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故事

时间:2022-08-26 11:14:54 资料大全 我要投稿

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

  欧阳修的故事 篇1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在母亲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欧阳修勤奋好学,叔叔给他留下的书籍很快便读完。他还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三上”作文清廉做官

  欧阳修在洛阳仅3年,却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总结,撰写出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的千古名句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从洛阳起步,欧阳修书写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虽然在政治上因支持革新、变法数次被贬,但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一生创作散文500多篇,文字简洁凝练、清新自然,开创了一代文风,留下《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名篇。他参与修订《新唐书》、自著《新五代史》,还撰写金石学著作《集古录》,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件。

  对于自己著述颇丰的原因,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这样解释:“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意思是,他所著文章,多是在骑马、睡觉前、如厕时构思完成的。此话反映出他惜时如金的一贯作风,他总是在政务繁忙之余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星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在《诲学说》中,他更用简练的文字写出深刻的道理,教诲人们只有“学”才能知“道”,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

  欧阳修不仅勤勉有加,而且为政清廉。他做官多年,一直带着寡母和妻儿借住在衙门大院,还租住过破旧的民房,“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他42岁才在安徽买房置地。

  “奖引后进”多举贤才

  《新唐书》修成后,按照以往的规矩,史书只署官阶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的官阶比宋祁高,欧阳修却以宋祁“编修费时长,功甚伟大”改了规矩,于是《新唐书》的《纪》《传》部分署名欧阳修,《列传》部分署名宋祁。卓著的成就和美德,使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宗师”,“天下翕然师尊之”。

  “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欧阳修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这样盛赞苏轼,尽显发现贤才后极度欢悦的心情。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贤者,他极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公元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后赏识不已,在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曾巩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屡试不第。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成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据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举荐。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之前,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交怨,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赞其“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极力举荐,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另据《宋史·本传》载,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的胸禁、眼光和影响可见一斑。

  宝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所作《诲学说》一文,是用于告诫其子欧阳奕努力学习的家训。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出自儒家典籍《礼记》,大意是阐明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欧阳修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发:那玉石即便未经打磨,好歹本性还是玉石的本性,不会变烂变坏,但人呢?人要是不好好学习,那么状况就可能十分糟糕了,堕落成小人乃至坏人都有可能!

  欧阳修是大文豪,也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举荐提拔了许多杰出人才,唐宋八大家中竟然有五人都是出自其门下,号为“千古伯乐”,更随之引领开创了一场文化革新运动,让其好学重家的家风,走出一家之门,影响到了一个王朝。

  这与他自幼所得到的良好家教密不可分,他也极为重视家教,《诲学说》一文,不仅是他对儿子的家训,也是自己的一番回忆。

  欧阳修的故事 篇2

  北宋嘉祐三年,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举。他深知当时官场腐败风气盛行,于是,决心借用科举取士的机会,狠刹这股邪风。这年,正逢京城会试,举子们打听到主考官是欧阳修,便想方设法找路子、托人情、送礼物、拉关系。谁知,欧阳修早已吩咐随从,对来访的举子,一概谢绝入门,如有不听劝阻者,可以"酌情训斥"。弄得许多辛苦登门拉关系的举子,只好悻悻而去。

  一天下午,一位身材瘦弱的青年文人,来到欧阳修的府第门前,一见门卫便说:"我是四川的苏轼,要拜见欧阳大人。"他一再请求,门卫仍不让进,欧阳修的随从张旺,从里面走出来说:"欧阳大人已有明令:"来访举子一概不见,你还不快走?"苏轼本是个清高之人,虽有朝廷大官的推荐信,但他不肯轻易拿出来,现事已至此,他只好掏出来,请求张旺转呈欧阳修。谁料,张旺没看信件还算客气,一看信封见是张方平所托,竟火冒三丈,跳起脚吼道:"滚,快滚?"

  原来,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热心促成者和积极参与者,而张方平却是守旧派的重要头目之一,两人从来水火不容。如今苏轼带了张方平的信来,张旺怎能不火冒三丈?

