深,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反复的与旧课程标准对照,我发现几个让自己惊喜之极的改变:

  一、降低知识的难度

  虽然新旧语文课标均要求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但是新课标则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xx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成低限――800字。

  二、阅读量的增加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新课标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课程标准的这一调整并非增加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传承传统文化。

  三、习作教学的创新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写作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渗透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方方面面,这是语文学科新课改的一面旗帜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三维目标既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维度的工具性目标,又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人文性目标。明确要求在语文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两者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偏废任何一个目标都将阻碍语文教育任务的全方位实现。

  从语文教学内容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定的多套新教材存在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文本难度降低了,文体界限淡化了,随笔小品文的数量增加了等等。在语文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倾听的一方,也是对话的参与者;不仅重视基本知识的习得,也将自己的感受、思想向对话的另一方(文本、老师、同学等)倾诉、表达。

  从语文学习方式看,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语文评价标准看,课程标准规定评价机制必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

  五、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20xx版新课标的表述中再次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如:

  1、在“课程性质”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六、新课程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循序渐进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七、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新课标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xx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20xx年版本中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

  相信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逐步远离偏、繁、难,并且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总之,我要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在今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努力还学生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4月21日,重磅消息来袭,新课标正式发布,这是双减后的第一个课标,意义重大,能够帮助我们指明方向。因此,新课标发布后,我认真观看了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讲座,同时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本书,从中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我利用暑假时间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以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二、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其次,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四、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

  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的课堂相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往往会缺乏深度广度,常通过阅读数学课程标准来提升自己能力,拓宽广度,增加深度。但是作为一本纯理论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我购买了这本标准案例式解读,细细读来,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之前课堂教学中难以把握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目标,结合本书谈一谈我的心得。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有这样一条叙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中提到了数学活动经验,这是四基中的新成员,目前学界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既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也强调了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获取的感性认知。在平常的数学课程中,我常会把学生的操作过程理解成数学活动,将学生操作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看成是数学活动的经验,但是对于如何积累活动经验无从下手。在这本书中,对数学活动经验有了更加清晰的解读:一是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实践性。它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离开了活动的过程,难以形成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个体性,它是属于特定的学生。三是内隐性,它反映的是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的认识,这种经验性的认识更多时候是内隐的,有时还是一种直觉。四是多样性,对同一个数学活动,即使外部条件相同,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会形成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五是发展性随着学习的深入,获得的活动经验会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例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在课堂结束前会进行课堂总结。目前常见的是以下总结方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你学到了什么?

  这是多数老师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总结,我们的课程末尾所指向的是这一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学生通过回看板书或者回看学习单,很容易就能说出这一节课的知识性收获。然而在这样的课堂总结中,只有基本知识和部分技能的展示。而基本活动经验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样体现?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掌握?通过学习,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将课末总结稍加改变: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都做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继续研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知识产生的过程,相对于第1种总结方式来说,优点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基本上是清晰的,学生可以通过回顾板书和笔记,自己获得。而学生课堂活动的过程是模糊的、凌乱的,不易显现出来的。要让学生积累本节课数学活动经验,就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些经验有序化、条理化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外显出来。例如: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通过以下的引导:

  师:我们这节课都做了什么?有条理地顺一顺

  生1:一我们先回顾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接着寻找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转化成长方形以后,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然后我们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是什么?

  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

  在这样的回顾式的总结中,我们谈思路、谈方法:谈困难、谈重点,最后还强调了知识点。这样一个让学生的困难和方法外显的过程,固化为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活动经验是可以传承和发展的,对于后续学生学习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只有让学生正真的动脑思考问题,全面把握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总结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7

  小学教师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认识到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体会如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在活动中所学的语言是实际的工具,其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知觉性.它有教明确的具体目的,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丰富,教师从全面出发,观察,控制课堂的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深深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新课程标准, 不断地努力与尝试,争取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全新的面貌、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8

  今天我有幸在线聆听了郑国民教授专家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通过专家的解读,让对新旧课标的异同有了初步的了解。

  郑教授用一个半小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主要变化、课程性质及理念、核心素养和价值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从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认识到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时代发展中祖国的强大。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标对整本书的阅读也提出要求,如何让学生阅读量增加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今后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课标、学习课标关、研究课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三大文化为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3、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4、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指导自己更好的投入工作。关注课标,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长丰县长新路小学伍承芳)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9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要想把教育做得好,就要不断地学习。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今天,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们通过郑国民教授的直播课,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的主要内容和变化,感觉收获很大,触动很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一、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郑国民教授先谈了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然后分别阐述了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六个方面主要内容和变化。结合今天的讲座,我将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20xx版目录对比,做了如下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清楚看到,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含六个方面: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与20xx版作比较,新增添的内容我在思维导图中用框架标出来了,分别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明显的'变化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一定要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做好奠基作用。

  (二)坚持课程理念

  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较20xx版均发生了变化。通过学习,我确立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平时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等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并根据学段特点整体规划,满足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和典范性,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实施中要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加强语文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平时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第一,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进行语文学习时,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第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具体教育工作时,不仅需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应用书面表达,同时还可以使其能够熟练口述自身想法。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思维发散能力是其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能够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考虑相关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还可以有效联系现实中的事物。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给学生恰当引导,让学生学会鉴赏美;最后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创造美。

  重视学生实践,将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描写。我让学生以此作为学生扩展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自己《美丽的家乡》,有效地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作为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每次的深入学习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长丰县杜集镇中心学校袁婷婷)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02-03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2-23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03-26

小学新课标数学的心得体会03-09

小学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09-25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09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2-09

小学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04-17

语文小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