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演讲稿

时间:2021-06-14 19:19:18 演讲稿 我要投稿

论语演讲稿锦集九篇

  演讲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你知道演讲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演讲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演讲稿锦集九篇

论语演讲稿 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语录,它流传了2500多年,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 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让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经典教育,越来越注意到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所以,我们小学生从小读 《论语》,意义重大。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典型代表,它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许多方面,虽然是一问一答、零零碎碎的片语,好像没有什么逻辑性,但是认真研 读,深刻领会,其内容非常丰富,言简意顺,无所不包,博大精深,也是教学最重要的经典。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 的历史地位,《论语》之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

  诵读《论语》原文,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讲,由于文言相隔久远,有些困难,一时难以弄懂。但是,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也让我们感受很深,有所启迪 ,有所受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正如于丹把《论语》比做温泉,她说,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有一口问病泉,据说 任何人舒服地泡进去,就能悉知自己身体的病,有关节炎的,有胃病的,有皮肤病的……洗掉一层,如蝉蜕皮一般……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 子一生学而不厌,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 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啊。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学而常习,习而常学,便可以海阔天空般事事无碍。而今天观看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更是令自己开见识大长。

  不仅如此, 其实在以前,孔子与孔丘一直在议论并流传着一个字:“仁”这虽是一个字,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疑问哟。人们最终解决了这个“迷”。“仁”可 以想为一个人心如大海的慈善之心;也可以认为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可以作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渴望之情……

  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就越注意学习修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 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 所欲不越规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 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 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通过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讲解,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出事的道理,仿佛达到了进入到了书中的境界。直到现在,《论语》中的内容还让我难以忘怀。

  《论语》的内容真丰富啊!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看看。身为小学生的我们,仔细阅读《论语》一定会让我们憧憬的童年变得跟《论语》一样丰富多彩!

论语演讲稿 篇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我们古今著名的一本书,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许多个弟子,一个连一个的把德礼文明传扬下去。

  《论语》是一本讲文明礼仪的书,上面写得都是如何成为君子道理。里面是讲德行的,我有时在想,如果全国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话,中国将是多么一 个既文明又有礼仪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说的那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特别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 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届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礼、行、体四个部分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礼是要有礼数,以礼待人;行是言行举止都要文雅;体是要体面,穿着要得体 。这些就是《论语》这部书的精华。听说这本书是孔子死后而弟子们所写的,把孔子的毕生精华记录了下来。

  通过《论语》,我想做一个道德品行的人,因为,你品德好了,就有无数好人与你做朋友,就会人人都信任你,因为你遵守诺言,就会看重你,尊重你,因为你 也看重、尊重他。

  《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启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论语演讲稿 篇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昨日午后,一缕阳光跃进窗户,停留在沙发的扶手上,给人一种暖意。闲来无事,沏上一杯清茶,在书架上取了一本《论语》依偎在沙发上翻看起来。

  《论语》这本书,篇幅并不大,而且都有注释,所以看起来并不难懂,其中一文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注释是 :孔子说:”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好的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让我看了之后,思绪拉长了。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论语》里的中心思想讲的其实是做人的道理,比如”现在的少数人无德无能,却贪赃枉法,祸 害民众,不正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吗?又比如现在的少数人,听到好的事或能帮助别人的好事也不去做,发生了假、丑、恶的事情也不去指责,令其改正,不正是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吗?这些事情也都是现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希望发生的又十分担忧的事情,不正是”是吾忧也“吗?

  孔子在古代就有”是吾忧也“之想,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为什么不能消除”吾忧之事“呢?共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呢?品味《论语》如这缕缕阳光,给人以 光明和温暖。

论语演讲稿 篇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复杂的古文,但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 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 上看,要 ” 温故知新 “ 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 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 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 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出色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演讲稿 篇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这句话:”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格守信用 。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自己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的这句话提出了正确处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这四种关系的道德标准。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 不能做到:”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认为他已经是个有良好教养的人了。这一句和上一句联系起来,就可 以看出孔子施教重在人的德行。

  学过这句话我懂得了孔子育人注重人的品质德行的修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是看他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他是否达到了做人的修养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精通学问之道,要先从自己的品行的'修养、待人接物上着手。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才能学有所成。即《红楼梦》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语演讲稿 篇6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这个长达3个星期之久的寒假里,我读了一夲国学经典——《论语》。正像它的题目一样,古代大文学家孔子用自己独当一面的方式论述了“语”这个字。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们昂首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 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论及了孝道、治学、立德、为政,他的思想 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 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刚开始读之品之之时,我觉得那些满是“之乎者也”的句子和段落乏味之极,就像老和尚那样念着无聊的经,但逐渐逐渐我被孔子的儒术渲染了。孔子注重的是 孝、学、德,而那些金钱与名义,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粪土罢了。他的地位在文学界上很高,却不是官场上的追猎者,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师、先生,不断以实践教导 堂下的众弟子。

  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 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 ;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 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 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今天我们读《论语》,要做到继承吸取其精 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才是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论语演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孔夫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所有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最后著成了中国的一本瑰宝——《论语》

  读《论语》,本来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却发现,“仁”,这个字贯穿了全文,“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论语》中的许多的词句都是发人深思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个句子常挂在我的嘴边,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仁”。孝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但现在也慢慢开始退色了,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把中国人内心有唤醒了,明白了“孝”的意义。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我们不难发现,在饱经过几千年的风霜后,是它,唤醒了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是它,唤醒了中华人民的精神!

  可是光说不实干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习孔子,用“仁”却面对世间的万物,用谦虚对待人生,永礼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还要用勤奋来充实人生。《论语》也是我们犯错时的教育书,指引我们正确得道路。总之,它就是教你人生之道。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论语演讲稿 篇8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 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 他和他的弟子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 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专制。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那怕双手递物,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等琐事,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兴我礼仪之邦!

论语演讲稿 篇9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这一本书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久的打算,就肯定会有现在麻烦。那一次,我是切身体会到了。

  那天下午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趁下课的时间赶快把刚刚课堂上讲的练习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页写完,而且必须在下午的第三节课之前交给老师。说完 ,老师快速走出了教室。

  我拿出数学练习册正准备写,籍展鹏拍一下我的肩膀,说:”走,咱们去操场上打篮球。人都叫好了,就差你了。“我说:”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没写完呢 ,你写完了吗?“”写什么写,老师不是说第三节的时候才让交的吗。现在才第一节课,第二节下课不是还有四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吗,那时候再写也能跟上。“我一 听,也是,四十分钟足够能写完的。于是便和籍展鹏下去打篮球了。

  第二节是英语课,下课铃响起的时候还有一些练习题没讲完,老师没让下课,拖堂继续讲。这一讲就是几十分钟,一下子讲到了第三节上课。

  结果可想而知了,因为我没有完成作业被数学老师严厉地大批特批了一顿。都是因为自己当时没有考虑好,现在麻烦了。

  从那以后,每天下课我就抛开一切杂念,立刻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没有作业,我就自己先向后预习。再也不敢拖沓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中的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受益无穷。

【论语演讲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论语演讲稿锦集六篇04-19

《论语》读书作文03-28

论语随笔作文04-11

论语演讲稿范文汇编七篇01-02

《论语》中的谚语06-01

论语读书笔记04-06

读书笔记《论语》09-27

《论语》读书笔记08-25

【推荐】读《论语》有感02-01

读《论语》有感【荐】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