  苏轼也不示弱,用四川话不客气地回敬了几句。张旺被火上加油,一手便将苏轼推倒在地上。苏轼忍痛爬了起来,气得大骂:"你狗仗人势,天将灭你......"骂完又想:一个下人竟如此粗野无礼,他的主人定不是正直廉明之人,由这样的人主考,我考有何用,不考了?苏轼昂首走了。

  欧阳修听到门外的吵闹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背着手走出来问原因。张旺躬着腰笑嘻嘻地说:"嘿嘿,大人,小的赶走了一个张方平的同党。"欧阳修一听,不由得沉思起来:张方平早已回乡,病得奄奄一息,谁还能与他同党......张旺见欧阳修沉默不语,立即呈上那封信,说:"大人,您看。"欧阳修仔细看完,两道浓眉一竖,沉重地说:"唉?你误事不浅?"他问清了苏轼去的方向,拔腿就追。张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愣地站在门口,好一阵子回不过神来。

  原来,张方平在信中说,苏轼乃四川才子,文章超群,只是看破红尘,无意功名;经他苦苦劝说,才肯出山。他自己已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万望欧阳修不计私怨,选拔贤才......欧阳修本是爱才如命的人,看了信怎能不激动?他想张方平在临终前,竟能不计前嫌,向我推荐人才,我欧阳修绝不能让苏轼再度看破红尘隐入深山。所以也就顾不得自己年过半百和主考官的体面,看完信就急起直追。

  苏轼边走边想:如今哪有识贤之人,还是回峨嵋山隐居为好......忽然间,只听身后传来一阵呼喊:"苏学士留步?苏学士留步?"苏轼转头一看,只见一位衣冠不整、胡子花白的老人,手提厚底官鞋,一瘸一拐地跑了过来,一见苏轼便喜得哈哈大笑。苏轼吓了一跳:"呜呼哀哉?我碰上疯子了?"他立刻飞快奔跑。还没有跑上一箭地,又听得后面远处一阵马蹄声响,紧接着便有人大声喊叫:"欧阳大人小心摔跤?"苏轼心里一震,啊?那提鞋追赶自己的老人竟是欧阳修?他立刻转身停住脚步,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当时欧阳修一激动,哪里还记得叫张旺备马,后在路上跑时,厚底官鞋又扭了脚,为了争取时间,他干脆脱鞋去追。张旺在门口好一阵才回过神来,悟出欧阳大人定是去追赶苏轼。可他已是五十岁的老人,怎能走得过年轻后生,于是张旺赶快备马追来。

  苏轼歉疚地走到欧阳修面前,纳头便拜:"欧阳大人,请原谅小生失礼?"欧阳修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苏学士千里迢迢而来,一路多有辛苦,快请起?快请起?老夫差点误了大事。"

  不久,苏轼果然高中。后历经沧桑,终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欧阳修的故事 篇3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无论是在政坛还是文坛都有其的足记,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参与攥写了《新唐书》《五代史》等作品,也是古文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其在政治上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创作了大量的千古佳作,可谓是文坛巨匠。

  王安石早期文学受到欧阳修的大力赞言,欧阳修非常欣赏王安石的文学作品,在早期欧阳修对于王安石的帮助是很大的。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所以两人交往甚密,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两人都是互相切磋互相学习。

  到了晚年,欧阳修的政治思想过于保守,而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则趋于前卫与创新,所以欧阳修成为了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则是新法的拥护者及推行者。两人政见不同,可谓是政敌,但是在政治上的分歧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影响,两人的关系可谓是亦师亦友。

  但是另有说法是两人关系恶劣,欧阳修反对变法,多次上书朝廷要求终止青苗法,两人关系恶劣,王安石对欧阳修是深恶痛绝。

  但是不得不否认早期欧阳修对于王安石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但是两人的关系至今也说不清楚,毕竟已经过去千年。这千年之结在如今也已释怀了吧。

  欧阳修的故事 篇4

  说到欧阳修简介,很多人对他的《醉翁亭记》印象非常深刻,但是关于他坎坷的一生,了解的不多。欧阳修别名醉翁,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

  于是他的成长几乎都是母亲一个人陪伴的,幸运的是还有个亲戚可以依靠一下,即便不是很富裕,但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维持下来。因为从小家庭就是比较贫穷,所以欧阳修很努力也很勤奋,加上母亲的教育,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欧阳修从小就喜欢广泛读书,十分刻苦加上天生的聪明才智,从小作的文章就比其他人强很多。

  于是家人更加用心的培养他的文学才能,他是家人未来的希望。欧阳修果然没有辜负家人殷切的嘱托,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路途上即便是满路的荆棘但也没有阻挡他前进的心,即便最后没有拿到状元,但也考的不错,顺利进入官场并担任了职位。在长大后欧阳修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文学方面颇有一番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学的新局面。他领导了北宋的文学改革与创新,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他又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到新领域。因此他成为了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的八个散文大家之一。他的醉翁亭记便是他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欧阳修还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在官场,他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并与同伴着手进行改革,可是最终抵不过那些官宦的内部操纵,最后被降低了官职。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到他作诗的风格,他仍然比较豁达,面对生活的磨练也很乐观。

  欧阳修的故事 篇5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一挥而就。写毕交给来人,来人则立即辞归。

  可到了晚上,欧阳修重读白天写的文章,读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他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和谐,读起来气短而促。原来是白天成文时,因来人再三催促,没有来得及仔细斟酌所致。他经过仔细推敲,决定各加一个“而”字,从而使文句上下连贯顺畅,意思也较深邃。

  欧阳修马上出门,唤醒家人,又牵出一匹快马,交代一番后,家人便快马加鞭,向相州路上飞奔而去。到第二天日落西山时,才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

  从此,欧阳修快马追字改文章的故事便不胫而走,为许多人熟知和传诵。

  欧阳修的故事 篇6

  欧阳修的“三上”——“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是关于厕所创作的最著名的典故。其实,这个典故是来自于欧阳修的《归田录》,他在里面写这个事是想证明有厕所读书嗜好的人还不止他一个!原文如下: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杀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文中所述“上厕则阅小辞”,倒符合我们上文说的厕所适宜快餐式阅读的说法,欧阳修的“三上”典故,流传颇广,也侧面说明厕所读书人不在少数。大家都有此癖好,非欧阳公一人如此。

  近年,还有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三上文库”,从选材到开本设计都符合厕所阅读的需要,文库取名“三上”,包括哲学、散文、诗词三部分的“中国古典精萃”,鼓励读者像古人一样抓紧时间多读好书。

  欧阳修的故事 篇7

  从前,有一个单科秀才,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锦绣,诗如莲花。四下张望,只有一个叫欧阳修的,能和自己相比。一日,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张地图,要对欧阳修进行文学访问。那真是,一脸得意,万种豪情。心想,定要访他个哑口无言,乖乖地亮出免战牌。 说话间,秀才来到河边,上船的时候,歪脑袋看见一棵枇杷树,好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枇杷,两朵大丫杈。” ——要说嘛,这秀才的前两句还是挺顺当的,可不知怎么,总是后劲不足,后面就憋不出来。要说天下的事儿,就是一个巧。正巧欧阳修也来过河,随口说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秀才一听,拱手赞道:“想不到老兄也会吟诗,对得还不错,不失我的原意。这可是诗人兴会了。”

  说话间,船老大已经开船了,批杷树渐行渐远,秀才见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灌水,诗兴又起,脱口念道:“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话说秀才两句出口,又没词儿了。欧阳修顺口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秀才大喜:“嗬!看来老兄肚子里还真有点货,竟能懂得我的诗意。那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双手,一边跑一边说:“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连忙把双手高高拱起: “修你也不知,你也不知修(羞)。”

  欧阳修的故事 篇8

  作为一个文人,欧阳修在北宋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也犯过蔑视武将的错误。尽管这事是欧阳修干的,但他不是主谋,而且当时的时代特点也是这样,欧阳修有这样的行为不奇怪。但单从事件本身讲,欧阳修干得混帐。

  北宋大将狄青本来出身步兵,经过不断奋斗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后来在征讨西夏,反抗外来侵略中立下大功,官至枢密使(和丞相一个级别)。这引起了一些酸臭文人的不满,并纷纷在宋仁宗面前对狄青进行攻击。身为一代大家的欧阳修居然也位列其中,上表弹劾狄青。而且欧阳修的理由在今天看来也非常可笑。他找不到狄青的罪状竟然搬出阴阳五行说,指控水灾是狄青带来的灾难。另一位文学家文彦博也向仁宗发难。仁宗辩解道:“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居然反驳道:“太祖皇帝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宋太祖是通过政变推翻周世宗统治当上皇帝的)

  就这样,一代名将狄青做了不到四年枢密使就被罢免。最后在迫害中去世。

  欧阳修的故事 篇9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组织的春闱,欧阳修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封建社会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在崇政殿举行。3月14日,殿试放榜,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琴论家”

  欧阳修一生不仅喜欢弹琴、听琴、藏琴,而且喜欢写琴诗琴文,以记琴声与琴事、以论琴意与琴理,深得琴中趣。从欧阳修现存的诗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人的欧阳修,而且可以看到一个作为琴论家的欧阳修。

  “醉翁”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千古伯乐”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风流丑闻

  据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在公堂之上张氏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欧阳修妻子的堂弟蒋宗孺犯了事,遭到弹劾,蒋本来希望欧阳修能帮自己开脱一下,欧阳修却上书要求尽快处理。蒋对此恨恨不已,就揭露出欧阳修和大儿媳吴春燕有染。不久还被人告到皇帝那里去了,当时的宋神宗不相信,方才作罢。

  欧阳修的故事 篇10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决于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静军等地,至乾宁军合御河入海。当时因年荒民困,没有立即堵口。皇祐三年(1051年),北流于馆陶郭固口决口,四年堵塞后流势仍不畅,引起了北流和恢复故道东流的争论。

  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极力反对回河东流,连上两疏陈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当时“天下苦旱,京东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后,继以凶年,人户流亡”的严重形势,认为在“国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际,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许,而且会引起“流亡盗贼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

  在第二疏中,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首先从分析黄河淤积决溢规律出发,阐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他说:“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渐壅,乃决上流之低处,此势之常也。”接着他又分析了京东、横陇河道的具体情况,指出:“天禧中,河出京东,水行于今所谓故道者。水既淤涩,乃决天台埽,寻塞而复故道;未几,又决于滑州南铁狗庙,今所谓龙门埽者。其后数年,又塞而复故道。已而又决王楚埽,所决差小,与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终以壅淤,故又于横陇大决。是则决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复,所复不久终必决于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及横陇既决,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间,河未为患。

  至庆历三、四年,横陇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决于上流之商胡口。然则京东、横陇两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弃之高地。京东故道屡复屡决,理不可复,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时,欧阳修还认为,河渠司李仲昌等议开的六塔河,宽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并断言六塔河“于大河有减水之名,而无减患之实。今下流所散,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则滨、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胜其患,而又故道淤涩,上流必有他决之虞,此直有害而无利耳,是皆智者之不为也”。 欧阳修的奏疏未予采纳,朝廷命加紧堵口,开六塔河。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商胡决口塞而复决,回河失败。

  欧阳修的故事 篇11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欧阳修的故事 篇12

  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在江苏泰州判官任上去世,从此,这个原本没有田地房产和积蓄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母亲郑夫人只得带着儿女投奔远在湖北随州任推官的小叔子欧阳晔。欧阳晔职位低,俸禄少,抚养三个儿子已显得力不从心,又增加四口人吃饭,家里显得清贫寒酸,以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买不起纸笔进不了私塾。为了儿子的前程,郑夫人以沙为纸,以荻杆为笔,手把手地教儿子读书写字,演绎了一段“画荻教子”的千古佳话。

  在母亲的教育下,欧阳修好学不倦,进步很快,十岁时已能吟诗作赋,叔父欧阳晔很高兴,安慰郑夫人说“嫂嫂不要为家里贫穷儿女年幼担心,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但欧阳修不满足已有的进步,认为要成就一番功名,必须广见博闻,为此十二岁时,欧阳修背起行囊,迈上了外出求师学习的历程。一天傍晚,欧阳修匆匆来到襄阳城下,看见城门一关,心里很是着急,抬头一看,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愿破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的少年,顿生爱怜之心,说道:“既是读书人,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老兵出上联:“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略加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有点恼怒,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城门。原来,欧阳修的下联是: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欧阳修的故事】相关文章:

欧阳修的爱国故事01-01

名人故事:欧阳修快马追字01-01

欧阳修以地为纸01-01

欧阳修的名人名言大全01-01

中国古代欧阳修快马追字01-01

名人故事:苏步青的故事01-01

名人故事:李靖的故事01-01

名人故事:老舍的故事01-01

名人故事:安徒生的故事01-01